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訂單因疫情從印度轉到國內?我們去江西這個服裝大縣看了看

2020-12-12 經濟網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永華│江西於都報導

「從7月份開始,服裝生意就恢復得差不多了,8月份以後,訂單排得很滿,排到明年了,有些訂單是從海外轉過來的」,企業主謝隆發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謝隆發的小企業在江西贛州市于都縣,如果不提這裡是中央紅軍長徵集結出發地,外界知道這裡的人可能不多,但就是這樣一個縣,藏著我國服裝業強勁的秘密。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8月當月,全國紡織品出口額147.2億美元,同比增長47%;服裝出口額162.1億美元,同比增長3.2%,實現年內首次月度正增長。具體到于都縣,截止2020年9月,全縣今年紡織服裝產業主營業務收入287.34億元,同比增長4.73%。對于都縣來說,這樣的數據背後是一段關於產業轉移的故事,是抗擊疫情把握產業機會的故事,也是脫貧的故事。

東莞打工人回鄉做服裝,「一年要出廠大約50萬件衣服」

今年40歲的謝隆發,15歲就從於都老家去了廣東東莞打工,進了一家製衣廠。他說,那個時候,有不少老鄉都在東莞的服裝廠打工,新人要進廠必須「老帶新」,而且是三帶一,也就是三個老工人才能介紹一個新工人進去。

在東莞做了十多年服裝之後,謝隆發於5年前回到了於都,開了一家服裝小作坊,全家總動員,老老小小全都上。現在,他的企業有五六十名工人,生產車間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說是工廠,其實就是類似城中村裡多層樓房的底層商鋪,每間不到200平米,十來個工人幹活。

於都給人的感覺是,像謝隆發這樣的服裝企業似乎遍地都是,不管是工業園區、城區,還是村鎮,服裝工人們都在全神貫注地趕工。

「一年要出廠大約50萬件衣服」,謝隆發說,「我們那時候進廠求廠家,現在輪到自己招人,要求工人,不好找。」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永華|攝

在他的車間周圍,全是各種製衣廠,密密麻麻地貼著各種招工廣告。有廣告寫著:「本廠常年做雪紡襯衣,自營自銷,單價合理,工資每月5日發放,全勤獎100元/月」。還有企業招平車工、打邊工、中燙工,廣告上強調「貨源充足」。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永華|攝

工人不好找讓謝隆發著急,但訂單足卻是工人們高興的事情。一位62歲的女工說,上半年因為疫情沒什麼事情做,現在好了,每個月能賺到兩千多塊錢。

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辦主任丁有勝將謝隆發這樣的小企業稱之為「衛星工廠」。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於都,這樣的企業多達3000多家,從業人數高達30萬人。

丁有勝坦言,因為大家認為做服裝不掙錢,聽起來也不夠高大上,所以並不重視服裝業,招商引資更要高科技。直到贛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各縣(市、區)要選定首位產業主攻工業發展,並明確於都應將服裝作為首位產業。

「(定位)基於兩點,一是人口優勢,於都110多萬人,勞動力69.6萬人,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於都有人口紅利;二是產業優勢,69.6萬人裡面有30多萬人從事輕紡服裝,我們最大的資源在這裡。」丁有勝說。

於都明確將服裝業作為首位產業,2017年出臺了稱之為「服裝10條」的政策推動產業快速成長。在丁有勝看來,服裝業更大的好處在於極強的就業吸納能力,「一人就業,全家脫貧」,于都縣位於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區,2020年4月剛摘下貧困縣的帽子,是江西最後一批脫貧縣之一。

後疫情時代,「很多訂單轉到我們這裡來了」

在於都,衛星工廠像小草一樣叢生,但是,大多數企業仍處於模仿、貼牌階段,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本地品牌少,絕大部分企業為代加工企業,且大多承接廣東、福建等地的二、三手訂單,綜合競爭力不足。

謝隆發說,於都的廠子利潤很薄,競爭很激烈,「大家主要靠跑量,沒有量就賺不到錢,一件貨的利潤還不到1塊錢」。

於都服裝產業的另一個問題是,產業鏈還比較單一,如原輔料、紐扣、制線、繡花、洗水、包裝、物流等關聯企業缺乏。

不過,這種局面正在改善。丁有勝介紹,於都離粵港澳大灣區很近,又有《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政策優勢,對沿海服裝產業有很強的吸引力。而且企業轉移的同時也在做產業升級,這是內陸地區的大好機會。

大型品牌企業的車間與衛星工廠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生產情景,一邊是傳統的手工作坊生產,另一邊則是自動化、智能化、定製化的生產方式。於都希望抓住這個機會,讓其服裝業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攀升。針對當前沿海地區出現企業抱團轉移的新趨勢,丁有勝說,於都就以商招商,推進產業鏈招商和組團招商。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永華|攝

在於都脈動智能製造時尚產業園,《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趕製茵曼的訂單。

2018年,脈動智能製造時尚產業園落戶於都,總投資20億元。該產業園一名工作人員介紹,茵曼是匯美集團旗下的淘品牌,以前主要是找人代工,現在自己做製造,而且是智能製造,希望進一步提高產品生產效率和品質。

贏家時裝是我國服裝行業的龍頭企業,其於2014年投產的贛州工廠是於都最大的服裝企業,生產車間已經達到較高的智能製造水平。該公司工會主席蕭智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成衣企業落戶於都,可以帶動整個服裝產業鏈的發展。

總投資20億元的江西順龍服裝水洗有限公司的車間主體部分已基本完成,車間水洗設備也已安裝調試完畢。這個項目達產達標後,年產值在30億元以上,可提供就業崗位7000多個。

丁有勝表示,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品牌企業,甚至是全國行業龍頭都陸續選擇了於都,有些原來看不上於都的企業,今年又主動找過來了。「初步形成產業集群,有了強大的彈性供應鏈以後,這種吸引力就更強。」

今年1至9月份,於都招商籤約紡織服裝類項目22個,籤約金額48.85億元,其中既有成衣生產企業,也有面輔料製造商等配套企業。

「今年,國內疫情控制住了,國外印度越南疫情很厲害,很多訂單轉移到我們這裡來了」,丁有勝說,「既然訂單來了,客戶就能看到我們的供應鏈能力,就不會再離開,今後就要穩住這些客戶,而明年將是於都服裝產業騰飛的關鍵之年。」

責編:楊百會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相關焦點

  • A股紡織服裝板塊強勁反彈 只是因印度訂單回流?
    消息面上,印度疫情仍舊兇猛,紡織行業遭受重創,停工停產交貨困難。因此,不少歐美零售商均大量取消訂單,並將這些原本在印度生產的訂單轉移到中國生產。據第一財經報導,從印度轉到中國的訂單中,毛巾、床單等產品訂單量較大,一些接到印度「回流」訂單的工廠預計,現在的訂單數量已經排到2021年5月。
  • 紡織服裝板塊拉升 消息稱大量印度紡織訂單轉移至中國
    9月份以來,印度多家大型出口型紡織企業因疫情無法保證正常交貨,而歐美零售商為了確保感恩節、聖誕節銷售季節供貨不受衝擊,也將多個本來在印度生產的訂單轉移到我國生產。   據了解,從印度轉到中國的訂單中,毛巾、床單等產品訂單量較大,一些接到印度「回流」訂單的
  • 印度訂單紛紛轉至國內,紡織服裝的高光時刻來了嗎
    圖片來自網絡近期,關於印度紡織訂單大量流回國內的消息廣泛傳播。上海證券報記者多方採訪了解到,有棉紗出口、成衣出口等外貿企業確實收到回流訂單。整體來看,紡織服裝行業下半年回暖跡象明顯。除了服裝出口額8月首現正增長外,紡織、服裝訂單也在近期爆發。行業景氣度還傳導至上遊市場,棉花、滌綸、粘膠等紡織原料商品也出現大漲。印度紡織訂單轉至國內「近期因為印度疫情,棉紗紡織品價格在上漲,訂單增加了很多。我們收到了不少來自印度的轉單,整體上相關訂單增加了大概30%。」江西新餘萬達美線業有限公司一位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
  • 印度訂單紛紛轉至國內 紡織服裝的高光時刻來了嗎
    圖片來自網絡  近期,關於印度紡織訂單大量流回國內的消息廣泛傳播。  印度紡織訂單轉至國內  「近期因為印度疫情,棉紗紡織品價格在上漲,訂單增加了很多。我們收到了不少來自印度的轉單,整體上相關訂單增加了大概30%。」江西新餘萬達美線業有限公司一位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  「最近紡織品在加緊生產,確實存在一些東南亞國家訂單向國內生產線轉移的現象。
  • 服裝代工廠之難:人復工了,訂單沒了|YiMagazine 4月刊
    中國的服飾代工產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臨近港口的特點為這個高速流轉的產業帶來了聚集效應,但近年來隨著人工成本和用地成本的升高,也有一些工廠開始向河南、江西、四川、湖北等內陸地區轉移,或是從上述地區招聘大量工人。但誰也不會想到,這次疫情會在湖北集中爆發。表面看,被疫情按下暫停鍵的中國服飾製造供應鏈想要重新啟動,只要工人到崗就可以解決。但實際情況不止於此。
  • 印度製造不靈了?家紡訂單大量轉移中國,1688工廠訂單暴增500%
    ZARA一行十幾個人到他義烏工廠考察時,他才知道,這是個在全球擁有7000多家門店的服裝巨頭。 在此前,舒介武的1688店鋪,接的是來自淘寶、天貓賣家的訂單,少則1—2條桌布的一件代發,多則幾百、上千條定製款。 ZARA告訴舒介武,「這一萬張桌布做好了,以後我們的桌布可能會都找你做。」
  • 服裝工廠要成功轉型 就看如何接好網絡訂單
    服裝工廠要成功轉型 就看如何接好網絡訂單 2015-08-28 11:10:58 來源:中國服裝輔料網    已經到了夏天的尾聲,即將邁入秋高氣爽的季節,傳統服裝行業是否也會越來越
  • 外貿訂單驟減,內循環能否拯救中國服裝企業
    美國市場佔大楊集團外貿業務的一半以上,美國上市服裝企業J.Crew今年5月宣布破產重組,成為大楊的客戶中最早因疫情衝擊宣布破產重組的公司。破產前,J.Crew欠大楊120萬美元,自5月至10月,大楊能夠拿到50%的償付,剩餘50%將在J.Crew重組後,通過未來18個月的新訂單,以加價的方式彌補。
  • 印度新冠確診超600萬大量紡織訂單轉到中國老闆們謹防買家消失
    最近,"染整百科"(紡織材料方面權威網站)消息,自9月份以來,印度多家大型出口型紡織企業因疫情無法保證正常交貨,已經有多個本來在印度生產的訂單轉移到我國生產,據預估數據顯示,現在訂單數量已經排到了2021年5月。這樣還得歸功於中國及時控制住疫情,各行各業早已穩步恢復復工復產。
  • 疫情重創服裝產業鏈,看申洲國際的「免疫」能力有多強?
    短期看,「免疫」能力較強但也受衝擊申洲國際整體受疫情影響相對來說比較小。看一個供應商抗疫情的能力,從短期入手主要集中在三點:一是復工節奏,申洲國際在大陸2月10日復工,在2月底產能已經恢復95%。另外由於東南亞地區受疫情影響較小,申洲國際還有計劃在越南、柬埔寨再招3萬人;二是從訂單生產節奏看,只有當疫情延續超過2個季度才有可能導致訂單出現明顯變動。這是由於絕大多數品牌供應鏈不夠柔性,發生於1月20日的疫情,造成春季貨品滯銷,但是壓力主要由品牌和經銷商承擔。
  • 服裝外貿訂單暴漲卻賺不到錢,怎麼回事?
    「持續大半年的疫情,使得部分勞動力流失。一時間訂單劇增,臨時組織的工人不但工價高,而且熟練度也不夠。同時外貿訂單對於交期要求比較嚴格,因此急單和大單接受度很低。內銷外貿的雙上漲使得工人更願意做簡單出量的內銷產品。」吳衛兵說道。 三是匯率因素,外貿企業生存唯艱。據多位外貿從業者透露,雖然眼前訂單看似瘋狂上漲,但生意難做也是不爭的事實。
  • 服裝企業外貿訂單驟降 內貿還不確定的老闆們能扛住嗎
    他現在已經把產量降低,讓工人晚上不加班,「這麼去處理,各方面的成本都增加了。」市場冷,劉克餘的經銷商也不敢進貨,「年前批發商拿到手裡的貨已經壓在他們手裡,他們寧願跳過這個季節不銷售,經銷商上半年虧損會比較大。」
  • 廣州服裝批發外貿訂單減少 商戶廣拓客源促銷「自救」
    ;採購商們穿梭於各個服裝批發市場,看款比價,尋找合適的貨品;搬運工則打包著大袋大袋的貨物,然後裝車發貨……廣州沙河服裝批發商圈是華南服裝行業風向標之一,從3月17日復市至今,已有月餘。「因為海外疫情嚴重,很多在年前籤好的外貿訂單被取消,同時很多原計劃年後來採購的外國買手無法入境,所以外貿訂單存量和增量都減少了。」廣州市天河區沙河街道商會秘書長何創發表示,目前,沙河服裝批發商圈以外貿為主要業務的200多個商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 國內首季服裝銷售暴跌32.2%、歐洲紡織服裝產銷或降50%+
    公司副總經理沈建明告訴記者,客戶大多都是做外貿訂單的,用他們的原絲生產坯布後再經過印染出口海外。3月下旬以來,下遊企業的新增訂單明顯減少,公司的庫存一度高達五六百噸,是平時的兩倍多。  在距離「科藝紡織」僅數公裡外,下遊企業「誠鑫紡織」的訂單已經縮減了近一半。「我們的產品都是直接或間接出口海外的,國際市場的波動對我們影響很大。」
  • 面對被取消的外貿訂單,服裝工廠老闆睡不著覺
    「我們這幾天一直有訂單被取消,將近一百萬美元,睡不著覺。」浙江紹興一家服裝外貿公司負責人王茉莉告訴界面時尚。3月底最後一周,美國的零售門店因新冠肺炎疫情大面積歇業。眼看著訂單紛紛「消失」,王茉莉焦慮異常。在被取消的訂單中,最大一筆,也是讓她最頭疼的訂單是一批鏤空蕾絲上衣——3萬多件成衣和價值幾十萬美元的胚布材料。「單價貴、時裝款、有季節性、數量多,這筆訂單我沒辦法消化。」
  • 疫情下歐美服裝品牌紛紛破產關店,國內服裝出口商小心踩雷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下,歐美服裝品牌企業風雨飄渺,以前耳熟能詳的服裝品牌大企業紛紛大量關閉門店甚至破產清算。 1) 瑞典的快時尚品牌H&M於3月23日宣布,裁員數萬,全球5062家門店關閉3441家。
  • 全球紡織品訂單大量湧入中國 機構看好4隻股票
    境外疫情持續惡化 紡織訂單轉到中國據外媒報導,近幾個月以來,印度多家大型出口型紡織企業因疫情無法保證正常交貨,已經有多個本來在印度生產的訂單轉移到我國生產,其中毛巾、床單等產品訂單量較大。進入九月以來,境外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印度、斯裡蘭卡等國的紡織業受重創,交貨困難。
  • 服裝人必看的幾大網站,輕鬆找服裝加工廠,服裝訂單
    服裝小白剛入服裝業,很多都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資源,今天,給大家推薦幾個服裝業內人才知道的服裝垂直網站,大量乾貨推薦來襲,火速收藏!穿針引線http://www.eeff.net這個網站成立於2001年,定位為「中國服裝行業入口」,提供行業資訊、學習資料、培訓、論壇社交等綜合服務,在服裝行業的用戶覆蓋率應該比較高,目前網站、APP、小程序、H5都有。
  • 一線調研|海外訂單大量轉到國內?紡服業人士:部分訂單屬實,但受...
    處於紡織行業中遊的鳳竹紡織(600493,股吧)(600493.SH)相關人士則表示,受疫情影響,國外有些公司可能沒法如期交單而轉移到國內的情況。有行業人士則認為,不排除訂單轉移,這也是很正常的貿易行為,但是目前紡織行業是趨緩,處於階段性去庫存,仍擔心行情缺乏可持續性。而從二級市場來看,目前「炒作」大於「實情」。
  • 疫情影響下福綿服裝產業的突圍之路
    自今年3月復工復產以來,福綿服裝企業的生產銷售雖已漸入正軌,但受疫情影響,仍面臨著訂單量銳減等難題。福綿的情況與國內服裝產業大致一樣:受國內外疫情持續影響,服裝產業恢復一直比較慢。在國家「內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福綿服裝產業如何順勢而為,拓寬市場佔有率,增強市場競爭力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