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地區來看,2018年在31個省區市中,近4成地區老年人口撫養比超過當年全國水平(17.8%)。山東、上海、重慶、四川、遼寧及安徽等6地老年人口撫養比達到20%以上。其中,山東1名老年人僅有4個勞動年齡人口來分擔,可謂壓力最大。
策劃丨騰訊新聞 鍾昊
2020年10月,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生育政策面臨重大調整。
與5年前的十三五規劃建議相比,最直觀的不同當屬「計劃生育」這四個字眼的消失,這應該是1981年來首次出現這一變化。
不僅如此,「十四五規劃」建議還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
如今,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生育政策面臨重大調整,可見人口形勢的嚴峻程度。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目前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2019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了27%,排名世界第一,而義大利23%、德國21%位居第二和第三名。而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為11%,在世界排名第十。
國際劃定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是,60歲以上人口佔比10%且65歲以上老人佔比7%。按照這一標準,中國自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2018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規模為2.49億人,佔總人口比重達到17.9%,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8.1%。
根據聯合國預測,2030年左右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在全球老齡人口的佔比將超過25%。
預計到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佔總人口比例達到34.9%,屆時我國每三個人中就會有一位老年人,養老壓力可想而知。
哪個省市老齡化最嚴重?
所謂深度老齡化社會,指的是65歲以上人口佔比超過14%。2019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佔比超過12.6%,部分省份早已超過14%,率先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上圖中我們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和《2020年統計年鑑》的數據做了對比。
總體來看,我國內地目前除西藏以外,其餘30個省市、自治區基本都已經進入老齡化階段,其中有13個地區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2.57%)。值得關注的是,上海、遼寧、山東、四川、重慶、江蘇、浙江等7個省均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其中上海65歲以上人口佔比已經達到16.26%,幾乎是西藏(6.02%)的近3倍,高居第一位。
日前,上海市老齡辦和市統計局發布了《2019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信息》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戶籍人口1471.16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萬人,同比增長2.9%,佔總人口的35.2%,較上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
一直備受老齡化問題困擾的東北三省(遼寧、黑龍江、吉林)的老齡化水平均在全國前十位。尤其是,近些年東北地區競爭力下降,東北由以前的人口流入地逐漸變成了人口流出地。數據顯示,2018年吉林省常住人口2704.06萬人,比2017年的2717.43萬人減少13.37萬人;黑龍江省常住人口3773.1萬人,比2017年減少15.6萬人;遼寧省常住人口4359.3萬人,比2017年減少15.33萬人。
從老齡化速度來看,近10年來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前5名分別是,上海、山東、遼寧、黑龍江、吉林,這些省市65歲老年人的分別增長了6.14個百分點、6個百分點、5.61個百分點、5.46個百分點和4.91個百分點。
哪些城市的養老壓力最大?
人口撫養比也稱人口負擔係數,是指總體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意思是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大致要負擔多少名非勞動年齡人口。
2019年,我國老齡化形勢更加嚴峻,從老年撫養比數據可以看出,2019年,我國老年撫養比為17.8%,較上一年度的16.8%,增加了1個百分點。這說明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約17.8名老年人,也就意味著1名老年人需要約6個勞動年齡人口來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的撫養比增速明顯高於少兒撫養比,這說明當前老齡化的速度明顯快於新生兒的出生。
分地區來看,2018年在31個省區市中,近4成地區老年人口撫養比超過當年全國水平(17.8%)。山東、上海、重慶、四川、遼寧及安徽等6地老年人口撫養比達到20%以上。
其中,山東1名老年人僅有4個勞動年齡人口來分擔,可謂壓力最大。
發達省份中,廣東年輕人的撫養負擔是最小的,平均有9個人來分擔一個老年人的撫養壓力;上海則是撫養壓力最大的發達省市,不到5個人來分擔一個老年人的撫養任務。
哪些省市養老金不夠用?
2005年至今,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已實現16連漲,其中,2008-2015年間漲幅均維持在10%左右。
那麼,養老保險基金的池子有多大?不妨看看中央調劑預算情況。
據財政部,2020年中央調劑基金預算安排共計7398.23億元,較2019年的執行數增加1095.23億元。
從調劑的情況我們也可以看到哪些地方的養老金壓力最大:
從繳撥差額(中央調劑金金上繳與下撥差額)來看,廣東、北京、福建、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等7省市預計淨貢獻(差額為正值)共計1766.96億元。
廣東一省的淨貢獻佔比1/3,與北京兩地合計淨貢獻佔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還多,成為養老金中央調劑的最大「糧倉」。
遼寧、黑龍江、湖北、吉林、內蒙古、四川等22個地(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則成為「淨受益」地區。其中,東北三省和湖北是最大受益者。
遼寧省淨收益555.58億元,黑龍江淨收益485.56億元,吉林淨收益145.19億元。這三省的淨受益達到1186億元,佔總受益省份金額的6成多。
湖北2020年則較為特殊。湖北今年調劑規模相比去年增長55%,主要是因為疫情衝擊所致。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湖北省經濟發展影響較大,企業經營遇到困難,中央出臺了不少扶持湖北企業發展的措施,財政上對企業進行稅費減免,因此增加養老金轉移支付規模。
另外,通過養老金的調劑情況,我們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南方幫北方養老」的格局。
」在養老金淨貢獻的7個省市中,僅北京和山東兩個;而在淨受益的22個省市中,有14個是北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