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醫生的「最美姿勢「!用「俯臥仰頭的姿勢為老人氣管插管

2020-12-17 瀋陽晚報

老人突然暈倒在家中狹窄過道中,情況危急,時間就是生命,急救醫生只能趴在老人的頭部位置,用高難度的「俯臥仰頭」姿勢為老人氣管插管……這幾天,一張被稱為「最美救人姿勢」的照片被網友點讚:「這一幕太暖了」「你們辛苦了」。

「位於某小區一位88歲老人午飯後在家中突然倒在臥室門口過道中,呼之不應,急需120救治。」11月24日下午1時,瀋陽急救中心和平分中心康泰急救小組接到120指揮中心指令,急救小組飛奔至患者家中。

當時患者躺在臥室門口狹窄過道中,已停止了呼吸、心跳。「馬上搶救」,隨著急救醫生康泰的一聲指令,全組人員各負其責,分頭行動。急救護士於群在空間狹小、光線灰暗的過道中「一針見血」,將患者靜脈通路打開,滴答滴答……搶救藥液一滴滴流進患者體內。「當時老人所在的過道十分狹窄,也考慮搬抬老人到屋裡的床上進行搶救,可是老人體重較大,整個房間空間也特別窄,搬抬過程至少得5分鐘,對於當時危急的情況來說,那5分鐘的『搶救真空期』太危險了,只能選擇就地搶救。」康泰醫生稱。

「準備氣管插管器械,我給患者實施氣管插管,你來協助心肺復甦。」康泰醫生和護士兩人迅速交換位置,在這個轉身都困難的過道裡將患者擺放復甦體位。「由於過道過於狹窄,我沒法在患者體旁進行氣管插管,只能趴在患者頭部的位置,與患者『頭對頭』從反方向手持喉鏡葉片俯臥仰頭,小心翼翼地將打開生命通道的氣管插管送入氣道,雖然很多『盲區』,但是憑藉多年的急救經驗,位置找得挺準,插管一次成功。」

與此同時,護士一直在進行心肺復甦,按壓、抱球一個循環、兩個循環……就這樣急救小組在冰冷的地面上「摸爬滾打」地奮力搶救了30分鐘。「狹窄空間、衛生間、電梯間、走廊上……急救醫生每天的搶救環境都非同一般,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環境,也因此練就了我們的『超能力』。」康泰稱,在病房裡、病床上的氣管插管被稱為「普通氣管插管」,而惡劣環境下則被稱為「困難氣管插管」,這就要求急救醫生要根據環境、患者體位等作出判斷,是一個急救水平、反應速度等綜合素質的考驗。

帥正新聞、沈報全媒體高級記者 樊華、張文魁

瀋陽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瀋陽網)編輯 董雋子

相關焦點

  • 做急救氣管插管前 她脫下護目鏡給了我
    做急救氣管插管前 她脫下護目鏡給了我 2020-03-04 0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氣管切開插管
    將內層套管取出,用抗菌液浸泡衝洗。外層管灌入生理鹽水並抽吸,然後將洗淨的內層管重新插入並固定。單腔插管只能在原處進行滅菌抽吸來去除分泌物,通常需要每24h更換一次。向插管內注入0.5~5mL滅菌生理鹽水,等待幾分鐘,這樣可以使分泌物松解並可保持氣道溼度,然後再將液體吸出。
  • 「練為戰」|氣管插管接呼吸機使用患者意外脫管應急預案演練
    原創 市中醫院 為提高重症醫學科年輕護理人員對氣管插管意外脫出的快速響應及處置能力,加強醫護之間協調配合,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脫管對患者造成的危害,保障醫療安全,我們於2020年08月24日組織氣管插管脫出應急處置演練。
  • 氣管插管固定帶的設計與應用
    氣管插管術是急救工作中重要的搶救技術,是成功進行呼吸道管理的前提和保證。在臨床實踐中,為防止氣管插管移位和脫出,常採用膠布進行固定並粘貼於患者兩側面頰。(1)膠布易受分泌物浸溼而鬆動,引起氣管插管移位和脫管。(2)膠布留置時間過長容易在氣管插管上留下殘留物,不易清除,且部分患者對膠布過敏。(3)進行口腔護理需要更換膠布,操作繁瑣。基於以上問題,本研究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氣管插管固定帶,現介紹如下。
  • 西安一老人吃鍋盔被噎遇醫生施救 食物噎住這樣急救!
    近日,西安一老人邊走路邊吃鍋盔被噎窒息,幸得醫生施救一事,引熱議!為緊急施救的戈睿毅醫生點讚的同時,也讓人思考,被食物噎住之後如何急救的話題!
  • 科普:氣管插管
    )或鼻(鼻氣管插管)經咽、喉將特製的導管插入氣管內的技術。經鼻氣管插管優點:1)經鼻氣管插管固定較好,在護理及進行人工呼吸時,滑動較少;2)病人咬不到插管,清醒的病人感覺鼻插管較舒適,吞咽動作也較好。•   男性多用 ID:8.0mm~8.5mm    女性多用 ID:7.5mm~8.0mm•  鼻腔插管多選用 ID:7.0mm—7.5mm•  小兒導管參考下列公式:ID=年齡/4+4.5,    導管插入的深度:(cm)=年齡/2+12氣管導管插入的深度成人深度的確定和估計
  • 氣管、支氣管插管術(十二)----氣管內插管併發症
    例如心肌缺血和梗塞、惡性心律失常(如多源性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動過速等),在氟烷麻醉時尤其明顯,與氟烷促使兒茶酚胺釋放、心肌應激性增高有關。對心血管病病人需要重視插管應激反應的預防,如插管前適量應用麻醉性鎮痛藥(常用芬太尼)以加深鎮痛;喉鏡插管前施行幾次過度通氣以增加氧合;喉頭氣管內噴霧局麻藥以減輕惠及喉鏡插管刺激等。
  • 68歲老人重度肺部感染面臨氣管插管,卻被帶去做「超負荷運動」8...
    日本和歌山縣立醫科大學ICU收治了一位68歲男患,因「脊髓腫瘤佔位性病變」導致左肺重度感染,經口呼吸機維持呼吸,當時ICU醫生對患者的處理辦法是想做氣管切開,進行氣管插管。
  • 氣管切開插管產品知識分享
    Hi朋友們,今天我們來看一下氣管切開插管。氣管切開插管為什麼有「切開」兩個字呢?它跟我們前面提到的氣管插管有什麼不一樣呢?
  • 麻醉醫生「插管敢死隊」,如何為危重症患者保駕護航?
    氣管插管是個技術活。 2月16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一支由5家醫院、18位麻醉醫生組成的「插管敢死隊」迅速集成上陣。在接下來的8天時間裡,小分隊成功完成了近50例氣管插管操作,成功率100%。
  • 氣管、支氣管插管術——支氣管內插管方法
    病人的準備及麻藥的準備同氣管內插管。2. 器械的準備:單腔支氣管導管的具體規格為:長度 32~36 cm,管徑為F 26~30,導管的質量要求有韌性和彈性,且要有一定的彎度。也可利用長的氣管導管改制,導管前端的套囊長度不應超過1~1.5 cm、且必須緊挨導管的斜口。左單腔支氣管導管的斜口,與一般氣管內導管相同;右單腔支氣管導管的斜口頂端應改制成舌狀,其目的是預防右肺上葉開口被阻塞。
  • 氣管插管那些事,一文幫您搞定!!
    氣管插管術(tracheal intubation):通過口(口腔氣管插管)或鼻(鼻氣管插管)經咽、喉將特製的導管插入氣管內的技術。>較細的插管增加了對氣流的阻力,4mm的氣管插管氣流阻力是8mm的氣管插管的16倍,因此應選擇適合特定患者的最大直徑的氣管插管。
  • 醫生腦洞有多大?她借用胸罩帶發明改良式氣管插管固定帶,一個成本...
    插過氣管插管的人都知道,那滋味,是一種痛苦的回憶。氣管插管,不僅讓人喉嚨痛,傳統的固定導管用的膠布、寸布帶,也讓人十分不適。而對於醫護來說,清理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也是件繁瑣的事情。另外,氣管插管固定不當,後果嚴重時甚至導致患者死亡。
  • 氣管插管術(一)
    緊急氣管插管技術已成為心肺復甦及伴有呼吸功能障礙的急危重症患者搶救過程中的重要措施。氣管插管術是急救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搶救技術,是呼吸道管理中應用最廣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是醫務人員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技能,對搶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如果寶寶誤食的異物卡在氣管裡,如何急救呢?看看育兒專家的理解
    我們在吃食物的時候,有時就會出現食物進入氣管的情況。那麼大家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原因是我們通過鼻子和嘴巴吸入的氣體會進入氣管;而通過嘴巴所食的食物會進入食管。而它們都能各走其道,其實都是由會厭軟骨來決定的。
  • 手術基本操作之氣管插管術
    2.醫生及患者準備插管前麻醉。  (1)全麻:是麻醉手術中插管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分快誘導和慢誘導。  (2)局麻:用於困難氣道的插管 即在表面麻醉下,保持呼吸和患者合作。常合用神經安定麻醉。  (5)右手以握毛筆式手勢持氣管導管,斜口端對準聲門裂,如果患者自主呼吸未消失,在患者吸氣之末順勢將導管輕柔地插過聲門而進入氣管。導管插入氣管內的長度,成人為4~5cm,插入深度距離門齒22~24 cm,小兒 2~3 cm。如果使用導管芯,在導管斜口端進入聲門1cm時,要及時抽出。
  • 氣管內插管溼化方法的進展
    來源:中華現代護理雜誌作者:駱慶峰氣管內插管用於建立人工氣道進行通氣,在急救復甦和解除呼吸道梗阻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臨床上,氣管內插管有經口、經鼻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 3 種方法。對氣管插管的準備、插管過程中的配合和插管後患者切口、管道和心理的護理是 ICU 護士的常見工作任務。其中,插管後患者通氣質量的監控是持續性護理的重點。
  • 有圖有真相,手把手教您氣管插管固定新方式!
    (說好的顏值,說好的安全,說好的效率,都打水漂了?!)在這個顏值即正義的世界,氣管插管的固定也要看顏值的好嗎?在這個安全至上的世界,氣管插管的固定也要講究固定效果的好嗎?在這個講究效率至上的世界,氣管插管的固定也要帶上附加值的好嗎?而以下的這種氣管內插管的固定方法,滿足了你所有的想像!
  • 使用視頻喉鏡對嬰兒進行氣管插管可提高初次成功率
    使用視頻喉鏡對嬰兒進行氣管插管可提高初次成功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4:31:21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nnery G Garcia-Marcinkiewicz團隊研究了嬰兒進行視頻喉鏡檢查的首次嘗試成功率
  • 三根管子,串聯一場成功的危重頸部外傷急救
    今天的主角是氣管插管、塑料氣管套管、金屬氣管套管,它們是耳鼻咽喉科醫生非常熟悉的三件套。這次,三兄弟串聯出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頸部外傷急救。一場深夜急救三月下旬的一個深夜,急診外科來了一位頸部刀刺傷的中年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