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微信:ilieyun)武漢】9月6日報導(文/張帆)
近日,獵雲網獲悉,此前報導過的商用載人潛水器製造商橫海海洋於今年7月完成500萬天使輪輪融資,資金由創勢資本和一位個人投資者提供,主要用於團隊建設和產品開發。
地球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公裡,海島眾多,內陸水庫、湖泊更是星羅棋布,但水下旅遊資源開發仍處於較慢的狀態。如果想要去水下和珊瑚、魚群近距離接觸,必須要戴著呼吸器、穿著腳蹼、背著氧氣瓶,還需要專業人員的陪護。這對於身體素質較差的人群如老人、小孩並不適合,所以「潛泳」觀光仍難以大眾化。與此同時,另一項「下海」設備水下旅遊觀光潛水器進入大眾視野。
據了解,目前潛水市場包括B端水下勘察、打撈、採收、救援和水下工程等功能性作業和C端以休閒觀光為目的水下娛樂項目。2015年全球僅體驗潛水業務收入達到246.66億元,且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穩定增長。而國內由於潛水娛樂起步較晚,從06年起至今,每年增速超過30%。預計2020年全球消費級潛水市場體量超600億美元,約合4000億元。
看準這塊市場,武漢橫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軍工水下技術,欲打造出可量產的商業旅遊潛水器,幫遊客輕鬆實現水下「探索」。
橫海海洋想通過潛水器讓每個遊客都能下海「遨遊」橫海科技於2016年11月創立,目前主要開發的是水下旅遊觀光潛水器。其自主研發的觀光潛水器能夠運載乘客在水下運行、浮出水面並保持水下航行,可搭載未經任何特殊訓練的遊客遨遊海底。每臺潛水器可容納8人,配備專業司機和導遊,最高可潛入海下50米海深處。解決了傳統的「溼身」式潛水的多種不便,提供了一種常壓自供氧、安全舒適的水下觀光方式。
在研發潛水器之前,橫海團隊做了調查發現國內外海島、海岸中旅遊海區普遍在30米深左右,於是他們決定將自主研發的潛水器深度定在50米之內。橫海海洋創始人李華向獵雲網介紹,「潛水器潛水深度與其造價成正比,過於追求深度會使每臺機器造價過高。而50米深剛好能夠滿足絕大部分旅遊景點的需求同時保證性價比合適。」
借鑑軍用水下裝備研製經驗,橫海海洋研發的潛水器主要解決了三大技術難題,總體技術、水密和自控。目前,該潛水器仍在研發階段,預計於明年年底完成樣機定型,三年內可實現量產、面市,每臺機器的造價預計會在數百萬左右。
目前橫海海洋預計的經營模式主要是與景區展開合作,免費提供產品,從門票獲得分成,與此同時也會在市場穩定後以售賣、租賃的形式提供產品。除了用於旅遊娛樂,考古、救援、採收、打撈等工業化運用也在計劃之中。
從軍工到商用,橫海團隊在海洋經濟中挖掘商機2015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中國國家戰略。政府開始鼓勵、支持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深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隨著國家政策的「傾斜」,一部分掌握技術的從業人員從國企辭職,投身於水下裝備的開發中,在海洋領域這片藍海中探索新的可能。
李華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航天系統工作8年,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過「航天+船舶」跨界融合的某水下發射(500深)項目研製,熟悉水下裝備設計、仿真、製造、總裝測試、湖試、海試等全過程,掌握了水下裝備總體設計、耐壓殼體設計、密封設計、穩定性分析等關鍵技術。團隊其他3名核心成員來自於三江航天集團總體所、兵器裝備等大型軍工集團公司,有八年以上工作經驗,有過大型軍用500深度水下裝備設計、加工、總裝總調及陸、湖、海等試驗測試經驗,在水下裝備領域有足夠的技術水平、經驗和行業人脈。
談及創業初衷,李華坦言「曾經作為遊客去過國內很多海域參觀、遊玩,發現大部分景點都大同小異,有意思、有科技含量的娛樂項目很少。而我自己對海下相關技術比較熟悉,於是開始思考能不能將工業、軍用的一些技術運用到海下旅遊之中。」
與此同時,李華發現近幾年海洋旅遊逐漸成為一個熱點。越來越多的遊客希望「下海一探究竟」。但傳統潛水方式門檻太高,普通的蛙人潛水項目有著諸多不便,尤其對於老人小孩、不會遊泳人群等更加不宜,難以全面普及。「因此李華認為海洋旅遊的消費升級勢在必行,在未來海下潛水器會成為大多數人「下海」的選擇,於是下定決心辭職開始著手橫海海洋這個項目。
在商用潛水領域,獵雲網此前還報導過主打水下智能的可攜式水下機器人「潛水俠」和西安洋流科技的產品智能潛水輔助器,與這兩個項目相比橫海海洋則更關注潛水項目普及化,讓更多的人可以不用「溼身」就能感受到海下景色。
目前,橫海海洋已完成天使輪融資,下一輪Pre-A輪融資也在計劃之中,資金在1000萬左右,主要用於團隊擴張、產品研發、市場推廣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