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

2021-02-16 通聖法師


今天分享的文字選編自

楊絳在 96歲時寫的書《走到人生邊上》

原文 丨 楊絳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嗎?

當然,我的軀體火化了,沒有了,我的靈魂呢?靈魂也沒有了嗎?有人說,靈魂來處來,去處去。

哪兒來的?又回哪兒去呢?說這話的,是意味著靈魂是上帝給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兒去。可是上帝存在嗎?靈魂不死嗎? 人生一世,又為的是什麼?

按基督教的說法,人生一世是考驗。人死了,好人的靈魂升天。不好不壞又好又壞的人,靈魂受到了該當的懲罰,或得到充分的淨化之後,例如經過煉獄裡的燒煉,也能升天。大兇大惡,十惡不赦的下地獄,永遠在地獄裡燒。

我認為這種考驗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賦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裡,又天生性情和順,生活幸運,做一個好人很現成。若處境貧困,生情頑劣,生活艱苦,墮落比較容易。

若說考驗,就該像入學考試一樣,同等的學歷,同樣的題目,這才公平合理。

佛家輪迴之說,聽起來來也有道理。考驗一次不夠,再來一次。但因果之說,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個因是什麼呢?人生一世,難免不受人之恩。

或有惠於人,又造成新的因果,報來報去,沒完沒了。而且沒良心的人,受惠於人,只說是前生欠我。

輕率的人,想做壞事,只說反正來生受罰,且圖眼前便宜。至於上刀山、下油鍋等等酷刑,都是難為肉體的。

當然,各種宗教的各種說法。我都不甚理解。不過,我尊重一切宗教。但宗教講的是來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來世的事。我只求知道,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一輩子,能有什麼價值。

天地生人,人為萬物之靈。神明的大自然,著重的該是人,不是物;不是人類創造的文明,而是創造人類文明的人。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善。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

那些堅信「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的聰明的年輕朋友們,他們所謂「什麼都沒有了」,無非斷言人死之後,靈魂也沒有了。至於人生的價值,他們倒並未否定。不是說「留下些聲名」嗎?

這就是說,能留下的是身後之名。但名與實是不相符的。「一將成名萬骨枯」……但戰爭中奉獻生命的「無名英雄」更應受世人的崇敬與愛戴。

人世間得到功勳的人,都賴有無數默默無聞的人,為他們作出貢獻。默默無聞的老百姓,他們活了一輩子,就毫無價值嗎?從個人的角度看,他們自己沒有任何收穫,但是從人類社會集體的角度看,他們的功績是歷代累積的經驗和智慧。

人類的文明是社會集體共同造成的。況且身後之名,又有什麼價值呢?聲名顯赫的人,死後沒多久,就被人淡忘了。

淡忘倒也罷了,被不相識、不相知的人說長道短,甚至戲說、惡搞,沒完沒了,死而有知,必定不會舒服。聲名,活著也許對自己有用,死後只能被人利用了。

聰明的年輕朋友們,堅信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至多只能留下些名氣。那麼,默默奉獻的老實人,以及所有死後沒有留下名氣的人,活了一輩子,就是沒有價值的了!

有名的,只是絕少數,無名的倒是絕大多數呢,無怪活著的人一心要爭求身後之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從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只為沒有求名,或沒有成名,只成了毫無價值的人,反而不如那種自炒自賣、欺世盜名之輩了!這種價值觀,太不合理了吧?

匹夫匹婦,各有品德。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養。俗語:「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價值。而修來的功德不在肉體上而在靈魂上。

所以,只有相信靈魂不滅,才能對人生有合理的價值觀,相信靈魂不滅,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價值。

其實,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純由理性推斷出來的。人類天生對大自然有敬畏之心。虔信宗教的,不限於愚夫愚婦,大智大慧、大哲學家、大科學家、大文學家等信仰上帝或其他神明的虔誠,遠勝於愚夫愚婦。

據說,一個人在急難中,或困頓苦惱的時候,上帝會去敲他的門——敲他的心扉。他如果開門接納,上帝就在他心上了,也就是這個人有了信仰。

一般人的信仰時有時無,若有若無,或是時過境遷,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應,就懷疑了。這是一般人的常態。沒經鍛鍊,信仰是不會堅定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權位,就沒有餘暇顧及其他。也許到臨終「迴光返照」的時候,才感到悔慚,心有遺憾,可是已追悔莫及,只好飲恨吞聲而死。

一輩子鍛鍊自己靈魂的人,對自己的信仰,必老而彌堅。

一個人有了信仰,對人生才能有正確的價值觀。如果說,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只能留下些名聲,或留下一生的貢獻,那就太不公平了。沒有名氣的人呢?欺世盜名的大師,聲名倒大得很呢!假如是殘疾人,或疾病纏身的人,能有什麼貢獻?他們都沒價值了?

英國大詩人彌爾頓四十四歲雙目失明,他為自己的失明寫了一首十四行詩,大意如下。

他先是怨苦:還未過半生,已失去光明,在這個茫茫黑暗的世界上,他唯有的才能無從發揮,真是死一般的難受。他雖然一心要為上帝效勞,卻是力不從心了。

接著,他的「忍耐之心」立即予以駁斥:上帝既不需要人類的效勞,也不需要他賦與人類的才能。誰最能順從他的駕御,就是最出色的功勞。上帝是全世界的主宰。

千千萬萬的人,無休無止地聽從著他的命令,在陸地上奔波,在海洋裡航行。僅僅站著恭候的人,同樣也是為上帝服務。

這首詩也適用於疾病纏身的人。如果他們順從天意,承受病痛,同樣是為上帝服務,同樣是功德,因為同樣是鍛鍊靈魂,在苦痛中完善自己。

佛家愛說人生如空幻泡影,一切皆空。佛家否定一切,唯獨對信心肯定又肯定。「若復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得無量福德……若復有人於此中受持。乃至四句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為什麼呢?因為我佛無相,非但看不見,也無從想像。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宿慧」,也就是說,需有經久的鍛鍊。如能把信仰傳授於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無量。

基督教頌揚信、望、愛三德。有了信仰,相信靈魂不死,就有永生的希望。有了信仰,上帝就在他心裡了。上帝是慈悲的,心上有上帝,就能博愛眾庶。

蘇格拉底堅信靈魂不滅,堅信絕對的真、善、美、公正等道德概念。他堅持自己的信念,寧願飲鳩就義,不肯苟且偷生。因信仰而選擇死亡,歷史上這是第一宗,被稱為僅次於基督之死。

我站在人生邊上,向後看,是要探索人生的價值。人活一輩子,鍛鍊了一輩子,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離開人世了。靈 既然不死,就和靈魂自稱的「我」,還在一處呢。

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

有關這些靈魂的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只能胡思亂想罷了。我無從問起,也無從回答。(完)

通聖法師慈悲定期大法會活動,為眾生開示、消災祈福,希諸方大德、護法居士共同參與,弘揚佛法,普渡眾生。

時間

(農曆)

諸佛菩薩吉祥日

法會活動盛況

正月初六至十五

拜懺法會

舉行拜懺會(三千佛懺)

正月十八

吉祥法會

舉行放生、火供、燒食、點燈、超度、消災吉祥法會

二月十九

觀音菩薩聖誕日

舉行放生、火供、燒食、點燈、超度、消災吉祥法會

四月初八

釋迦牟尼佛聖誕日

舉行浴佛、放生、火供、燒食、點燈、超度、消災吉祥法會

五月初一

筆會

安仁寺書畫院筆會

六月十九

觀音菩薩成道日

舉行火供、燒食、點燈、大型超度、消災吉祥法會

七月十五

佛觀喜日亦稱盂蘭盆會

舉行放生、火供、燒食、點燈、超度、消災吉祥法會

八月十五

中秋拜月法會

通聖大和尚開示

九月十九

觀音菩薩出家日

舉行大型放生法會、點燈、超度、消災吉祥法會

十月十日

論壇

論壇

十一月初一

民間廟會

舉行放生、火供、燒食、點燈、超度、消災吉祥法會

十二月初八

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舉行粥法會、火供、燒食、點燈、超度、消災吉祥法會

備註:1、一、三、五、七、九、十一月份每月初一通聖大和尚開示講授三皈。

2、每月初一、十五超度、消災吉祥法會。

相關焦點

  • 人死後有沒有靈魂,土葬和火化哪個好?
    人死以後,當然是火化最好,如果在火化的基礎上從簡安葬更好。一個人去世之後沒有靈魂,有的是生者對死者的思念之情。目前,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火葬,更多是火化土葬。什麼意思?就是人一旦去世,進行火化,然後將骨灰和骨灰盒還是按照選墳地、挖墓穴的方式進行埋葬。唯一和土葬不同的是,一個棺材裡裝的是逝者遺體,另一個則是棺材裡裝著骨灰和骨灰盒。火化土葬還是佔用耕地所以,火化土葬其實只是解決了可能導致的環境汙染問題,而佔用耕地、林地的問題依舊未能解決。
  • 楊絳:上帝存在嗎?靈魂不死嗎?
    我壓根兒沒有靈魂,我生出來就是活的,就得活到死,儘管活著沒意思,也無可奈何。反正好人總吃虧,壞人總佔便宜。這個世界是沒有公道的,不講理的,可是有什麼辦法呢,什麼都不由自主呀。我生來是好人,沒本領做惡人。吃虧就吃虧吧。儘量做些能做的事,就算沒有白活了。」「我們這一輩人,受盡委屈、吃盡苦楚了。從古以來,多少人『搔首問青天』,可是『青天』,它理你嗎?
  •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先生96歲人生感言,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
    走過韶華歲月,走過滄海桑田的人生,在96歲高齡時,楊絳首次坦誠自己對於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寫下了隨筆《走到了人生邊上》。她說: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 錢鍾書跟楊絳說的第一句話:我沒有訂婚,楊絳的回答更直接
    、感情與樂趣,所以他們成為了彼此的靈魂伴侶,代表了愛情最美好的部分。楊絳眼中的錢鍾書身著青布大褂,腳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眉宇間「蔚然而深秀」。雖然當時兩人沒有說話,但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耐不住相思的是錢鍾書,錢鍾書跟人問了地址,就給楊絳寫信,約她出來。一見面,錢鍾書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
  • 楊絳:女兒是我最好的作品
    楊絳先生的主要作品有《洗澡》《幹校六記》《我們仨》和《走到人生邊上》,譯有《堂吉訶德》《小癩子》等。她還親手整理錢鍾書先生的遺著,先後出版了《錢鍾書集》《錢鍾書手稿集》等。世人把她的一生稱為「傳奇」,而她只是認為「沒有虛度此生」而已。前天是楊絳先生逝世兩周年,我們整理了先生的部分語錄,以作懷念。
  • 我是那樣虔誠地愛你,用我的整個軀體和靈魂
    給我的懲罰斷了的線,沒有方向的飛著自己,到處都是飄落的流星雨。我的希望跟著你走到天亮,夢的邊緣給了愛的前緣,我不願放手。給我的懲罰,是離開的光芒,帶著你的願望,消失的黑夜閃亮。不是說好了麼,這樣的懲罰只給兩三天,可她,還沒給我音訊,還在消失,還在讓思念折磨我的靈魂。我還需要她靜的溼潤臉頰,她哭了。是一個人,在有雨的夜,在牆角哭泣。
  • 人間沒有永遠 目送百年楊絳
    一篇《齋居書懷》寫得有模有樣,「世人皆為利,擾擾如逐鹿,安得遨遊此,翛然自脫俗。」老師批——「仙童好靜」。1928年,楊絳17歲,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清華招收女生,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1932年初,東吳大學因學潮停課,楊絳與朋友四人一起北上,當時大家都考上北平的燕京大學,準備一起入學,楊絳臨時變卦,毅然去了清華大學當借讀生。
  • 易薦|楊絳: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
    來源:易方達香港我們一直被楊絳先生的文字深深觸動,那沉澱而輕柔的話語仿佛是讀者們的一盞指路明燈,泛著通透而溫暖的光芒。今天,小易君想再與您分享楊絳先生的另一篇作品《走到人生邊上》,感受她對世界的感悟。本文轉載自: 沒有才華的南方姑娘01 「一星期不看書,那這星期簡直是白活了。」
  • 如何成為一個靈魂有香氣的女人?「林徽因、楊絳、張愛玲」告訴你
    讓我們走近3位國民女神:林徽因、楊絳、張愛玲,學做一個靈魂有香氣的女人!01.做一個有才情的女子她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嶽霖默默記掛了一生,這個美好的女子叫林徽因。其實林徽因更多的是堅韌與血性,看這首《激昂》:我要藉這一時的豪放和從容,靈魂清醒的在喝一泉甘甜的鮮露,來揮動思想的利劍,舞它那一瞥最敏銳的鋒芒。象皚皚塞野的雪,在月的寒光下閃映,噴吐冷激的輝豔,斬斷這時間的纏綿和猥瑣網布的糾紛,剖取一個無瑕的透明!
  • 楊絳:嫁給生活白痴又如何,我照樣活得風生水起
    楊絳、錢鍾書伉儷楊絳自己也說過,「我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是保住了錢鍾書的淘氣和那一團痴氣,讓錢鍾書的天性沒有受到壓迫,沒有受到損傷。」錢鍾書的家人為他訂了個婚,他一直不同意,又找不到拒絕的理由,直到他遇見楊絳。而楊絳當時也有一位相識已久的追求者,自認為有資格當楊絳的男朋友。有時,愛情真的就如同丘比特之箭,認準方向射出去,就沒有任何退路。錢鍾書說,我沒有訂婚。
  •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在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之前,我一直很好奇,這位歷經坎坷的百歲老人究竟會用怎樣的文字回望自己的人生。她會以一個平和的心態訴說嗎?於是,我決定去這本書中尋找答案。《我們仨》更多的算是一本回憶錄,它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書的第二部分,作者提到了古驛道,自己每天都要找到鍾書的客船去陪伴他,然後起身返回客棧,給人一種奇幻的感覺,這大概就是作者所說的萬裡長夢了吧。
  • 楊絳經典語錄30句,楊絳關於結婚的名言
    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我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回家。楊絳出生於民國最動蕩的時期,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她一生歷經風浪與波折,卻總能給世界以溫暖、以感動。文革期間,錢鍾書和楊絳成了「牛鬼蛇神」。
  • 百歲楊絳:我無名無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
    「我無名無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 2014年7月17日,楊絳103歲。這對夫妻,一同走過了大半輩子,終究抵不過病痛的侵蝕,錢鍾書先走了。 「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女兒錢璦和丈夫錢鍾書相繼去世後,錢鍾魯和妻子陳霞清去見大嫂楊絳,她竟然一滴眼淚都沒有。
  • 當我既沒有好看的皮囊,也沒有有趣的靈魂,你愛我什麼呢
    如果,沒有愛情就不會有婚姻,沒有婚姻就不會有繁衍,沒有繁衍就更不會出現我們。那麼,愛上一個人需要多久時間。看一個人的皮囊需要10秒,了解一個人的靈魂需要幾年到十幾年。如果皮囊是人的外在,靈魂是人的內在;那麼人與人的之間成為親密戀人,只需要五個步驟,相遇、相知、相識、相交與相愛。
  • 人間沒有永遠 目送百年楊絳(最賢妻,最才女)
    「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高中國文老師在班上講詩,也命學生讀詩。她的課卷習作曾被校刊選登。一篇《齋居書懷》寫得有模有樣,「世人皆為利,擾擾如逐鹿,安得遨遊此,翛然自脫俗。」老師批——「仙童好靜」。1928年,楊絳17歲,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清華招收女生,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
  • 錢鍾書深情表白楊絳:你身上的互不相容的三種「身份」,我最喜歡
    錢鍾書和楊絳結婚後,以第一名的成績公費去英國留學。楊絳實在不放心這個憨憨,就暫停學業,陪他一同前往。到英國一年多後,楊絳懷孕了。錢鍾書得知自己要成為爸爸,眉開眼笑地對楊絳說:「我不要兒子,我只要女兒,像你一樣。」
  • 楊絳《我們仨》:一個萬裡長夢,讓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生活恰如細水長流一般安穩平淡,哪裡有多少轟轟烈烈呢?愛一個人,便是和他相守著過平淡安穩的日子。楊絳先生寫《我們仨》,記錄一家人在飄搖亂世中的點點滴滴,讀來樸實無華,卻又動人至深。每次提及楊絳先生,不得不說道錢鍾書,她被錢鍾書稱讚是「最才的女,最賢的妻」。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的楊絳,和錢鍾書「一見鍾情」,成就了百年的曠世情緣。錢鍾書雖然將婚姻比作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
  • 楊絳: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是英國詩人蘭德的《我和誰都不爭》,因為楊絳,而為諸多中國讀者所熟知。錢鍾書生活方面有些笨拙,很多小事做不好,楊絳就耐心等幫她做,毫無怨言。錢鍾書也慢慢的學會了做飯,他會為楊絳精心準備一道早餐,讓讓楊絳感動不已。
  • 楊絳: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了
    《我們仨》是錢鍾書妻子的楊絳先生撰寫的家庭回憶錄。這本書寫於錢鍾書離世後的第四年,那時,楊絳已經92歲高齡,楊絳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記錄了她與錢鍾書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他們三口之家所經歷的風風雨雨。這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倆老了」,第二部分「我們仨走散了」,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 楊絳《我們仨》走心的10句話: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讀來淚流滿面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楊絳《我們仨》提起錢鍾書,總離不開他的妻子楊絳先生;提起楊絳,又總是不自覺想到錢鍾書。似乎兩個人的名字註定形影不離。奇怪的是,似乎人人都知道錢鍾書寫過一本《圍城》,還能念出其中幾句經典:"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