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皰瘡
天皰瘡是由心火脾溼內蘊,外感風熱毒邪,阻於肌膚所致的以皮膚燎漿水皰,小如芡實,大如棋子,皮破流津,纏綿不愈為特徵的一類大皰型皮膚病。本病多發於中年之後,男女均可罹患。常先起於口腔,漸延及頭面、胸背、腋下及陰部。病程較久,可反覆發作。
診斷依據
1、多見於中年及老年人。
2、皮膚上突然出現燎漿水皰,小若芡實梅李,大若核桃雞卵,可孤立散在,亦能攢集成群。皰壁菲薄鬆弛,未破不堅,鼓起無力,周邊不紅。皰液初清,逐漸色黃或渾濁,甚則內含血水。以手壓之,則向四圍擴展。觸之即破或未觸已破,破後糜爛而不易癒合或覆痂屑。常伴有黏膜損害。
3、尼氏徵陽性。
4、水皰塗片見天皰瘡細胞,組織病理學顯示錶皮內有棘層松解。
鑑別要點
1、大皰性類天皰瘡多見於老年人,偶可見於兒童,水皰緊張,皰壁較厚,不易破裂,破後瘡面易癒合。尼氏徵陰性,極少黏膜損害,組織病理學顯示錶皮下水皰。
2、皰疹樣皮炎多見於青壯年,皮損呈多形性,水皰環狀排列,不易潰破,常伴風團、紅斑、丘疹,好發於軀幹、腰背,自覺劇烈瘙癢。尼氏徵陰性,組織病理學顯示錶皮下水皰。
3、大皰性多形紅斑多見於兒童與青年,大皰周圍有紅斑,易破,皰液多渾濁、血性,好發於四肢、軀幹部位。尼氏徵陰性。
4、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幼年發病,為遺傳性疾病,水皰多發生在易摩擦部位如手、肘、足、膝等處。水皰鬆弛,破後可留瘢痕,皰液清或血性。尼氏徵陰性或呈陽性。
辨證論治
1、熱毒熾盛證
【證候】起病急驟,燎漿水皰,擴展迅速,糜爛色紅或有血皰,伴口舌糜爛,煩躁不安,壯熱口渴,灼熱痛,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治法】清熱涼血,利溼解毒。
【方藥】清瘟敗毒飲化裁。水牛角粉6g(衝服),生薏苡仁60g,冬瓜皮60g,丹皮10g,蓮子心6g,生地黃30g,黃連6g,梔子10g,黃芩10g,白茅根15g,生石膏30g(先下),地丁10g,生甘草10g.
2、心火熾盛證
【證候】病情較穩定,主要表現為瘡面色紅,口腔黏膜糜爛較重。伴心煩口乾,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心瀉火。
【方藥】清熱瀉脾散加減。梔子15g,石膏30g(先下),黃連12g,生地黃20g,黃芩12g,茯苓12g.
3、溼熱蘊結證
【證候】皮疹為紅斑、水皰,此起彼伏,糜爛滲出,流滋較多,糜爛面大或溼爛成片,伴胸悶納呆,口渴不欲飲,腹脹便溏,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溼。
【方藥】清脾除溼飲加減。茯苓皮12g,蒼朮、白朮各10g,生薏苡仁15g,六一散10g,丹皮10g,生地黃30g,梔子10g,赤芍10g,茵陳15g.
4、脾虛溼蘊證
【證候】皮損主要為水皰、結痂,厚且不易脫落或皰壁緊張,潮紅。伴面色無華,倦怠乏力,腹脹便溏,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緩。
【治法】健運脾陽,除溼驅邪。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黨參10g,黃芪12g,茯苓10g,白朮12g,陳皮6g,冬瓜皮12g,炒山藥15g,白扁豆15g,炒薏苡仁20g.
5、氣陰兩傷證
【證候】病程日久,壯熱已退,並無水皰出現。伴氣短懶言,神疲乏力,食不甘味,小溲短赤,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象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清解餘毒
【方藥】養陰解毒湯加減。生地黃30g,五味子10g,太子參15g,玄參12g,麥冬10g,石斛12g,天花粉10g,連翹10g,丹皮10g,知母10g,生甘草10g,金銀花6g。其他療法
1、金銀花、地榆各30g,野菊花、秦皮各15g,水煎取汁,外擦患處。
2、皰破糜爛處用黃柏15g,青黛3g,冰片1g,研細和勻,撒於患處。
3、青黛30g,蛤粉10g,黃柏15g,冰片3g,研細和勻。滲水多時,幹撒患處;結痂多時,麻油調塗患處。
4、六一散30g,枯礬15g,冰片2g,分別研細和勻,紗布包撲患處。
5、青黛散麻油調塗患處或祛毒油膏外搽。
6、黏膜糜爛處,可選用錫類散、養陰生肌散外洗或外搽。
預防與護理
1、患病期間,應充分臥床休息,多飲開水。
2、飲食以清淡為宜,忌食辛辣、油膩酒酪;可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如西瓜、梨、葡萄、冬瓜、番茄、黃瓜等,亦可常飲金銀花露、綠豆湯、綠茶等。
3、保持患處潔淨,以防染毒成膿。
4、預防全身與局部感染,尤其注意眼、口腔、生殖器等局部損害的護理,衣物每日消毒,皮損廣泛者應按燙傷患者護理。
5、貼身衣服宜勤洗換,以棉織品為好。
6、保持室內空氣清新。7、伴有其他內臟疾患者,宜同時治療。
喜歡這篇文章,可以掃描二維碼讚賞作者!
中醫視頻、書籍資料大全
點擊查看
最全的中醫資料,含有大量講座視頻,幾千本書籍。
全部資料,現在只售99!元(原售價498元)
聯繫人微信號:18946796911
微信二微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