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有一個懂事的孩子,是每個父母最大的欣慰與驕傲。
但如果孩子過於懂事,你們還會覺得這是件幸福的事嗎?
朋友靜文最近陷入一種莫名的焦慮中,起因就是源自女兒的「過於懂事」。
事情說回上周和朋友的一次野餐,當時她們一起坐在草地上談笑風生,孩子們就在旁邊玩耍,氣氛很是和諧。
後來不知怎的,娃鬧起了矛盾,靜文女兒與一個夥伴因為一個氣球起了點爭執。
本來幾個孩子輪流玩氣球,可輪到靜文女兒時,上一個小哥哥卻不樂意了,吵嚷了起來。
幾個寶媽都過去調停,但沒說上幾句話,靜文女兒就滿臉通紅又面帶笑意地說:
「媽媽,我不玩這個啦,給哥哥玩吧~」。
一場娃的爭端以靜文女兒的妥協而告終,寶媽朋友都不由分說地誇讚起來:
「好懂事啊,你怎麼教的女兒」。
就是這樣一句話,悄然在靜文心裡生下一顆焦慮的種子,讓她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女兒當時通紅的小臉和不安的眼神,都讓她莫名煩躁,她想不通哪一個環節出了錯,讓女兒變得如此懂事,又謹小慎微。
以前總覺得女兒懂事是件好事,可現在懂事的卻讓她莫名地心疼與恐慌。
和靜文有差不多經歷的,還有明星馬伊琍。
之前她在一次直播中坦言,後悔對女兒愛馬的管教太嚴格,以至於愛馬過分「懂事」,特別聽話,特別好管,可是她內心非常膽小。
只要自己聲音大一點,愛馬立刻會認錯: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和朋友玩遊戲時,寧願委屈自己,卻連自己的心裡話都不敢表達。
女兒的這些表現,讓馬伊琍意識到,這個乖女兒已經習慣了屈服,壓抑自己的感受,「懂事」到連「不」都不敢說了。
所以,後面她也會想方設法地去掰正孩子的這種觀念。
其實管教孩子可以理解,因為無規矩不成方圓,要想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會行差踏錯,就要從小引導、立規矩。
但這個度,我們是否有掌握好?
一旦管教過度,極有可能會養成娃怯弱、懂事又小心翼翼的性格,這樣的結果也不是大家樂於所見。
凡事要有度,忍耐需要度,懂事也需要度,過度的忍耐和懂事只是源於性格中的膽怯和討好。
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包容,又如何能活得肆意又自由呢?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因為他們習慣了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長期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在知乎上,曾看過一個人分享她的成長經歷,在外人看來懂事的她,其實過得特別壓抑:
懂事的孩子,往往十分在意別人的感受。
讓別人覺得舒服,是他們討好他人的唯一方式。
比如我,從小就會察言觀色,擅長從一些細枝末節的地方去分析大人的情緒。在合適的時間,永遠都只做合適的事,壓制自己的欲望,順應大人的想法。
由於父母的三令五申,我從來沒有在湖邊玩過水,沒有和小夥伴出去釣過龍蝦,沒有和弟弟爭過好吃的,沒有和同學比過吃穿。
懂事是一種毒,一旦形成了這個印象,它就會綁架你堅持下去。
因為我很早就知道,一個熊孩子只要做一件暖心的事,就會讓人交口稱讚。
而一個懂事的孩子做了一件出格的事,會讓父母大失所望,前功盡棄。
所以有時候必須頂著「懂事」的光環堅持到底,不斷地忍讓。
我發現懂事的背後是深深的自卑,感覺自己隨時都有可能失去,不敢對抗,所以一直活得小心翼翼。
作為一個標準的懂事的孩子,我的這份早慧並沒有讓我感到驕傲。
雖然從小收穫了不少的稱讚,但是我卻喪失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有的放肆和任性。
很多在童年該嘗試的事情,現在已經補不回來了。
太懂事的孩子,擁有不屬於這個年紀該有的穩重和踏實,缺失了這個年紀該有的童趣和天真。
有人說,「過分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是被愛的不夠。」
所以,才會想要用懂事去換取更多的愛和關注。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給到孩子百分百的愛,在給他立規矩和引導他成長的過程中,也能給他們一點自由發展的空間。
當然最重要的是,稻米君想和所有的孩子說:
如果你的乖巧聽話,不是天性使然,而是為了迎合家長,滿足外界的期盼,那麼我希望你不用太過懂事, 你只需要做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盡情享受愛與美好,然後成長為更好的自己,這樣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