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刊評述:金屬3D列印或成高溫合金的顛覆性技術!

2020-12-26 騰訊網

金屬3D列印技術可高效製造複雜結構同時節省材料,對於高溫合金而言很有吸引力,尤其是應用於多孔或中空的航空航天部件。5月11日,國際著名高溫合金專家、國際高溫合金學會主席、英國伯明罕大學材料冶金系Roger C. Reed教授研究團隊受邀在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評論文章,回顧高溫合金的歷史,討論3D列印對高溫合金的挑戰,並對該方向今後的發展進行展望。

高溫合金是指以鐵、鈷、鎳為基,能在600℃以上的高溫及一定應力作用下長期工作的一類金屬材料,又稱超級合金。其具有優異的高溫強度,良好的疲勞性能、斷裂韌性等綜合性能。它們最初是為渦輪噴氣發動機中的燃氣輪機組件開發,現在已廣泛用於航空航天和能源領域。不過,高溫合金的製造工藝窗口很窄,通常在冗長且高昂的繁複工序後,再通過機加工才能得到最終的部件。

01

3D列印或將徹底改變高溫合金加工過程

傳統上,製造是高溫合金應用的「致命弱點」,如果不進行冗長而昂貴的鑄件減材製造,就無法獲得結構上的良好性能。當今社會人們仍然在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精密熔模鑄造工藝。精密鑄造涉及多種化學和工藝控制,在鑄造和隨後的零件機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料,以渦輪葉片為例,大約只有10%的高溫合金會變成最終成品。

葉片的鑄造工藝步驟非常繁瑣(圖為陶瓷芯的蜂蠟葉片)

3D列印作為一種新的材料成型方式,可使高溫合金的加工過程發生根本變化,不僅減少了製造步驟更能節省大量材料。在雷射和計算機輔助製造條件下,材料能夠逐點逐層成型,從而賦予了工程人員更高的設計自由度,與減材製造相比,空心、點陣和泡沫結構因此成為可能。

葉片的數控加工方法會造成大量材料浪費

此外,3D列印在微米尺度和時間尺度上熔化和重熔金屬粉末,可產生極高的冷卻速度,這與傳統的冶金過程有很大不同,材料在凝固過程中就消除了傳統工藝中出現的枝晶偏析,同時抑制了γ'相沉澱。這為設計新的熱處理方案來優化析出相,獲得與3D列印超級合金高強度相關的理想微結構創造了條件。

02

高溫合金3D列印材料和製造設計

然而,3D列印在高溫合金複雜空心結構(如噴氣渦輪葉片)中的廣泛應用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為了成功利用高溫合金中3D列印技術,我們需要對工藝的科學性有更好的理解;然而目前該技術在許多方面仍然是模糊的,金屬3D列印技術的基本原理涉及跨越長度和時間尺度的多種物理和化學現象。例如,當雷射與金屬粉末接觸時,物質的所有四種可能狀態——固、液、氣和等離子體發生相互作用,而且幾乎沒有任何物理模型可以展現這種複雜性。此外,快速和重複的熱循環會導致強烈的溫度梯度,從而導致亞穩態的化學、結構和機械狀態,進而引發危及性能的冶金缺陷。

粉末床熔融技術多尺度、多物理現象示意圖

在增材製造過程中發生的不同物理效應和相關物理過程包括:氣體膨脹引起的粉末顆粒動力學、與雷射相互作用時捕獲固-液-汽相轉變的熱流體動力學、固相轉化以及開裂等損傷機理。

此外,大多數常規高溫合金無法輕鬆地從熔模鑄造過渡到3D列印製造,因為它們均已針對特定的加工路線(如鍛造、焊接和鑄造)進行了優化。由於3D列印過程的快速重複熱循環,可以通過成分計算數據驅動的方式設計出針對3D列印工藝參數的新成分,從而針對高冷卻速率調整微觀結構和性能。因此,針對3D列印進行了優化且旨在減輕冶金缺陷(如關鍵高溫部件中的氣孔和裂紋)的新型牌號的超級合金,對於成功實現商業化至關重要。

03

高溫合金3D列印面臨科學和技術挑戰

我們設想合金成分和製造模型都經過了精心設計,列印策略也經過了優化,那麼便有可能製造出高質量的零件,但實際上仍面臨科學問題和技術問題的挑戰。

3D列印技術面臨的科學和技術挑戰

3D列印面臨的科學方面的挑戰包括粉末流動性和粉末粒度分布、與熱源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分層微觀結構、減少缺陷和更好地量化冶金特徵。技術方面的挑戰包括工藝參數優化、實時監控、鑑定標準的建立、高通量測試和放大組件的製造。3D列印用高溫合金的設計必須兼顧可製造性、力學一致性、穩定性和成本。

這些問題最好使用數據驅動的方法來解釋從金屬粉末特性到大自由度的列印策略等複雜工藝參數對製造過程的影響,這離不開數據科學、基於物理的建模、過程建模和人工智慧的支持。3D列印的更多技術層面,如原材料和後處理過程對實現包括減少缺陷和保障質量在內的組件一致性至關重要。在商業過程中使用3D列印工藝雖然不需要太基礎的研究,但仍需要多尺度過程建模、改進現場監控和後處理手段,並採用全面的工業標準,特別是因為這些合金是專為航空航天領域的關鍵任務而設計的。

高溫合金3D列印材料設計方法要求使用從粉末加工到熔化,以及從列印策略到熱處理的所有數據,這些都是以有意識地設計成分和加工路線的名義來實現缺陷最小、浪費最少以及理想的微觀結構-性能關係。這種製造方法將為設計高性能結構金屬部件提供更為周到和高效的方法,同時尊重環境並促進可持續性發展。

註:本文內容來自3D列印技術參考,原文已上傳QQ群。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用於3D 列印的無缺陷的Co-Ni高溫合金
    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為大家展示了一種強度高、無缺陷的可3D列印的高溫Co-Ni系合金,合金同時含Al、Cr、Ta和W等元素,列印後的合金強度在沉積態超過1.1GPa,後熱處理後其室溫拉伸伸長率為13%。這類合金在EBM列印時進行預熱可以實現無裂紋,SLM列印時經有限預熱也可以實現無裂紋列印。文中同時對EBM和SLM列印的Co-Ni合金的設計原則和顯微組織進行了介紹。
  • 一文了解2020年3D列印材料市場規模與發展趨勢 金屬3D列印替代大
    經過 30 多年的發展,3D 列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D 生物列印、有機材料列印、金屬列印等多種列印模式,我國3D列印材料仍以工程塑料為主。2019年7月,主營業務為金屬列印的鉑力特在科創板上市,前瞻預計未來金屬3D列印材料將迎來新的爆發期。
  • 清華大學於頂刊《科學》發表金屬3D列印中匙孔氣泡缺陷的起源
    更何況,對於如何減少甚至消除粉末床金屬3D列印技術所帶來的毛孔的問題是科學家們一直努力的方向,包括調整加工參數,包括過程中工藝監測和質量控制等等。不過,正如3D列印業界Velo3D試圖消除金屬3D列印過程中支撐的需要以釋放充分的設計與製造自由度;如何更深入的理解金屬3D列印過程中孔隙的出現,則可以幫助進一步通過調整機器的工藝參數來消除孔隙,更少的毛孔意味著更強大、更可靠的終端部件。
  • 變不可能為可能的金屬3D列印技術
    如今,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具有短期製造、按需製造、快速原型優勢的金屬3D列印技術,正在使很多不可能成為可能。目前市場上主流的金屬3D列印技術主要有以下五種:雷射選區燒結(SLS)、納米顆粒噴射金屬成型(NPJ)、雷射選區熔化(SLM)、雷射近淨成型(LENS)和電子束選區熔化(EBSM)技術。
  • 頂刊《Acta Mater》3D列印出迄今為止最高強度1.4GPa超高強度鋼
    雷射天地導讀:材料學頂刊《Acta Materialia》近日報導,美國 Texas A&M大學研究人員採用雷射選擇性熔化(SLM)列印出迄今為止最高強度超高強度鋼,強度達到1.4GPa的馬氏體不鏽鋼,韌性達到11%。如下雷射天地帶大家一探究竟。
  • 目前3D列印應用領域及3D列印技術成型原理
    3D列印(3DP)即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又稱增材製造 ,它是一種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3D列印通常是採用數位技術材料印表機來實現的。
  • 聚合物、金屬、陶瓷和複合材料,3D列印材料原來這麼複雜!
    而每種列印技術的列印材料都是不一樣的,比如SLS常用的列印材料是金屬粉末,而SLA通常用光敏樹脂,FDM採用的材料比較廣泛如ABS塑料、PLA塑料等等。 隨著技術的發展,目前3D列印的應用材料方面已取得非常大的進展。因此對於用戶來說,要真正實現和發揮3D列印的優勢,必須了解多種多樣可利用的材料以及每種材料如何發揮各自的具體特性來提升原型或生產用部件的品質。
  • 金屬3D列印材料的應用領域分析
    目前,金屬3D列印技術主要有「粉床選區熔化」技術和送粉/送絲「熔化沉積」技術兩類。其中,「粉床選區熔化」技術適合小型、複雜構件的製造,而「熔化沉積」技術則適合重大裝備大型關鍵承力構件的製造,不過其技術難度更大。 為了使3D列印成品達到更好的效果,加快與3D列印技術配套的材料研製、升級十分關鍵。深入研究熔化沉積列印過程中的熔池冶金、凝固、熱物理、固態相變等超常材料製備與成形基礎問題,對於3D列印技術的推廣應用意義重大。
  • 新型多材料3D列印將不同的金屬和陶瓷組合成一個零件
    德國研究機構的弗勞恩霍夫家族不斷發明新穎的製造方法和輔助技術。這次是弗勞恩霍夫陶瓷技術與系統研究所(IKTS)的最新產品,是一種多材料噴墨系統,能夠在單一結構中3D列印多種金屬或陶瓷。為了證明這一過程,Fraunhofer IKTS研究人員3D列印了帶有內置點火裝置的陶瓷衛星。
  • 3D列印原理是什麼和能列印什麼?卻被認為能促成第三次工業革命
    c919大型客機上面的很多部件就是靠3d印表機列印出來的,比如,上機上下機翼緣條大約長 3米,直接就可以和列印圖紙一樣輕鬆簡單的列印出來,而以前沒有列印時候,我們要用傳統製造出來這麼大的機器部件,首先要做一個鈦合金的坯料,也就是用高溫把鈦合金熔化,做成一個鑄件,然後進行鍛打,做成一個接近飛機上翼緣條的尺寸的構件,重量達到1607公斤,到這裡還沒有結束,因為只是一個大概的尺寸
  • 史上最全3D印表機型應用分類
    3D列印技術可以應用到生活中的很多領域,也有很多不同的列印方式,今天來給大家展示印表機類型的列印方式,更全面的了解3D列印領域。 3D列印流程一般是分為數據獲取、數據處理、3d列印和後處理四個步驟。常見的3D列印主流技術主要有以下8種,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用的是哪些技術,對號入座。
  • RMIT利用超聲波製造更強性能三維列印合金
    基於熔融的金屬增材製造(AM)工藝的特點是熔池較小,並且從固液界面到液態金屬的溫度梯度都很陡。因此,凝固過程在層與層之間顯示出很強的外延生長趨勢,而成核事件的數量由於缺乏有效的核清潔劑顆粒和較小的熔池體積(通過外延生長而迅速消耗)而受到限制。這導致在大多數增材製造的金屬材料中沿構造方向出現柱狀晶粒,這會導致性能各向異性,降低機械性能並增加熱撕裂的趨勢。
  • TiAl金屬間化合物與GH3536鎳基高溫合金的焊接工藝
    如何實現TiAl金屬間化合物與GH3536鎳基高溫合金的焊接,以前認為不太可能。TiAl金屬間化合物具有密度低、彈性模量高、比強度高等優點,並且具備優異的抗氧化和阻燃性能,可在760℃~800℃下長期工作,是非常具有發展前途的輕質耐高溫結構材料。
  • 打破裂微小氣泡,金屬無孔隙3D列印
    雷射粉末床融合(LPBF)是一種3D列印技術(也稱為增材製造),它可以直接從數字模型中列印具有複雜幾何形狀的金屬零件,而不受傳統製造路線的設計限制,這有可能徹底改變生物醫學、航空航天和國防工業。然而,由LPBF印刷的零件通常比由常規方法製造的零件包含更多的孔這嚴重阻礙了它們的應用,因為氣孔是導致零件失效的最有害的缺陷之一。
  • 河南地區金屬3D列印服務加工:金屬3D列印服務不鏽鋼介紹
    武漢易成三維科技——華中地區金屬3D列印服務數字工廠!不鏽鋼具有耐蝕性、耐熱性、耐低溫性以及良好的加工性能,不鏽鋼在冶煉過程當中,由於加 入合金元素品種不同,不同品種加入量的不同。其特性也是不同的,為了加以區別則冠上了不 同的鋼號。
  • 俄羅斯國立科技大學開發新金屬粉末有效提高3D列印航空零件強度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NUST MISIS的科學家改進了鋁的3D列印技術,使產品的硬度提高了1.5倍。他們開發的CNTs/nAl2O3粉是從加工相關的石油氣產品中獲得的,將改善3D列印的航空航天複合材料的質量。
  • 3d列印的材料是有哪些?列印精度及後處理介紹
    用3D列印的材料是什麼?3D列印的材料一般分為金屬和非金屬兩大類,包括:聚乳酸、ABS、二氧化二鋁、尼龍、陶瓷、高溫、高韌性、高強度感光樹脂、半透明感光樹脂、軟膠3D列印、DLP進口紅蠟、DLP進口藍蠟、全鈷彩色3D列印、數控ABS加工、桌面ABS塑料等數十種材料。
  • 金屬3D列印技術新突破:華科大專家一次打出大型泵噴推進器槳葉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張海鷗教授及團隊採用自主研發的金屬3D列印「微鑄鍛」技術,成功製造應用於船舶重工等國之重器的大型泵噴推進器槳葉,實現了複雜曲面構件增等減材一體化複合快速製造,解決了3D列印技術中大尺寸零件製造中的「卡脖難題」。泵噴推進器槳葉 資料圖泵噴推進器主要應用於船舶重工等領域,是船舶航行的重要動力裝置。
  • 國產高溫鈦合金3D列印材料新發展,海鷹哈鈦TA32成功研製
    航空航天飛行器性能的不斷提升對鈦合金的使用溫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高溫鈦合金的研發迫在眉睫。TA32鈦合金,其名義成分為Ti-5.5Al-3.5Sn-3Zr-1Mo-0.5Nb-0.7Ta-0.3Si,是我國最新研製的一種新型近α型鈦合金,該材料在550℃高溫下仍具有良好的蠕變與持久性能,有望代替部分鋼或鎳基高溫合金材料。
  • 2020年,這12個3D列印應用領域有前途
    汽車製造我們預計2020年將是汽車行業3D列印技術普及的關鍵一年。現在,新的金屬和聚合物生產技術已經成熟,可以被大多數汽車OEM廠商採用,而傳統3D列印技術正在變得更加可靠。這是一個總結該領域所有最新進展的機會,無論是3D列印植入物的大規模採用,還是生物列印方法和材料的迅速發展。去年3dpbm與GE,OPM合作舉辦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有關骨科植入物的最新技術和市場的網絡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