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非遺+旅遊」「非遺+扶貧」新模式 東方展銷少數民族手工藝品

2020-12-26 瀟湘晨報

海南日報八所6月18日電 (通訊員文東雅 戴瓊周)6月18日,東方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之一的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展銷會,在東河鎮政府黎錦大樓舉行,通過「非遺+旅遊」「非遺+扶貧」新模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旅遊發展,助力精準扶貧。

在展銷會現場,展出黎錦、黎陶和黎族苗族的手工藝品,古樸而精緻,還展出古老的藤編、紡車、渡壺等,讓遊客體會到少數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遊客林芳珍說:「我喜歡黎錦服飾,都是手工織出來的,穿在身上展示少數民族文化。」

知名青年歌手顧莉雅現身展銷會,她希望通過展銷會樹立海南非遺品牌,逐漸形成可複製、可持續、可參與、可體驗的非遺傳承新模式,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良好社會氛圍。「希望更多的人了解黎族苗族的服飾,我一定為傳播黎錦文化站臺。」

【來源:南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非遺元素助推扶貧協作 安順蠟染、屯堡銀飾青島上架展銷
    為進一步擴大消費扶貧渠道,在青島、安順兩地文旅主管部門協調下,2020年6月,古老神秘的安順蠟染、安順木雕、刺繡、土布、屯堡銀飾等安順非遺產品走出深山、面向大海,向青島市民展示其獨有的魅力
  • 日照全力打造「非遺工坊」
    日前,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2019年度山東省非遺保護十大亮點工作,其中,日照市打造「非遺工坊」探索非遺生產性轉化新模式的典型做法榮登榜單,廣獲讚揚。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日照「非遺工坊」第一次獲得官方肯定。
  • 巧手匠心·傳統手工藝品及非遺技藝產品展覽開展
    人民網代縣7月23日電(張婷婷)隨著首屆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於7月21日在被譽為「中華第一關」的代縣雁門關開幕,「巧手匠心·傳統手工藝品及非遺技藝產品展覽」於當天在代縣開展。本次展覽共有全省50多名國家、省、市級非遺傳承人,上千件精品參展,展期為七天。
  • 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技能培訓班在臨洮開班
    ,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全面融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促進非遺產品在網絡時代的銷售,12月8日,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委託蘭州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學院在臨洮縣舉辦了「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技能培訓班」。全省目前共設立各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106家,其中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2家,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91家,涉及各級傳統技藝類非遺代表性項目77項,分布在全省11個市州46縣區。
  • 荔灣區永慶坊「旅遊+非遺」 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示範品牌
    廣州市荔灣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永慶坊重要指示精神,推進城市建設提質升級和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化利用,推動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順利通過國家4A級旅遊景區驗收,並在此設置全市首個非遺街區,運用「4A景區+非遺街區」雙驅動雙促進,帶動文旅資源集聚融合,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示範品牌,推動老城市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 東方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增添新名片 黎族傳統工藝工作站揭牌
    6月13日下午,東方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暨東方黎族傳統工藝工作站揭牌儀式在東河鎮政府舉行。東方黎族傳統工藝工作站的成立,為東方市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增添一張新名片,更為非遺事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 贛州非遺購物節即將開啟,隱藏超多「彩蛋」!
    「雲賞非遺 物美虔城」 贛州非遺手工產品、非遺美食展銷 非遺助力扶貧,觀賞民俗演示 領略宋城文化,非遺美食助力 抖音知名網紅主播帶貨非遺
  • 「非遺+扶貧」,傳統手工藝帶動產業,拉動就業
    昨天(8.28),國家文化和旅遊司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組,走進羌族草編研學體驗培訓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羌茶手工製作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扶貧車間、婦女靈活居家就業基地等,認真了解每一個非遺產品,認為北川依託豐富的非遺文化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通過做靚非遺節會、培養非遺人才、研發非遺產品、創建非遺基地,助力百姓脫貧增收、形成長效的脫貧機制上成效顯著。
  • 甘肅文旅一把手談非遺+扶貧
    6月13日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陳衛中在甘肅省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會上表示,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一定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要保留甘肅特色和鄉土氣息,也要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達到「國際範兒」的標準。陳衛中介紹甘肅省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成效 張勇 攝「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已成為甘肅文旅工作新業態和新亮點。」
  • 301個縣特色農產品及手工藝品,義烏正在熱賣
    「百縣萬品」項目是義烏市場集團全面整合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對口合作和結對幫扶等工作,按照「1+1+X+Y」改革設想,即「打造1個展銷中心,開發1個電商營銷中心,開設X個分店、專區、專櫃,布局Y個全國連鎖店」,創新打造的消費助農新模式。
  • 非遺大咖齊聚乾州古城 助力湘西州精準扶貧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1日訊(記者莫成 通訊員向靖)12月21日下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乾州古城,古色古香的百年老宅「天工居」裡大咖雲集,湘西傳統工藝工作站助力精準扶貧活動在此舉行。10多名來自省內外的知名設計師,和湘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湘西州非遺產業發展,助推精準扶貧。在湘西州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散落著3200多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湘西州把傳統工藝振興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
  • 「非遺」文化助扶貧:少數民族婦女繡出多彩生活
    羅永皓 攝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秀山發展苗繡「非遺」產業,讓少數民族婦女可以盡情的秀山、秀水、繡日月,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羅永皓 攝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土家族織錦沿用漢代腰機式斜織機,以紅、藍、白棉線為經線,以各色絲線、棉線為緯線,通經斷緯,緯花自由換色地挑織。 羅永皓 攝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挑織工藝全憑心計,無需藍本。
  • 地評線丨華龍兩江評:「非遺+」打造脫貧金鑰匙 點亮小康新生活
    武隆將川江號子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串聯起旅遊新格局,門票帶來的收入,再算上民宿、農家樂、採摘園等,當地百姓靠非遺幹上了新職業、吃上了旅遊飯。武隆「非遺+」的成功探索和實踐,是重慶和國家精準實施文化扶貧、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既給貧困地區、困難群眾開闢了致富發展新渠道,又促進了文旅產業的繁榮發展,同時為傳承、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開拓出一條新路徑。「非遺+扶貧」,打造致富「金鑰匙」。 一邊是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一邊苦於致富無門的貧困群眾,「非遺」遇上「扶貧」擦出了致富的火花、智慧的火花和幸福的火花。
  • 非遺賦彩美麗生活
    如今的非遺不再是單純的技藝傳承,一批特色鮮明、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正在幫助貧困戶學習傳統技藝,促進就業增收,鞏固脫貧成果。 自「非遺購物節」啟動以來,甘肅相關非遺企業已加入淘寶「6·13非遺傳承人商家群」,48家省級以上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在各大線上平臺共開設67家網店銷售。
  • 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千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3日訊 記者張雪報導: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3日舉行文化和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李群在會上介紹,文旅部立足文化和旅遊優勢特點,堅持把扶智、扶志與扶貧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並從組織、機制、資金、人才等方面不斷加大脫貧攻堅保障力度。
  • 文旅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其中,支持各地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增強貧困地區的傳承發展能力,目前,在國家級貧困縣共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這些工坊為當地的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資料圖:甘肅山丹縣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楊豔敏 攝  國新辦2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請文化和旅遊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文化和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情況,並答記者問。
  • 文化和旅遊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12月23日,國新辦舉行文化和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會上,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人王晨陽表示,文化和旅遊部在推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當中,主要採取了推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建設、培養帶頭人、推進產品銷售、加強宣傳推廣等四個方面的舉措。第一,支持各地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增強貧困地區的傳承發展能力。
  •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 非遺產業的國際名片亮了
    2018年,和平縣縣委、縣政府,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結合脫貧攻堅戰略,以傳統文化項目為依託,紮根省定貧困村,採取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模式,將文化產業融入當地扶貧工作當中,用文化產業助力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通遼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供圖    中新網通遼11月15日電 題:通訊: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中新網記者 張瑋    「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
  • 當非遺手工遇到現代設計 新的扶貧模式誕生了
    近日,由中國平安集團主辦,中國服飾報社、藝術與設計雜誌社承辦的「媽媽的針線活」項目成果首發暨非遺扶貧沙龍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舉行。上述一幕就發生在成果首發展上。當天線上直播同步進行,直播活動現場氣氛熱烈,首批非遺手工環保包在直播間一上架就遭搶購,瞬間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