「海鬥一號」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 海面下藏著什麼玄機

2020-12-09 環球網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海鬥一號」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

海面下藏著什麼玄機 值得我們一次次走向深藍

本報記者 王祝華 王健高 實 習 生 葉作林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載譽歸來,在馬裡亞納海溝實現4次萬米下潛,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中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眾人讚嘆「這是一個有『深度』的潛水器!」與此同時,深海科考也再度引發關注。

下潛多深才算深海科考並無定論

深海,顧名思義,與淺海相對應,它包括海床、底土及上覆水體,是一個連接世界各大陸、具有複雜法律屬性的巨大空間。

深海科考,就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和技術裝備,對深海的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質等自然屬性進行科學調查,以獲得深海科學數據的過程。

那麼,要下到多深才算深海科考?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新正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關於下到多深才算深海科考的問題,在海洋地質學、物理海洋學、海洋生物學、海洋生態學等學科間一直沒有統一的說法,200米、500米、1000米、2000米甚至50000米都曾被作為深海的標誌性深度。

以海洋生物學為例,由於海洋生物對水深比較敏感,不同深度生活著不同的生物群落,因此海洋生物學對水深的劃分比較具體。由美國科學家阿蘭·P·特魯希略和哈洛德·V·瑟曼所著的《海洋學導論》中指出:水深200—4000米為半深海帶,4000—6000米為深海帶,6000米以下為超深淵帶。因此,對於海洋生物科考來說,200米以下的科考就算作半深海考察,4000米以下算深海考察。

用深海科考發掘海洋深處的寶藏

深海蘊藏著人類社會未來發展所需的戰略金屬、能源和生物資源,被譽為21世紀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新疆域」。目前,確定有開發價值或潛力的領域主要有深海礦產資源的勘探與開發、深層海水的產業化應用、深海生物及基因產業、深海油氣資源的勘探與開發等。

資料顯示,深海蘊藏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海底熱液硫化物中鎳、鈷、錳、銅等含量是陸地的數十到數百倍。由於海底金屬礦產的開採與陸上相比成本更高,商業開發利用價值和潛力沒有顯現出來,加之海底採礦需具有相當高的技術水平,因此海底礦產開發尚屬於探測和試驗階段。

深層海水與表面海水的溫度差還蘊藏著巨大的能源資源。溫差能具有可再生、清潔、能量輸出波動小等優點,樂觀估計,全球海洋溫差能儲量的理論值為3×1016千瓦/年—9×1016千瓦/年。目前海洋溫差能利用技術已趨於成熟,正從小型試驗研究,向大型商用化方向發展,全球已建成海水溫差能發電站8座(含試驗或驗證型發電系統)。

另外,在深海活躍著一些奇特的微生物,它們在獨特的物理、化學和生態環境中,在高壓、劇變的溫度梯度、極微弱的光照條件和高濃度的有毒物質包圍中,形成了極為獨特的生物結構、代謝機制,它們體內的各種活性物質在醫藥、環保等領域都將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這些生物基因資源可能將在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改善基因缺陷、根除癌症等重大疾病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正因如此,深海科考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李新正表示,人類通過深海科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海洋的運作方式、深海的奧秘,從而更好地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例如,了解深海洋流運動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海氣相互作用從而更加準確地預報天氣和海況;了解深海生命現象,可以更好地追溯地球生命的發展歷史,更好地回答生命起源、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從深海生物中可以提取淺海生物沒有的生物活性物質,推動生物製藥的進步,為人類造福;了解海底地質變化和洋殼運動規律,可以更準確地預測海底地震,讓海底礦藏開採更有安全保障。

人類從未停止對海洋的探索

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海洋的探索。

有記錄的最早的深海生物科考是1818年英國在北極海域1464米處採集到1種棘皮動物。

而開啟現代科學海洋考察的則是1872—1876年的「挑戰者號」科考船遠徵。「挑戰者」號航行近7萬海裡(13萬公裡),總共進行了492次深海探通、133次海底挖掘、151次開闊水域拖網和263次連續水溫觀測,並發現約4700種新的海洋生物。「挑戰者」號遠徵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真正海洋巡航的科學考察。

20世紀20年代,人類開始研製現代潛水器,向海洋更深處發起挑戰。1934年,美國潛水器潛入914米深度,是人類第一次在深海對生物進行觀察。

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阿爾文」號為代表的第二代潛水器得到發展。「阿爾文」號帶有動力,還配置了水下攝影機、機械手等,下潛深度3658米。它曾經在地中海850米深的海底找到了一顆遺失的氫彈,也成功地探索了沉睡多年的「泰坦尼克」號,是世界上潛水次數最多的潛水器。

2012年12月,我國「蛟龍」號搭載3名潛航員在馬裡亞納海溝下潛到7062米,創下同類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潛深紀錄。

……

大洋鑽探計劃始於1966年。海底熱泉則在1977年由約翰·科裡斯和羅伯·巴拉德搭乘「阿爾文」號發現。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將大型電腦應用於海洋科考,對海洋條件進行數值計算,並視其為整體環境變化預測的一部分,同時廣泛地設置海洋浮標,以取得更完整的觀測資料。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下潛深海還會遇到哪些挑戰呢?李新正說,主要還是要克服黑暗、動力障礙、無法自然呼吸等帶來的心理壓力,以及隨時可能出現的洋流、海洋動物、地質變動等帶來的危險。

當前,人類深海科考發展體現在深海高技術研發與應用,包括深海環境監測技術,深水油氣、礦產、生物及其基因資源勘查和開發技術,深海運載平臺和作業技術等。深海高技術是海洋開發和海洋技術發展的最前沿和制高點,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表現,也是目前世界高科技發展的方向之一。

相關連結

這些技術被用來徵服深海

像航天技術一樣,深海科考也需要新的儀器和技術。外太空是寒冷無壓力的真空,但海洋深處更加富有挑戰——超高壓、低溫且黑暗。

8世紀,維京人在繩索上掛金屬塊以測量水深。從19世紀開始,研究人員開始使用鋼纜對海洋進行測深。進入20世紀,科學家們想到了利用聲音測量水深,他們使用炸彈測深(將炸彈扔入海溝並記錄回聲),發現馬裡亞納海溝、菲律賓海溝和湯加海溝的深度都超過1萬米。在20世紀50年代後,海洋科考進入聲吶時代。

當人們確定海床深度後,便想看看海床是怎樣的一番景象。第一艘潛水艇由荷蘭工程師德雷爾於1623年製造。1865年法國發明家貝努瓦·盧庫埃羅發明潛水服和呼吸器。1943年,庫斯託與埃米爾·加尼昂共同發明水肺,使用至今。

目前世界上擁有載人深潛器的只有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中國5個國家。其中中國「蛟龍」號的設計最大工作深度為7000米。

但有人潛水器的使用費用令大多數科研團隊望而卻步,加之載人深潛器在滿足深潛技術要求之外,還要考慮海洋學家的生命安全, 因此現代深海探索大多數時候依賴於無人潛水器。

無人潛水器包括遙控潛水器和自主水下航行器。遙控潛水器是由科考船上的研究人員控制的系留式水下設備,遙控潛水器通常安裝攝像機、機械臂、聲納設備和樣品容器。自主水下航行器無需人工控制即可運行,可以通過聲吶繪製海床三維地圖,測量深海溫度與化學物質並拍照。這兩種無人潛水器共同成為了今天深海科考的主力。

相關焦點

  • 下潛10907米!「海鬥一號」刷新紀錄,網友:可愛又迷人的存在
    (海鬥一號)自古以來,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就是生活在陸地上人類的夢想。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這個夢想已經不再遙不可及。就拿我國來說,嫦娥號探測器早已登陸月球,接下來的載人登月也是指日可待。而下五洋,我國的蛟龍號已經能夠下潛到7000米深海探測,這還不止,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全海深潛器「海鬥一號」更是刷新記錄,再次創造了歷史。據央視網報導,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已經順利完成馬裡亞納海溝深淵科考任務並成功返回港口。
  • 海鬥一號完成萬米海試,刷新我國潛水器下潛...
    海鬥一號完成萬米海試,刷新我國潛水器下潛深度紀錄;民航局:上海暫停作為第一入境點 增加武漢為備用第一入境點;暴雨黃色預警:9省區將有大到暴雨 廣東局地大暴雨;渝北區與雙流區締結友好城市 將共同開發國際航線網絡;11個高新區聯手 重慶成立高新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
  •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萬米的海底,妙...
    在茫茫大海上,如果把「奮鬥者」號看作是前往深海的交通工具,那麼從出門到完成任務後平安歸來,這一路上「奮鬥者」號會經歷什麼呢?把「奮鬥者」號放入海裡,總共分幾步?首先需要確認好下潛海域的水文、氣象和地形信息,之後要對「奮鬥者」號進行充油、充氧以及充電。「奮鬥者」號從「探索一號」科考船轉移到海面,這一過程就叫「布放」。
  • 深度10909米!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
    10日,我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今天隨「奮鬥者」號一起下潛下潛下潛……  2010年7月  中國第一臺自主設計和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下潛深度達到了3759米,中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掌握3500米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 「海鬥一號」的萬米海試成功!水下機器人如何到達海洋最深處?
    「海鬥一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實現4次萬米下潛,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了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填補了我國萬米級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說到水下機器人,大家可能更多是通過媒體來了解,比如2016年,我們研製的「海鬥」號下潛到了馬裡亞納海溝,挑戰深淵的最深處——海溝的底部,當時大家都覺得,中國人終於造出了能夠到達海洋最深處的水下機器人。我們首先要講一講它的特點。
  •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完成萬米海試 勝利返航
    11月10日8時12分,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成功坐底世界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三位潛航員第一時間向全國觀眾分享了他們的心情。「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區域共開展了13次下潛,其中8次下潛超過10000米。
  • 潛水器「三大頂尖技術」,中國的蛟龍號到底多厲害?
    2010年5月至7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中國南海中進行了多次下潛任務,2012年6月,在馬裡亞納海溝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也是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馬裡亞納海溝,又稱"馬裡亞納群島海溝",是目前地球上最深的海溝,海溝地處北太平洋西部海床,靠近關島的馬裡亞納群島的東方。
  • 給萬米深海潛水器起名,有必要先了解這些知識
    調侃歸調侃,要為萬米潛水器起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我國深潛歷史以及人類萬米深潛的歷程。 在萬米深潛器之前,我國載人潛水器家族裡名氣最大的當屬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蛟龍」號。2012年,「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下潛至7062米。
  • 獨家|深海超級戰隊,向萬米海底出徵……|海洋|馬裡亞納海溝|潛水器...
    此刻,深海超級戰隊正向海底萬米出徵,中國之聲獨家帶來他們的聲音,聽……「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萬米海試總指揮葉聰他是「蛟龍」號載人作業潛水器首席潛航員、「深海勇士」號載人作業潛水器副總設計師、全海深載人作業潛水器總設計師,始終奮戰在深潛領域第一線,屢創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 下潛深度見證創新高度
    11月10日,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完成萬米級海試,首次探底全球海底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此次下潛深度達到10909米,並在海底停留6個小時,進行一系列的深海探測科考活動,帶回了礦物、沉積層、深海生物及深海水樣等珍貴樣本。這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極少數能造出萬米潛深的載人深潛器的國家之一。
  • 下潛深度見證創新高度(新知)
    11月10日,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完成萬米級海試,首次探底全球海底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此次下潛深度達到10909米,並在海底停留6個小時,進行一系列的深海探測科考活動,帶回了礦物、沉積層、深海生物及深海水樣等珍貴樣本。這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極少數能造出萬米潛深的載人深潛器的國家之一。
  • 攻克難關 奮鬥者們下潛挑戰萬米海溝
    中科院沈自所海試團隊助力「奮鬥者」號創造新紀錄攻克難關奮鬥者們下潛挑戰萬米海溝「奮鬥者」號沈自所研發與海試人員(從左至右依次為趙詩雨、孟兆旭、趙洋、趙兵)。在深達萬米的海底深淵,潛水器能否經受住相當於幾千頭大象踩在人身上的壓力?
  • 下潛10909米,國產奮鬥者號潛水器鈦合金有多先進?可用於核潛艇
    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挑戰了全球海洋最深處,目前全球有記錄的,成功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的載人深潛器只有兩部:一部是瑞典人皮卡德父子研製的"的裡雅斯特2號"深潛器,該深潛器在1960年1月20日創造了潛入馬裡亞納海溝10916米的記錄,
  • 水下9000米舷窗崩裂,失聯狀態下他們決定繼續下潛
    憑藉著自己長期改進的熱氣球FNRS-1,老皮卡德兩度刷新人類高度記錄,進入了23000米的高空。即便如此,人類對深海世界的認知也受到了極大的刷新。下潛當天的海面上,「的裡雅斯特」號與美軍艦艇一同待命他們很快就無法從海面得到任何光照。逐漸也對寒冷,晃動,以及高壓產生的異響感到麻木。隨著深度增加,他們與海面艦艇的通訊越發不穩定,最終中斷。
  • 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渾身都是極限技術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兩會連線 地球上約84%的海洋深度大於2000米,但深度大於6000米的深淵只有1%左右,到達這個深度的人少之又少,深海藏著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先後研製出了「蛟龍」號、「深海勇士」號等,但下潛深度均在7000米以內,距離到達地球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等海域還有較大的差距。 研製全海深的載人潛水器早已被列入我國的科研攻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