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中最早的憤怒控制著作是塞內加寫的,他生活於公元前4年到公元65年的羅馬帝國。
塞內加(上圖)出生於一個富有、有權勢的伊比利亞(西班牙)家庭。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生病,受到哮喘和令他想自殺的抑鬱症的折磨。他因為一場精彩的演講得罪羅馬皇帝,先是被流放,後來回到羅馬,此時羅馬皇帝已經換為年輕的尼祿(下圖,他是古羅馬出名的暴君,在西方的名聲相當於我國歷史上的商紂王、隋煬帝一類的),他成了尼祿的老師,最終因跟尼祿爭執,被控密謀反對尼祿,被迫自殺。
憤怒最好的解藥是等待。放鬆面部表情,讓我們的聲音更柔和,腳步更緩慢;逐漸地,外部特徵改變了內在的情緒。
塞內加說:「如果我們反覆地把憤怒所有的缺點放在我們的眼前,對它形成正確的判斷,我們就能阻止自己變得憤怒。」關鍵詞是「反覆地」。我們需要反覆地挑戰導致憤怒的核心信念,因為這些核心信念已經變得根深蒂固、習以為常。舊習慣需要被新習慣取代。
我們的情緒是私人事務,但人和人都是存在相互關聯的,所以我們的壞脾氣會感染他人,尤其當你是管理者時(包括組織、企業、家庭裡的領導者)。
你可能會因為別人的輕率、粗魯、無能、自私、不體諒別人而生氣。但是事實是,人們就是這樣,歷來都是這樣。所以要有所預期。你還可以一直提醒自己,你也是一個脾氣暴躁、忘恩負義、粗魯、自私的人。塞內加提出,這樣你可能會對他人的過錯更加寬容了。(就是換位思考)
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的理性和自控非常有限,成長為成熟的成年人非常困難。塞內加寫道:「你為什麼要忍受一個病人精神錯亂的行為、一個瘋子的瘋話,孩子們壞脾氣的爆發?當然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此讓我們更善意地對待對方。」
塞內加是羅馬最偉大的悲劇作家,他在戲劇和散文中描寫的殘忍、混亂的世界很接近莎士比亞後來在《李爾王》和《哈姆雷特》中描繪的世界。
塞內加和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上圖)一樣,認為觀看悲劇是一種群體治療,提醒觀眾世界上會發生最糟糕的事情,所以當他們離開劇院,回到他們奢侈的生活,他們的自滿和任性被動搖,學會了感激他們擁有的東西。我們給自己講述災難的故事,為不幸做準備。(19世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發展了悲觀主義思想,悲觀主義思想其實是屬於悲觀中帶著看開的豁達,有點近於佛學思想的「無常」,叔本華在年輕時對佛學下過一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