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鴻
「味比青門食更甘,滿園紅種及時探。世間多少奇珍果,無補饔飧也自慚。」這是清代黃化鯉作的《詠地瓜》,這首詩的意思是:味道好像青門吃著卻非常甘甜,滿園的紅色嫩芽探出頭來。世間多少奇珍異果在它面前也自慚。
金秋豐收季,前鋒番薯香。雖過立冬日,但卻正是雲城前鋒番薯成熟的季節,走進前鋒,在一片片番薯地中,處處都是村民揮動鋤頭忙碌著的情景,已經翻動過微微泛黃的土地上,攤放著很多圓碌碌大小不一的紅番薯,村民們在盡情地享受著勞動的喜悅,田野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
番薯,俗稱地瓜,又稱甘薯、紅薯、山芋。由於地區不同,人們對它的稱呼也不同,廣東人稱其為番薯,山東人稱其為地瓜,四川人稱其為紅苕,北京人稱其為白薯,福建人稱其為紅薯。番薯的原產地是美洲,番薯之名為番,是16世紀末(大明萬曆年間),分別由菲律賓、越南、緬甸傳入我國,以前我國一般統稱外國為番邦,所以番薯名字就流傳開來。但這種食物一經傳入中國,即如春風野草,蓬蓬勃勃的遍地生長起來。
吃水不忘挖井人。提到番薯,我們不得不想起它的來歷。據記載,在我國,較早種植番薯的是福建、廣東和雲南,不久浙江也引進番薯,此後番薯的種植逐漸推廣全面各地。據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記載,番薯最早傳入我國的是福建,而陳振龍是把番薯引入我國的第一人。
陳振龍出生於福州府長樂縣的一個中產家庭,年輕時考取過秀才功名。然而,在他成長的時代,一方面是科舉艱難、「仕途壅塞」;另一方面,經商風潮瀰漫於東南諸省,「中產子弟,什五遊食在外」。不久,陳振龍也開始了他的經商生涯,「往來於閩省、呂宋之間」。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陳振龍見呂宋番薯「被野連山,不待種植,夷人率取食之。」由於呂宋嚴禁番薯出境,陳振龍冒著殺頭的危險,把薯藤編進纜繩。這年春,一艘從菲律賓啟航開往中國的輪船的纜繩上,纏繞著番薯藤蔓。薯蔓外面塗著泥巴,以免被統治菲律賓的西班牙人發現。輪船經過七天七夜的航行,終於到達我國,從此,這個原產南美的作物番薯,在福建沿海安家落戶,這就是我國種植番薯的起源。當地人民為了緬懷這個引種番薯的華僑陳振龍的功績,在福建烏石山海濱建造了一座先薯祠。
當然,在廣東,最早傳入番薯的是400多年前的茂名市。據記載,明朝萬曆年間,吳川有位醫生叫林懷蘭,他醫術精,交遊廣,常在粵西、桂南一帶行醫。有一次,經朋友介紹,他醫好了交趾國(即越南)守關大將的病,兩人就成了好朋友。交趾國王有位公主,久病不愈,守關大將就介紹林懷蘭醫生給公主治病,幾服藥就痊癒了。國王非常高興,為了答謝林醫生,國王設盛宴招待。席間有熟番薯,林醫生第一次吃番薯,覺得很好吃。他聽說番薯生熟都能吃,就要了一個生番薯,吃了幾口,剩下半截就放在衣袋裡了。林醫生出關時,半截番薯被查了出來。當時交趾國規定,番薯是嚴禁出境的,違者要殺頭。這件事使守關大將左右為難,放醫生出關是對國王不忠,依法辦事卻對老朋友不義,經過考慮,他毅然送走林醫生後就自殺了。
後來林醫生順利回到了家鄉,番薯就在吳川、電白一帶安家落戶。番薯耐旱耐瘠,粗生家種,產量高,很適合粵西地區種植。從此,粵西人民再也不用挨飢受餓了,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電白建立了「番薯林公廟」,以紀念林懷蘭醫生引種番薯的功績。
除了久遠的歷史令人感動,說起番薯,總是讓我想起一些過去的往事。小時候,家鄉的生產隊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小麥、番薯,但是由於農業技術的落後和老家人多田少旱地多等原因,水稻、小麥的產量並不高,唯有番薯是高產作物,因而種植面積也比較廣泛。
印象中種植的番薯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白番薯,煮熟後瓤黃軟糯,香甜如飴,適合鮮食,煮食曬乾後的番薯條很有嚼勁,非常受歡迎;另一種是紅番薯,瓤白幹硬,水分少,澱粉多,鮮食噎人,主要拿來秋冬季養豬,或者曬成番薯幹,或者做番薯粉。那時家裡的糧食不夠吃,番薯似乎成了主食,早餐吃番薯粥,中午吃番薯絲飯,晚上吃煮番薯,一日三餐與番薯打交道,吃得多了,胃酸過多,嗅著嗅著,胃就造反了。這時,強迫自己去吃,純粹是為了果腹求生存而已。好在吃番薯的方法多種多樣,什麼生的、熟的、蒸的、煮的、烤的、燉的,可以不斷變換款式隨便吃,日子總算過出滋味。
當然,我們最喜歡吃的還是煨番薯,煨番薯味道最佳。我和鄰居幾個發小商量,常常利用外出放牛的機會,偷偷煨番薯吃。首先在土坑邊挖坑為爐,再就地取材撿些幹樹枝、稻草、茅草之類的鋪在裡面,把剛剛挖的番薯埋在幹樹枝和稻草、茅草中間,等樹枝燃燒得差不多時,火堆裡的番薯開始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我們將番薯薄薄的外衣撕去,當那一股既熟悉又陌生的甜味觸及味蕾時,我們詫異地發現,粥裡的番薯和煨烤的番薯,味道完全是兩回事。煨熟的番薯已華麗轉身,番薯發軟塌陷,外皮流油,內層焦黃,香甜軟糯,黃橙橙,金燦燦,熱氣蒸騰,香氣四溢,只需用嘴一嘬便可安享美味……
不知不覺中離開家鄉已經將近30年了,悠長的番薯味是家鄉的味道,常常令我們無限的懷念和回味。特別是煨烤番薯的香味,更是鄉愁的味道。所以,每年番薯收穫後,父母都會寄些過來,以解我們的思鄉之情。後來才發現,在雲浮各地,除了大量種植的木薯外,也種植了許多的番薯,尤其是雲城區前鋒鎮出產的番薯,由於肉質金黃,無絲,熟後香甜軟糯,蒸煮燒烤俱佳,尤為好吃。我們在品嘗番薯迸發出來的香氣裡,好像找到了家鄉那股若隱若現的番薯味道,找到了童年那一份美好的記憶。
小番薯,大市場。近年來,雲城區積極抓住鄉村振興的有利時機,把前鋒鎮番薯作為特色優勢產業強勢打造,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番薯種植,成為當地農民的增收致富的產業,深受廣大村民的歡迎。
去年的秋天,前鋒鎮以番薯為抓手,成功舉辦了首屆鄉村美食節,吸引著數以萬計的遊人留連往返,打響了前鋒番薯品牌。其實,前鋒番薯品種較多,有紫心番薯、紅皮番薯、慄子番薯、花心番薯等各種各樣,帶著泥土香味的番薯,看著就很誘人,田間地頭,前來採購的客商絡繹不絕。隨著鄉村美食節活動,前鋒番薯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最近,一條《2019年雲城區第二屆美食(番薯)節薯韻飄香,赴一場豐收盛宴》的微信刷屏,今年前鋒鄉村美食節又很快要舉行了,規模將比去年要大好多,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約嗎?我們非常期待。
憶苦思甜話當年,不管是福建華僑陳振龍,還是吳川醫生林懷蘭,當年他們冒著殺頭的危險,把番薯傳入我國,為國人解決養家餬口問題作出了積極貢獻。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們在感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但番薯的重要位置卻仍然沒有動搖。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最近評選的最佳蔬菜中,由於番薯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胺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被列為十三種最佳蔬菜的冠軍。
「原野土坡地幾壟,披蓑帶笠穀雨種;綠葉玉莖陽光照,藤蔓根壯雨露濃;風暴雷電烈日烘,埋頭掙扎泥下紅;苦難貧窮救命時,香沙充飢立大功。」番薯,不僅是人們綠色生活的食品之一,也是現代健康休閒食品的標誌,更是人們難忘的童年記憶和永遠的鄉愁。
前鋒番薯,你今天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