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2的《小鞋子》在1997年上映,由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執導,不僅獲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還囊括了11項國際大獎。電影還有一個名字,叫《天堂的孩子》。
「貧窮對人的影響」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有人說感謝貧窮,有人說貧窮限制想像矮化精神。
但事物都是複雜的,一件事物之所以備受爭議也許與其本身無關,而是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讓大眾對它過分關注。
電影《小鞋子》講述的就是一個貧窮人家的故事,沒有一味地表達對貧困之人的同情,而是以兒童的視角,展現了他們的樸實無華。
好的電影,總是力求真實不帶偏見的,因為生活誰也說不清。
電影《小鞋子》講了一個很簡單很真實的故事,沒有眼花繚亂的鏡頭,也未設置什麼驚心動魄的情節亦或是別有用意的臺詞。
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整部電影去掉了許多的修飾和設計,呈現最本質最樸實的生活。
電影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伊朗一個貧窮家庭,母親身體不好,父親用微薄的薪水養家,供哥哥和妹妹上學。
可是哥哥卻粗心大意地把妹妹唯一一雙剛修補好的小鞋子弄丟了,他們不敢告訴父親,於是一邊輪流穿哥哥的鞋一邊找鞋子,二人盡全力找了幾個來回也沒有結果。
後來,哥哥發現參加長跑比賽第三名可以獲得一雙球鞋,就參加了比賽想拿到獎把球鞋換成小鞋子。
結果,哥哥太賣力跑昏了頭,拿了第一名,還是沒能給妹妹一雙小鞋子。當二人心灰意冷的時候,父親正載著一雙新的小鞋子回家了。
結局是很有意思的,並不是事情被爸媽知道責難訓斥或是溫柔安慰,而是爸爸非常自然地買了一雙新的小鞋子。
而與此同時,哥哥把磨出泡的腳放進水裡,二人心裡又傷心又害怕。
這一處留白若看成是為情節服務的,我們可能會猜想,父親會不會又出什麼變故?小鞋子能不能送到妹妹手上?或者幻想著一個無比溫馨的結局。
而我卻覺得這裡並不是為了情節留白而這麼安排。可以說,電影基本上以兩個孩子的視角在敘述,而最後爸爸買鞋子回家是兩個孩子不知道的,跳出了原來那種兒童視角。
似乎兩個小孩子以為的天大的事,傾盡全力找的小鞋子,大人已經自然輕鬆地解決了,在大人眼中這也許只是一件小事。
這裡不僅表現了兩個孩子對爸爸媽媽的體諒,又表現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兩種溫情在結尾交互,十分美好。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段只有一雙小鞋子的歲月,在那樣一段時間裡,眼裡的世界很小,擁有的很少,喜歡什麼眼裡就只有那一件東西,覺得它比一切都重要,為了它做不少大人認為十分可笑的折騰。
這些在長大以後回想,都是奇怪好玩的回憶。電影《小鞋子》講了一雙小鞋子的大事情,我也回憶起許多從前的大事情,如今已覺得是小事情。
然而,我們仍舊懷念曾經把一件件芝麻大的小事當成最大的事情對待的幼稚的自己,懷念那一段簡單真摯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