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孩子教育好應該是各位家長一直探索的問題。其實孩子成長沒有一個具體的模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都是通過一個模式培養孩子,那就失去了多樣性,成長應該是真實而立體的。
我們看一下白巖松結合其自身成長及教子經歷是怎樣說的 !
「輸」是中國人很缺乏的一種教育。
我們的教育一直強調的是教會孩子如何去贏,輸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情,孩子從小到大,什麼時候學習過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其實老祖宗們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有十有八九,為什麼我們從來不教「十有八九」時的心態和應對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極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無以復加。
我們看中國歷史,包括世界歷史,失敗並沒有多麼可怕。中國有無數的歷史人物,有時候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失敗,而不是成功。
項羽成功嗎?作為一名男人,一位將領,可謂是徹徹底底的失敗了。但不管是課本還是影視作品中,項羽他仍然以英雄的形象,存留於中國的戲劇故事和百姓談論當中。反倒是「成功者」劉邦,會讓我們在內心裡,產生某種不屑或者不那麼喜歡的感覺。
項羽雖然英勇善戰,打過很多勝仗,但按結局來講,他也不能算是成功。在當時他就是一個失敗者,而成功者則是秦儈,可是後來呢?秦檜在西湖邊上已經跪了多少年,但嶽飛是我們心目當中的英雄,對嗎?
為什麼要補上失敗這一課?不僅僅是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更因為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條單行線,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贏了全世界,也贏不了這個結果。死亡,是一個最大的「失敗」,你應該怎麼去面對它?
做出決定,往往意味著一種變革,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每當失敗與挫折來臨,你應該懷著好奇心去看待它,試圖弄明白它的目的:難道這是一次提醒?難道我應該做出一個更有利的決定?
只有輸得起,未來才能贏得起。所以家長們再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讓孩子怕輸,而是讓孩子體面有尊嚴的輸,這樣當孩子重新站起來的時候,他才能走的更遠,這也就是所謂的「逆商」培養。
當內心再沒有鬥志的時候,人也就真的垮了。
曹操一生的徵戰中,最大的失敗當屬赤壁之戰了,幾十萬的軍隊剩下幾百人。兵敗後他們披頭散髮,身上沾滿了泥土,簡直像是乞丐幫。
再看曹操,鬥篷也沾滿了泥垢,像一個破敗旗幟在風中無力的翻轉,狼狽的不成樣子。
但這時曹操一個機靈,不能再這樣下去,必須振作起來。眼中又恢復往日的堅定,目光灼灼灼地看向遠方,開始大笑起來!
「為什麼曹操每次失敗後都愛大笑?」
因為,真正的強者都是順境中信心滿滿,逆境時也鬥志不減。也正是因為這種樂觀主義精神,才會讓他一次次地從絕境中走出來。
現代家庭,家長都是圍著孩子轉,家中舒適的環境讓孩子深陷「心理舒適區」,過分寵愛導致孩子抗挫折能力變差。
一個能取得大成就的人必定經歷過大的挫折。所以,逆商,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時的反應能力要從小培養。1—6歲是培養逆商的關鍵期,父母應有意識地幫孩子培養「輸得起」的精神
但是要注意的是,逆境教育不要過度,過度可能會摧毀一個人的自信,把一個人逼上歧途。所以在家長培養孩子「心力」的時候,還要提醒孩子,困難只是暫時的,但是在困難階段養成的這些品質,得到的這些鍛鍊,卻可以讓孩子享用一生,成為他們的寶貴財富
其實關於逆境教育,尤其是小孩子,父母可以藉助一套《逆商教育繪本》,十本書分為十個主題,通過有趣的文字和吸引人的插畫,能夠牢牢抓住孩子的內心對其進行逆商教育
生動有趣的故事,能夠帶給孩子很強的代入感,故事中人物的做法,也會深刻的印在孩子的腦海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行為,這比家長講道理管用得多。
輕鬆幫助孩子培養面對挫折、擺脫困難和超越困難的能力。
書上都帶有益智遊戲和哲理知識,可以讓孩子勞逸結合,愛不釋手。
10冊書就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養成好心力,未來更容易有出息,怎麼算怎麼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