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報訊 所謂盲盒,裡面裝的一般都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商品或專業設計師專門設計的玩偶,之所以稱之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明裡面裝的是什麼,要拆開後才知道。
2019年「雙11」活動中,盲盒銷量迎來高光時刻,天貓數據顯示,泡泡瑪特旗艦店1小時的銷售額就超過上年全天,龍家升LABUBU迷你系列盲盒9秒便售出55000個。盲盒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入坑」。
未知的樂趣,令發燒友們「欲罷不能」
盲盒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扭蛋」,其外包裝上沒有任何款式標識,一般放在自動售賣機裡販賣,早期產品以動漫產品為主,後來出現了專門的設計師扭蛋,40年後這股風颳到了中國。記者打開淘寶搜索關鍵詞「盲盒」,隨即迪士尼人物、HELLO KITTY、櫻桃小丸子等各種IP系列盲盒信息顯示出來,大體上每個系列擁有12款角色,售價從二十多元至近百元,以59元居多。
盲盒愛好者一般將玩偶稱為「娃」,將搜集盲盒玩偶的過程比作「生娃」、「養娃」。資深盲盒玩家90後胡靖瀟家裡有專門擺放娃娃的盲盒櫃,柜子裡大部分位子已經被填滿,還剩三個空位,「不把柜子填滿就覺得很彆扭。我還有一套火車盲盒,隱藏款是火車頭,現在就差 『龍頭老大』了,當務之急就是儘快弄到車頭。」胡靖瀟說。
記者詢問湖濱銀泰泡泡瑪特專櫃多位消費者,不少人表示買盲盒其實就是追求一種心理上的快感,其高潮就是拆盒的那幾秒鐘時間,未知的期待讓人慾罷不能,他們說,「這種感覺真的讓人上癮。」
除了自己玩以外,盲盒愛好者們還會建群交流,在閒魚等二手平臺上互通有無,閒魚數據顯示,在名為「泡泡瑪特」的魚塘中,聚集了40155名玩家,人氣值達73.6萬。
為快樂買單的同時,也應保持理性消費
相關數據顯示,盲盒的消費者大多在一二線城市,以18-35歲的白領為主,女性比例高達70%。
年輕人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缺乏宣洩情緒的渠道。盲盒的出現為這些疲憊的年輕人提供了一種可以放鬆身心、娛樂消遣的新方式。盲盒迷說,「不管工作多累,在買盒抽盒的時候都會忘得一乾二淨。」在一天辛苦的工作後,在淘寶或自動售貨機上花並不昂貴的幾十元讓自己開心刺激一下確實可以理解,但目前盲盒消費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不少過度、非理性的趨勢。
「MOLLY系列的上新速度太快了,感覺根本買不過來,剛剛抽到一個隱藏款,聽微信群的朋友說又上了一個新款,比現在這個更稀有。」胡靖瀟說。拿MOLLY系列來說,其每季度推出一個系列,每個系列12種娃娃,也就是大約每周都會推出一款新娃娃。SONNY ANGEL系列每隔兩三個月就會推出一個新系列,到現在已經有上百個系列了。高頻和持續不斷的上新讓盲盒愛好者們陷入消費的無底洞。
相關業內專家表示,購買盲盒看似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運氣去爭取稀有的隱藏款,其實並非如此。概率具有隨機屬性,是不可控的,會讓發燒友逐漸陷入一種「盲盒心態」,容易沉溺其中。
投資盈利?專家:不具有長期投資價值
湖濱銀泰泡泡瑪特專櫃店員告訴記者,一個大盒中包含12個小盒,小盒裡有12款娃娃,如果包含隱藏款則會替代掉普通款。以均價59元計算,買到隱藏款的平均概率是1/144,消費者需要花費8496元的成本才有可能獲得隱藏款。現在不少隱藏款的價格已炒至數千元,而東莞某塑膠製品廠負責人表示,一款盲盒的出廠價不過11元-17元而已。那些為各種隱藏款而瘋狂的消費者成了又肥又嫩的「韭菜」。
隨著盲盒的價格被不斷炒高,被越來越多人當成了有著極高投資價值的香餑餑。盲盒這種商品是否具有長期的投資價值呢?
杭州緣之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方新羅有著近15年的收藏品相關行業從業經驗,「在我們業內的人看來,盲盒屬於一種可大規模生產、可複製、可仿製的產品,就像文玩市場中的雙核桃價格曾被炒至幾十萬元每對,但現在價格已跌到幾十元。其盲盒的產量、隱藏款數量都是由企業控制的,其製作工藝也不是很高端複雜,在價格暴漲的階段必然會有跟風者紛紛入局,等到其產量達到一定量級,甚至偽劣仿製品也開始大量湧入市場時,盲盒的價值自然就會迅速回落、最終回歸理性,所以盲盒並不具備長期的增值空間。」方新羅說。
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