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賞】原創 ▏胡鴻:前鋒番薯,最難忘的是鄉愁

2021-02-17 雲城發布

文▶胡鴻

「味比青門食更甘,滿園紅種及時探。世間多少奇珍果,無補饔飧也自慚。」這是清代黃化鯉作的《詠地瓜》,這首詩的意思是:味道好像青門吃著卻非常甘甜,滿園的紅色嫩芽探出頭來。世間多少奇珍異果在它面前也自慚。

金秋豐收季,前鋒番薯香。雖過立冬日,但卻正是雲城前鋒番薯成熟的季節,走進前鋒,在一片片番薯地中,處處都是村民揮動鋤頭忙碌著的情景,已經翻動過微微泛黃的土地上,攤放著很多圓碌碌大小不一的紅番薯,村民們在盡情地享受著勞動的喜悅,田野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

番薯,俗稱地瓜,又稱甘薯、紅薯、山芋。由於地區不同,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同,廣東人稱其為番薯,山東人稱其為地瓜,四川人稱其為紅苕,北京人稱其為白薯,福建人稱其為紅薯。番薯的原產地是美洲,番薯之名為番,是16世紀末(大明萬曆年間),分別由菲律賓、越南、緬甸傳入我國,以前我國一般統稱外國為番邦,所以番薯名字就流傳開來。但這種食物一經傳入中國,即如春風野草,蓬蓬勃勃的遍地生長起來。

吃水不忘挖井人。提到番薯,我們不得不想起它的來歷。據記載,在我國,較早種植番薯的是福建、廣東和雲南,不久浙江也引進番薯,此後番薯的種植逐漸推廣全面各地。據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記載,番薯最早傳入我國的是福建,而陳振龍是把番薯引入我國的第一人。

陳振龍出生於福州府長樂縣的一個中產家庭,年輕時考取過秀才功名。然而,在他成長的時代,一方面是科舉艱難、「仕途壅塞」;另一方面,經商風潮瀰漫於東南諸省,「中產子弟,什五遊食在外」。不久,陳振龍也開始了他的經商生涯,「往來於閩省、呂宋之間」。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陳振龍見呂宋番薯「被野連山,不待種植,夷人率取食之。」由於呂宋嚴禁番薯出境,陳振龍冒著殺頭的危險,把薯藤編進纜繩。這年春,一艘從菲律賓啟航開往中國的輪船的纜繩上,纏繞著番薯藤蔓。薯蔓外面塗著泥巴,以免被統治菲律賓的西班牙人發現。輪船經過七天七夜的航行,終於到達我國,從此,這個原產南美的作物番薯,在福建沿海安家落戶,這就是我國種植番薯的起源。當地人民為了緬懷這個引種番薯的華僑陳振龍的功績,在福建烏石山海濱建造了一座先薯祠。

當然,在廣東,最早傳入番薯的是400多年前的茂名市。據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吳川有位醫生叫林懷蘭,他醫術精,交遊廣,常在粵西、桂南一帶行醫。有一次,經朋友介紹,他醫好了交趾國(即越南)守關大將的病,兩人就成了好朋友。交趾國王有位公主,久病不愈,守關大將就介紹林懷蘭醫生給公主治病,幾服藥就痊癒了。國王非常高興,為了答謝林醫生,國王設盛宴招待。席間有熟番薯,林醫生第一次吃番薯,覺得很好吃。他聽說番薯生熟都能吃,就要了一個生番薯,吃了幾口,剩下半截就放在衣袋裡了。林醫生出關時,半截番薯被查了出來。當時交趾國規定,番薯是嚴禁出境的,違者要殺頭。這件事使守關大將左右為難,放醫生出關是對國王不忠,依法辦事卻對老朋友不義,經過考慮,他毅然送走林醫生後就自殺了。

後來林醫生順利回到了家鄉,番薯就在吳川、電白一帶安家落戶。番薯耐旱耐瘠,粗生家種,產量高,很適合粵西地區種植。從此,粵西人民再也不用挨飢受餓了,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電白建立了「番薯林公廟」,以紀念林懷蘭醫生引種番薯的功績。

除了久遠的歷史令人感動,說起番薯,總是讓我想起一些過去的往事。小時候,家鄉的生產隊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小麥、番薯,但是由於農業技術的落後和老家人多田少旱地多等原因,水稻、小麥的產量並不高,唯有番薯是高產作物,因而種植面積也比較廣泛。

印象中種植的番薯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白番薯,煮熟後瓤黃軟糯,香甜如飴,適合鮮食,煮食曬乾後的番薯條很有嚼勁,非常受歡迎;另一種是紅番薯,瓤白幹硬,水分少,澱粉多,鮮食噎人,主要拿來秋冬季養豬,或者曬成番薯幹,或者做番薯粉。那時家裡的糧食不夠吃,番薯似乎成了主食,早餐吃番薯粥,中午吃番薯絲飯,晚上吃煮番薯,一日三餐與番薯打交道,吃得多了,胃酸過多,嗅著嗅著,胃就造反了。這時,強迫自己去吃,純粹是為了果腹求生存而已。好在吃番薯的方法多種多樣,什麼生的、熟的、蒸的、煮的、烤的、燉的,可以不斷變換款式隨便吃,日子總算過出滋味。

當然,我們最喜歡吃的還是煨番薯,煨番薯味道最佳。我和鄰居幾個發小商量,常常利用外出放牛的機會,偷偷煨番薯吃。首先在土坑邊挖坑為爐,再就地取材撿些幹樹枝、稻草、茅草之類的鋪在裡面,把剛剛挖的番薯埋在幹樹枝和稻草、茅草中間,等樹枝燃燒得差不多時,火堆裡的番薯開始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我們將番薯薄薄的外衣撕去,當那一股既熟悉又陌生的甜味觸及味蕾時,我們詫異地發現,粥裡的番薯和煨烤的番薯,味道完全是兩回事。煨熟的番薯已華麗轉身,番薯發軟塌陷,外皮流油,內層焦黃,香甜軟糯,黃橙橙,金燦燦,熱氣蒸騰,香氣四溢,只需用嘴一嘬便可安享美味……

不知不覺中離開家鄉已經將近30年了,悠長的番薯味是家鄉的味道,常常令我們無限的懷念和回味。特別是煨烤番薯的香味,更是鄉愁的味道。所以,每年番薯收穫後,父母都會寄些過來,以解我們的思鄉之情。後來才發現,在雲浮各地,除了大量種植的木薯外,也種植了許多的番薯,尤其是雲城區前鋒鎮出產的番薯,由於肉質金黃,無絲,熟後香甜軟糯,蒸煮燒烤俱佳,尤為好吃。我們在品嘗番薯迸發出來的香氣裡,好像找到了家鄉那股若隱若現的番薯味道,找到了童年那一份美好的記憶。

小番薯,大市場。近年來,雲城區積極抓住鄉村振興的有利時機,把前鋒鎮番薯作為特色優勢產業強勢打造,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番薯種植,成為當地農民的增收致富的產業,深受廣大村民的歡迎。

去年的秋天,前鋒鎮以番薯為抓手,成功舉辦了首屆鄉村美食節,吸引著數以萬計的遊人留連往返,打響了前鋒番薯品牌。其實,前鋒番薯品種較多,有紫心番薯、紅皮番薯、慄子番薯、花心番薯等各種各樣,帶著泥土香味的番薯,看著就很誘人,田間地頭,前來採購的客商絡繹不絕。隨著鄉村美食節活動,前鋒番薯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最近,一條《2019年雲城區第二屆美食(番薯)節薯韻飄香,赴一場豐收盛宴》的微信刷屏,今年前鋒鄉村美食節又很快要舉行了,規模將比去年要大好多,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約嗎?我們非常期待。

憶苦思甜話當年,不管是福建華僑陳振龍,還是吳川醫生林懷蘭,當年他們冒著殺頭的危險,把番薯傳入我國,為國人解決養家餬口問題作出了積極貢獻。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們在感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但番薯的重要位置卻仍然沒有動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最近評選的最佳蔬菜中,由於番薯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胺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被列為十三種最佳蔬菜的冠軍。

「原野土坡地幾壟,披蓑帶笠穀雨種;綠葉玉莖陽光照,藤蔓根壯雨露濃;風暴雷電烈日烘,埋頭掙扎泥下紅;苦難貧窮救命時,香沙充飢立大功。」番薯,不僅是人們綠色生活的食品之一,也是現代健康休閒食品的標誌,更是人們難忘的童年記憶和永遠的鄉愁。

前鋒番薯,你今天吃了嗎?

相關焦點

  • 聽美文丨紅心番薯——連結著鄉愁的土地
    幼年時,一次我和內地的小孩子吵架,他們罵:「番薯呀!番薯!」我們就回罵:「老芋呀!老芋!」對這兩個名詞我是疑惑的,回家詢問了父親。他打開一張老舊的地圖,指著臺灣說:「臺灣的樣子真是像極了紅心的番薯,你們是這番薯的子弟呀!」我指著內地說:「那,這大陸的形狀就是一個大芋頭了,所以內地人是芋仔的子弟?」父親大笑起來,撫著我的頭說:「憨囝仔,我們也是內地來的,只是來得比較早而已。」
  • 原創抗疫美文欣賞|溫暖
    原創抗疫美文欣賞|溫暖 2020-03-09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茶爐子」難忘的的鄉愁
    「茶爐子」難忘的的鄉愁【李世居報導】在同州湖,隨著"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起伏跌宕的音樂聲中,同州茶樓造型風趣的燒水師傅,跟著扭動身軀,好似滾燙的茶水翩翩起舞,茶韻悠揚,回味綿綿,遊客在此品著茗茶,欣賞噴泉的音樂,享受著"妹妹坐船頭"暢遊同州湖的感覺, 「茶爐子」那抹不掉的鄉愁,讓思緒又回到那個年代,喝茶人與茶有關這背後的故事您能品嘗得出嗎?。
  • 英語美文欣賞:英語美文摘抄"追隨你的夢想"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語美文>正文英語美文欣賞:英語美文摘抄"追隨你的夢想" 2015-04-01 14:59 來源:原創英語 作者:
  • 【美文欣賞】秋風搖落的柔情
    一種成熟的沉默在秋天裡鮮活在風雨裡挺立2020. 9.16【名家名作欣賞】見與不見(朗誦:我生緣)【美文欣賞】我愛秋天【推薦】王子平 I 詩醉天秤山(朗誦:雯子)【推薦】長城【連載】遠方的路(續七十八)( 主播:妍兵)【名家名作欣賞】今夜,我要把自己變成一縷月光【連載▪少年品讀西遊記】第一回:天生一個美猴王留得枯荷聽雨聲
  • 美文欣賞: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相約荷香芬芳,浸潤美文馨香(本文約2200字,閱讀約需5分鐘)導讀:      錢鍾書說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今天和大家分享楊絳的美文《坐在人生的邊上》。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荷香芬芳   我由寬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錢家做 「媳婦」,從舊俗,行舊禮,一點沒有「下嫁」的感覺。叩拜不過跪一下,禮節而已,和鞠躬沒多大分別。
  • 《武義鄉愁》||冷月: 2020年春節:一段特別難忘的日子
    關注我啦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席慕蓉2020年春節:一段特別難忘的日子作者/冷月2020年的春節,因突發而至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而顯得那麼的不同尋常。我們的政府在疫情發生以後,一直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的防控舉措。整個中國的每個城市和鄉村都成了抗疫的戰場,每個人都是抗疫的戰士。其間湧現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在災難面前閃耀著不朽的人性光芒。面對這場疫情,我們老百姓唯一能做的就是宅家,讓病毒找不到宿主,沒有了生存的機會。隔離是最好的手段,宅家也就成為今年春節的唯一選擇。
  • 「酸奶番薯」好吃得不要不要!
    材料:        番薯、酸奶、鮮牛奶(2大匙)        適量的葡萄乾、乾果、白砂糖、煉奶 酸奶番薯泥的做法步驟:1.番薯去皮後洗淨2.切成大塊3.把切好的番薯放入鍋中蒸熟4.蒸熟後趁熱用勺子摁成泥5.加入鮮牛奶拌勻6.待番薯沒那麼熱時,用保鮮膜包起來成圓球狀7.撕開保鮮膜,把番薯球放碗內8.在酸奶中加入適量的白砂糖和煉奶,攪拌均勻                    9.把酸奶淋在番薯球上面10.然後在球上面加上葡萄乾、乾果即可
  • 【徵文美文欣賞】酒香知鄉愁 文 / 謝美永
    黃酒是客家人走南闖北、漂洋過海不舍的故鄉滋味,是背井離鄉的遊子濃濃的鄉愁。一碗黃酒,透著醇香,勾起絲絲縷縷的思念,不禁令人回想故鄉老屋,以及老屋下佝僂著身子的老母親彎彎的影子。酒香四處飄散,如沉重的鄉愁,召喚著四方的客家遊子,濃烈得無處安放。
  • 林清玄:我的番薯情節
    我們的每餐飯中一定煮了三分之一的番薯,早晨的稀飯裡也放了番薯籤,有時吃膩了,我就抱怨起來。聽完我的抱怨,父親就激動地說起他少年的往事。他們那時為了躲警報,常常在防空壕裡一窩就是一整天。所以祖母每每把番薯煮好放著,一旦警報聲響起,父親的九個兄弟姊妹就每人抱兩三個番薯直奔防空壕,一邊啃番薯,一邊聽飛機和炮彈在四處交響。
  • 泰語美文欣賞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篇美文,可以留著閒下來的時候欣賞,順便學學泰語也好嘛!ตาที่ไม่มีน้ำตา ทะเลที่ไร้คลื่น มีแต่ในความคิด.沒有淚水的眼眸,沒有浪的大海,都只存在於臆想之中。
  • 林清玄筆下的紅心番薯
    在這個近百年來中國最富裕的此時此地,父親的憂患想來恍若一個神話。大部分人永遠不知有槍聲,只有極少數經過戰爭的人,在他們的心底有一段番薯的歲月,那歲月裡永遠有槍聲時起時落。由於有那樣的童年,日後我在各地旅行的時候,便格外留心番薯的蹤跡。
  • 番薯芥菜湯:冬天最適合南方人的「清火靚湯」
    最重要的還是這個湯裡的主角,微甜不苦的芥菜和清潤的番薯。番薯:味甘、潤腸和中。鮮芥菜煮番薯,清火又通氣,通便秘「輕身」,有內外宣通之功,宣解了感冒表症,讓人全身上下都和暢、舒服起來。2、番薯去皮,切厚片,大芥菜葉撕小片。高湯裡先放番薯、後放芥菜,一起煮6-7分鐘即可。3、煮芥菜的時候可以揭開半個蓋子,保持芥菜的碧綠,以免把葉片燜得太黃。4、最後加點鹽調味,吃菜喝湯。
  • 【美文欣賞】難忘那抹深情歲月
    難忘那抹深情歲月作者 : 暮色編輯:散文悅讀(ID : swyd996)不知為什麼?我最愛的人,知道嗎?我若把你寫進劇本裡 ,你就像童話裡的 高貴王子,溫柔善良;我若把你寫進詩裡,你就像和風細雨 ,細膩溫馨;我若把你寫進歌裡,你就是一曲最悽美最永恆的斷章。
  • 原創散文:飯館裡的鄉愁
    一碗白豆花、一個回鍋肉、一碟花生米、二兩老白乾,慢慢愜意地吃著家鄉味道的佳餚、喝著來自家鄉的酒、聽著老鄉們熟悉的鄉音、聞著熟悉的飯菜味道、看著老鄉見老鄉溫馨的場面,飯館不大的空間充滿了濃濃的鄉音、鄉情、鄉味,那怕是一句簡單的么喝聲都是家鄉人心靈的約會,鄉情的碰撞……家鄉人開的「蒼蠅」館,駐足著家鄉人揮之不去的鄉愁。
  • 童年往事:煨番薯
    我小時候住在村裡,能吃到的零食非常有限,但農村的小孩總能想方設法弄一些美食解饞,煨番薯便是我最喜愛的美食之一。秋末冬初,我們姐弟三人便跟著母親到地裡挖番薯。在泥濘的小路上,留下歡快的腳步,灑下一串歡聲笑語。     回家後,我們迫不及待地從簸箕裡挑選出一個番薯,等到母親在灶臺前生火煮飯時,就挑開火堆把番薯埋進去,然後靜靜呆在一旁等待著。
  • 番薯芋頭
    番薯芋頭馬鈴薯蘿蔔的得地過了著嗎吧啦。這也許是當今之世最安全的漢字。或許可以加上之乎者也。
  • 美文欣賞:中年是下午茶(董橋)
    中年最是尷尬。天沒亮就睡不著的年齡。只會感慨不會感動的年齡,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
  • 美文欣賞:最深的愛(江峰)+高分電影《我和我的祖國》
    相約荷香芬芳,浸潤美文馨香(本文約2000字,
  • 劉敬:鄉愁雋永,美食情濃——讀李滿強散文集《隴上食事》
    而李滿強的新著《隴上食事》,恰是以散文的形式介紹特色美食、描繪故裡風物、抒寫鄉愁思情的,可謂「美食、美文二合一」,自然成了我大快朵頤的對象。李滿強說,食物之於人,是一種古老的恩情。他以隴上人天生的熱忱、爽利,以探本溯源的精神,以細膩傳神的文字,把一碟碟家常土菜、一碗碗民間小吃、一道道經典菜餚,端出隴上,置於眼前,讓你我嗅其香,品其味,感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