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華現代護理雜誌作者:駱慶峰氣管內插管用於建立人工氣道進行通氣,在急救復甦和解除呼吸道梗阻等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臨床上,氣管內插管有經口、經鼻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 3 種方法。對氣管插管的準備、插管過程中的配合和插管後患者切口、管道和心理的護理是 ICU 護士的常見工作任務。其中,插管後患者通氣質量的監控是持續性護理的重點。
插管破壞了患者上呼吸道正常加溼、過濾及加溫等生理機能,使呼吸道內水分大量喪失,呼吸道纖毛活動減弱或消失造成分泌物增多,痰液黏稠不易排出,進而氣道阻力增加,同時肺部感染率隨氣道溼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使用溼化液對氣道進行有效溼化,可維持支氣管纖毛正常功能,下調痰液α- 酸性糖蛋白和 Ca2+ 含量,降低痰液黏稠度,減少細菌繁殖,所以氣道溼化對保證呼吸道通暢、防止肺部感染具有重要意義,直接影響著治療效果。
廣大護理界同仁使用了多種氣道溼化方法,同時對溼化過程的護理、評價標準也有一定的研究,探索了很多新措施,現就人工氣道溼化方法的進展進行綜述。
一、常見溼化液
溼化液有增加吸人氣體溼度和潤滑支氣管壁的作用,能促進痰液稀釋和排出。常用溼化液包括 0.45% 氯化鈉注射液、0.9% 氯化鈉溶液、碳酸氫鈉溶液、注射用水及含有藥物的各種溶液等。
1.氯化鈉溶液:氯化鈉溶液為臨床常用的溼化液,最簡單的是 0.9% 氯化鈉溶液。0.9% 氯化鈉溶液為等滲液,進入呼吸道後水分蒸發,可成為高滲溶液,氯化鈉沉積在氣管壁上影響纖毛運動,痰液脫水變稠而不易咳出,肺部感染隨氣道溼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
目前在臨床護理中,使用的氯化鈉溶液多為 0.45% 氯化鈉溶液,該溶液屬低滲溶液,水分蒸發後留在呼吸道內的滲透壓更符合生理需要,較少引起刺激性咳嗽,不易引起痰痂、痰栓,可以減少肺部感染。護士在護理中操作較為簡單,但氯化鈉溶液並無有效溶解痰栓和抑菌等作用。目前臨床往往是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
2.碳酸氫鈉溶液:目前主要應用 1.25% -2% 碳酸氫鈉溶液。因其弱鹼性能在局部形成弱鹼環境,降低痰液吸附力,加強內源性蛋白酶的活性與纖毛運動,可取代粘蛋白的鈣離子,促進粘蛋白降解。而且真菌在鹼性環境不易生存,故碳酸氫鈉還有抑制真菌生長的作用。
在臨床使用中,主要用於間斷溼化,一次性注入較多量 (4-8 ml) 可促使深部的痰栓和血栓咳出。護士在使用時,應當注意及時清理氣道,吸走咳出的痰栓等,防止再次堵塞。
3.無菌注射用水:屬低滲液體,對痰液的稀釋能力較強。主要用於氣道分泌物黏稠,氣道失水多及高熱、脫水患者。其主要的缺點是:無菌注射用水具有滲透和進入細胞的特點,溼化過度時易致支氣管肺組織細胞水腫,氣道阻力增加,氧分壓下降。注射用水直接進入氣道時有一定刺激作用,往往用於呼吸機的氣體溼化。護士在護理過程中要注意使用前的說明和心理安慰,不能使用過量,並隨時注意氣道阻力情況。
4.含有抗炎、抑菌藥物的溶液:氣道內滴注抗生素對肺囊性纖維化和嚴重的革蘭陰性菌有較明顯的療效。溼化液中可以加入慶大黴素、氨溴索、地塞米松或痰培養敏感抗生素來預防繼發感染。慶大黴素主要用於革蘭陰性菌引起的系統或局部感染。
氨溴索具有調節漿液和黏液分泌,減低痰液黏稠度,增加纖毛運動的作用,從而減少肺部感染和痰阻形成。呼吸道在炎症反覆刺激下,將導致黏膜上皮杯狀細胞化生和黏膜下腺體增主,使黏液量和性狀發生明顯改變。地塞米松可減少呼吸道內炎症因子產生,抑制其對粘蛋白合成分泌的刺激作用,具有較強的抗感染功效。
在醫囑溼化液中加入上述藥物時,護士應首先注意有無藥物過敏現象,同時應當隨時記錄藥物效果和副作用情況。如使用抗生素時,應注意咳出痰塊的顏色、氣味;使用強效激素時,應注意定期觀察激素不良反應。
5.不同類型的溼化液溼化效果和護理要點的比較:多項研究表明,鹽水的溼化效果顯著低於其他溼化液;使用含有抗炎、抑菌藥物的溼化液,患者肺部感染、氣道黏膜損傷出血、刺激性咳嗽、痰痂痰阻等指標明顯優於單純的溼化液。在實際工作中,護士往往忽視溼化液中的藥物作用,在病情觀察室側重於觀察主要治療藥物的使用效果。在使用人工氣道的患者護理工作中,護士應當注意了解醫囑在溼化液中加入多種藥物的種類,並有重點的觀察其效果和不良反應。
二、溼化液的用量
正常成人經氣道蒸發的水分約為 250 ml/d,考慮根據溼化效果來決定個體的溼化量。溼化液用量還要參考室溫、溼度、體溫、通氣量大小、痰液量及黏稠度等因素決定,一般情況下,24 h 溼化液用量以 200-300 ml 為宜。
三、溼化方法
目前臨床常用的溼化方法有間斷溼化法和持續溼化法兩大類。
1.間斷溼化法:主要有氣道內間斷推注和滴注溼化法,是採用氣道內推注或滴注的方法,按固定的時間間隔給予定量的溼化液,用以溼化氣道的方法。
2.持續溼化法:根據採用的溼化裝置的不同,分為以下溼化法:(l) 持續霧化吸入法。採用霧化器,使溼化液在特定超聲波的作用下形成霧滴進入呼吸道,用以溼化氣道的方法。(2) 精密輸液器持續氣道溼化法。將溼化液通過精密輸液器,按照要求的速率勻速進入呼吸道,用以溼化氣道的方法。
(3) 微量泵(輸液泵、注射泵)持續氣道溼化法。持續輸液泵溼化氣道能持續、微量、勻速地沿管壁往氣道內注入溼化液,每滴溼化液可被氣流衝散成更小水滴進入呼吸道,使氣道始終處於一種近似生理溼化狀態,對氣道黏膜的刺激性很小,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多。(4) 溼熱交換器溼化法(人工鼻)。
以人體解剖溼化系統的機制為基礎,可阻斷部分呼出的熱量和水分,可以對氣體進行加溫加溼,使氣道保持溼潤狀態,從而降低痰痂的發生。然而人工鼻只是利用患者呼出氣體來加熱和溼化吸入氣體,並不能額外提供熱量和水分,對於那些原來就存在脫水、低溫或肺部疾病引起分泌物瀦留的患者,並不是理想的溼化裝置。(5) 持續加溼溼化氧療裝置溼化法(恆溫加溼)。
氣道溼化液加溫後可使管壁纖毛運動活躍,將附著於纖毛的黏液不斷上推,有利於分泌物引流和控制感染。給患者提供一個合適溼度的氣體,能夠降低痰液黏稠度,減少痰痂和肺不張的形成和發生,促進氣道引流通暢。持續加溼溼化氧療裝置溼化法即採用持續加溼溼化氧療裝置,利用溼化器,配加溫溼化罐,對吸入氣體進行加溫加溼。
3.兩種溼化方法的比較:有研究表明,採用間斷溼化法,患者嗆咳反射、嗆咳時瞬時氧飽和度、置管期呼吸道分泌物、管腔內部和尖端痰痂等評價良好;而持續溼化法的溼化滿意度和患者血氣分析、刺激性嗆咳、痰痂形成、氣道黏膜損傷、肺部感染等方面均顯著優於間斷溼化法。
關於持續溼化法,採用不同的溼化裝置,溼化滿意度及患者的各項相關指標也表現出顯著差異。總體來看,持續加溼溼化氧療裝置溼化法(恆溫加溼)優於溼熱交換器溼化法(人工鼻)、微量泵(輸液泵、注射泵)持續氣道溼化法、霧化溼化法和間斷溼化法,溼熱交換器溼化法(人工鼻)優於精密輸液器持續氣道溼化法,微量泵(輸液泵、注射泵)持續氣道溼化法優於精密輸液器持續氣道溼化法。
從臨床護理工作的角度評估這兩類方法時,應當在護理操作和患者宣教兩大環節上加以重視。這兩類方法目前在臨床均有使用,而且各有優勢。在使用時,各有護理重點。
對於需要進行間斷溼化的患者,或病房條件有限,無法提供持續溼化的患者,護士應當做到:(1) 堅持嚴格按照時間表進行溼化,避免溼化過多造成藥物不良反應增強,或溼化過少,患者氣道受損;(2) 要向患者和家屬做好說明和解釋工作,例如間斷溼化後,要鼓勵患者採取高效咳嗽以促進痰塊排出,或告知溼化過程略有不適,請遵循護士指導。通過充分的前期說明和操作中的溝通取得患者配合,使溼化達到滿意效果。
對於持續溼化的患者,並不意味著護士就可以不再監督管理,對於設備是否有效工作,輸出氣體的溼度、溫度要隨時加以觀察。同時應當隨時了解患者主觀感受,有無不適,並及時處理。
四、溼化效果評價
無論哪種溼化方法,其根本目的是保持患者舒適和促進有效的肺通氣和肺換氣。目前,對於不同溼化方式的臨床效果判斷指標和數量沒有統一標準。有研究者認為可以根據患者自覺症狀,以及可監測指標變化來進行判定。同時把這些症狀和監測指標與病情相結合,以達到最佳溼化效果。通暢,防止肺部感染,提高搶救效率,也能夠大大縮短護士在氣道溼化護理上的工作時間,減輕護士工作強度,增加人工氣道管理效能,提高護理工作效率,便於更合理地進行人力資源管理。
使用含有抗炎、抑菌藥物的溼化液,採用持續、恆溫裝置進行溼化,更為符合患者對氣管溼化的生理需求,對於降低痰液黏稠度、改善患者肺部感染和氣道堵塞症狀等具有明顯優勢。同時還具有不易引起刺激性咳嗽,避免重複吸引等特點,有利於獲得更好的溼化效果,減少日平均護理工時,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廣。
由於溼化技術的發展,使各病房、不同醫院、不同地域的護士使用的溼化技術呈現多樣化的趨勢。這要求護理部對此作出相應的管理改進。在使用新的溼化液時,要注意加強對護士技能的教育和培養,使其了解新溼化液的成分、藥理原理,並掌握使用時可能出現的藥效和不良反應的評估、處理能力。
綜上所述,氣道溼化已成為人工氣道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溼化方法越來越多,溼化液體也不斷更新,各種溼化液體和方法都有一定的優缺點。為達到最佳溼化效果,減少併發症,提高護理效率,優化資源配置,臨床上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選擇理想的溼化液及溼化方法,配合物理療法促進排痰,改善氣道環境,保持呼吸道通暢,降低肺部感染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同時,溼化效果的評價標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以便更加客觀、科學地評價溼化液和溼化方法的有效性和實用性,為合理選擇提供可靠依據。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對於這一環節的知識更新和研究應當及時跟進,護理工作的質量指標等應當做相應調整,確保優質高效的護理工作,使患者能舒適、安全的進行人工氣道通氣。
文章摘自《中華現代護理雜誌》2014 年 5 月 6 日第 20 卷第 13 期 P1608-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