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爐子」難忘的的鄉愁
【李世居報導】在同州湖,隨著"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起伏跌宕的音樂聲中,同州茶樓造型風趣的燒水師傅,跟著扭動身軀,好似滾燙的茶水翩翩起舞,茶韻悠揚,回味綿綿,遊客在此品著茗茶,欣賞噴泉的音樂,享受著"妹妹坐船頭"暢遊同州湖的感覺, 「茶爐子」那抹不掉的鄉愁,讓思緒又回到那個年代,喝茶人與茶有關這背後的故事您能品嘗得出嗎?。
在六七十年代,進了大荔縣城的四大城門,就有幾家開的「茶爐子」車水馬龍,尤其是在城南門口的南大街十字口,就有好幾家,那時最有人氣的是老吳家和老李兩家的茶爐子最紅火,每天人來人往,只聽到風匣拉的噼裡啪啦,一壺一壺的用「安化磚茶」燒的釅茶,喝起來那才叫過癮,生意到還是不錯。記得當年茶爐子門面都開的不大,只能拉開三四張桌子,每逢趕集跟會,就顯得生意興隆,那時候,這裡往南邊的大路是當年民國時期修的「大華公路」,當地洛河南邊的石槽、官池、西寨等一代30多個村莊,農民每天進城賣他們地裡產的新鮮蔬菜喝土特產、趕集跟會這裡是必經之處,所以,辦完事喝茶歇腳、聊天諞閒傳成了家常便飯。
那時候還沒有礦泉水一說,而開茶爐子,講究的是水,好水泡好茶,那年頭,這幾家茶爐子最早用的是旁邊「三眼井」的水,水深甘甜,據說這是北宋真宗景德年間所挖掘的,那時候,我家用的水都是從三眼井用轆轤絞上來的水,後來,總有那些尋短見的小女人們,跳井淹死,真是一個老鼠害了一鍋湯,知道的都不去挑哪兒的水了,後來,政府把洛河的水從上遊引到當時供縣城群眾用水修建的「蓮花池」蓄水,那黃色的泥水經過沉澱後消毒後就變成清湛湛的飲用水,那時候這裡的水沒有自流的,還的用扁擔的勾搭掛起水桶,用力在水上打個漂子讓水桶盛滿水後使勁跳起,每桶水只要幾分錢,比井水甜的多,砌出來的茶色香味俱佳。
話說這幾家茶爐子燒水灶獨具匠心,也不知誰跟誰學的,都是一個樣子,燒水灶是長長的,細長的噴火道一般放著三個鐵皮大壺燒開水,後邊是幾把燻得烏黑白的提梁壺密集放在火道上,客人來了,開始燒水,只聽得大風箱拉的噼裡啪啦,水沸後然後放上當時盛行的「安化磚茶」或花茶,用大壺的水一衝,再放到火爐上一煮沸,紅釅紅釅的茶送到客人桌上,客人端起茶杯慢慢品著苦苦的茶,心裡盤算著趕集跟會又賺了多少錢,那情那景、滋潤勁給你說你也難以體會到。那時候,這些人儘管是種地的農民,但喝茶時也很講究 七分茶八分酒,也是彼此之間的尊敬,是怕你燙著,只倒七分,留了杯口不燙的位置,讓你喝茶,還是很講究的。
那時喝茶比較實惠、便宜,一壺茶是一角錢,喝完要添開水每壺收五分錢,後來慢慢漲到5角錢,這樣一天忙不停歇的營生,把這幾個開茶爐老漢忙得不得開交,樂在其中,直到夜深人靜收攤,每天還能收入不少的辛苦錢。
在那個年代,喝茶是農村人的一種享受,確有一番韻味,你看那,三三兩兩趕集跟會完了的老漢小夥們坐在這裡,品著茶、一邊吃著小果子、點心、麻餅之類的食品,說三道四,天南海北到國事家事,諞的的天花亂墜,有時興致來了,還吆喝茶爐老漢到隔壁小賣店買上一瓶「驢拉車」【俗稱最便宜的酒】,邊喝酒、邊喝茶,諞到黃昏。那時候還不興打麻將,進城跟會的農民玩的時髦的就是花上五毛錢,買上一副撲克牌,四五人一灘,邊喝茶,邊玩撲克「抽王八」「累竹竿」「吹牛皮」,誰輸了,誰把茶錢一掏就算完事,大夥們踹上趕會掙到的賣菜錢,哼著秦腔,悠悠趕著牛車悠悠趕黑回家,那才叫的享受哩。
如今,隨著群眾生活條件的提高,和高檔的茶社的興盛,街道的「茶爐子」也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野,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再也不能坐在這裡喝喝茶、歇歇腳,取代的成了一些高檔的「茶座」「茶藝」成為喝茶、唱歌、娛樂消費的場所,從此,再也跟趕集跟會、進城賣菜,經銷自己土產的農民沒有了「緣分」,進城辦事也就是一瓶礦泉水或買瓶「綠茶」解解渴味。
七十年代大茘的茶爐子
作者/來源:最大荔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