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鬥一號」的萬米海試成功!水下機器人如何到達海洋最深處?

2020-12-16 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

「海鬥一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實現4次萬米下潛,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了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填補了我國萬米級作業型無人潛水器的空白。你能不知道,從遙控水下機器人到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科學家用了15年的時間,讓水下機器人從淺海一步步走進深淵…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李一平演講實錄:

我本人從事的專業是水下機器人研究,所以大家可能聽起來感覺比較酷,我自己也覺得這是挺有趣的一件事情。

過去的幾年中我們做了一些工作,通過媒體的報導,大家可能也有所耳聞,今天我們請水下機器人作為主角,帶大家去看一看水下到底是怎樣的奇妙世界。

說到水下機器人,大家可能更多是通過媒體來了解,比如2016年,我們研製的「海鬥」號下潛到了馬裡亞納海溝,挑戰深淵的最深處——海溝的底部,當時大家都覺得,中國人終於造出了能夠到達海洋最深處的水下機器人。

我們首先要講一講它的特點。通常,我們說水下機器人的發展有60年的歷史,這主要指世界水下機器人的發展歷史,對於中國,我們大概經歷了30多年的水下機器人發展過程。水下機器人主要分成兩種:遙控水下機器人和自主水下機器人

對於遙控水下機器人需要電纜將它和母船進行連接,母船通過電纜為它提供能源,它通過電纜向母船回傳獲得的數據。整個過程中因為有母船的支持,所以它不會跑得很遠,也正因此,它只能在水下的一個小範圍,或者局部範圍內做定點觀測。

通過這些圖,大家可以看到水下機器人在水中巡遊時拍到的一些水中生物的情況。對於大型的遙控水下機器人,有時我們會給它裝上機械手,以便它在水下進行取樣作業。

下圖顯示的是我們在2017年研製出的我國第一臺6000米級的遙控水下機器人,當時,它在水深5600米的地方布放了一個標誌物和一面國旗。那時我們覺得這個機器人是能夠下潛到6000米級深度的唯一一個遙控水下機器人,所以我們在那個地方布置了一個標誌物,表明我們曾經到達過這裡。

另外一種是自主水下機器人,也是我加入團隊時開展研製的一類水下機器人。我們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研製自主水下機器人,到現在經歷了20多年的時間。

這類水下機器人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臍帶電纜的約束,可以在海中走得更深更遠,所有的能源通過體內攜帶的電池提供,所以我們在設計的時候,要讓它的外形呈良好的流線型,保證它在水中走得更深更遠。

自主水下機器人還有一個特點,正是因為它沒有和母船連接的電纜,所以獲取的數據需要等它回來才能導出,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實時獲得數據。

做過這兩類機器人後,我們想,能不能做一種新型機器人,代替我們去更遠的未知海域。遙控水下機器人(ROV)有電纜的約束,自主水下機器人(AUV)沒有電纜的約束,但數據不能實時傳輸。

所以我們想能不能研製一種新型機器人,既可以大範圍運動,也可以在局部範圍內做精細的觀測。這就是我們最初提出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設計理念的雛形,我們把這種新型水下機器人叫作ARV,它的英文名字來源於ROV和AUV。

引發我們這個想法的還有一件事。2003年,我國一臺遙控水下機器人去北極進行了一次觀測活動,是我國機器人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一件事情,意味著我們開拓了新的應用領域。

機器人從北極返回後,我們就在想它還有哪些不足、還要做哪些改進。那時我們想能不能把那根電纜去掉,或者以另外一種電纜的形式呈現。基於此,我們提出了ARV的設計想法,我們想到用光纖來代替原本很粗的臍帶電纜,有限的範圍內可以裝更長的光纖,保證機器人走得更遠。

回想起來,從最初有這樣的想法到最後在極端環境下的應用,實際上經歷了15年的時間,這張圖顯示了我們研製水下機器人的時間線。2001年,我們在張艾群主任的建議和支持下,申請到了創新基金項目,研製一個遙控水下機器人和自主水下機器人都能用得到的小型控制系統。

水下機器人的核心實際就是計算機的控制系統,所以我們想做一個能夠在剛才說到的兩種機器人,甚至未來全新的機器人上都可以用得到的控制系統。我們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利用一個舊的遙控水下機器人平臺幫我們實現了這樣的想法。

後來,我們又申請到了同樣的項目,來做新型ARV關鍵技術驗證平臺。對於ARV這種混合式機器人來講,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替代電纜的光纖。

當時,我們訪問了光纖的生產廠家,告訴他們想要做什麼樣的水下機器人,希望能夠在水下機器人上搭一根光纖,他們也講了光纖的生產過程。不過,當時的光纖主要應用在通訊領域,沒有在水下機器人身上應用過。

他們還帶著我們做了一些試驗,我們也測試了光纖的拉力及其他相關參數。經過不斷地試驗,最終在2005年,我們把設想的混合式機器人做出來了。緊接著,我們在水庫進行了湖上試驗,來驗證這種機器人能不能自由航行,或者說它還有哪些問題需要改進。

在後續的這些年裡,我們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失敗,不斷地尋找新的解決方案,最終做了五型的機器人,讓它在極端環境,比如北極、馬裡亞納海溝都得到了實際應用。

現在我們來談一談這種混合水下機器人(ARV)是如何在北極和馬裡亞納海溝工作的

說到北極,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被海冰覆蓋著的、白雪茫茫的一片冰雪世界。的確,北極是一個冰的世界,但厚厚的海冰下是一片海洋。

水下機器人在北極得到應用,要面臨幾個挑戰。極地是一個高寒地區,水下機器人所有的元器件都要耐得住低溫;極地還是一個高緯度地區,在北極極點,所有的導航設備、磁的設備都會失靈。

還有一個挑戰,北極的海冰並不是固定在海面不動的,海冰隨著時間在漂移,所以你今天到的地方,明天如果想再去,沒有好的導航系統幫助,你可能就去不了了。

但是,科學家們希望我們能夠讓水下機器人在北極看一看海冰的分布情況,因為極地氣候是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科學家們想通過研究極地海冰融化的速度來了解它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機器人做出來之後,我們一共參加了三次北極科考。2008年,第一型的北極ARV系統完成研製工作。因為9月份「雪龍」號要前往北極,所以春天我們已經將機器人成功研製出來了。接著,我們在水庫進行了模擬海冰情況的湖上試驗。當時在國內我們找不到有像北極海冰那麼厚的冰的海域,所以只能通過湖上試驗來測試機器人的系統。

但機器人到了北極具體該怎麼用,我們卻拿不太準,畢竟連人類都很少去北極。考慮到大家沒有在北極使用水下機器人的實操經驗,第一次用的時候,我們找了一個相對開闊的海域,通過「雪龍」號搭載的「中山」艇把機器人放下去。通過視頻大家可以看到,機器人在海冰的邊緣和底下航行,那是科學家頭一次看到北極海冰下的壯觀景象。

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以往我們做的水下機器人都是看海底或者水體,但這個機器人卻是要向上看海冰,因此所有的傳感器、觀測設備都要向上安裝,這樣機器人在行走的時候,我們才可以清楚地看到冰下的世界。

2010年,這一型機器人又參加了中國的第四次北極科考。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我們知道要找一個比較開闊的海域投放機器人,可實際上,找到這樣的區域是非常困難的。

我的幾個同事花了三天的時間鑿了一個冰洞。冰洞的大小約是2米×1米,海冰的厚度達1.8米,這個冰洞所在的緯度是北緯87度,而緯度最高就是90度,所以鑿冰洞的工作難度也是相當大。

通過這個冰洞,我們把水下機器人投放下去,待它執行完任務後,再把它從冰洞裡回收起來,這就對機器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完成任務後還要能回到原投放地。

經過這次北極科考,我的同事們都覺得機器人的體積還是大了些,鑿冰洞也比較費時間,下次再去的時候一定要把機器人做的小點。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體積只有原來一半大小的改進後的機器人。

2014年,我們再次去了北極。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我們花的時間就少多了。下圖這就是機器人從冰洞口被投放下去的過程,通過機器人,我們可以看到海冰下冰的裂縫以及海冰融池等諸多情況。

剛才跟大家分享的是水下機器人在北極的應用情況,當初做機器人的時候,我們想機器人還需要到另一個極端環境——海底深淵去看一看。我們把深度為1000米的海域定義成深海,深度在6000米以上的海域就叫深淵了。

2014年,我們的海鬥深淵專項項目獲得了中科院先導專項的資助。深淵是一個又細又長的區域,從縱剖面看呈漏鬥狀,所以我們把它形象地稱為海鬥深淵。

馬裡亞納海溝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大家所知最深的深淵,世界上很多科學家都想研究這個海溝,深淵技術的發展和開展深淵科學研究,都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對於從事機器人研製工作的我們而言,設計一款機器人,讓它到深淵去看一看,從而獲得一些數據供科學家研究海底深淵的生物、深淵的地質是非常有必要的。

過去的三年中,我們經歷了很多次試驗,從實驗室到湖上,從淺海到深海,試驗一步一步走過來。在深淵環境,最大的技術難點就是耐壓、抵禦黑暗以及寡營養。馬裡亞納海溝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深的地方,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大水深超過10000米,我們的機器人必須要耐得住海底強大的壓力。

水深10000米的地方大氣壓大概是100兆帕,這是什麼概念?1cm2要承受1噸的壓力,而1cm2是多大?也就是大家拇指指甲蓋的大小。指甲蓋大的面積要承受1噸重的壓力,恐怕任何物體到了深淵都會被壓成餅吧!所以我們研製水下機器人,最主要的就是要解決它的耐壓問題,保證它能順利下潛到馬裡亞納海溝的底部。

其實早在1995年,我們就製造出了我國的第一個6000米級的自主水下機器人,但從6000米到11000米還有5000米的壓力難度等著我們去攻克。經過很多次的試驗,方案推倒了重來,失敗了再重新做,終於,我們把機器人送到了深淵的底部,我們把這一過程笑稱為「走向深淵」。

下圖顯示的是「海鬥」號做淺海試驗時在水深幾十米地方拍攝到的海參,以及3000米海試時拍攝到的海底生物圖片。

下圖是2017年水下機器人在馬裡亞納海溝底部安全著底時實時傳輸的海底視頻截圖。當時,母船上的很多科學家都是第一次看到深淵的景象,感覺像回到了遠古時代,回到了那個以前從來沒有人類去過的地方,看過通過光纖傳輸過來的深淵視頻,大家都非常興奮。圖中的軌跡就是「海鬥」號在海底進行坐底航行時留下來的,這個軌跡也永遠地留在了馬裡亞那海溝的海底。

做了這麼多機器人,我們更多的時候在想:未來的水下機器人會是什麼樣子?是遙控水下機器人ROV,還是自主水下機器人AUV,還是自主遙控水下機器人ARV?是它們三種的結合體,或是一種全新的機器人?一切皆有可能。但不管怎樣,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未來的機器人的發展方向——更深、更遠、更強

更深和更遠大家很好理解,就是機器人能在水下走得更深,能航行得更遠。我們現在去了馬裡亞納海溝,那裡水深10000多米,以後機器人還將去更深的海域。現在機器人可以航行上千公裡,以後一定要航行得更遠才行。

對於更強,我覺得有很多方面的含義,比如,未來的水下機器人可以攜帶更強的作業工具,能夠完成更複雜的海底作業,甚至不用人來遙控,而是自主地完成任務。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完全自主的機器人攜帶機械手完成複雜的海底作業。或者是仿生的機器人,跨介質的機器人,能夠在水下巡遊、在水面航行、在空中飛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智能,不是做一個完全跟人類一樣智能的水下機器人,而是賦予機器人更高的智能,這些通過技術的發展是可以實現的。

機器人智能的標誌是什麼?簡單說,就是通過它自身攜帶的傳感器感知水下的世界,通過這些傳感器或者計算機控制系統知道自己在哪兒、要到哪兒去,從而做出合情合理的決策,到了指定區域,知道該怎麼開展工作,這些就是機器人智能的體現。

這種智能可能體現在單個機器人上,也可能體現在一群機器人上,相同的機器人或不同的機器人通過合作完成複雜的水下作業任務。當然,還有可能通過人的意念來控制機器人,讓它完成更為複雜的水下任務。

所有這些,我相信隨著技術的發展,在不久的未來都能成為現實,只不過這需要經歷時間的磨鍊,也需要科研工作者不斷地進行探索和追求。

最後我想借用封錫盛院士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報告:人類源自海洋,但是人類已經無法回到故鄉。不過,我想今後藉助水下機器人,我們一定能實現重返故鄉的夢想。我的報告就是這些,謝謝大家。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舉報/反饋

相關焦點

  • 水下作業,機器人使命必達|常泰長江大橋|海鬥一號|馬裡亞納海溝|湯...
    該款機器人首創運用無接觸式高壓空化射流自動清洗功能,成功實現垃圾自動回收,綠色環保,避免海洋二次汙染,代表著國內最先進的船體及石油平臺清洗科技水平。天空、陸地和海洋,是人類探索與發展的三大主要方向。近年來,在機器人、無人機的助力之下,人們逐漸突破了天空與陸地的限制,並加速向下一個盲區海洋進發。在此過程中,作為海洋探索的重要利器和智能裝備,水下機器人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上遊早上好丨10907米!海鬥一號完成萬米海試,刷新我國潛水器下潛...
    今日看點:央行等8部門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以優惠利率支持復工復產;央地政策齊發 金融資源加速流向外貿產業鏈;10907米!海鬥一號完成萬米海試,刷新我國潛水器下潛深度紀錄;民航局:上海暫停作為第一入境點 增加武漢為備用第一入境點;暴雨黃色預警:9省區將有大到暴雨 廣東局地大暴雨;渝北區與雙流區締結友好城市 將共同開發國際航線網絡;11個高新區聯手 重慶成立高新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
  • 下潛10907米!「海鬥一號」刷新紀錄,網友:可愛又迷人的存在
    而下五洋,我國的蛟龍號已經能夠下潛到7000米深海探測,這還不止,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全海深潛器「海鬥一號」更是刷新記錄,再次創造了歷史。據央視網報導,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已經順利完成馬裡亞納海溝深淵科考任務並成功返回港口。
  • 10909米!中國成功挑戰海洋最深處:勝利返航
    新華社三亞11月28日電(記者趙穎全、陳凱姿)28日8時30分許,隨著一陣汽笛聲響,在「地球第四極」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也隨船勝利返航。
  • 「你好,海洋!」廈大海絲一號發射任務成功
    廈大海絲一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海絲一號檔案●體重:約180公斤●波段:C波段●最高解析度:1米●最大成像幅寬:100公裡●是「千裡眼」也是「透視眼」,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東南網12月2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 通訊員 歐陽桂蓮)昨天中午12時37分,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海鬥一號」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 海面下藏著什麼玄機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海鬥一號」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海面下藏著什麼玄機 值得我們一次次走向深藍本報記者 王祝華 王健高 實 習 生 葉作林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載譽歸來,在馬裡亞納海溝實現4次萬米下潛,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中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眾人讚嘆「這是一個有『深度』的潛水器!」
  • 以軍工水下技術為核心打造商用載人潛水器,橫海海洋獲500萬天使輪...
    看準這塊市場,武漢橫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軍工水下技術,欲打造出可量產的商業旅遊潛水器,幫遊客輕鬆實現水下「探索」。橫海海洋想通過潛水器讓每個遊客都能下海「遨遊」橫海科技於2016年11月創立,目前主要開發的是水下旅遊觀光潛水器。其自主研發的觀光潛水器能夠運載乘客在水下運行、浮出水面並保持水下航行,可搭載未經任何特殊訓練的遊客遨遊海底。
  •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完成萬米海試 勝利返航
    央廣網北京11月29日消息(記者朱敏 何源)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1月28日上午8時30分左右,隨著一陣汽笛聲響,在馬裡亞納海溝結束科考任務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海南三亞南山港碼頭靠泊下錨,成功實現10909米坐底紀錄的「奮鬥者」號也隨船勝利返航。
  • 走進地球最深處,探索海底一萬米的世界
    這裡是地球的最深處,位於馬裡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最深的地方達到了一萬米以上。這裡水壓極高、完全黑暗且食物資源匱乏,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就像是地球無法癒合的傷口一般,沿著這個巨大的裂縫企圖將地球一分為二。
  • 助力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西安光機所參與「奮鬥者」號萬米海試...
    「我們研發的全海深超高清攝像機、3D攝像機、全海深小型高清相機以及全海深對接通信與高速數據傳輸系統性能穩定、工作正常,為此次『奮鬥者』號萬米海底作業及萬米載人深潛電視直播提供了技術支撐與保障。」西安光機所相關負責人說。12月1日,記者來到西安光機所,探訪所內科研團隊參與「奮鬥者」號萬米海試的故事。
  •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萬米的海底,妙...
    為什麼要越潛越深北京時間11月10日7時42分,「奮鬥者」號潛行深度再次成功突破萬米!「奮鬥者」號海試現場指揮部隨之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北京時間8時12分,中國「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10909米是什麼概念?
  • 獨家|深海超級戰隊,向萬米海底出徵……|海洋|馬裡亞納海溝|潛水器...
    16世紀弄明白海洋有多大,20世紀弄明白海洋有多深。有了面積和深度,就可以算出大洋的體積。打個比方:長江每年的入海流量要流140萬年才能灌滿世界大洋。大洋深處有巍巍高山,有幽深峽谷,有間歇噴發的「溫泉」,有繽紛絢麗的「玫瑰花園」……大洋深處還有太多未知。根據統計,世界海洋的平均水深約3700米。
  • 「奮鬥者」號坐底10909米 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這是繼11月10日、13日、16日三次萬米級海試後,「奮鬥者」號再探萬米洋底。馬裡亞納海溝是全球最深的海溝,像一座在海底倒立的山峰,海溝最深處「挑戰者深淵」測得最大深度為11034米,相當於珠穆朗瑪峰頂疊加一座西嶽華山的海拔高度,是已知海洋最深處。11月10日,「奮鬥者」號坐底「挑戰者深淵」,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時將3人帶到海洋最深處。
  • 搭載長徵八號,廈大海絲一號衛星發射,在太空助力海洋研究!
    剛剛「海絲一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海絲一號衛星宣傳片海絲一號檔案體重:約180公斤波段:C波段最高解析度:1米最大成像幅寬:100公裡>可穿透雲層,不受時間和惡劣條件限制,獲取全天時、全天候的二維高分辨地球表面雷達圖像海絲一號衛星是國內首顆對標國際先進指標的、基於有源相控陣天線的輕小型SAR遙感衛星。
  • 獨家|深海超級戰隊,向萬米海底出徵……|奮鬥者|蛟龍號|海洋|馬裡...
    16世紀弄明白海洋有多大,20世紀弄明白海洋有多深。有了面積和深度,就可以算出大洋的體積。打個比方:長江每年的入海流量要流140萬年才能灌滿世界大洋。大洋深處有巍巍高山,有幽深峽谷,有間歇噴發的「溫泉」,有繽紛絢麗的「玫瑰花園」……大洋深處還有太多未知。根據統計,世界海洋的平均水深約3700米。
  • 發揚中國載人深潛精神 挺進世界海洋最深處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於28日勝利返航。
  • 走近不可思議的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深度達11000米
    地球上存在著很多神秘莫測的地方,幾乎沒有人類的足跡到達過。因為以人類目前的文明科技發展有限,有些地方是到達不了的。比如火山深處,海底深處以及地心深處。這些地區都詭異莫測,可也吸引了無數人想要觸及,想要揭開其中隱藏的神秘面紗!
  • 海洋裡住著《哈利波特》的「金色飛賊」 水下機器人的研發靠它獲取...
    當地時間7日,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機械工學教授戴維•墨菲在國際學術雜誌《尖端海洋科學》上表示:「通過高速攝像頭拍攝發現,根據外殼的大小和形態差異,海蝴蝶的泳姿也存在不同。我們正努力研究海蝴蝶,這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海洋碳循環與全球氣候變化,還能為水下機器人的研究和開發提供無限靈感。」
  • 萬米深潛,挑戰極限 總臺如何實現全景3D直播?
    來源:CMG觀察馬裡亞納海溝,地球上已知的海洋最深處。如果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放入其中,峰頂都不能露出水面,因為這裡的最深處達11000米。歷史上,人類已多次徵服珠峰,但這最深的海底,至今讓無數人魂牽夢繞。2020年11月10日凌晨4時,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正式挺進馬裡亞納海溝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