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在格陵蘭,因紐特人生活的地方,發現了北歐人的工藝品

2020-12-13 夏子晗說歷史

有跡象表明他們也許還種植少量的穀物,不過穀物在格陵蘭人的飲食中從來都不是主要的部分,相反北歐人主要以狩獵海豹和馴鹿來補充飲食。

奇怪的是,這裡距離漁業資源豐富的紐芬蘭漁場比較近,但格陵蘭的維京人遺蹟中很少發現魚骨,這證明北歐人忽視了這個豐富的營養來源。

不過魚骨很小,也容易被分解掉,因此在考古遺蹟的地層中缺少魚骨並不完全等於北歐人不吃魚。在一些偏遠的農場裡,牧草過於貧瘠,或者根本就沒有牧草,狩獵一定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

隨著格陵蘭殖民地的進一步開拓,人們發現長屋在寒冷的冬季並不十分實用,而且一種新式的"通道式房屋"出現了,房間都被設置在內部通道的同一側,這樣布置能在取暖時比傳統的只有一個大房間的北歐房屋消耗更少的燃料。

在1990年發現了一個更為複雜的建築物遺蹟,當時兩個來自努克的因紐特獵鹿人偶然在河邊陡坡的底部發現了幾根露出來的木棍。

這原來是一個北歐時代建築的遺存,考古學家將這裡稱為"沙下農場"(the Farm Beneath the Sand),因為在幾個世紀中,由於河流活動,在遺蹟上已經積累了足足有5英尺厚的泥沙沉積層。

他們發現一個年代非常早(11世紀中期)的長屋,有39英尺長、16英尺寬,它在後來被一個有8—10個房間的樸實的通道式房屋替代。不過隨著使用時間一直延續到14世紀早期,"沙下農場"也變得越來越複雜,最終它成了一個有約30個房間的迷宮般的建築。

挖掘現場出土的文物表明,這些居民飼養的大多是綿羊和山羊,飼養這些牲畜似乎主要是為了它們的羊奶和羊毛,因為在垃圾堆中很少發現這些家畜的骨頭。

他們飲食中的肉類主要來自狩獵,主要是馴鹿、海豹和野兔。沙下農場所在的西部定居點距離理想中富饒的狩獵場——格陵蘭島的西北海岸的迪斯科灣附近的諾爾德斯圖爾很近。

在那裡,北歐人還可以狩獵海象(來獲得它的長牙和獸皮,它的皮可以鞣製為具有極佳韌性的柔軟繩索)和獨角鯨(它的角被當作獨角獸的角賣給歐洲和中東的不知情買家)。

這些產品構成了格陵蘭島和斯堪地那維亞地區之間的貿易中特別有價值的一部分,而其他的產品,比如魚類,不是確實沒什麼需求,就是可以從更方便的渠道獲得。

這些北歐人也許每年只前往諾爾德斯圖爾進行一次狩獵旅行,並且在冬季來臨前就回到西部定居點。1823年,一個當地的因紐特人在金吉託爾蘇阿普島上發現了一個石堆,石堆內部埋著一個小型的如尼石,這個島嶼在西部定居點以北超過50英裡的地方。

如尼銘文中記述道:三個北歐獵人,埃爾林·西格瓦特松、比雅爾尼·索爾達爾松和埃恩德裡迪·奧德松,"在祈禱日之前的星期六"建造了這個石堆。這些如尼文可以被追溯到1250—1300年之間。

而且在金吉託爾蘇阿普島上紀念祈禱日(4月25日),又要在冬季到來之前抵達西部定居點(另一種可能是他們過的是小祈禱日,那一天一般在5月),這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這些獵人肯定不得不在這個島上過冬。

14世紀有一份記錄是關於1266年對諾爾德斯圖爾的一次探險的,文中講述了北歐人是怎樣在他們往常的狩獵場更靠北的地方進行冒險,不過他們沒有發現人類活動的跡象。

隨後,教會的當權者派出了另一艘船隻,它向北航行了更遠的距離,他們從克羅克斯弗約爾德謝德(在迪斯科灣的北部邊緣)出發,並抵達了一個地區,船員們在那裡發現了許多冰川和北極熊。

雖然探險隊並沒有登錄,但是他們看到了一個被他們稱為斯科萊林人的民族的活動跡象,而且在他們的歸途中,他們發現了這些人在斯尼傑菲爾德(雪山)活動的更多證據。

這個詞彙在《格陵蘭薩迦》和《紅色埃裡克薩迦》中也有出現,用來指代北美的土著民族。它的詞源並不完全清楚,不過它也許和古北歐語中意為"壞蛋"的一個詞有較大的關係。

斯科萊林人到底是什麼民族?法羅群島和冰島的維京人定居點由於沒有土著人而得到極大地促進。相反地,格陵蘭島上早就已經有人定居了,幸運的是,北歐人抵達的時間,在被稱為多塞特文化的古因紐特文化消亡和因紐特人的蘇勒文化在1300年左右東進來到這裡的兩個時間點之間。

多塞特文化早在公元前100年就已經從北美地區傳播到了格陵蘭島,並且用了兩個世紀就抵達了東部海岸。作為海象和海豹的獵人,多塞特人並不使用弓箭,而是手持常有捕魚用倒刺的重型狩獵長矛以及閉槽的魚叉。

隨著氣候在公元500年開始轉冷,多塞特人不斷後退,到700—900年,他們只佔據了在迪斯科灣附近的有限地區以及格陵蘭島的最北端。如果維京人能遇見某些多塞特人,那麼他們也許就是這一民族中的僅存者了。

在格陵蘭和北美地區繼承多塞特文化的是在1000年左右於阿拉斯加北部出現的蘇勒文化。蘇勒人做了一些技術改進,這讓他們在北極的嚴寒氣候下興旺發達起來。

他們使用更長的魚叉刺,這比多塞特人的短倒刺更適合狩獵大型的海洋哺乳動物;他們還使用皮划艇(kayak),這種小船是海上狩獵和運輸中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

蘇勒人還使用狗拉雪橇,並且發明了一種地下房屋的樣式:它擁有下凹的通道和厚實的泥炭牆壁,而且以鯨魚肋骨加固,阻止寶貴的熱量從他們的房屋中流失。

他們當時沿著哈德遜灣遷徙,隨後來到格陵蘭的西北部;他們也許經過梅爾維爾灣來到了烏佩納維克和烏馬納普的附近。到13世紀,蘇勒人也許已經向南來到了諾爾德斯圖爾地區,因此1266年的探險隊發現了他們的痕跡。

關於斯科萊林人的資料中更為直接的描述幾乎沒有,除了伊瓦爾·巴爾達爾松在1368年完成的《格陵蘭概述》(Description of Greenland)。他在文章中寫道:"斯科萊林人已經擁有了西部定居點,那裡……沒有居民,無論是基督徒還是異教徒。"

1379年成書的《冰島編年史》中提到了一次對定居點的攻擊。無論蘇勒文化的因紐特人在13世紀60年代的遷移哪裡是多麼模糊不清,在一個世紀之後,他們明顯已經抵達了維京人的定居點,並且規模龐大。

考古學家已經在格陵蘭和北美地區的因紐特人生活的地方發現了一些北歐人的工藝品,這證明了兩個社會之間的交流程度不低,而那些書面資料很少提到這一點。

在迪斯科灣周圍,發現了23件物品,其中有小刀、羊毛剪以及一個棋子。在更靠北的地區,比如梅爾維爾灣和蘇勒,則發現了32件工藝品。

因紐特人也許通過貿易網絡來直接或間接地獲得了這些東西,不過在西部定居點的蘇勒人房屋中發現的53個物品被認為是在維京人於15世紀放棄這一地區後被蘇勒人找到的。

相關焦點

  • 玩去 關於格陵蘭旅行的一些小Tips
    我知道我貪戀格陵蘭的美麗卻無法忍受這裡的孤獨寂寥可隱忍堅強的因紐特人依然固守著這片苦寒之地固守著他們的祖先四千前歷經艱辛找到的樂土.格陵蘭島的食物和日用品全部依靠外部運輸,即使在北歐也算是出了名的高物價地區,每一位乘客都不會錯過在這個不過20平方米的小免稅店裡搶購一些高度烈酒和香菸的機會,冰櫃裡的馴鹿肉和鯨魚肉香腸則對旅行者充滿了誘惑力。說是格陵蘭最大的商用機場,其實這裡只有1號和2號兩個登機口,一個飛出格陵蘭,另外一個則是由格陵蘭航空執飛向格陵蘭島內的其他地方。
  • 因紐特人不怕冷,因為可能從已滅絕的古人類那裡繼承了基因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生活在格陵蘭的因紐特人至少有半年時間需要經歷低於冰點的平均氣溫。對於生活在北部的人來說,最寒冷的幾個月,在零下溫度中生活是一種正常狀態。
  • 生活在北極圈的人吃什麼?
    去年年初,一項在俄羅斯北部葉尼塞河流域的新發現,將歷史學家對早期人類的認知提前了10000年。但現在,我們已知有超過40個族群在北極生活,使用十幾種語言,擁有著相似的生活方式。如果按照地域劃分,北極圈裡有這些主要種族(由西至東):北歐和俄羅斯西北 | 北歐原住民薩米族俄羅斯西伯利亞 | 涅涅茨人、 鄂溫克人、雅庫特人、楚科奇人阿拉斯加 | 阿留申人、 尤皮克人、因紐特人(自稱Iñupiat)
  • 全球唯一「清零」的國家,格陵蘭做到了!
    最吸引人的是格陵蘭的人:從古至今的先鋒者。他們歡迎您的到訪」—格陵蘭旅遊局 狗拉雪橇:雪地撒歡 格陵蘭島上的冬天和春天都有狗拉雪橇旅行,還可以同因紐特獵人一起乘坐狗拉雪橇。氣候變暖使格陵蘭島沿岸的海冰變得稀薄,致使因紐特人不得不以狗拉雪橇這種古老的交通工具來代替分量沉重的雪地摩託。 冰川:極致震撼
  • 神秘勇敢的因紐特人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我們很快就會迎來陽光明媚繁花似錦的春天啦只要我們努力堅持美好的春天就在不遠的前方可是 大家知道嗎在地球上有個地方勇敢的因紐特人作為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土著——因紐特人(Inuit)卻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幾千年前,人類最後的一支遷徙大軍從亞洲出發跨過白令海峽向美洲腹地進發。他們哪裡料到前方等待他們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圍追堵截和殘忍殺戮!
  • 生活在北極圈的因紐特人,與中國人是什麼關係?他們長的一模一樣
    而在地球上,由於不同的氣候以及地形,很多地方都是人跡罕至。除了乾燥炎熱的沙漠之外,南北兩極同樣很少有人長期生存,而因紐特人卻是個例外。根據相關研究,因紐特人生活在北極圈附近,是地球上生活在最北端的一群人。雖然這裡的溫度相對於南極要高一些,但是因紐特人仍然需要穿著厚重的獸皮衣服來禦寒保暖。
  • 珍貴老照片:1889年的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你是否願意去生活?
    長久以來,歐洲人一直不知道格陵蘭島的存在。直到10世紀,它才被冰島的維京海盜所發現。在被發現之前,北極地區的原住民就曾在這座島上生活過。但當維京人抵達那裡時,島上並沒有其他居民。到了1200年左右,現代因紐特格陵蘭人的直系祖先才遷徙到了這座島上。
  • 因紐特人:北極圈的黃種人,捕獵海獸只吃生肉,人口不超過十萬
    但是不管怎麼樣,在我們的認知裡,無論是亞洲、非洲還是歐洲,這些地方都是適宜人類居住的。然而你是否能相信,在天寒地凍的北極圈裡,也常年生活著一大批人呢?要弄清楚這一別稱的來源,還要從因紐特人的祖先說起。從亞洲大陸遷徙而來關於因紐特人的祖先,有這樣一種說法比較可信,早在一萬兩千年以前,因紐特人的祖先還是跟我們一樣,生活在環境舒適的亞洲大陸上。時至今日他們的長相也和亞洲人很類似,都是黃色的皮膚,黑色頭髮,有研究發現他們和中亞的蒙古族人關係很近。
  • 舊影拾記:1889年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你是否願意去那裡生活?
    長久以來,歐洲人一直不知道格陵蘭島的存在。直到10世紀,它才被冰島的維京海盜所發現。在被發現之前,北極地區的原住民就曾在這座島上生活過。但當維京人抵達那裡時,島上並沒有其他居民。到了1200年左右,現代因紐特格陵蘭人的直系祖先才遷徙到了這座島上。
  • 因紐特人:北極圈上定居的黃種人,吃生肉住冰屋,追捕海洋巨獸
    而存活下來的因紐特人,也跟印第安人算是結下了梁子。印第安人趕走人家還不算完,在知道因紐特人成功存活下來之後,因其生活方式的緣故,印第安人隨手送給了因紐特人一個黑稱--愛斯基摩人。而這個愛斯基摩人,在印第安人語中又被稱為愛吃生肉的人。
  • 馴鹿皮底下的蛆,是因紐特人的美食
    馴鹿皮底下的蛆,是因紐特人的美食 2020-07-25 13: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生活在北極地區因紐特人,一日三餐靠肉為主食,身體卻非常健康
    因紐特人,因為終身肉食,且有多數肉類是生吃的,被印第安人稱為「愛斯基摩人」,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們自稱是因紐特人,意思是真正的人。說到吃肉,應該沒有哪個民族吃肉比得過愛斯基摩人,終年冰天雪地,寸草不生的北極,除了魚肉、海象、海豹等海洋類動物,他們實在是沒有其它食物可吃。
  • 因紐特人住在雪屋裡面不冷嗎?
    (其實靠空調啦,聽說有些地方的空調只有製冷功能沒制熱功能?)那麼生活在北極(想想就冷)的因紐特人又是怎麼取暖的,他們住雪屋裡面,睡冰塊上面,不冷麼?說到因紐特人,浮現在大家腦海中的是幾個人穿著獸皮,鬚髮掛著冰碴,站在冰天雪地裡的畫面。
  • 格陵蘭睡鯊 || 獨自遊向藍色深淵的百歲小孩
    最初被格陵蘭睡鯊吸引,純粹是聖母情結作祟。幽暗的深海中一個白色星點緩緩靠近,一種古老的生物從眼裡發出的光,讓人誤以為它的眼是清澈的。出於對格陵蘭睡鯊的好奇,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才發現,這種寄生蟲並不會危及它的生命,睡鯊在深海中很多時候不藉助視力也可以正常生活,它在黑暗中可以感受光線,憑藉其他感覺,格陵蘭睡鯊照樣可以成為兇猛的捕食高手,被稱為「海洋中的鱷魚」。有人推測這種發光的寄生蟲可以作為格陵蘭睡鯊的獵物的誘餌,有利於它捕食一些行動比它迅速的動物。
  • 因紐特人曾發出警告:地球在發生偏移!
    因紐特人曾發出警告:地球在發生偏移!近些年來,環境變化最為不合理的地方就是溫度的升高,甚至連最為寒冷的北極溫度都已經上升到了38攝氏度,我們將這一系列的變化都歸咎於是溫室效應所導致的,二氧化碳甲烷濃度上升之後,產生溫室效應,溫度進而升高,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因紐特人卻覺得全球變暖的原因,另有緣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北極那麼寒冷,為何因紐特人還要住冰屋?裡面真的讓人大開眼界
    北極那麼寒冷,為何因紐特人還要住冰屋?裡面真的讓人大開眼界大家好,萬千世界無奇不有,歡迎收看本期精彩內容。如今已經進入了寒冷的冬天,人們在出門的時候也會穿得格外暖和,不過要說到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南極和北極,在南極和北極環境是非常惡劣的,而在這生活的動物們也會受到周圍環境以及氣候的影響,不斷調整自身的抗性來抵禦寒冷。雖然說北極這裡的生活條件惡劣,但是這裡仍然生活著很多人。
  • 因紐特人發現地球位置偏移,和人類有很大關係!
    因紐特人發現地球位置偏移,和人類有很大關係!地球位置或已偏移南極和北極是極寒地帶,不過仍然有人類生存,在北極圈內有這樣一個民族叫因紐特人,他們以古老的生活方式,在極地環境下生存,甚至連自己的房屋都是由冰川製成,他們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畏懼寒冷本領,並且他們有一種預料氣候變化的本領,甚至比天氣預報還要準確。
  • 生活在北極的土著人 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 從亞洲經大遷徙進入北極
    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極地區,他們又被稱為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製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愛斯基摩人都是矮個子、黃皮膚、黑頭髮因紐特人的祖先來自西伯利亞,大約是在一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主要分布在北美沿北一帶地區。語言屬古亞細亞語系愛斯基摩-阿留申語族。
  • 維京人的四種職業:航海家、北歐海盜、商人,殖民者
    大多數時候,維京人是鄉間職業農夫,而且是能工巧匠,維京人的農場出產幾乎全部日常生活用品,從工具到衣物,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紐芬蘭的維京人農場遺址) 但由於北歐氣候寒冷,生存環境惡劣,隨著人口的增多,北歐原本不多的耕地更加不敷使用,生活環境逼迫維京人四海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