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小學裡的記憶——生爐子

2020-12-16 秀容小夥

來源:李東平忻州記憶

留在小學裡的記憶——生爐子

李東平

在匡村念小學的那個時候,冬天格外的冷。又到值日了,早早地讓媽媽叫了起來,草草地吃了早飯,拿著前一天就準備好的柴火,就背了書包出了院門。天還黑咕隆咚的,似乎有幾顆星星在眨著瞌睡人的眼。還刮著刺骨的寒風,我趕緊把棉帽子上的兩個護耳放了下來,在下巴下面扎住,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的,夾著那些柴火,兩個手袖了起來,彎曲著身體踽踽獨行,這樣似乎暖和一些。不敢走近路,於家胡同黑漆漆的,再說董家門前老是臥著那條大黑狗,白天路過也虎視眈眈的,還不時的吠上幾聲,兇狠極了。特意繞了麻家巷子,這條胡同很深,但是住的人家多,也難免有些早起的人家亮著燈光,可以壯我的膽子。穿出去就上了前街,這是條大路,也有一兩盞昏暗的路燈,心就舒展開了。再到后街上叫了一同值日的同學,他抱了一塊炭,因為學校裡只有在入冬前我們打的煤糕子,還有秋天裡幫小隊剝玉米後拉回的一垛玉米棒子,沒有引火柴,再說煤糕也很難起火。這樣在頭天裡,我們就商量好了,我帶上引火的柴,他抱上塊大炭,準備好生爐子的東西。

從家裡到學校約摸有20來分。穿過前、后街上,但覺得好長,尤其是在這月黑風高的黎明,又冷又怕。好不容易趕到學校了,我們倆從門縫裡掏進手去打開門栓,推開了那兩扇沉重的老木門,院內一片沉寂,我們來的早了。這是匡村學校的西分校,共有三個班,是過去一家財主人家的大院改造而成的。從褲兜裡摸出頭天就交接過來的鑰匙,打開了教室門,室內也寒氣襲人,三個班級有兩個正房,我們偏偏分在了南房裡。

放下手裡的東西,趕緊掏灰,前一天燃盡的煤糕灰渣,還滿噹噹地塞滿了爐膛,用已經凍得發僵了稚嫩的雙手,掏空爐膛。底層放了引火柴,上面掰開了些玉茭棒子,又填充了些炭塊子,之後小心翼翼地劃了火柴,燃著了爐底的柴火,我們倆人又頭頂頭地爬下,鼓起小嘴巴,對著掏灰口使勁的吹。呼的一聲,火苗竄了起來。再過一會兒,把煤糕子打成小塊,一塊一塊地放進去,還不能一起放,否則會把火給壓死,那就前功盡棄了。今天還算順利,不一會兒就爐膛通紅,火苗上竄。漸漸地教室裡暖和了起來,我們倆個灰頭土臉,先把小手在火口上烤著,雙手早已凍的粗糙了,整個冬天裡都是這個樣子。手暖和過來後,再把教室打掃出來,也就有同學們陸續到來了,這個時候,天還是沒有完全放亮。

記得有一次,也是這個過程,怎麼也點不著爐子,風頂著滿教室的煙,心急火燎中找到了原因,原來是煙筒滿了。這麼倒黴,趕上了倒煙筒了,也實在是躲不過去了,沒有辦法。那時就是十來歲的年齡,還算個孩子,登桌子踩凳子,爬高上低的把煙筒終於拆了下來,好是倒黴,在踮起腳尖接外面那節煙筒時,一股煤煙油直洩我的棉襖袖套裡,媽媽之前就吩咐過不要讓煙油掉在身上,不然衣服腐爛的厲害。真是無奈,我眼裡的淚水也盈出了眼眶。滿滿的煙黴倒完了,引火柴又沒了,從作業本上扯了幾張紙,根本不行。好在住在裡院的人家看到後,幫忙拿了些柴火才點燃爐子,那個時刻,讓我幼小心靈就記住了孤獨無助,焦頭爛額的無奈。

快上初中時,我又轉學到了北關學校,這裡的條件自然是要好一些。在我的心目裡,北關學校是那個年代最標準的校園,排排教室,行行楊柳,桌凳整齊,只是到了冬天,依然一樣生爐子。還多了一樣,升了初中後就得自己動手打煤糕了。到深口溝裡拉回燒土,煤面是學校統一分配到班級裡的,然後就是擔水,把煤和紅燒土和起來 ,再自帶煤糕模子和抹子,全班動手打煤糕。那個場面也很是熱鬧,全體總動員,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冬天裡,還會值日,還需生爐子,初中時多不用帶柴火了,到大隊場面上找些柴火很容易。我和一個巷子裡的同學為一組,每次到了場面去尋找引火柴,總是由他擔當。場面有堵矮牆,需要跳進去,狗也吼叫的厲害,好像是拴著的。又有盞燈亮著,每次他跳進去抱玉米棒子和茭子頭時,我在外面等著接應,心裡咚咚咚的跳著,直到他再跳出來。到了這個年齡,生火爐子不再是件難事了。有時還會把火封住,第二天早上一捅開,再漏漏灰,火就旺起來了。所以初中以後生爐子的事,反而記憶不深,但小學時候值日生爐子的記憶刻骨銘心,尤其是灌進我袖子裡那一大股煤煙油,永遠也忘記不了。

兒時的冬天好漫長,我們在期待著春天的氣息,苦澀的童年在年復一年的輪迴中成長了,也懂事了。但那個時候的艱難,磨練了我們,也成就了自己,並且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配圖來源於網絡,旨在傳播本土歷史文化。版權歸原作所有,向原作者致謝!)

相關焦點

  • 葵花歲瓣 · 生爐子
    談不上審美,大桶做大爐子,小桶做小爐子,歪桶做歪爐子。      鐵鍋擺在歪爐子上,歪打歪就,炒來炒去,鍋也炒歪了,炒出一盤子歪菜,好歹不用歪著嘴吃。         生爐子,得先掏出隔夜的煤渣,那都是昨晚的記憶。
  • 冬日裡的溫情都在兒時的爐子旁
    想起童年時候的老家,家家戶戶都要生個火爐取暖。不同的年代,冬夜圍爐溫暖著不同的記憶,兒時,傍晚放學,背著小書包走進家門天已擦黑,通紅的蜂窩煤上面水壺早已嗚嗚沸騰,爐邊是媽媽蒸好的饃饃,一旁的鐵杯子媽媽泡好的茶,被我一幹而盡。烤著火爐,吃著鬆軟的饃,抬頭看著手轉調臺的電視機,感覺一天在學校裡凍的發瑟的身體,這會算是徹底從腳到頭,暖了起來。
  • 【閱讀】會寧記憶——難忘的煤油爐子
    煤油爐子現在基本沒有了,偶爾你會從自家的垃圾堆裡或者在古玩店裡見到它的尊容,每每看見那鏽跡斑斑的東西,總讓人想起過去那點點滴滴的歲月。後來我調到會寧一中當老師,也當班主任,那時候班主任最麻煩的事情就是學生宿舍的管理,舊教室做宿舍,三四十個同學擠在一個大教室裡,前後兩排,全部打通鋪,每一個學生一個煤油爐子,平時煤油爐子放在床板下面或者架在窗臺上,做飯的時候拿出來放在床板前面
  • 好大膽:爆竹銷售店生爐子烤火
    株洲日報記者 馬文章株洲日報訊 批發商行沒有取得經營許可證,非法儲存、銷售煙花爆竹,老闆竟還若無其事地在店內燒煤爐子烤火。12月7日,蘆淞區應急管理局執法人員,對轄區五三廠生活區的多個煙花鞭炮銷售店鋪進行突擊檢查時,也嚇了一跳。
  • 爐子反菸怎麼辦 使用爐子時要注意什麼
    使用爐子要考慮許多關鍵的要素,包括材料的類型以及不同的品牌質量,而且要重視後續的清理。很多家庭主人就是忽略了這些要點,導致爐子使用過程很容易出現故障。下面就是關於爐子反菸怎麼辦以及使用爐子時要注意什麼,希望大家都能正確使用家庭裡面的爐子,發揮更好的作用。
  • 「茶爐子」難忘的的鄉愁
    在六七十年代,進了大荔縣城的四大城門,就有幾家開的「茶爐子」車水馬龍,尤其是在城南門口的南大街十字口,就有好幾家,那時最有人氣的是老吳家和老李兩家的茶爐子最紅火,每天人來人往,只聽到風匣拉的噼裡啪啦,一壺一壺的用「安化磚茶」燒的釅茶,喝起來那才叫過癮,生意到還是不錯。
  • 波士頓疫情記事:爐子壞了
    手機輻射讓大腦生腫瘤的傳聞現在還在中老年微信群裡面震驚爸爸媽媽們。其實收音機也是有輻射的,無論調頻還是調幅。我猜八十年代後期開始,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推行的特別成功,和電視突然普及到千家萬戶有關。電視可是傳說中的輻射大戶,說不定也間接影響了中國人的生育能力。為了試試電磁爐,我跑去了麻州更西邊的Milford,那裡有一個Clarke的展示間。Clarke是一個分銷商,經營幾個牌子的電器。
  • 太極拳就好比煽火生爐子,轆轤搖井水
    修煉,就是從腎這深井裡打出來真一之氣。轆轤,就是趴到井口,三個腿的東西,井上轆轤臥嬰兒。老輩講:夾脊一堵,神仙無路;夾脊一通,百病不生。太極拳的通背就是通夾脊,就好比生爐子,火不旺了,需要人來扇一扇。
  • 「優質精選」的英文個籤:記憶中的美好,留在記憶裡就好
    5.There is always a sad dream,in the dream, he loves me very much 總是做一個很悲傷的夢,在夢裡他很愛我。
  • 【童年記憶】爐火燃燒的童年
    上小學時,值日生都是按組分開的,三五個同學一組。我小時候最怕燒火,劃一根火柴沒等點著柴火就滅了,有時候浪費了半盒火柴居然沒點著一爐火,而自己的小手被碳染成黑色,一不小心臉蛋、額頭也被染成花臉貓,這些不要緊,最最最氣人的是手都快凍僵了,爐子還是冰涼的……     早晨,值日生到校後就忙著燒火,撿柴打炭,從煙囪裡升起一縷滾滾濃煙開始,爐子裡的火苗燃燒著,教室裡終於有了一股暖流。
  • 老師,你還在微信群裡留作業嗎?
    抄寫、聽寫作業內容其實也是一種書寫訓練,讓孩子加強記憶,培養孩子的聽寫能力。 市第二實驗小學: 從來沒有 在微信群、QQ群留過作業    12月10日下午,市第二實驗小學五年級四班班主任呂春燕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她從來沒有在微信群、QQ群裡留過作業,也沒有讓家長批改過作業
  • 《龍貓》:留在記憶裡的夏天
    《龍貓》記憶裡的夏天。洋溢著芳草的清香與西瓜的甘甜。《龍貓》記憶裡的夏天,是穿上漂亮的連衣裙、戴著插滿花朵的大草帽赤腳在田埂上奔跑;是穿著肥大的背心坐在涼蓆上吃西瓜;是挽起褲腳、拎起水桶下河裡摸魚捉蝦。
  • 「比酒還醉人」的心碎文案:記憶中的美好,留在記憶裡就好
    記憶中的美好,留在記憶裡就好。 11.He called you baby. Is it Bao or Bei. 他叫你寶貝,是寶還是備。
  • 美好的時光只能留存在記憶裡,讓它回放,留下馨香,回味無窮!
    美好的時光只能留存在記憶裡,讓它回放,留下馨香,回味無窮!時光似流水,一去不復返,我們所能留住的就是刻在腦海中的優美記憶。靈魂就是在記憶中活躍的舞蹈翩躚。一幅畫作,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把其中精神和審美抵減,相反它們會歷久彌新,流出永恆的芳香!
  • 記憶中的水汆兒
    汆兒身的長短粗細剛好插在「洋鐵皮爐子」的爐眼兒裡,當然也有一尺多長的。簡陋的水汆兒,是用稍粗的鐵絲窩成前是圓圈後是鐵絲擰成把兒的形狀,套在鐵筒的上沿兒。而高級點的水汆還有銅製的,配上精巧的把兒,把兒上掛有可翻的蓋兒,更顯得雍容華貴上檔次,成為大戶人家的寵物。另外,還有將汆兒的底部做成錐形的,那是便於插入煤球中,擴大受熱面積。
  • 視頻|爵士樂和咖啡相伴 記憶裡糖油果子還是哪個味嗎
    四川在線記者 華小峰 攝影報導這個冬天對顏二哥來說很不尋常,本想是爐子和柜子都一起甩賣了,就安安心心休息。哪曉得機緣巧合,在一家社區服務中心的幫扶下,這個曾經成都糖油果子的翹楚、網紅小吃「成都小時候的糖油果子」的油膩招牌又掛起來了。
  • 我的錢,是從草裡生出來的
    貧農的階級成分,文革的狂風巨浪襲來之時,王大爹家衝擊甚小,他也沒有太多記憶,只是在文革末期,結婚生子。知青回城高考,歷經十餘年苦難,迎來新的人生;王大爹分家了。  分家是王大爹屬於自己人生的開始,也是他六十三年人生中記憶最深刻的一次,父親給的一口黑黝黝的吊鍋,蓋新瓦房時分的四根松樹幹,算是全部家當。
  • 元宵節裡沒元宵,婆婆用碳爐子燉了一鍋湯,饞得我連喝三碗!
    元宵節裡沒有元宵,婆婆用碳爐子燉了一鍋湯,饞得我連喝三碗!大家好!我是紫色浪漫,又到了分享美食的時間,今天是元宵節,祝朋友們元宵節快樂!婆婆燉的蓮藕排骨湯,和我在武漢燉的不一樣,婆婆用碳爐子,和專門燉湯的吊子(武漢話,類似於大瓦罐),燉了整整兩小時,蓮藕燉的又粉又面,排骨軟爛脫骨,湯味清甜,饞得我一口氣喝了三碗!
  • 六十、七十年代在農村有句術語叫:窮生蝨子富生瘡,今時代變遷成記憶
    六十、七十、八十年代人的都親身體會身上長過蝨子,在農村有句熟語叫,「窮生蝨子富生蒼」,在那年代家裡窮,冬天只有縫的棉襖衣,一個冬都穿著。後來身上太癢了,我母親給我把棉衣脫下來看看,媽呀!在線縫裡藏起來很多,剛開始母親還用手抓,太多了抓不完,後來母親直接燒了一鍋開水煮死,所以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 黃桷坪煙火氣裡的記憶和機遇
    但一提到蹄花湯、川美校園、塗鴉街,語氣裡有著他自己也沒覺察到的主人翁姿態。生在鐵路醫院,從鐵路幼兒園一直念到鐵路小學、鐵路中學,和父母在鐵路俱樂部看電影,去川美校園跑步,在鬧熱的鐵路市場穿梭遊走,一直到高中,榮鵬才真正離開黃桷坪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