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軍工水下技術為核心打造商用載人潛水器,橫海海洋獲500萬天使輪...

2021-01-09 獵雲網

【獵雲網(微信:ilieyun)武漢】9月6日報導(文/張帆)

近日,獵雲網獲悉,此前報導過的商用載人潛水器製造商橫海海洋於今年7月完成500萬天使輪輪融資,資金由創勢資本和一位個人投資者提供,主要用於團隊建設和產品開發。

地球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公裡,海島眾多,內陸水庫、湖泊更是星羅棋布,但水下旅遊資源開發仍處於較慢的狀態。如果想要去水下和珊瑚、魚群近距離接觸,必須要戴著呼吸器、穿著腳蹼、背著氧氣瓶,還需要專業人員的陪護。這對於身體素質較差的人群如老人、小孩並不適合,所以「潛泳」觀光仍難以大眾化。與此同時,另一項「下海」設備水下旅遊觀光潛水器進入大眾視野。

據了解,目前潛水市場包括B端水下勘察、打撈、採收、救援和水下工程等功能性作業和C端以休閒觀光為目的水下娛樂項目。2015年全球僅體驗潛水業務收入達到246.66億元,且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穩定增長。而國內由於潛水娛樂起步較晚,從06年起至今,每年增速超過30%。預計2020年全球消費級潛水市場體量超600億美元,約合4000億元。

看準這塊市場,武漢橫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軍工水下技術,欲打造出可量產的商業旅遊潛水器,幫遊客輕鬆實現水下「探索」。

橫海海洋想通過潛水器讓每個遊客都能下海「遨遊」

橫海科技於2016年11月創立,目前主要開發的是水下旅遊觀光潛水器。其自主研發的觀光潛水器能夠運載乘客在水下運行、浮出水面並保持水下航行,可搭載未經任何特殊訓練的遊客遨遊海底。每臺潛水器可容納8人,配備專業司機和導遊,最高可潛入海下50米海深處。解決了傳統的「溼身」式潛水的多種不便,提供了一種常壓自供氧、安全舒適的水下觀光方式。

在研發潛水器之前,橫海團隊做了調查發現國內外海島、海岸中旅遊海區普遍在30米深左右,於是他們決定將自主研發的潛水器深度定在50米之內。橫海海洋創始人李華向獵雲網介紹,「潛水器潛水深度與其造價成正比,過於追求深度會使每臺機器造價過高。而50米深剛好能夠滿足絕大部分旅遊景點的需求同時保證性價比合適。」

借鑑軍用水下裝備研製經驗,橫海海洋研發的潛水器主要解決了三大技術難題,總體技術、水密和自控。目前,該潛水器仍在研發階段,預計於明年年底完成樣機定型,三年內可實現量產、面市,每臺機器的造價預計會在數百萬左右。

目前橫海海洋預計的經營模式主要是與景區展開合作,免費提供產品,從門票獲得分成,與此同時也會在市場穩定後以售賣、租賃的形式提供產品。除了用於旅遊娛樂,考古、救援、採收、打撈等工業化運用也在計劃之中。

從軍工到商用,橫海團隊在海洋經濟中挖掘商機

2015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中國國家戰略。政府開始鼓勵、支持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深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隨著國家政策的「傾斜」,一部分掌握技術的從業人員從國企辭職,投身於水下裝備的開發中,在海洋領域這片藍海中探索新的可能。

李華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航天系統工作8年,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過「航天+船舶」跨界融合的某水下發射(500深)項目研製,熟悉水下裝備設計、仿真、製造、總裝測試、湖試、海試等全過程,掌握了水下裝備總體設計、耐壓殼體設計、密封設計、穩定性分析等關鍵技術。團隊其他3名核心成員來自於三江航天集團總體所、兵器裝備等大型軍工集團公司,有八年以上工作經驗,有過大型軍用500深度水下裝備設計、加工、總裝總調及陸、湖、海等試驗測試經驗,在水下裝備領域有足夠的技術水平、經驗和行業人脈。

談及創業初衷,李華坦言「曾經作為遊客去過國內很多海域參觀、遊玩,發現大部分景點都大同小異,有意思、有科技含量的娛樂項目很少。而我自己對海下相關技術比較熟悉,於是開始思考能不能將工業、軍用的一些技術運用到海下旅遊之中。」

與此同時,李華發現近幾年海洋旅遊逐漸成為一個熱點。越來越多的遊客希望「下海一探究竟」。但傳統潛水方式門檻太高,普通的蛙人潛水項目有著諸多不便,尤其對於老人小孩、不會遊泳人群等更加不宜,難以全面普及。「因此李華認為海洋旅遊的消費升級勢在必行,在未來海下潛水器會成為大多數人「下海」的選擇,於是下定決心辭職開始著手橫海海洋這個項目。

在商用潛水領域,獵雲網此前還報導過主打水下智能的可攜式水下機器人「潛水俠」和西安洋流科技的產品智能潛水輔助器,與這兩個項目相比橫海海洋則更關注潛水項目普及化,讓更多的人可以不用「溼身」就能感受到海下景色。

目前,橫海海洋已完成天使輪融資,下一輪Pre-A輪融資也在計劃之中,資金在1000萬左右,主要用於團隊擴張、產品研發、市場推廣等方面。

1、獵雲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官方微信號進行授權。

2、轉載時須在文章頭部明確註明出處、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連結。如轉自獵雲網(微信號:

ilieyun

)字樣。

3、獵雲網報導中所涉及的融資金額均由創業公司提供,僅供參考,獵雲網不對真實性背書。

相關焦點

  •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完成萬米海試 勝利返航
    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專項支持的深海重大科技裝備。如今,它探索萬米海底的奧秘,獲取了大量生物、地質等深淵海底樣品,載譽而歸。「奮鬥者」號給人們帶來了怎樣的海底世界?完成萬米深潛紀錄的過程中,攻克了哪些技術難題?
  • 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渾身都是極限技術
    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可以像太空站一樣,運載科技人員進行科學探測和科學實驗,直接觀察未知的領域和獲取深海各類樣本,為人類認識深海、開發深海、保護海洋貢獻中國力量,為我國成為海洋強國打下基礎。進入深海、認識深海、開發深海,都急迫地需要深海裝備。
  •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萬米的海底,妙...
    探索海洋、保護海洋、經略海洋、建設海洋強國,都與深潛密切相關,需要高技術深潛裝備,來繪製深海「藏寶圖」。萬米深淵可謂是科研的「無人區」,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是「人無我無」的科考裝備。以深淵進入技術、深淵探測技術為代表的深海技術,代表了當前國際深海工程技術領域的頂級水平。放眼全球,到訪過萬米深淵的全海深潛水器屈指可數。
  • 潛水器「三大頂尖技術」,中國的蛟龍號到底多厲害?
    潛水器「三大頂尖技術」,蛟龍號到底多厲害? 什麼是蛟龍號 蛟龍號」的研製單位就在江南勝地無錫——中船重工集團公司七〇二所。七〇二所歷經3年多時間,萬米級的載人潛水器也研製成功了!
  •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為完成萬米海試的潛水器建造載人艙球殼...
    記者王笑梅報導 11月28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團隊採用自主發明的Ti62A鈦合金新材料,為「奮鬥者」號建造了世界最大、搭載人數最多的潛水器載人艙球殼。
  • 獨家|深海超級戰隊,向萬米海底出徵……|海洋|馬裡亞納海溝|潛水器...
    此刻,深海超級戰隊正向海底萬米出徵,中國之聲獨家帶來他們的聲音,聽……「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萬米海試總指揮葉聰他是「蛟龍」號載人作業潛水器首席潛航員、「深海勇士」號載人作業潛水器副總設計師、全海深載人作業潛水器總設計師,始終奮戰在深潛領域第一線,屢創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 發揚中國載人深潛精神 挺進世界海洋最深處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於28日勝利返航。
  • 「奮鬥者」號潛水器載人艙球殼「鈦」厲害
    中新網瀋陽11月28日電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於11月28日勝利返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團隊採用自主發明的Ti62A鈦合金新材料,為「奮鬥者」號建造了世界最大、搭載人數最多的潛水器載人艙球殼。
  • 「海鬥一號」刷新我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 海面下藏著什麼玄機
    ,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製的「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載譽歸來,在馬裡亞納海溝實現4次萬米下潛,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刷新中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眾人讚嘆「這是一個有『深度』的潛水器!」
  •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即將轉入科學考察應用階段
    央視網消息:今天(11月28日)上午,曾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10909米、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順利抵達三亞母港。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在11月10日順利下潛至地球海洋最深處,在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 「奮鬥者」號坐底10909米 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這是繼11月10日、13日、16日三次萬米級海試後,「奮鬥者」號再探萬米洋底。馬裡亞納海溝是全球最深的海溝,像一座在海底倒立的山峰,海溝最深處「挑戰者深淵」測得最大深度為11034米,相當於珠穆朗瑪峰頂疊加一座西嶽華山的海拔高度,是已知海洋最深處。11月10日,「奮鬥者」號坐底「挑戰者深淵」,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時將3人帶到海洋最深處。
  • 海底1萬米,你好!——「奮鬥者」號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12年,7000米級「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問世,創造當時同類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7062米的世界紀錄;2017年,4500米級「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獲得突破,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化、關鍵設備國產化」。攻關不停步,海洋科技必須自主自強。
  • 完成萬米海試後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迎來「全身體檢」
    在完成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海試之後,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回到三亞中科院深海所進行拆檢。這也是它萬米歸來的第一次「全身體檢」。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二研究所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總建造師 劉帥:回來之後,我們對潛水器進行了拆裝,拆得也比較徹底,像浮力塊、載人球艙這些都拆掉了,目的是把框架和載人艙都露出來,方便我們做進一步地檢驗。在三亞中科院深海所的實驗室裡,潛水器用4天時間進行徹底拆解。「拆」是第一步,「檢」更加關鍵。
  • 給萬米深海潛水器起名,有必要先了解這些知識
    調侃歸調侃,要為萬米潛水器起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我國深潛歷史以及人類萬米深潛的歷程。 在萬米深潛器之前,我國載人潛水器家族裡名氣最大的當屬7000米級載人潛水器「蛟龍」號。2012年,「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下潛至7062米。
  • 中國載人深潛的艱辛和浪漫
    2001年,中國大洋協會在東太平洋海域獲得了7.5萬平方千米、擁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採權的多金屬結核礦區,載人深潛有了明確用戶及需求。技術上,1995年,由徐芑南擔任總設計師的6000米級無纜水下機器人CR-1試驗成功,這為載人深潛奠定了技術基礎。在深海缺少應有的位置,一直是中國海洋科研領域的一件憾事。
  • 最大作業深度超200米,「禹龍」號大壩深水檢測載人潛水器來了!
    我國現有水庫9.8萬多座。其中,大型水庫近800座,壩高100米以上超過200座,高壩大庫安全運行極為重要。 突破100米級深水大壩安全保障技術壁壘,研製一款小型化載人潛水作業平臺為大壩做水下「體檢」,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水利工程大壩深水檢測及突發事件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項目的目標之一。
  • 助力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西安光機所參與「奮鬥者」號萬米海試...
    「我們在艙內3個人的身體狀態都非常好,現在觀察到的海底地形是比較平坦的……」11月13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潛航員通過直播信號,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主持人和觀眾介紹了他們在萬米深海的身體狀態和觀測到的畫面。當天,「奮鬥者」號和深海視頻著陸器「滄海」號、「凌雲」號在馬裡亞納海溝開展聯合作業,在全球首次實現了萬米海底的電視直播。
  • 獨家|深海超級戰隊,向萬米海底出徵……|奮鬥者|蛟龍號|海洋|馬裡...
    此刻,深海超級戰隊正向海底萬米出徵,中國之聲獨家帶來他們的聲音,聽……「奮鬥者」號總設計師、萬米海試總指揮葉聰他是「蛟龍」號載人作業潛水器首席潛航員、「深海勇士」號載人作業潛水器副總設計師、全海深載人作業潛水器總設計師,始終奮戰在深潛領域第一線,屢創我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 【地評線】荔枝網評:從百米淺海到萬米深海,中國邁向「深藍夢」
    此前,10月10日,「奮鬥者」號與「探索一號」「探索二號」母船一起,從海南三亞啟程開展萬米級海試。10月27日,「奮鬥者」號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突破1萬米(達10058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  回顧中國載人潛水器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劈波斬浪、艱苦奮鬥的過程。1986年,我國成功研製第一艘載人潛水器——7103救生艇,當時只能下潛300米,航速也只有四節。
  • 一路「潛」行——中國萬米深潛的光榮與夢想
    新華社發隨著對深海了解的深入,不能只有一個「蛟龍」號,打造譜系化的潛水器來全面掌握核心技術,成為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的共識。萬米,如果成人步行大約需要2.5小時,汽車行駛大約15分鐘。但邁向萬米深海,中國載人深潛團隊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卻走了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