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了編碼NaV1.7蛋白的突變基因,使現代人對疼痛易感

2020-12-26 中國生物技術網

尼安德特人是一個已滅絕的人類群體,他們是與現代人關係最親近的演化親戚。已知最古老的尼安德特人距今已有超過40萬年的歷史,在大約4萬年前就滅絕了。他們曾住在歐洲、中東、中亞和西伯利亞西部。

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類基因組中,我們可以發現尼安德特人血統的遺蹟。在某些情況下,它賦予了個體對疾病的恢復力,或者是一個獨特的腦型,但還有少數人似乎繼承了尼安德特人敏感的一面——容易感覺到疼

疼痛是通過特殊的神經細胞介導的,當潛在的有害物質影響到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時,這些神經細胞就會被激活,它們有一個特殊的離子通道,在把疼痛信號發送給大腦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該離子通道與尼安德特的一個基因變體有關。

北京時間7月24日,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當代生物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表明,遺傳這種特殊變體的人會更容易感覺到

由於已經有幾種高質量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組,研究人員可以識別出許多他們身上存在的遺傳變化以研究其生理影響,並觀察它們在今天人類身上發生的後果。

通過對包含50萬個現代英國基因組資料庫的搜索,研究人員發現大約0.4%的人仍然攜帶該變體的副本,並證實:攜帶這種基因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現疼痛症狀。

研究人員表示,隨著測序技術的進步,他們揭示了尼安德特人DNA中前所未有的細節,這是在最近幾年才得以完成的工作。

在該團隊破譯的序列中,有一個基因負責製造一種名為Nav1.7的蛋白質位於神經細胞膜內的Nav1.7起著鈉離子通道的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在尼安德特人基因組中編碼NaV1.7蛋白的SCN9A基因發生了突變,會改變蛋白質中的三個胺基酸。而且,幾乎所有的尼安德特人都有這三種突變,這暗示著該基因在他們的群體中普遍存在。為了確定這些變化是否會對Nav1.7的功能造成很大影響,研究人員將序列插入青蛙卵和人類腎臟組織中。

結果顯示,將任何一種胺基酸換掉都沒有產生什麼影響,但這三個變化加在一起,使Nav1.7變成了一個觸發性通道,能比未突變形式更快地觸發疼痛衝動。

進化遺傳學家發現,一些具有極其罕見的基因突變使蛋白質失活的人不會感到疼痛,而其他變化會使人容易患慢性疼痛。

SCN9A變體的地理分布和親緣關係。圖片來源:Current Biology

最終,研究人員確定鈉通道Nav1.7對於周圍疼痛途徑的產生和傳導至關重要。

該研究共同通訊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進化遺傳學家Hugo Zeberg說:「人們把它描述成一個音量旋鈕,在神經纖維中設置疼痛感的程度。」

儘管有跡象表明,尼安德特人的Nav1.7基因與現代人疼痛感的增加有關,但研究結果並不能告訴我們尼安德特人的感受,更不用說這個基因序列最初是如何進化的了。

疼痛是一種複雜的現象,它涉及一系列負責各種過程的基因,細微的差異增強了一些人的感覺,而另一些人卻幾乎消除了任何形式的不適。

鑑於在尼安德特人的牙菌斑中發現了止痛藥的證據,研究人員非常確定尼安德特人能感到不適。受傷的跡象在尼安德特人身上也很常見,同時也有明顯的跡象表明,他們非常小心地照顧體弱的同伴,使他們恢復健康。

因此,如果我們可以自由地進行一些推測,那麼不難想像,對於我們這些矮胖的遠古人類表親,在一些相當殘酷的環境中面對創傷時,加大疼痛的旋鈕可能會派上用場。

尼安德特人可能會讓自己更早地休息,也許依靠一個堅固的家庭網絡來幫助他們迅速痊癒,而不是通過行走來對抗受傷的肢體或是使受感染的牙齒進一步發炎。

在尼安德特人基因組的其他部分尋找線索可以告訴我們更多關於他們是如何生活的。深入了解其基因也能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我們自己的歷史。

可惜尼安德特人消失了。他們本可以教會現代人如何與敏感相處。

論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0)30861-7#%20

相關焦點

  • 「怕痛基因」促使了尼安德特人的滅絕
    該報告指出,控制人類疼痛的SCN9A基因(編碼Nav1.7蛋白)在尼安德特人身上發生了突變,對於一般人而言,SCN9A基因的存在就如同「音量的旋鈕」,它的存在可以調定神經纖維內的疼痛程度,也就是說一個人對於疼痛的承受度取決於它。
  • 生物物理所等發現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長非編碼基因SLEAR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好發於育齡期女性,男女發病率之比約為1:9,中國的患病率約為31-70/10萬。一般認為SLE的發生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均相關,其中遺傳因素髮揮重要作用。
  • 結核分枝桿菌RD-1區編碼蛋白的結構和功能
    RD-1(region of difference-1)被認為在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致病機理中起著關鍵的作用.RD-1 基因全長9.5 kb,開放讀碼框從Rv3871~Rv3879c,分別編碼9 種不同的蛋白質.
  • 陳潤生院士課題組首次發現系統性紅斑狼瘡易感長非編碼基因SLEAR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好發於育齡期女性,男女發病率之比約為1:9,中國的患病率約為31-70/10萬。一般認為 SLE 的發生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均相關,其中遺傳因素髮揮重要作用。
  • JNCI:肺癌Ephrin受體相關基因突變機制
    近日,Vanderbilt-Ingram癌症中心研究人員已經確定肺癌中最常見的基因是如何突導致這種腫瘤的。研究者發現這個基因編碼的蛋白質叫做EPHA3,通常是能抑制腫瘤形成的,但該基因缺失或基因突變 時, EPHA3往往會促進肺癌的發生。
  • 手腳不出汗,同時伴有灼燒和疼痛感,應及時檢查是否為法布雷
    1、什麼是法布雷病法布雷病是一種溶酶體貯積病(ICD-10-E),由於編碼α-半乳糖苷酶(α-galactosidase,α-GAL)的基因突變,患者體內缺乏α-半乳糖苷酶,使得一些脂質,特別是三己糖基神經醯胺(GL3
  • 一個基因突變,讓人變矮4釐米
    不過,其中大部分基因對個體的身高影響並不明顯,通常只有1毫米左右。為了進一步了解基因對身高的影響,哈佛醫學院等多個研究機構組成的團隊將焦點集中於世界上最矮人群之一——秘魯人。秘魯男性的平均身高為1.65米,而女性的平均身高是1.53米。與平均身高最高的美國人和荷蘭人相比,秘魯人平均要矮10~15釐米。
  • 「一種水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獲發明專利
    近日,由華南植物園段俊等完成的「一種水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該發明公開了一種水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屬於基因工程技術領域。該發明從水稻(Oryza Sativa L.)中克隆得到了組蛋白脫乙醯化酶基因OsHDA705,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第73位到1449位鹼基;編碼組蛋白脫乙醯化酶OsHDA705,其胺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該基因屬於水稻組蛋白脫乙醯化酶家族RPD3/HDA1 亞家族,其作為正調控因子參與了水稻對乾旱脅迫的應答過程。
  • 低鹼性磷酸酶血症,是tnsalp基因突變引起的,主要特徵是骨化不全
    和什麼基因有關?這種疾病與鹼性磷酸酶的基因突變有關。該基因編碼組織特異鹼性磷酸酶在肝、骨和腎中常見。按症狀和體徵的嚴重性及發病年齡,可分為嬰兒型、兒童型、成人型、單齒型、圍生期型、假性次磷酸酶症候群及良性新生兒等。
  • ...詳細剖析SARS-CoV-2刺突蛋白突變對病毒感染性和抗原性的影響
    SARS-CoV-2是一種單股正鏈RNA病毒,其基因組編碼4種結構蛋白:刺突蛋白(S)、小蛋白(E)、基質蛋白(M)和核衣殼蛋白(N)。S蛋白是一種I型融合蛋白,在病毒顆粒表面形成三聚體。它由S1和S2兩個亞基組成:S1負責受體結合,S2負責膜融合。SARS-CoV-2利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作為受體進入靶細胞。因此,S蛋白決定了這種病毒的感染性及其在宿主中的傳播性。
  • 基因突變真能導致超能力?
    現已開設了自己的畫廊的康塞塔·安迪科,畫作中呈現出不同的色彩體系紐卡斯爾大學的加布裡埃爾·喬丹(Gabriele Jordan)教授認為,這是X染色體上的紅綠色感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的。LPR5基因是導致包括幼年骨質疏鬆症在內許多骨科疾病的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該基因的一種突變卻可以產生相反的效果。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康乃狄克州一家人的基因中發現了這種突變。他們的骨頭十分堅固,輕易不會骨折。探明這種現象可能可以幫助醫護人員開發出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新療法。
  • 蘇格蘭一女子基因突變:失去痛感 傷口癒合能力變強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3月27日報導,研究人員在《英國麻醉學雜誌》上發表報告稱,這名女性也幾乎感覺不到焦慮和恐懼,而且可能因為這個基因突變,加強了傷口癒合的能力。研究人員說,這也許有助於指導針對一系列疾病的新療法。這項研究的主要成員之一詹姆斯·考克斯博士說:「我們發現,這名女性有一個特殊的基因型,它可以減少一種被認為可能成為疼痛和焦慮治療目標的基因的活動。」
  • CTNNB1基因和自閉症
    讀者馬上能猜出來,這個CTNNB1基因編碼的蛋白質,一定是「細胞灰泥」的一種組成了。確實,在1991年,CTNNB1基因編碼的蛋白質,β-catenin,中文叫做 β-連環蛋白,就是這樣被發現的。因此,CTNNB1基因顯然是灰常重要的一個基因了!但還遠遠不止於此!
  • 腫瘤突變負荷作為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的挑戰|腫瘤突變負荷|TMB|...
    一種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4(CTLA-4)抑制劑和6種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途徑抑制劑(PD-1/PD-L1)已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對多種惡性腫瘤的監管批准。儘管有些人可以獲得持久的完全緩解,但這些藥物作為單一療法的總有效率(RRs)依然很低(15%-20%)。對ICIs反應的差異性突出了識別預測性生物標誌物的必要性。
  • 肥胖基因——MC4R、OB、CRTC3
    今天我們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三個普遍地與肥胖相關的基因——MC4R、OB和CRTC3基因。MC4R基因特定變異可能是人們的噩夢,因為它會導致極度肥胖。MC4受體是在人體中由MC4R基因編碼的黑素皮質素受體。患有MC4R基因突變(通常稱為MC4R缺乏症)的人往往會在兒童早期就體重增加。
  • 研究揭示組蛋白單個位點突變如何導致腫瘤發生
    研究揭示組蛋白單個位點突變如何導致腫瘤發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 13:17:02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Nada Jabado、Claudia L.
  • 劉志勇團隊與李洪傑團隊合作連續克隆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
    等位變異和關聯分析發現,位於Pm5e編碼的NLR蛋白C端c.G3033A變異(對應胺基酸為p.M1011I)對Pm5e基因抗白粉病功能至關重要,該鹼基的改變使高感白粉病的NLRG等位基因(Pm5-BMDM)突變為高抗NLRA等位基因(Pm5e),對應的胺基酸由Met突變為Ile,增加了NLR蛋白C末端的疏水性,從而引起二級和三級結構差異。
  • 一文讀懂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
    1、鋅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ZFN)通常基因插入/刪除步驟包括:(1)基因組的某確定區域雙鏈斷裂(DSB),(2)修正缺陷內源基因或引入外源基因,(3)DSB 修復。為了降低非特異性突變,提高基因編輯保真度,研發人員開發了一種工程核酸酶——鋅指核酸酶(ZFN)。ZFN 技術誕生於 1996 年,直到 2002 年,Bibikova 等第一次用 ZFN 的方法通過在果蠅中成功突變了 yellow 基因。
  • 遺傳代謝相關的罕見基因疾病,你知道法布雷病嗎?從現在開始了解
    目前已有580多種突變報導,它們來自於各個種族。國外報導男性患病率約為1/40000-1/110000。法布雷病由於編碼α-半乳糖苷酶A(α-GalA)的基因發生突變,使得酶活性的活性極速下降以至喪失,有害物質在人體各器官如心臟、腎臟、胰腺、皮膚、肺和神經系統等大量貯積,最終引起一系列臟器病變。
  • 今日《自然》:「改寫」基因,延長壽命!基因編輯療法取得重要進展
    和很多致命遺傳病一樣,它由基因突變而引起。具體來說,是編碼核纖層蛋白A的基因LMNA中,特定位置的一個鹼基C(胞嘧啶)變成了T(胸腺嘧啶)。兩條LMNA基因中有一條出現這種小小的變化,後果就非常嚴重。突變基因產生的毒性蛋白在細胞核內積累,引起DNA損傷。最終,患HGPS的孩子從1、2歲就開始快速衰老,大部分患者的壽命不超過1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