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轟炸機能夠攜帶炸彈、反艦飛彈等武器對地面目標或水上目標進行轟炸打擊。轟炸機最早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轟炸機剛剛起步。隨著發動機的進步,轟炸機載彈量越來越大,航程越來越遠。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轟炸機成為了交戰國最重要的航空兵器。為了能夠攔截這些轟炸機,很多國家絞盡腦汁,從而研製出了截擊機,讓截擊機來攔截些轟炸機。
截擊機是是一種特殊戰鬥機,具有快速反應的特點,其戰術使用主要是用來攔截敵方的轟炸機、偵察機等,保護重要的城鎮、交通樞紐等。截擊機發展至今依舊存在,尤其是俄羅斯空軍當中。俄羅斯的截擊機之所以這麼多,是因為俄羅斯領土比較大,橫跨亞歐兩大洲,俄羅斯的防空飛彈很難覆蓋,因此俄羅斯就非常注重在截擊機上的發展。俄羅斯的現在擁有的截擊機基本上都是冷戰時期研製的,當時蘇聯為了應對美國的轟炸機,研製出了一大批截擊機,其中有一款就是蘇-15截擊機。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地了解一下蘇-15截擊機。
蘇-15截擊機的研製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的戰略轟炸機加快了德國、日本法西斯的投降。二戰結束之後,隨著噴氣式發動機的出現,轟炸機開始進入噴氣式轟炸機階段。這個時候,美國與蘇聯的關係急劇下降,兩國在二戰時的盟友突然變成了對手,雙方在武器裝備上展開了競賽。美國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在遠程戰略轟炸機領域投入了巨大的心血,研製出了非常先進的戰略轟炸機,其中有B-52戰略轟炸機、B-58「盜賊」戰略轟炸機、甚至正在XB-70「女武神」戰略轟炸機。
在當時,美國在戰略轟炸機上可謂是遙遙領先,美國研製出來的轟炸機基本上都能深入蘇聯腹地,對蘇聯重要的目標進行打擊。而蘇聯在戰略轟炸機上是遠遠不如美國的,但是蘇聯也沒有放棄在轟炸機上的研製,另一方面就是不斷完善自己國家的防空網,其中有雷達兵、防空飛彈兵、防空戰鬥機等構成一個國土防空作戰系統。冷戰時期的蘇聯國土面積是非常的大,防空飛彈覆蓋的區域無法達到,尤其是西伯利亞。蘇聯為了完善防空網,因此就非常的重視高速攔截機,而蘇-15截擊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而生的了。
蘇-15截擊機的前身——蘇-9截擊機到蘇-11截擊機
在說起蘇-15截擊機之前,就不得不提下蘇-9截擊機以及蘇-11截擊機,蘇-15截擊機與這兩款截擊機可是有著很大的淵源,這三款截擊機都出自蘇霍伊設計局之手,可以說是蘇-15截擊機的設計與蘇-9截擊機、蘇-11截擊機都有著很大相似的地方。其中蘇-9截擊機更是成為了蘇霍伊設計局超音速截擊機的開山之作,為蘇-15截擊機打下了基礎。如果沒有蘇-9截擊機也就沒有後來的蘇-15截擊機。
在冷戰初期,由於美蘇兩國成為了敵對關係,美國的偵察機經常到蘇聯邊境進行偵察,而蘇聯為了應對,蘇霍伊設計局就提出了採用三角機翼結構的T-43超音速設計方案,該方案發展成為了後來的蘇-9截擊機。據悉,蘇-9截擊機採用了圓形機頭,接近直筒形狀的簡單設計機身,大面積、小展弦比的三角形機翼,全後掠的尾翼的總體布局。在動力裝置上準備使用一臺AL-7F渦輪噴氣發動機,在固定的進氣口上安裝了截擊雷達,機翼下面掛載2枚空空飛彈,但是卻沒有安裝機炮。
蘇-9截擊機大批量列裝部隊之後,充分發揮出來了優異的高空性能,但是該機也有缺點。其主要缺點就是機載雷達比較落後,掃描範圍比較小,因此飛彈很難命中敵機。為了讓蘇-9截擊機性能更加的優秀,蘇霍伊設計局在蘇-9機身上又推出了T-47試驗機,也就是後來的蘇-11截擊機,蘇-11截擊機可以稱為是蘇-9截擊機的放大版,改進的地方是非常的多。
據悉,蘇-11截擊機在蘇-9截擊機的基礎上加長了機身,對進氣口以及氣道中心錐的直徑進行了稍微的修改,換裝了更先進的機載雷達,能夠探測的距離更遠,攜帶的飛彈也進行了更新換代。最主要的是動力裝備使用了AL-7X2渦輪噴氣發動機,每臺發動機的推力達到了108千牛。改進之後的蘇-11截擊機立即獲得了蘇聯空軍的青睞,在1962年開始投產,與蘇-9截擊機一起保衛蘇聯疆土。
蘇-11截擊機服役之後,該機充分發揮出來了高空高速優異的特點,但是該機卻沒有裝備機炮、以及近距離空空飛彈,在空中並不具備空中格鬥的能力,除此之外該機的低空機動能力以及起降能力也是非常的差,蘇霍伊設計局為了讓蘇-11截擊機在作戰性能上大幅提升,就對蘇-11截擊機的機載設備,以及動力系統上進行大刀改進,從而研製出來了蘇-15截擊機。而蘇-15截擊機可以說是全新設計的機型,但是它與蘇-11截擊機卻有著很大的關係。
蘇-15截擊機的誕生之路
蘇-9截擊機與蘇-11截擊機雖然優秀,但是隨著美國空軍B-58轟炸機、以及XB-70轟炸機的出現,這兩款截擊機以及無法攔截美國的高超音速轟炸機。這時候,蘇聯高層已經意識到蘇聯現有的截擊機以及無法對美國高超音速轟炸機進行攔截了,因此蘇聯高層又招標了新的截擊機,並且為新截擊機提出了一些指標。第一個要求就是截擊機攔截空中目標要遠。第二,能夠對高度為2萬米-2.4萬米,每小時速度在2500千米的敵機進行打擊。
蘇聯空軍發布新的截擊機招標需求之後,蘇霍伊設計局立即推出了T-58D方案。據悉,T-58D方案的動力裝置不再使用單發,問世使用了雙發的設計, 使用兩臺R-11F-300 型發動機,每臺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60.76千牛。並且使用了帶有大直徑雷達的天線罩,並且將蘇-9、蘇-11的機頭進氣,改成了兩側進氣。該機的機身設計是非常特殊的,雷達被安裝在機頭部位,該機的機翼、尾翼、起落架等都採用了蘇-11截擊機的。
蘇霍伊設計局推出T-58D方案之後,蘇聯空軍為了驗證該機的性能,就開始訂購了3架原型機,其中第一架原型機在1962年5月30日進行了首飛,第一架原型機並沒有安裝雷達、飛彈等,主要是為了進行測試。後來第二架原型機在1963年4月份下線,裝備了武器系統、以及雷達等。2號原型機在試飛當中續航能力比較差。因此,在第三架原型機當中,蘇霍伊設計局在機身的增加了一個油箱,並且將該機的垂直尾翼增加了面積。除此之外,第三架原型機還裝備了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自動駕駛儀,從而減輕飛行員的負擔。
後來,第三架原型機在測試當中,表現出來的性能完全可以滿足蘇聯空軍提出的設計指標,戰力比蘇-11截擊機提升了不少,在1965年,終於測試完畢。蘇聯空軍下令開始量產該機型,並且賦予了蘇-15截擊機的編號。後來,隨著蘇聯新飛彈的問世,蘇霍伊設計局又開始不停地對蘇-15截擊機進行深度改進,其中有蘇-15A、蘇-15B、蘇-15C雙座教練型、蘇-15D、蘇-15E、蘇-15F。在以上的改進機型當中,主要改進的地方就是換裝更先進的雷達,以及電子設備等,尤其是蘇-15F截擊機的戰鬥力是非常的強。
蘇-15截擊機與蘇-11截擊機對比
蘇-15截擊機與蘇-11截擊機作比較,可以說蘇-15截擊機是蘇-11截擊機的改進型也不為過,在外觀方面,蘇-15截擊機與蘇-11截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機翼結構、大後掠角三角翼、前機身等。但是在性能上,蘇-15截擊機要比蘇-11截擊機要強了不少。據悉,蘇-15截擊機最大時速達到2540千米,而蘇-11截擊機最大時速達到2340千米,在航程上蘇-15截擊機為1500千米,而伊蘇-11截擊機則是1100千米左右。除此之外,蘇-15截擊機還裝備了機炮、以及格鬥飛彈、中距空空飛彈等。在戰力上,蘇-15截擊機要比蘇-11截擊機強不少。
人稱客機屠夫
蘇-15截擊機在蘇聯空軍當中,倒是沒有什麼戰績,但是該機卻贏得了一個外號,人稱「客機屠夫」。在1978,一架大韓航空波音707被蘇聯空軍認為是敵方的偵察機,蘇-15截擊機發射飛彈打掉了左機翼,最後迫降,導致兩名機上人員身亡。在1983年,大韓航空波音747客機被蘇聯認為是RC-135偵察機,蘇聯蘇-15截擊機的飛行員多次對波音747客機警告之後,大韓航空的波音747客機最終被蘇-15飛彈擊落,飛機上的269名乘客以及機組人員卻全部喪生。從此,人送外號「客機屠夫」。
總體評價
縱觀蘇-15截擊機,該機是冷戰時期蘇聯空軍當中最重要的一款截擊機,北約集團給予的綽號是「細嘴瓶」,該機在上個世紀70年代是蘇聯高度保密的機種之一,沒有出口給國外其他國家。後來,隨著蘇聯解體,再加上該機的作戰半徑不高,俄羅斯空軍就將這些蘇-15截擊機給全部退役,退役之後的蘇-15截擊機被收藏在航空博物館。總體來說,蘇-15截擊機是一款性能非常優秀的截擊機,不然蘇聯也不會高度保密。雖然該機在歷史上留下了壞名聲,但是該機卻成為了蘇聯空中的長城,為蘇聯國土防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