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 哈爾濱記者 劉菊
據央視新聞報導,截至今年 9 月底,全國已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 620 萬人,專家表示,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超過 70% 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治癒。12 月 3 日是世界殘疾人日,記者來到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帶市民正確認識精神心理疾病,走出誤區。
自覺症狀消失,便自行停藥,結果病情復燃
近半年來,趙女士出現心煩、失眠、胃痛、心慌等症狀,為此她到綜合醫院進行了全身檢查,但都顯示沒有器質性疾病。" 身體每個零部件我都檢查了,但就是找不到病因,越找不到我越心煩,每天都焦躁不安的。" 趙女士告訴記者,根據她的症狀,朋友建議她到市第一專科醫院就診。
到醫院檢查後,四療科主任李志勇診斷她為焦慮症,需入院治療。經過系統的對症治療,趙女士症狀基本消失,可以回歸正常生活便出院了。
網絡配圖
出院時,李志勇給她開了一個月的藥," 千叮嚀萬囑咐 " 她要規律服藥,還把藥量、服用時間等注意事項都寫在紙上,督促她服藥。可趙女士覺得病好了,只開了半個月的藥,回家後吃了三四天,就把服藥的事拋在腦後了。但是停藥沒幾天,李志勇便接到了趙女士的 " 求救電話。"
" 我在網上查,說藥吃幾天就行,我都好了,就把藥給停了。可這幾天我又開始心煩到受不了,還睡不著覺,折磨死我了。" 趙女士在電話裡說道。
李志勇介紹,根據趙女士情況分析,她是在療程內,剛好轉,沒有繼續用藥治療鞏固便自行停藥,因停藥太快,導致病情復燃。他表示,焦慮症需要重視,反覆焦慮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抑鬱情緒。所以趙女士還需回到醫院就診,在檢查後,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後續需要的藥或進行其他對症治療。
對於精神疾病患者來說,除了治療,康復也很重要
" 重度、慢性精神疾病,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不好,導致社會功能喪失的情況,便屬於精神殘疾。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屬都有個誤區,便是不知道精神疾病也是可以康復的,認為患病治療後,好就好了,不好就得在家挺著了。" 李志勇強調,精神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在醫生指導下規律進行。
陳某今年 40 歲,4 年前,他沒有明顯誘因,突然發病,被家人帶到市第一專科醫院就診後,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經過治療,症狀基本緩解出院了,回家後他也規律服藥。但精神分裂症的特點便是難治癒、病程遷延時間長、容易反覆發作。2 年前,他便再次發作了。
陳某平時是個很喜歡穿搭的時尚達人,但疾病復發後,他變得懶散,每天蓬頭垢面在床上躺著;疑心很重,覺得家裡的東西都有毒,所以自己停了藥,把藥和家裡 " 有毒 " 的東西都扔了出去,家人懷疑可能是舊病復發,便把他帶到了醫院複診。
李志勇介紹,疾病雖然沒有影響他的智力,但是他的工作、社交功能都被影響了。陳某隻能簡單、直白地和人說話,幻覺、妄想導致他認知世界的功能也下降了。
" 精神疾病是可以防治的,通過系統的治療,大部分病人完全能夠回歸社會。為了給精神疾病患者營造一個康復環境,醫院開設了悠然工坊,還給患者提供農療等康復模式,患者可以進行刺繡、編織等小手工,還可以選擇做一些農業活動,在康復師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 李志勇告訴記者,通過農療等訓練,學了一段時間後,陳某開始回歸正常的作息時間,還能和病友們分享交流。以前他在家需要有個家人專職陪著他,現在他可以獨立生活了,這個人也可以 " 解放了 "。
李志勇建議,市民應該給予精神疾病患者一些空間,多理解,針對恢復情況好的患者可以給他們多一些社交、工作機會。隨著社會發展,大家的物質生活都有所提高,市民也應多關注自身的精神、心理健康,只有精神健康了,才能有幸福感。如果發現自己有情緒或精神方面的問題,一定要及時到正規專科醫院就診,早發現、早治療。
編輯 戴月
值班主編 張穎
【來源:ZAKER哈爾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