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sāng shèn),又作桑椹,桑樹的成熟果實,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農人喜歡其成熟的鮮果食用,味甜汁多,是人們常食的水果之一。
成熟的桑葚質油潤,酸甜適口,以個大、肉厚、色紫紅、糖分足者為佳。桑葚每年4-6月果實成熟時採收,去雜質,曬乾或略蒸後曬乾食用,也可來泡酒。具體成熟時間各地不一樣,南方早一點,北方稍遲一點。
葚,桑實,烏椹,文武實,黑椹,桑棗,桑葚子,桑果,桑粒,桑藨。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江蘇、浙江、湖南、四川、河北等地。
乾燥果穗呈長圓形,長1~2釐米,直徑6~10毫米。基部具柄,長1~1.5釐米。表面紫紅色或紫黑色。果穗由30~60個瘦果聚合而成;瘦果卵圓形,稍扁,長2~5毫米,外具膜質苞片4枚。
胚乳白色。質油潤,富有糖性。氣微,味微酸而甜。以個大、肉厚、紫紅色、糖性大者為佳。
用水洗淨,揀去雜質,摘除長柄,曬乾。
性味:甘,寒。
①《唐本草》:味甘,寒,無毒。
②《本草衍義》:微涼。
③《滇南本草》:甘酸。
歸經:入肝、腎經。
①《本草從新》:入腎。
②《本草撮要》:入足厥陰、少陰經。
補肝,益腎,熄風,滋液。治肝腎陰虧,消渴,便秘,目暗,耳鳴,瘰癧,關節不利。
①《唐本草》:單食,主消渴。
②《本草拾遺》:利五臟關節,通血氣,搗末,蜜和為丸。
③《本草衍義》:治熱渴,生精神,及小腸熱。
④《滇南本草》:益腎臟而固精,久服黑髮明目。
⑤《綱目》:搗汁飲,解酒中毒,釀酒服,利水氣,消腫。
⑥《玉楸藥解》:治癃淋,瘰癧,禿瘡。
⑦《本草求真》:除熱,養陰,止瀉。
⑧《隨息居飲食譜》:滋肝腎,充血液,祛風溼,健步履,息虛風,清虛火。
⑨《現代實用中藥》:清涼止咳。
⑩《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安胎。
內服:煎湯,3~5錢;熬膏、生啖或浸酒。外用:浸水洗。
《本草經疏》:脾胃虛寒作洩者勿服。
①治心腎衰弱不寐,或習慣性便秘:鮮桑椹一至二兩,水適量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②治瘰癧:文武實,黑熟者二鬥許,以布袋取汁,熬成薄膏,白湯點一匙,日三服。(《素問病機保命集》文武膏)
③治陰症腹痛:桑椹,絹包風乾過,伏天為末。每服三錢,熱酒下,取汗。(《湃湖集簡方》)
相關論述
①《本草經疏》: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熱,為涼血補血益陰之藥,消渴由於內熱,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臟皆屬陰,益陰故利五臟。陰不足則關節之血氣不通,血生津滿,陰氣長盛,則不飢而血氣自通矣。
熱退陰生,則肝心無火,故魂安而神自清寧,神清則聰明內發,陰復則變白不老。甘寒除熱,故解中酒毒。性寒而下行利水,故利水氣而消腫。
②《本草述》:烏椹益陰氣便益陰血,血乃水所化,故益陰血,還以行水,風與血同髒,陰血益則風自息。
③《本經逢甌》:《本經》桑根白皮所主,皆言桑椹之功,而宗爽雲《本經》言桑甚詳,獨遺其椹。即瀕湖之博識,尚不加察,但以其功誤列根皮之下,所以世鮮採用,惟萬壽酒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