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的底層擬像與緘默倫理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

這是一場中產階層發起的對於社會底層的觀看,中產階層在對底層的觀看中重新映照自我,重新體察生活,重新「知道自己有多幸運」,重新在導演的反思性闡述「我覺得他們比我們很多人都幸福……我們比他們更悲哀」中「進窄門,走遠路,見微光」。

底層的擬像與緘默的倫理

——兼析紀錄電影《生活萬歲》

作者:林世健

中國傳媒大學 紀錄片專業博士研究生

紀錄片的創作倫理問題始終被掩蓋在聚光燈後。從攝影機被視為複製和再現現實運動的神奇創造物到相互承繼的電影理論家不斷打開視野,並在代代影像書寫者的實踐中成為一種觀察世界、表達自我、甚至介入社會的藝術手段的歷史進程中,之於電影「長子」的紀錄片而言,攝影機的在場所暗藏的倫理問題始終缺乏充分的討論。

而伴隨著始終不被充分討論的紀錄片倫理問題的,則是日益於紀錄影像中可見的、一種似乎具有著天然「合法性」與「正當性」的影像書寫——對於底層的再敘事——開始出現某種變形。權力與資本開始滲透進這一在「新紀錄運動」中所開啟的對於邊緣群體、社會底層的樸素關照,而更加趨向於一種對於底層的自上而下的想像和建構。

「底層」成為了一種功能和效用:「我們」在對底層的觀看中重新映照自我,重新回收被遺失的生命價值。同時,社會自身所加之底層的諸般問題被巧妙地融合與化解,並轉化為邏輯自洽的證明體系,「我們」在這套體系中再度得到之於人的安置。

在這個意義之上,底層似乎不再於大眾媒介中缺席,且以一種無意識的方式「貢獻」著自身的群體性價值和力量。然而問題在於:書寫者是誰?觀看者又是誰?更甚者,這是否應是紀錄片的社會底色?攜帶著這樣一種問題,我們進入紀錄電影《生活萬歲》的影像空間。

「這部片子拍的是『螞蟻』,挺卑微的,踩死了也就踩死了,都沒人看到它被踩死了,它死了以後都沒別的蟲子吃它。」非虛構電影《生活萬歲》的導演如是說。一句易被媒體誤讀的話語,卻撕扯出被某種社會默契和精英共識所聯合掩蓋的基本事實:即使我們生逢技術迭變的大時代,底層卻似乎仍距「文明」的中心漸行漸遠。

這種漸行漸遠使身處大時代的無名的我們逐步覺察到某種參照系的缺失,以至於我們正向不可控地自我迷失連續塌陷。恰逢此時,帶著天然的及時與正當——對「螞蟻」的禮讚——《生活萬歲》走入了社會大眾的視野。

非虛構電影《生活萬歲》始於某種對底層的建構,更為準確地說,是「我們」協同《生活萬歲》合力完成了對底層「他者」的建構和排除自我式的底層想像。15個人物,15種「空白」和「不確定」,文本生成的召喚結構為「我們」預留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失戀的夜場舞女、童年灰暗的單車獵人、街頭賣唱的盲人伴侶、替子還債的老年夫婦、等待心臟移植的中年婦女、蹬人力三輪的拉薩老人…互不關聯、彼此獨立的故事片段依據情緒邏輯排列、組合成了一部具有高度「呼吸感」的影像文本,「我們」則在被緊密結構的影像流中無意識地灌注入自身的故事與經驗,情感與思緒,以至影像中諸般曖昧而多義的細節開始逐步在不被他人所共享的情感結構中定格出只被自我所讀解的意義圖像。

於是,一切開始失而復得,「我們」似乎在長久喪失的參照系中重新看見自我,重新看見生活,「我們」似乎可以由此再度「痛飲生活的滿杯」,這一切的失而復得來源於對作為「他者」的底層的禮讚,來源於導演的表述:「在他人的故事裡,有我們自己的眼淚」。

然而,一切建構的背後均藏匿著不確定的要素。當我們走出由偌大的黑暗所包裹的封閉空間時,情感開始退去,幻覺開始消散,我們開始漸漸意識到「對『螞蟻』的禮讚」所存在的主語缺失:發起這一禮讚行為的主體究竟是誰?存在於何處?隸屬於何種社會階層?出發於何種觀看視點?當上述疑問逐漸取代了被影像文本激蕩而起的個人情緒時,「我們」再度走向失落和無名——「我們」究竟是誰?

「我不覺得這部片子是拍給片子裡的主人公看的,而是拍給比他們生活狀態好的人,那些還能有錢、有心情到電影院去看電影的人。」導演如是說。

「我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開始初顯端倪。在導演的上述表述中,「我們」與「他們」之間存在清晰的界限劃分,當「我們」懷揣著對底層的稍顯可疑的關照意圖踏入影院時,「我們」即通過與「他們」的比對而完成了一次自我指認:「我們」是居於底層之上者,而這種底層之上,在多數時刻指稱著廣義層面上的中產。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一條視頻」在宣傳《生活萬歲》時的標題所言:為什麼這些生活在底層的人,活得比中產還幸福?

「中產」這個被隱藏的觀看主體——「我們」——開始顯露蹤跡。這是一場中產階層發起的對於社會底層的觀看,中產階層在對底層的觀看中重新映照自我,重新體察生活,重新「知道自己有多幸運」,重新在導演的反思性闡述「我覺得他們比我們很多人都幸福……我們比他們更悲哀」中「進窄門,走遠路,見微光」。

底層似乎不再於大眾媒介中缺席,且以一種無意識的方式貢獻著自身的群體性價值和力量。當一批批「我們」走進影院、面對銀幕之時,「我們」即在「他們」的出場中回收了自我的命名和遺失的生活。社會階層間的歷史對立此時被巧妙地融合與化解,並轉化為邏輯自洽的證明體系,反證著「我們」的生活同樣充滿希冀和光亮,只是我們在不知覺中蒙上了自己的雙眼。

然而,一系列可疑之處連同「中產」視點的顯露開始一併產生:如果《生活萬歲》源始於中產對底層的建構,那建構的背後我們能否迴避一種追問:在這場主、客位清晰劃分的建構行為中,我們如何確證我們曾經「看見」底層?當這種追問被進一步放大時,《生活萬歲》的創作者與接受者需要同時回答:如果底層確曾在媒介中出場,我們如何確證手持攝影機所導致的權力不平等未曾再次造成底層的失語?當影像的敘事邏輯被在中產視角下任意調度和結構,我們如何保證對底層的敘事完全剔除了中產的自我投射?當我們嘗試反轉視角,那麼居於底層的「他們」應如何在中產階層發出的「我們比他們更悲哀」中指認自我、辨識生活?而這是否對於「他們」意味著,階層的向上流動不再是一個社會活力的基本保障,而只是意味著某種此時不被理解的更大的悲哀?

我們嘗試著提出一種假設:在《生活萬歲》94分鐘流淌的14組底層的故事片段裡,我們曾眼見為實的,或許只是底層的擬像,又或許只是我們自己。當街頭賣唱的盲人伴侶藉助不知名的外力走進琴行時,當失戀的夜場舞女視攝影機於無物般地不斷重複「姐沒服過誰……我不信天,我只信我自己」時,當蹬人力三輪的拉薩老人與三兩好友在酒桌前進行夾雜著哲理意味的對話時……導演與手中的攝影機消失了,剪輯師與手中的切割刀隱逸了,那呈現於我們眼前的究竟是什麼?我們看到的又是什麼?

「(影片)不是長時間跟蹤拍攝得到的結果,『設計』……可以說是一種願望的促成。不是讓主人公去做違背他們意志的事,而是通過導演組和拍攝對象交流,我們獲得了拍攝對象心中的某些願望,這個願望是他們一直想達成的,拍攝過程當中我們就是說能不能去實現這個願望。」導演如是說。

我們無法重複50多年前讓·魯什在《夏日紀事》中所做的經典嘗試——將被拍攝對象重新聚集,並讓被攝對象在攝取的素材中觀看媒介中的自己——於是,我們無法求證《生活萬歲》中被完成的主人公的「願望」是否如他們所盼。

但是,我們或許可以謹慎猜測的是:由於非長時段的跟蹤拍攝、導演組根據拍攝對象的內心意志所進行的部分設計、時長限制所導致的每位人物的片段化呈現和重新組合,以及其中所暗含的不被自我所察覺的中產視角,這種自上而下的書寫方式獲取的也許只是底層的某種擬像,而作為接受者的我們經由媒介所獲取的,則只是摹本的摹本,擬像的擬像。

這是去除價值判斷的猜測和假設,而在這種猜測和假設背後,同時還隱藏著與之緊密關聯的被故事邏輯和情緒邏輯所遮蔽的倫理問題。比爾·尼可爾斯在談及「為什麼道德問題對於紀錄片的製作很重要」中曾言:「假如這些事件之所以會發生是由於攝影機的注視以及紀錄片製作者的存在,那麼這些變化之所以受到鼓勵(即使不是故意的),就是因為它們給片子增添了戲劇張力嗎?」攜帶著比爾·尼可爾斯的疑問,回到《生活萬歲》的文本中,我們發現:當15位被攝對象分別對應著由不同的前期導演所組成的不同攝製組,那麼這部影像作品的背後即存在著千差萬別的倫理關係。

這種倫理關係的混雜取決於不同的前期導演在知識結構、自我審查上的差異以及對拍攝現場中存在的由攝影機所導致的權力不平等的認知差異,也取決於不同的被攝對象基於千差萬別的生存心態對攝製組人員的具體行為所作出的不同反饋方式。這二者的博弈構成了攝製組與被攝對象之間高度複雜的倫理關係,而這種倫理關係在影像文本中多數時刻是緘默的,在被巧妙結構的影像文本中,我們或許永遠無從得知,被攝對象是否被現場的何種因素激發了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道德意識,甚至於被壓抑的表演衝動。

這只能是一次充滿懷疑的猜測和假設。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得出準確的答案,我們只能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如果紀錄片中的倫理問題始終保持緘默,那麼我們也許永遠無法自證,在紀錄片的拍攝現場,我們得到的不是被攝者的某種擬像?如果我們得到的僅僅是被攝者的擬像,那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和看待經過某種固定的視角過濾和篩選後生成的擬像的擬像?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重新將在市場狂潮下為權力和資本預留了巨大的縫隙,但始終在文本中緘默不言的倫理問題移至聚光燈下。波蘭電影大師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位曾嘗試在紀錄片中直面現實,書寫真理的導演,卻在紀錄片的創作中痛苦地發現「攝影機越和它的人類目標接近,這一目標就似乎越易在攝影機面前消失」,並由此最終轉向故事片的創作。這其中暗含的問題深重卻疏於直面。

當我們默認:紀錄影像之於中國正在不斷創造和親歷某種多元的可能性,某種使紀錄片的光譜——一端為極致化的視聽語言創造,一端為醞釀著強大的內在力量的社會行動——更為連續和完整的可能性時,我們卻必須意識到,紀錄片的倫理問題是一個癥結,它的直面與否影響著紀錄片自身的生命力是否能夠延續,紀錄片所應有的社會力量是否會受到反詰,甚至,紀錄片是否還能成為一種可能,一種透視社會,介入社會,改變社會的可能。

原標題:《紀錄片中的底層擬像與緘默倫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民倫理和底層經驗的藝術表達——評電視劇《裝臺》
    不同於《一僕二主》對成功人士情感生活的細膩表達, 《裝臺》中的刁大順和蔡素芬,皆為平凡世界中的普通人物,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其中當然不乏悲涼和教人心酸之處,但仍然內蘊著一股精進的、向上的力量。刁大順即便面臨生活的不斷磋磨,面對工作和家庭剪不斷理還亂的接二連三的困境,仍然勉力承擔個人之於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充分說明其價值堅守和倫理承擔的時代意義。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真正的底層人,窮一輩子是有原因的
    池魚/文01《最後的棒棒》是一部2014年的紀錄片,導演叫何苦,一名自主擇業的轉業軍官。他用親生體驗的方式,拍下這部紀錄片,帶著我們走進「棒棒的世界」。與此同時,老黃很多時候也是固執的,自私的、讓人無法理解的、那種來自底層的惡。老黃親兄弟之間,因為修摩託車道產生矛盾,見面擦肩而過都不會打招呼,再小的利益面前,都可以瓦解親情。
  • 《百合》:「紀錄片式」女性電影,現代文明下底層小人物的敘事
    影片就在這種訪談的「口述實錄體」中緩緩展開。平靜的敘述,像流水一樣緩緩流淌,是一個未婚媽媽,在其間的掙扎、絕望,幾次努力站起來又被生活壓趴下的經歷。百合從不說假話騙人,無論是找工作、徵婚、賣腎,她都坦然說出自己的難處和目的,這可以理解為她的單純善良,也可以說是她的不合時宜的傻。
  • 紀錄片《中國》第一集《春秋》解說詞大賞
    知識一直被權貴階層壟斷學術典籍由王室集中管控教習傳授只限於王公大臣與貴族之間底層平民是沒有學習的路徑和權利的老子管理的守藏室幾戶集合了當時中國文化的全部精髓流浪和弟子的交流更像是對自身的拷問我的主張難道有什麼不對嗎
  •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是不會說話,還是不想說話?
    套用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話,選擇性緘默的孩子經常給人「樂此不疲」的印象。難怪大人的結論常常是:他們不想說話。意思是,他們不是不會說話,而是故意不說話,甚至是反抗叛逆。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會說話,也想說話,但是說不出來。  其實,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會說話,也想說話,但是說不出來。
  • 深白設計|黑白緘默,優雅的氣質空間
    普遍觀念裡深色代表冷靜克制,如同此件作品之名「 緘默 」。不僅僅只是克制,設計思考中包含對空間形體結構的無限擴展,簡潔表達獨特性,細膩之處的美學。「生活中每一樣增加的物品,都會增添我們新的疲倦。過濾雜質,化繁為簡。黑白灰是最鮮明直白的視覺觸感。」居住安全感來自深色,及一切具象的物質。
  • 深度|案例教學在職業倫理課程中的應用
    只是職業倫理還達不到形而上的哲學層面,更關注形而下的實踐或行動,亦即將一般倫理學應用到特定領域,以解決具體的問題。不過,職業倫理課程的目標卻又不應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個具體的職業倫理難題的解決方案。作為價值塑造的一個環節,職業倫理課程是要幫助學生「正心」「誠意」,使其在面對職業場景中的挑戰時,能夠在自己的頭腦中繃緊職業倫理這根價值觀層面的弦。
  • 紀錄片像是時空膠囊,像是幽靈
    2019年9月,《交錯劇場:紫禁城夜總會的一夜》在上海外灘美術館的表演結束後,楊圓圓,柯比、史蒂芬、圓圓媽媽四人的合影紀錄片像是時空膠囊,像是幽靈| Aotuwomen第五期採訪:米拉檬剪輯:張勞動這一期的講述者是楊圓圓
  • 擬制血親之間的婚姻是否有效
    擬制血親之間的婚姻是否有效 2020-12-23 1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倫理道德的掙扎
    鄭爽的事情還在發酵,反對者和支持者之間最大的意見分歧在於:1)代孕是不是不倫理,不道德2)棄養是不是不倫理,不道德這就讓我也很好奇,倫理和道德,究竟是什麼? 在英文裡,倫理=ethics, 道德=morality.  兩者的區別是,倫理是一個群體中的行為規範,道德則是更加個人的行為規範。
  • B站出品紀錄片《凍結的希望》熱播 深刻內涵引發眾網友思考
    在紀錄片領域裡,人類生命與倫理一直是人們不斷探討的話題,一些有著社會責任感的創作者往往會通過在作品中探尋生命、記錄生命、討論生命,從而引發人們對生命的思考與敬畏。最近,一部與人體冷凍技術有關的紀錄片讓關於生命本體的討論在網友之間活躍了起來。
  • 致孤獨的紀錄片人,FIRST紀錄片實驗室徵集中
    黑暗在那裡,美在那裡,電影有時也會在記憶中缺席,在時間中被重新書寫。紀錄片可以是電影裡最自由的形式,也可以是最殘酷的形式。2020年可能是人類史上的大劫難。人要看清在時間中的自己需要更長更深的時間維度和思想維度。夏天過後,無數的個人和家庭都經歷了變故。整個世界還在新冠的籠罩中。
  •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根本「不配談愛」,手裡握著的只有生活
    底層生活百態 2011年有一紀錄片拍完了,這部紀錄片叫《差館》。差館是廣東話,就是普通話裡的派出所。紀錄片裡的這個派出所,位於廣州火車站旁。紀錄片裡記錄的,都是火車站裡普通人最真實樸素的日常生活。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生而乃堅,致敬最辛苦的底層勞動人民
    2014年,他深入「棒棒」群體,走進社會深處,用一個普通棒棒的視角,拍出了這部飽含人間疾苦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棒棒,也就是重慶挑夫,他們肩扛竹棒,沿街攬活,是重慶街頭的臨時搬運工,何苦的師傅叫老黃,今年65歲,棒齡22年,他們住在自力巷53號的一棟危樓裡,這裡與重慶解放碑商圈直線距離300米,年代距離卻像是有100年。
  • 仲偉民 | 論文寫作中的學術倫理問題
    因此,學術倫理規範問題是比語言文字表達更深層、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需要年輕學者認真遵守的最基本的學術規範。      就我個人看稿、編稿、審稿及從事研究的經歷,可以將學術倫理失範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引用史料的不誠實做法。
  • 少年》導演許慧晶:希望紀錄片能真正幫助到拍攝對象
    日前,在即將於12月11日上映的紀錄片《棒!少年》的首映式上,男主角馬虎站在影廳的舞臺前,聲音不大卻篤定地許下這句諾言。然而,像馬虎這樣的孩子,幾年前的生活卻全然是另一幅圖景——他們曾經如野草般在全國各個鄉村困頓地生長,無親人依偎、對未來茫然。
  • 殘酷底層與上流社會: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歡迎窮人
    就是這樣一部平淡的紀錄片,卻引發了轟動,無數人為此潸然淚下。周浩用鏡頭將各色各樣小案件中的勞苦大眾展現在每一個觀眾面前,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讓人倍感壓抑。 紀錄片中每一個故事都是絕對真實的,社會上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群終年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的人,外人眼中的他們唯利是圖,骯髒卑劣。殊不知,他們根本無暇顧及道德,僅僅是生存就已經佔據了他們全部的思想。
  • 漸漸的變得不愛說話,不知道為什麼,應該是由於成年人的緘默
    我不想做無辜的寵兒但塵封的記憶已經蔓延的太深太深,夜裡的雪落下來一點聲音都沒,沉睡的我從不會被驚醒,靈魂深處的我還是像個孩子悠哉悠哉遊蕩在人間。私廚的夢暈染,我的頭頂落滿了雪。偶然想起若干年前看書的場景,轉眼間已過去十年之久。歷久彌新的不僅僅是酒和故事,應該還有經歷與閱歷,我把自己的經歷封藏,但時光卻不停的打開他,或許它好奇或許它也孤獨。
  • 紀錄片《中國》今晚開播,首篇穿越回先哲閃耀的春秋
    紀錄片中孔子與老子會面在人類思想大爆發的軸心時代,中國大地上雙星閃耀,老子的「道」與孔子的「儒」,成為中國思想的原點。理想主義者孔子用執著的一生,踐行「禮」與「仁」的理念,影響了後世兩千年。紀錄片中的孔子片中,崇尚禮制的孔子來到東周都城洛陽,向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老子請教,共同探討「禮」。孔子期待用倫理規範、鮮明禮制拯救社會秩序,而老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 超星爾雅工程倫理答案-學習通工程倫理
    ABCDA、工程倫理規範僅僅關注的是工程運用中出現的典型的、特定的、易發生的倫理困境B、工程倫理規範只對可以預想到的倫理困境提供了如何避免「錯的」行為或選擇C、多元價值訴求下單純依賴工程倫理規範進行道德選擇的滯後性和局限性D、在具體的實踐場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