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GB/T 14487-2017中的七個茶葉感官審評術語及解釋的一點想法:
1.滑,smooth
茶湯入口和吞咽後順滑,無粗糙感
應該說滑和澀更為對立,設想茶湯和舌面,咽部之間有摩擦力,越順滑摩擦力越小,越滯澀摩擦力越大。粗糙感更容易和細膩的口感形成對比,粗糙是滯澀的原因之一,細膩則是順滑的原因之一。
2.回甘,sweet after taste
茶湯飲後,舌根和喉部有甜感,並有滋潤的感覺
常聽賣茶者說,不回甘不是好茶,但常有人,茶湯一入口便說有回甘,每每此時,都忍不住請教一下對方所理解的回甘是什麼。回甘有時候來得快,有時候來得很慢,如果同時喝好幾個不同的茶,究竟是哪個回甘了,還容易張冠李戴。不可否認的是,體會到回甘的時候,心情會有些雀躍。
3.濃厚,heavy and thick
入口濃,收斂性強,回味有黏稠感
4.醇厚,mellow and thick
入口爽適,回味有黏稠感
5.濃醇,heavy and mellow
入口濃,有收斂性,回味爽適
風味輪理論認為,濃,醇是濃度,厚,滑是觸覺;這三組滋味從詞義來說,前一字表達入口的滋味,後一個字表達回味的滋味,這是三個有頭有尾的滋味體驗。回味的黏稠感,爽適感,看起來和滋味濃度關係很大。想起有些糯香型的中小葉種早春綠茶,滋味醇厚,回味有黏稠感,此種黏稠感,和本身茶的香氣偏糯香很有關係;此外就是一些回味強烈的生普,回味似乎比較黏稠,但這種黏稠,像是和水悶味關係密切;毫香顯著的茶,回味有黏稠感。回味爽適的體驗,可能多來自清香型烏龍茶。
6.粗味,coarse
粗糙滯鈍,帶木質味
劃重點,木質味,對此解釋深以為然也。
此外,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不拘老嫩,都極易表現出木質味,這似乎和低緯度高海拔的生長環境很有關係。
7.辛味,pungent taste
普洱茶原料多為夏暑雨水茶,因渥堆不足或無後熟陳化而產生的辛辣味
夏暑雨水茶多用於製作熟茶和用於生茶拼配以提味,辛味在普洱商品茶中較少喝到,但在紅茶中多有體驗,不一定是夏茶,深山區或低海拔區,春茶末期的成熟原料製作的紅茶中有體會到辛味。一些綠茶和烏龍茶,白茶也有喝到過。辛味和茶樹鮮葉的成熟度有一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