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左上角"MDPI開放數字出版"關注我們,為您推送更多最新研究。
不良的食物反應包括免疫介導的食物過敏和非免疫介導的食物不耐受。根據2010年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發布的專家小組報告權威定義,免疫介導的食物過敏是「暴露於特定食物、會重複引起的不利於健康的特定免疫反應」,非免疫介導的食物不耐受為「包括代謝、毒性、藥理學和未定義機制的非免疫反應」。兩者的相關概念和發病機制常被混淆,導致不正確的診斷治療方法。來自義大利的Paola Iovino教授團隊從胃腸病學和免疫學的角度出發,總結了免疫和非免疫途徑介導的食物不良反應的病理生理學臨床特徵、常見的診斷和治療策略以及在治療過程中涉及到的營養問題,並將研究結果發表在了Nutrients 期刊。
免疫介導的食物過敏反應可以根據是否由免疫球蛋白E (IgE) 介導和所攝入抗原在免疫反應中的參與程度進行分類 (圖1)。
據世界過敏組織 (WAO) 稱,IgE介導的食物過敏 (表1) 的症狀特點是發病迅速,可在攝入過敏源後的幾分鐘到一小時內出現。
嗜酸性胃腸道疾病易由食物觸發,其複雜的發病機制包含IgE作用與T細胞介導的免疫機制相結合 (表2)。
非IgE介導的食物過敏反應 (表3) 包括乳糜瀉、食物蛋白誘導的小腸結腸炎症候群、腸病和過敏性直腸結腸炎。
非免疫介導的食物不耐受反應也被定義為非過敏性食物超敏反應。根據其病理生理機制的不同,對食物的非免疫性不良反應大致可分為宿主獨立和宿主依賴兩種形式(圖2)。
食品中存在著成千上萬種具有潛在藥理活性的化學物質,添加這些物質的部分目的是為了保存食品,改善食品的口感和外觀。其中包括天然化學物質和食品添加劑 (圖3)。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物質在人體中產生的非免疫性食物不良反應 (即宿主獨立性的非免疫介導食物不耐受反應,見表4) 可能與典型的免疫反應有所相似。
乳糖和麩質是宿主依賴性的非免疫介導食物不耐受反應 (表5) 的常見引發因素。
乳糖由半乳糖和葡萄糖組成,是最常見的酶/代謝不耐受的罪魁禍首之一。大多數新生兒會產生一種酶來消化母乳或標準嬰兒配方奶粉中的乳糖。從基因層面來講,斷奶後體內乳糖酶合成會減少,導致乳糖酶活性降低,乳糖消化不完全。
麩質是小麥籽粒的主要貯藏蛋白,是由不同蛋白質 (主要是麥膠蛋白和谷蛋白) 結合的複合體。麩質是乳糜瀉和小麥過敏中免疫反應的觸發因素,同時也和廣泛的胃腸道症狀有關。
乳製品是蛋白質、鈣、鎂、鉀、鋅和維生素D的重要來源。儘管公眾對乳糖不耐受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但一些患者仍會儘可能的主動避免乳糖來源。事實上,即使是所謂完全乳糖不耐受的患者,也可以適度地每天攝入12-24克的乳糖 (1-2杯牛奶) 而無症狀出現。這種關於對乳糖作用的誤解,來自於某些行業大力推廣不必要的乳糖酶補充劑或替代奶製品。衛生保健從業人員、食品生廠商、政府部門可通過宣傳教育消費者存在於乳製品和替代品之間的營養差異、改進產品標籤、引入立法、規範「無乳糖」和「減乳糖」的定義等措施來避免過度規避乳糖導致的不健康飲食習慣。
對食物免疫和非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的不斷探索正在推動對各級預防策略和治療幹預措施。但目前普遍存在的公眾對食物過敏和不耐受之間的模糊分別,往往會造成高額的治療成本以及對自身健康的損害。各層級的保健人員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認識對食物反應的特異性、適當診斷程序的重要性以及能夠滿足營養目標的專業技能的必要性。
原文出自Nutrients 期刊.
Domenico Gargano et al. Food Allergy and Intolerance: A Narrative Review on Nutritional Concerns.Nutrients 2021, 13(5), 1638
主編:Lluis Serra-Majem, University of 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 Spain
Maria Luz Fernandez,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USA
主題涵蓋常量營養素、微量營養素、生物活性營養素、運動營養、公共衛生和飲食相關疾病等學科領域。
*MPT: Median Publication Time; APT: Average Publication Time
識別二維碼,
訂閱Nutrients 期刊最新資訊。
版權聲明:
翻譯作者:Esther Gou
*本文內容由MDPI中國辦公室編輯編寫,一切內容請以英文原版為準。如需轉載,請郵件聯繫:mdpicnmarketing@mdpi.com
由於微信訂閱號推送規則更新,您可以將「MDPI 開放數字出版」設為星標,便可在消息欄中便捷地找到我們,及時了解最新開放出版動態資訊!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閱讀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