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紐特人住在雪屋裡面不冷嗎?

2021-02-18 中科院物理所

幸虧帝都的暖氣給力,小編愉快地刷著朋友圈,在南方小夥伴的動態下面秀了一波暖氣,開心。

北方取暖靠暖氣,南方取暖靠抖。(其實靠空調啦,聽說有些地方的空調只有製冷功能沒制熱功能?)

那麼生活在北極(想想就冷)的因紐特人又是怎麼取暖的,他們住雪屋裡面,睡冰塊上面,不冷麼?

說到因紐特人,浮現在大家腦海中的是幾個人穿著獸皮,鬚髮掛著冰碴,站在冰天雪地裡的畫面。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因紐特人都住在雪屋裡,只有在冬天的時候有些因紐特人才住雪屋,有些住泥屋或者石頭屋;夏天會住在獸皮帳篷裡。

首先,需要找到一塊有合適積雪的地方。造雪屋用的「雪」是有講究的,需要那種被風吹散然後堆積起來的雪,這種雪的小冰晶之間接觸比較緊密,並且還有比較多的空隙囤積空氣。初雪因為太鬆散,不適合造雪屋;至於冰塊,因為冰塊中缺少孔隙,絕熱性能沒有雪好。有經驗的人會用刀在雪地上戳一下,判斷積雪是否適合造雪屋。

然後開始用刀在雪地上劃出一個矩形,從中取出造雪屋所需要的「雪磚」,並將雪磚在這個矩形的周圍圍成一個圓形。取走雪磚產生的這個長方體凹槽後面可是有大用的。

將雪磚在長方形凹槽周圍圍成一個圓形之後,可不是直接在上面砌雪磚。而是需要先將一部分雪磚削成一個斜面。

為什麼要這樣?看下面這張圖就明白了,雪磚其實是螺旋式上升的壘起來的。這樣壘的好處是雪磚除了有下方的雪磚支撐外,還有側邊的雪磚提供支撐,在建造雪屋的時候上方的雪磚不容易跌落。

接下來就是以那個斜面為基礎,順著類似於「圓錐螺旋線」的螺旋線來砌雪磚,雪磚螺旋上升,並逐漸向內傾斜。

隨著雪屋越砌越高,雪屋也逐漸合攏,最後僅留下最上方的一個窟窿。這時候從裡面託舉起一塊雪磚,不斷用刀修飾它的形狀,讓它剛好契合這個窟窿,順便並留下一個通氣孔。

我們發現,人是站在雪屋裡面砌磚的。雪屋建好後,人也就被封在了雪屋裡面,不過別著急,裡面的人用刀在雪屋底部劃個口子,開個洞就出來了。為什麼不在外面砌雪屋?小編覺得是正在建造的雪屋還不堅固,如果在外面砌,就需要趴在「半成品雪屋」上去蓋上頂部那些雪磚,沒準「半成品雪屋」就塌了。

雪屋砌好後,就需要將雪磚之間的縫隙填滿。現實生活中填充磚與磚之間的是水泥砂漿,它同時也起到粘結劑的作用。而雪屋用的就是雪,在地上捧一把雪把縫隙填滿,或者用刀敲擊縫隙周圍的雪磚,讓雪磚邊緣掉落,堵住縫隙。

用雪磚在雪屋入口處砌一個長長的隧道,以減少門打開時的風和熱損失,還會在門口處用獸皮做成門帘擋住寒風的灌入。

最終建成的雪屋的剖視圖長這樣,前面說到,取走雪磚後留下的那個長方體凹槽有大用,在這兒就能看到了,凹槽拓展了雪屋的空間。

上圖中將雪屋的橫向剖面畫成了半圓,實際上,雪屋的橫向剖面更像是懸鏈線[1](兩端固定的鏈條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所具有的曲線形狀)。

匈牙利布達佩斯東站的穹頂是懸鏈線(倒過來看) | 來源:Wikipedia

下面再看一下簡易版雪屋建造的快放,複習一下雪屋是怎麼造出來的。

雪屋造好後還需要在裡面點一盞油燈(鯨或者海豹的脂肪製成),封好入口,讓雪屋內的溫度升高一些。這樣雪屋內層的雪就會輕微融化,然後熄滅油燈,打開門讓冷風灌入,融化的雪又結成冰,從而讓雪屋更加堅固,密閉性也更好(剛造好的雪屋四面透風,需要用這個辦法密封一下)。

前面說到了,之所以選用雪而不是冰作為建造雪屋的原料,是因為雪的導熱性不好,這也提示我們,雪屋起的作用其實是保溫,而不是加熱,像暖氣房一樣自帶加熱裝置是別想的了。

那麼雪屋是怎麼保溫的?

熱量的傳遞主要有三種: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雪屋裡面是如何保溫的,也可以從這三個角度來分析。

在雪屋裡面,為了減弱熱傳導,還是需要穿厚一點的,光靠空氣的保溫性能還遠遠不夠(這不是廢話嗎)。因紐特人還會在雪屋的內壁掛上獸皮,用於隔熱,防止屋內溫度過高使得雪屋融化了。

下面需要著重說一下熱對流。從前面雪屋的橫向剖視圖中可以看到,雪屋裡面有一個更高的平臺,就像下圖這樣。

這個平臺就是平時生活和睡覺的地方。咦,為何睡覺的地方更高?我們知道,熱空氣比較輕,會往上走,冷空氣比較重,會往下沉,這在雪屋裡面更加明顯。冷空氣聚集在雪屋底部,尤其是門口處,而人體和油燈加熱的空氣會往上飄,所以為了保暖,生活睡覺的地方要靠近雪屋的頂部。

另外,白色的雪可以反射一部分人體的熱輻射,也能起到保溫的作用。

正因為這些原因,就算在-50℃下北極,雪屋裡面也可以維持0℃左右的氣溫,雖然還是有點冷,但比戶外的酷寒來說已經好多了。

康奈爾大學曾經做過一次模擬 [2],把人等效為表面溫度為37℃的圓柱體(這也太隨便了吧),只考慮熱傳導和熱對流,不考慮熱輻射,下圖就是模擬結果。可以看到人體周圍溫度是急劇下降的(還是要多穿衣服呀),然後到雪屋內壁之間的大部分空間溫度都比較低,低於0℃,雪屋內壁都在-10℃以下。

相關焦點

  • 北極那麼冷,為什麼因紐特人還要住在冰屋?進去一看令人大開眼界
    北極那麼冷,為什麼因紐特人還要住在冰屋?然而在北極圈以北卻生活著一個種族,說到這相信很多人還是非常好奇的,而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就是他們會在北極建造冰屋,並且住在裡面,這個種族就是因紐特人,現在很多小夥伴都非常好奇在北極那麼冷,為什麼他們還要住在冰屋?他們不會感覺到冷嗎?進去一看就會令人大開眼界,現在跟隨小編的步伐來看一下。
  • 北極那麼寒冷,為什麼因紐特人常年住在冰屋內,卻不會覺得寒冷呢?
    他們那裡的冰屋又被稱之為雪屋,是因紐特人發明的獨特的建築。這種規格的冰屋是一個半球形。從外面開把鍋扣在了地上,遠遠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小小的蒙古包。 這種雪屋的壽命在50天左右。因為因紐特人每年都會蓋新的房子。
  • 北極溫度那麼低,為何因紐特人還要住冰屋?原因其實很簡單
    北極溫度那麼低,為何因紐特人還要住冰屋?原因其實很簡單說到寒冷,我們想到的就是北極。大家心裏面的北極都是冰天雪地,雖然美麗但是基本上很少人在那裡居住。我們生活在溫暖的大地上,我們體會不到他們那裡的風俗習慣。
  • 冰屋,因紐特的原始之家
    因紐特人的奇趣冰屋 人們常常混淆了因紐特人與愛斯基摩人,認為他們是兩種獨立的原住民。其實,這兩個名稱意思是相同的。因紐特人不喜歡人們稱他們為「愛斯基摩人」,因為這種說法來自他們的敵人——印第安阿爾袞琴部落的語言,意思是「吃生肉的人」,而「因紐特」是他們的自稱,意思是「人類」。和印第安人一樣,他們只是晚一些從白令海峽來到美洲。看看因紐特人,再考察一下我們自身,可以看到眾多的相似之處,以至於可以直觀地認識到因紐特人曾是亞細亞大地上的一員。
  • 因紐特人:北極圈上定居的黃種人,吃生肉住冰屋,追捕海洋巨獸
    直至幾百甚至上千年過去,當美洲大陸並不歸印第安人所有的時候,因紐特人終於脫去了"愛斯基摩人"的名稱,而因紐特人也慢慢開始流傳開來。大勢所趨下的改變雖然近期的因紐特人成功改掉了多年以來的綽號,但是因紐特人生活習慣仍然保持著原有的樣子。
  • 北極那麼寒冷,為何因紐特人還要住冰屋?裡面真的讓人大開眼界
    北極那麼寒冷,為何因紐特人還要住冰屋?裡面真的讓人大開眼界大家好,萬千世界無奇不有,歡迎收看本期精彩內容。如今已經進入了寒冷的冬天,人們在出門的時候也會穿得格外暖和,不過要說到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南極和北極,在南極和北極環境是非常惡劣的,而在這生活的動物們也會受到周圍環境以及氣候的影響,不斷調整自身的抗性來抵禦寒冷。雖然說北極這裡的生活條件惡劣,但是這裡仍然生活著很多人。
  • 北極氣候如此寒冷,為何因紐特人還住冰屋?看完漲知識了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寒冷的地方也有人在這裡居住,那就是因紐特人。這個種族生活在北極圈以北,是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土著,也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他們主要靠吃鯨魚來生存。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喜歡住在冰屋裡面,因紐特人會將大冰塊堆積起來,做成房子的造型。然後在外面蓋上一層雪,底下留一個小門兒,這樣一座房子就搭建好了。
  • 因紐特人:北極圈的黃種人,捕獵海獸只吃生肉,人口不超過十萬
    不同皮膚顏色的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活在地球村裡面的人類,往往會在更適宜自己身體條件的環境中生活。那時候這片土地的主人還是印第安人,面對當時的外來人種,土著居民印第安人非常不歡迎他們的到來,對他們進行驅逐和追殺。無奈之下的因紐特人只能且戰且退,直至脫離美洲大陸逃至北極圈內。當時看到進入冰天雪地的敵人,印第安人就沒有再繼續追趕。因為他們覺得那裡的環境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他們只有死路一條。
  • 貓咪雪屋|世界上最美貌的……如廁聖地,在下略有些嫉妒
    2016年7月BeGifted兩位當家被迷你北極因紐特「雪屋」貓砂盆引誘而認識他們,那時為了擁有雪屋而領養貓貓的念頭就在本二當家心裡紮根。雪地靜謐柔和的氣息,讓後來的貓貓Enoch也耳濡目染蒙上一層幽雅氣質。
  • 神秘勇敢的因紐特人
    可是 大家知道嗎在地球上有個地方終年被冰雪覆蓋那裡的人們過著和我們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們是誰他們又在哪裡呢?勇敢的因紐特人作為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土著——因紐特人(Inuit)卻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幾千年前,人類最後的一支遷徙大軍從亞洲出發跨過白令海峽向美洲腹地進發。他們哪裡料到前方等待他們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圍追堵截和殘忍殺戮!
  • 北極唯一的居民因紐特人,為何獨愛住冰屋?
    北極唯一的居民因紐特人,為何獨愛住冰屋?入內後才明白一切!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區,莫過於南北極了,南極除了科考人員之外,並沒有常住人口,但在地球另一端的北極,卻長住著一群名為因紐特人的居民,他們的房屋都是用冰塊製成的。
  • 北極溫度那麼低,為何因紐特人還要住冰屋?
    當我們說到寒冷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到下著大雪的冬天,因為我國的北方到了冬天 氣溫在零下十幾度左右,有的人因為受不了寒冷,到了冬天就會去我國的南方過冬,當時在地球上有一個地方終年寒冷,每天都是冬天,這個地方就是地球上最冷的北極,在北極居住的人是最少的,因為天氣的原因 只有世世代代的因紐特人在這裡居住
  • 揭秘傳統:因紐特人「以妻待客」和「借妻」的傳統是如何形成的?
    北極圈中,除了常年的低溫之外,生存在那裡的因紐特人還需要面對長達半年的極夜與極晝現象。想在同一天看到日出與日落,對他們來說,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除此之外,他們常年以生肉為食,而且沒有蔬菜與麵食。因為北極沒有那麼多供他們燃燒的燃料,也沒有適宜農耕的土地。他們獲取食物的方式很簡單——打獵,捕魚,並無其他。
  • 居住在零下60度的因紐特人,他們是怎麼抗寒的?看完佩服了
    居住在零下60度的因紐特人,他們是怎麼抗寒的?看完佩服了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歡迎收看本期內容,南極和北極是地球上的兩個極點,這裡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區域,到處都被冰雪所覆蓋,在遇到惡劣天氣時,最低溫度可達零下60度,但就是在如此寒冷的地方卻還是有人居住,他們就是居住在零下60度的因紐特人。
  • 考古學家在格陵蘭,因紐特人生活的地方,發現了北歐人的工藝品
    不過魚骨很小,也容易被分解掉,因此在考古遺蹟的地層中缺少魚骨並不完全等於北歐人不吃魚。在一些偏遠的農場裡,牧草過於貧瘠,或者根本就沒有牧草,狩獵一定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斯科萊林人到底是什麼民族?法羅群島和冰島的維京人定居點由於沒有土著人而得到極大地促進。相反地,格陵蘭島上早就已經有人定居了,幸運的是,北歐人抵達的時間,在被稱為多塞特文化的古因紐特文化消亡和因紐特人的蘇勒文化在1300年左右東進來到這裡的兩個時間點之間。
  • 馴鹿皮底下的蛆,是因紐特人的美食
    馴鹿皮底下的蛆,是因紐特人的美食 2020-07-25 13: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
    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經文:「神在我們身上的愛,我們也知道也信。神就是愛,住在愛裡面的,就住在神裡面,神也住在他裡面。但是,我告訴你,感到這個幸福還不夠,你還要能夠懂得去愛別人的時候,你才是一個真正擁有幸福的人。我們要感受被愛,神已經給了我們,然後我們要真正的在神的裡面領受一個豐盛的生命,就必須要學會去愛別人,我們才能夠得到一個真正豐盛的生命,這也是我們信仰當中最重要的核心。
  • 因紐特人不怕冷,因為可能從已滅絕的古人類那裡繼承了基因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生活在格陵蘭的因紐特人至少有半年時間需要經歷低於冰點的平均氣溫。對於生活在北部的人來說,最寒冷的幾個月,在零下溫度中生活是一種正常狀態。
  • 加拿大原住民網上音樂會周三開始,可欣賞因紐特人「喉唱」
    您聽過因紐特人奇特的 「喉唱」 嗎? 從本周三(5月13日)開始,您將能從網上領略到加拿大原住民歌唱家的喉音唱法。因紐特姐妹的 「喉唱」5月13日(星期三)下午17點,將有一場因紐特人喉唱配上電子樂的獨特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