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新冠疫情肆虐已近一年。12月2日,英國批准美國輝瑞製藥有限公司和德國BioNTech公司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緊急使用,並於12月8日啟動疫苗接種。
然而,英國人卻無法如往年一樣度過一個傳統的聖誕假期: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12月19日宣布,由於發現傳播速度更快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英國將在聖誕期間收緊防疫措施,把首都倫敦和英格蘭東南部地區的疫情防控級別提升至新增的第四級。此外,據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20日證實,英國以外已有至少三個國家發現了與這種變異的新冠病毒相關的確診病例。
此前,人們本寄希望於通過大規模接種疫苗來達到「群體免疫」,從而戰勝疫情。然而,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瑞安曾告誡稱,不要在疫苗上市後盲目樂觀。「疫苗不等於零新冠肺炎病例。」他坦言,儘管疫苗是抗擊新冠肺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疫苗本身並不會結束這場疫情大流行。
面對層出不窮的「意外」,疫苗真的可以幫助我們獲得群體免疫嗎?發展中國家和貧窮國家將為全球達到「群體免疫」起到何種重要的作用?發達國家和富裕國家以及國際組織可否兌現此前公平分配疫苗的承諾?
對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巴裡·布魯姆(Barry Bloom)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副教授威廉·哈納奇(William Hanage),以探究上述問題的答案。
疫苗效力將是決定「群體免疫」的關鍵
巴裡·布魯姆和威廉·哈納奇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均表示,「群體免疫」一開始並不是一個討喜的詞。
原因是在疫情之初,英國首次將「群體免疫」這個概念放在聚光燈下就招致了巨大反對。2020年3月,疫情處於上升期的英國公布其「抗疫」方案,該國首相詹森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英國從第一階段的「遏制」進入到第二階段——「拖延」,其核心策略為「不嚴防死守,容忍疫情緩慢進展,期待大部分人在感染後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從而使該國人群獲得普遍免疫,以控制疫情」,此言一出,引發了學界和民間的巨大爭議。
哈納奇是最早對「群體免疫」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提出專業卻又簡明的見解的人士。他在3月15日發表在《衛報》上的文章中指出,群體免疫需以研發出新冠病毒疫苗為前提,否則由此導致的「再小的死亡率」放在極大的人口中都是「恐怖的死亡數字」。此外,當時英國提出的「群體免疫」措施也未充分考慮到第二波疫情。他強調:「不應在一種假設性未來的基礎上讓脆弱而易感染的人們現在就暴露在病毒中」。
如今,雖然第二波疫情確實到來了,但是疫苗也在創紀錄的時間內被研發出來,那麼我們該如何再次談論「群體免疫」?
哈納奇告訴澎湃新聞,他更願意將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稱為「Population Immunity 」或者「Community Protection」,這個概念最基本的含義是:假使一個人具有免疫力,而且無法被感染或傳播疾病,那麼他也就可保護其他人,因為這意味著那些本身沒有免疫力且會被感染的人受到了保護。
基於一些最基本的數學模型,我們可以得出50%~60%這個閾值,即只要全球人口中對新冠病毒具有免疫力的比例達到這個閾值,那麼世界就有可能達到群體免疫。
然而,實際情況總是要複雜得多。
美國《科學新聞》雜誌官方網站刊文指出,假使疫苗要在預防新冠肺炎發病和控制新冠病毒傳播方面發揮最大作用,那麼給足夠的人員接種疫苗以準確達到群體免疫閾值就足夠了。然而,假使疫苗效果較差,那麼就需要給更多的人接種疫苗,以解決不同人群之間的免疫力潛在差距。
哈納奇表示,鑑於新冠疫苗仍然有可能存在如效力有待考察等許多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故我們需要得到更多疫苗方面的信息才可做出判斷。
目前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EUA)的輝瑞疫苗和莫德納疫苗,它們均使用了mRNA技術。哈納奇指出,這種技術由於太新,且無商用先例,我們仍然不知道這款疫苗預防病毒感染的效果究竟如何,即使個體受到疫苗保護不會患上嚴重疾病,但其仍有可能會被新冠病毒感染,並繼續傳播新冠病毒,「儘管我懷疑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但我們仍然需要做一些工作,以真正確定這一點。」
接種疫苗可否在防止人們患病的同時減緩病毒傳播?這一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減緩病毒傳播是各國經濟能否重啟的關鍵因素。彭博社12月9日一篇報導就曾披露稱,雖然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共同研製的疫苗對已感染病毒的大多數人來說可預防新冠肺炎發病,但在阻斷新冠病毒傳播方面的能力有限。該疫苗研發團隊在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周刊12月8日發表了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其結果顯示,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只可使新冠病毒的傳播減少約27%,遠低於該疫苗在預防新冠肺炎發病方面的70%有效率。
眼下,我們仍不清楚已獲批的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如何影響新冠病毒的傳播。倘若這些疫苗根本無法有效阻止新冠病毒傳播,則無法通過疫苗接種實現群體免疫。
不過,至少還有一個值得樂觀的消息: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主任醫師王華慶此前曾指出,一般來說,病毒變異不會影響到疫苗對該病毒的免疫效果。對於新冠病毒後期是不是會有大的變異,各國的相關機構和疫苗企業,還在持續關注和研究。
公平分配疫苗面臨挑戰
美國《科學新聞》雜誌官方網站在其刊發的文章中同時也提到,即使疫苗最終確實可以有效減少新冠病毒的傳播,但要在全球範圍內實現群體免疫仍需要公平分配疫苗。鑑於當前已有的疫苗對運輸和存儲等後勤保障工作有較高要求,這一目標仍具有極大的挑戰性。
假使貧困或農村地區的人們無法獲得疫苗,那麼在這些地區暴發的疫情可能會持續存在,若上述地區疫情蔓延至其他地區,那麼阻止新冠大流行就可能淪為空談。
據美聯社12月15日報導,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衛生主管阿諾德·伯納特(Arnaud Bernaert)曾表示,在預計明年下線的大約120億劑疫苗中,富裕國家已經訂購了其中約90億劑疫苗,而由世衛組織主導的COVAX全球新冠疫苗計劃目前尚未獲得足夠劑量的疫苗。伯納特指出,COVAX可能會在相當晚的時間才可獲得足夠劑量的疫苗。據悉,該計劃的目標是最快將從明年一季度起提供疫苗給參與計劃的各經濟體,到2021年年底向全球提供至少20億劑疫苗。
全球發展中心執行主任阿曼達·格拉斯曼(Amanda Glassman)指出,目前無法保證這些疫苗會在貧困國家發揮作用。同時,這些國家可能缺少足夠的資金來支付COVAX提供疫苗所需要的費用。
布魯姆也告訴澎湃新聞,更加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大國承諾過的用於支持該計劃運轉的大量資金並沒有流入COVAX。此外,因為擔心COVAX或終將失敗,部分發展中國家也正在退出COVAX,試圖尋找另外的方式為自己的國家獲取疫苗。
12月初,太平洋島國帛琉就宣布放棄COVAX計劃,轉而希望從美國獲得後者捐贈的疫苗。包括馬來西亞、秘魯和孟加拉國在內的其他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也一直在尋找其他途徑,並於近日與一些疫苗生產商籤訂了獲得疫苗的備選方案。
布魯姆指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富裕國家仍在儘可能多地獲取疫苗訂單,如加拿大已為其3800萬人口購買了2億劑疫苗——比該國的五倍人口還要多,他們甚至已經在開始考慮如何處理最終剩下的額外劑量的疫苗。
在美聯社獲取的一份世衛組織內部討論錄音中,世衛組織疫苗主管凱薩琳·奧布萊恩(Katherine O 'Brien)直言:「有關全球團結的呼籲基本上已經落空」。
「我們正處在一個關鍵時刻。美國新一屆政府即將上臺執政,但美國卻不在COVAX計劃之中,我擔心COVAX在全世界公平分配疫苗的計劃將會失敗。」布魯姆告訴澎湃新聞。
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在上周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COVAX是「在創紀錄的時間內建立起來的,必須在未知的領域內航行」,「COVAX失敗的風險非常高。」
無國界醫生組織疫苗政策顧問凱特·艾德(Kate Elder)表示,現在是GAVI、世衛組織和其他組織需要討論如何增加疫苗生產了。對此,12月12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發文稱,當下中國仍有半年至1年的窗口期逐漸通過疫苗接種,建立起中國民眾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優勢,同時按照全球對疫苗的需求,盡到大國義務,幫助國際上非疫苗生產國逐漸建立疫苗支持下的群體免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