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紐特人不怕冷,因為可能從已滅絕的古人類那裡繼承了基因

2021-01-10 好奇心日報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生活在格陵蘭的因紐特人至少有半年時間需要經歷低於冰點的平均氣溫。對於生活在北部的人來說,最寒冷的幾個月,在零下溫度中生活是一種正常狀態。

考慮到這些嚴酷的生活條件,人類學家幾十年來一直認為,格陵蘭和北極其他地區的因紐特人可能擁有一些能夠幫助他們忍受極寒天氣的獨特的生物學變異。

上周三發表在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了格陵蘭因紐特人的一些基因變異,這些變異似乎可以生成能夠發熱的身體脂肪,幫助他們適應寒冷的氣候。這些變異可能來自。作為遠古人類的一個群體,丹尼索瓦人(以及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類的分化發生在大約五十萬年前。《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丹尼索瓦人

這篇論文的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綜合生物學教授表示:「當現代人類分散到整個世界時,他們與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進行了融合。這種基因交流可能有助於一些現代人類適應和徵服新的環境。」拉斯馬斯·尼爾森(Rasmus Nielsen)

在此之前,尼爾森博士及其同事進行了另一項研究,發現了似乎可以幫助因紐特人將他們經常食用的鯨、海豹和魚類中的吸收到體內的基因突變。不飽和脂肪酸

在這項研究中,尼爾森博士的團隊考察了因紐特人基因組中的另一個獨特區域,這個區域似乎可以影響人體的脂肪分布以及成長發育的其他方面。研究人員將大約 200 個因紐特人的基因組與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以及世界各地現代人類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

令人吃驚的是,被研究的所有因紐特人在這個基因組區域擁有相同的基因變異。尼爾森博士表示,因紐紐特人的這個基因組區域同尼安德特人和其他現代人類的同一區域至多具有部分相似性,但它與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組區域「幾乎完全相同」。

十幾歲的因紐特女孩兒在格陵蘭一座鄉村大廳裡練習傳統舞蹈。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格陵蘭因紐特人的一些基因變異,這些變異似乎可以生成能夠發熱的身體脂肪,幫助他們適應寒冷的氣候。圖片版權:Jason Edwards/《國家地理》,由 Getty Images 提供

這個區域中的一些基因似乎可以起到確定含量的作用。褐色脂肪在新生兒體內的含量很高,它可以通過燃燒卡路裡產生熱量。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褐色脂肪,希望能夠利用這種物質。褐色脂肪治療肥胖症

尼爾森博士表示,作為適應寒冷氣候的一種特殊策略,因紐特人的基因變異似乎可以生成更多的褐色脂肪。不過這種機制的具體原理仍然有待進一步研究。

總體來看,這些變異存在於格陵蘭幾乎所有因紐特人身上,這可能意味著他們具有某種進化優勢。

「我們在南美和東亞等地區的人群中也發現了這些變異,但是它們在這些地區的出現頻率並沒有格陵蘭那麼高。這意味著自然選擇在格陵蘭發揮了作用,」尼爾森博士說。

在哈佛醫學院研究人類進化的博士後研究員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表示,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這些變異在丹尼索瓦人和因紐特人身上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伊恩·馬西森(Iain Mathieson)

「丹尼索瓦人可能具有不同的體型,所以這些變異可能只是他們正常生理結構的一部分,」馬西森說。

馬西森還表示,你很難在研究中將現代人類與丹尼索瓦人進行比較,因為科學家只對進行了測序。根據研究人員的估計,現代人類與丹尼索瓦人在大約 4 萬年到 5 萬年以前,但是這種交流發生的具體地點仍然是一個謎。一個丹尼索瓦基因組進行了雜交

存在於世界各地——如今,丹尼索瓦人血脈比例最高的群體生活在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尼爾森團隊研究的基因變異則主要存在於格陵蘭、南美和東亞。兩年前,尼爾森博士和其他研究人員在西藏了丹尼索瓦人的另一個基因,這個基因可以幫助當地人在高海拔地區更加有效地使用氧氣。丹尼索瓦人的血脈發現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遺傳學助理教授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表示,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考察遠古人類的 DNA 對當今不同人群的影響,上述研究只是其中的幾個例子。斯裡拉姆·山卡拉拉曼(Sriram Sankararaman)

「不同人群擁有不同程度的遠古人類血統。一些人擁有更多的丹尼索瓦血統,另一些人擁有更多的尼安德特血統,這些因素顯然具有不同的影響。下一項重要任務是對各個人類群體的基因組進行進一步研究,」山卡拉拉曼說。

翻譯 熊貓譯社 劉清山

題圖來自 維基百科

2016 THE NEW YORK TIMES

相關焦點

  • 與滅絕的古人類相比,已經擴大了4倍
    按照現在的科學研究,大約在距今280萬年的上新世晚期,人屬動物產生,在漫長的演化中,曾經存在過的至少16種人屬成員已經滅絕,其中確認為「人」的有6種,包括我們熟悉的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等,如今智人作為僅存的一種遍布全球。
  • 丹尼索瓦人,東亞人的神秘先祖之一,中國人身上有他們的基因嗎?
    今天的人類,絕大部分血統都是智人的,但除了智人外,也有極少數其它人種的血統在某些民族身上還有殘留,比如我們東亞人身上,就帶有少量的丹尼索瓦人的血統!丹尼索瓦人,可能大部分人對這個名稱是陌生的,這是個什麼樣的人種呢?
  • 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真的是中國人後裔不怕冷嗎
    最大的可能是因為躲避戰亂。那麼根據對照歷史版圖的進程,可以大概推測出他們可能在幾千年前。中原地區發生戰亂。民不聊生,沒法生活下去,然後被迫北方遷徙。然後逐步適應了當地的惡劣氣候環境。在此繁衍。愛斯基摩人其實就是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是印第安人對於他們的一種蔑稱。也就是說是可以吃生肉的人。他們吃魚肉是生吃。
  • 揭秘傳統:因紐特人「以妻待客」和「借妻」的傳統是如何形成的?
    北極圈中,除了常年的低溫之外,生存在那裡的因紐特人還需要面對長達半年的極夜與極晝現象。想在同一天看到日出與日落,對他們來說,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除此之外,他們常年以生肉為食,而且沒有蔬菜與麵食。因為北極沒有那麼多供他們燃燒的燃料,也沒有適宜農耕的土地。他們獲取食物的方式很簡單——打獵,捕魚,並無其他。
  • 考古學家在格陵蘭,因紐特人生活的地方,發現了北歐人的工藝品
    在1990年發現了一個更為複雜的建築物遺蹟,當時兩個來自努克的因紐特獵鹿人偶然在河邊陡坡的底部發現了幾根露出來的木棍。這原來是一個北歐時代建築的遺存,考古學家將這裡稱為"沙下農場"(the Farm Beneath the Sand),因為在幾個世紀中,由於河流活動,在遺蹟上已經積累了足足有5英尺厚的泥沙沉積層。
  • 因紐特人:北極圈的黃種人,捕獵海獸只吃生肉,人口不超過十萬
    因紐特人這些人就是因紐特人,他們曾經也被稱為"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非常厭惡這一個別稱。因為它的意思是"愛吃生肉的人",這是印第安人對他們的蔑稱。那時候這片土地的主人還是印第安人,面對當時的外來人種,土著居民印第安人非常不歡迎他們的到來,對他們進行驅逐和追殺。無奈之下的因紐特人只能且戰且退,直至脫離美洲大陸逃至北極圈內。當時看到進入冰天雪地的敵人,印第安人就沒有再繼續追趕。因為他們覺得那裡的環境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他們只有死路一條。
  • 神秘勇敢的因紐特人
    可是 大家知道嗎在地球上有個地方終年被冰雪覆蓋那裡的人們過著和我們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們是誰他們又在哪裡呢?勇敢的因紐特人作為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土著——因紐特人(Inuit)卻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幾千年前,人類最後的一支遷徙大軍從亞洲出發跨過白令海峽向美洲腹地進發。他們哪裡料到前方等待他們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圍追堵截和殘忍殺戮!
  • 冰屋,因紐特的原始之家
    因紐特人不喜歡人們稱他們為「愛斯基摩人」,因為這種說法來自他們的敵人——印第安阿爾袞琴部落的語言,意思是「吃生肉的人」,而「因紐特」是他們的自稱,意思是「人類」。和印第安人一樣,他們只是晚一些從白令海峽來到美洲。看看因紐特人,再考察一下我們自身,可以看到眾多的相似之處,以至於可以直觀地認識到因紐特人曾是亞細亞大地上的一員。
  • 因紐特人曾發出警告:地球在發生偏移!
    因紐特人曾發出警告:地球在發生偏移!近些年來,環境變化最為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溫度的升高,甚至連最為寒冷的北極溫度都已經上升到了38攝氏度,我們將這一系列的變化都歸咎於是溫室效應所導致的,二氧化碳甲烷濃度上升之後,產生溫室效應,溫度進而升高,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因紐特人卻覺得全球變暖的原因,另有緣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付巧妹做客墨子沙龍(下)古人類對於現在人群的影響
    因為這裡看到,這種影響在我們現在東亞人中,並沒有看到,也就是說現代的東亞人並沒有對美洲土著人的亞馬遜人群有更大的影響。所以反過來也告訴我們當時東亞的遺傳結構是非常複雜的。 那麼第二個問題,在這種共存的時間裡,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到像我們這裡看到的這一幕,有沒有可能看到直接的對話?這裡看到的是尼安德特人的模型,這邊是一個小女孩,有可能,但是我先不說可能性。我們先了解下到底滅絕的古人類有什麼特點?每一種古人類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丹尼索沃人和阿爾泰尼安德特人都是在丹尼索沃洞穴發現的。
  • 因紐特人:北極圈上定居的黃種人,吃生肉住冰屋,追捕海洋巨獸
    因紐特人在聽到印第安人給他們這個蔑稱之後,頓時火冒三丈,宣傳自己是"因紐特"或者"因紐皮特"人,因為因紐特人的意思為擁有這片土地的人。但是因為印第安人發現的時間較因紐特人早,"愛斯基摩人"這個稱號已經廣為流傳。
  • 有種「不公平」遺傳叫劉楚恬,專挑好基因繼承,妹妹長相一言難盡
    眾所周知,相貌的遺傳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有些孩子可以繼承父母的所有優點,但是有些孩子卻總是繼承缺點,所以導致孩子和父母看起來一點不一樣,實際上,這些都是概率問題。無論孩子從父母那裡繼承什麼,孩子都會是父母最愛的寶貝。
  • 生活在北極地區因紐特人,一日三餐靠肉為主食,身體卻非常健康
    因紐特人,因為終身肉食,且有多數肉類是生吃的,被印第安人稱為「愛斯基摩人」,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們自稱是因紐特人,意思是真正的人。說到吃肉,應該沒有哪個民族吃肉比得過愛斯基摩人,終年冰天雪地,寸草不生的北極,除了魚肉、海象、海豹等海洋類動物,他們實在是沒有其它食物可吃。
  • 「怕痛基因」促使了尼安德特人的滅絕
    那麼,為什麼相比一般人,這類人會非常怕疼呢,最新的研究指出,這可能和尼安德特人遺傳給我們的「怕疼基因」有關,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基因的存在加快了尼安德特人的滅絕。尼安德特人生活的環境其實非常艱險,雖說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尼安德特人個個骨骼粗大、肌肉強壯,抗打擊能力強,這讓他們可以捕獵大型的野生動物,用血肉之軀去對抗野牛、猛獁等危險生物。
  • 冰島人基因組揭示歐洲人存在尼安德特人血統
    本文作者將這種方法反過來,利用非洲人序列作為研究智人的基線,沒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滲入,並將其與冰島人序列數據相比較。在冰島人身上發現但非洲人身上沒有的染色體碎片,構成了一個含有1500萬個假定古人類基因片段的巨大目錄。
  • 青藏高原曾是丹尼索瓦人的地盤,19萬年前已佔領,最終被智人打倒
    說起來,科學家們發現丹尼索瓦人的時間並不長,根據資料顯示,在2008年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在阿爾泰山脈的丹尼索瓦洞中,發現了一個古人類的指骨化石,同時,在洞中遺址發掘的過程中,還發現了很多裝飾品,以及古人類製作的珠寶。
  • 亞洲人為什麼會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還比歐洲人的比例高?
    亞洲人帶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東亞人身體內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佔比甚至高於歐洲人。智人祖先走出非洲後,一直在跋涉,他們在歐洲大陸與尼安德特人的融合記錄在後代的基因裡,然後帶到了亞洲,大洋洲。尼安德特人也沒有把外來的智人驅逐出他們的領地,兩個種族和平共處了幾千年,雜居生活帶來了兩個種族的混合後代。兩個種族在中東和歐洲的幾次相遇經歷都記錄在後代的基因裡,除了非洲人外,現代歐亞大陸人口的基因裡攜帶著1.5%到2.1%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東亞人更高一點兒,尼安德特人基因佔比是2.3%到2.6%。
  • 北極氣候如此寒冷,為何因紐特人還住冰屋?看完漲知識了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寒冷的地方也有人在這裡居住,那就是因紐特人。這個種族生活在北極圈以北,是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土著,也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他們主要靠吃鯨魚來生存。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喜歡住在冰屋裡面,因紐特人會將大冰塊堆積起來,做成房子的造型。然後在外面蓋上一層雪,底下留一個小門兒,這樣一座房子就搭建好了。
  • 繼承了編碼NaV1.7蛋白的突變基因,使現代人對疼痛易感
    尼安德特人是一個已滅絕的人類群體,他們是與現代人關係最親近的演化親戚。已知最古老的尼安德特人距今已有超過40萬年的歷史,在大約4萬年前就滅絕了。他們曾住在歐洲、中東、中亞和西伯利亞西部。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類基因組中,我們可以發現尼安德特人血統的遺蹟。
  • 古蛋白質組學書寫已滅絕生物的「墓志銘」
    眾多的野生動植物滅絕,它們是大自然遺傳信息的原始圖譜,承載各個物種生命的秘密,記錄著地球及地球生命體系的進化信息。遺憾的是,這些無比珍貴的物種有很多已經在人類的濫砍濫伐、肆意侵佔森林、土地的過程中被滅絕。古蛋白質組學(palaeoproteomics)的興起,為研究已滅絕生物的生存演化之謎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