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前的一幅古畫,放大10倍,竟然發現一個戴眼鏡的男人!
在中國古代畫壇上,有一個小眾畫派,那就是致力於描繪當時的市井風俗,就是人們常說的風俗畫。風俗畫是人物畫的一種,是以社會生活風習為題材的人物畫。始於漢代,如遼陽、望都等地 墓室壁畫和 畫像石、 畫像磚等。唐代韓滉的《田家風俗圖》、五代李群的《孟說舉鼎》、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南宋左建的《農家迎婦圖》、 朱光普的《村田樂事圖》、 李唐的《貨郎圖》等,均為一代名作。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批畫家的存在,才讓沒有照相技術的古代風情,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到了明代,也有一幅傳世的著名畫作《南都繁會圖》,全稱為《南都繁會景物圖卷》。《南都繁會圖》為明四家之仇英所繪,一直享有「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圖》」之盛譽。《南都繁會圖》卷長355釐米、寬44釐米,畫卷街市縱橫,店鋪林立,車馬行人摩肩接踵,標牌廣告林林總總。長卷繪有109家商店及招幌匾牌,1000多個職業身份不同的人物,侍衛、戲子、縴夫、郵差、漁夫、商人等「行走」在長卷上,神態豐富,展現出一幅繁華、富庶、熱鬧的明朝晚期的陪都南京的市井生活畫面。
有細心的網友,將這幅500年前的古畫,放大10倍後,卻發現了裡面竟然有個戴眼鏡的男人。生活在幾百年前的古人,卡吧上一副現代風情的眼鏡,想想也真夠詭異的。
那麼,問題來了,畫中的眼鏡男,是畫家仇英的「科學幻想」呢,還是仇英生活的時代,中國就已經有眼鏡了呢?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眼鏡是源自西方的舶來品。其實,從現有的歷史記載來看,中國人使用眼鏡的歷史,要早於西方人。中國最早的眼鏡並不叫眼鏡,而是有個非常古怪的名字,叫「靉靆」。靉靆的本意指的是雲彩很厚的樣子,形容濃雲蔽日。最遲到南宋時,「靉靆」又指眼鏡。
比如,南宋作家趙希鵠在他的《洞天清錄》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靉靆,老人不辨細書,以此掩目則明。」這裡說的「靉靆」指的就是老花鏡。趙希鵠生活在1170年至1242年之間,這屬於13世紀前半葉,而西方關於眼鏡的最早記載則是13世紀後半葉。其後,意指眼鏡的「靉靆」就常常現身於各種筆記。
明朝田藝蘅在《留青日札》中,就有關於靉靆的描述:「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如大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餘。餘曰:此靉靆也。」
再者如清人陳康祺的《郎潛紀聞》卷九:「相傳翁覃溪……六七十時猶能於燈下作細書,閱蠅頭字,不假靉靆。」說的是清代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翁方綱(字覃溪)的視力很好,六七十歲了,讀書、寫字仍不用藉助眼鏡。可見,當時的眼鏡在文人士大夫中已相當盛行。
既然我們在南宋的時候就發明眼鏡了,那麼在明朝畫家仇英的畫作《南都繁會圖》中,畫上戴眼鏡的男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