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虛擬實境 讓生活更精彩

2020-12-15 新浪財經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虛擬實境,讓生活更精彩(開卷知新)

趙沁平 (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製圖:蔡華偉   圖片來源:影像中國

通過模擬現實世界中的事物為生產生活服務,是人類實現進步的重要手段。古代兵馬俑、木牛流馬等實物仿真,工業時代的機電類仿真,資訊時代的計算機數字仿真,將人類仿真水平不斷推向新的階段。隨著高性能計算、計算機圖形學、自然人機互動等技術的發展,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的出現,令人類仿真水平實現質的飛躍,達到新的境界。

以顛覆性技術帶來全新認知手段

虛擬實境是應用計算機技術,模擬出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與真實或構想環境高度近似的數位化環境。用戶藉助頭盔顯示器、數據手套、運動捕獲裝置等必要設備,與數位化環境中的對象進行交互,產生親臨環境的感受和體驗。

廣義的虛擬實境還包括增強現實、混合現實和增強虛擬。增強現實是將計算機生成的數位化對象疊加在視頻圖像或現實環境之上,向用戶呈現出一種虛實結合的新環境;混合現實和增強現實類似,只是前者中的計算機生成對象與現實環境對象可區分,而後者難以區分。現在一般使用狹義的虛擬實境概念,即完全由計算機生成的虛擬對象和環境。

設計實現一個虛擬實境系統,需要數據採集、分析建模、繪製呈現、傳感交互等方面的技術。數據是構建虛擬實境系統的基礎。數據獲取設備有照相、攝像、3D雷射掃描等通用型和CT、核磁等領域專用型兩大類。數據獲取的質量直接決定虛擬實境技術在各行業領域的應用效果。建模是現實世界中的對象在計算機中的數據表示,即利用數學、物理知識、各種數位化技術,將現實世界中的對象及其相互關係、相互作用及動態變化規律等,映射為數字空間中的數據表達。通過輸出設備,虛擬環境中的各種對象模型以視覺、聽覺、觸覺等形式綜合呈現,讓用戶有身臨其境之感。虛擬實境的自然交互則指人在虛擬環境中的操作,以及虛擬環境對人的多感知反饋。

虛擬實境是一項具有顛覆性的技術。它致力於突破二維顯示,實現三維呈現;突破固定屏幕,實現佩戴式自由觀看;突破鍵盤滑鼠的傳統輸入方式,實現人的身體與虛擬環境手、眼、行相協調的自然交互;突破時空局限,體驗者可以沉浸在歷史或未來、宏觀或微觀的逼真虛擬環境中。

虛擬實境技術正在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許多科技機構和專家認為,虛擬實境是繼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之後的新一代計算平臺,是網際網路未來的新入口,將成為人類認識世界、體驗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手段。

為人類生產帶來新模態,為人類生活帶來新體驗

上世紀60年代,虛擬實境的概念開始提出。八九十年代,虛擬實境應用於軍事、製造、醫療等行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經過多年發展,虛擬實境新技術開始進入大眾消費領域,給人們帶來全新體驗,在大眾消費市場,「虛擬實境+」成為發展趨勢。

軍事是應用虛擬實境比較早的一個領域。80年代初,一些國家的軍隊開始採用虛擬實境技術構建虛擬戰場環境,用於軍事訓練。現在虛擬實境技術已全面應用於一些國家各軍兵種及聯合作戰訓練、規劃、預演和決策。進入21世紀,行動更複雜、節奏更快速、空間更廣闊的未來戰爭對虛擬實境技術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

虛擬實境技術應用於裝備製造,產生了許多新的製造技術,如沉浸式設計、虛擬樣機與評價、虛擬組裝、增強現實裝拆導引以及操作維護培訓等。近年來興起的數字孿生技術將虛擬實境應用場景擴展到裝備設計、樣機、生產、裝配、銷售、培訓、運維等環節,全面提升生產和管理效率。

醫療健康是虛擬實境技術的重要應用領域。90年代出現點位式數字人體和虛擬人體器官。虛擬人體為醫藥研究提供全新實驗平臺,並在臨床治療方面為手術規劃、預演、優選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手段。

文化教育也是目前虛擬實境應用比較廣泛的一個領域。採用虛擬實境技術可以構建各種教學場景,如微觀世界的分子、原子,宇觀世界的太空、太陽系,以及人體三維器官、重大歷史事件場景等,從而大幅提升學習體驗和效率。此外,虛擬實境圖書將傳統紙質圖書內容動態、立體化地呈現給讀者,提升了圖書閱讀的沉浸感和理解效果,對閱讀、教學方式產生重要影響。

虛擬實境應用於電子商務,將商品的二維圖片展示發展為更具真實感的三維全貌呈現,消費者甚至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感受試戴、試穿、試用效果。正在發展中的其他應用還有虛擬實境+建築、虛擬實境+文旅和智慧城市等。可以看到,這些應用拓展了人類的感知效能,改變了行業的產品形態和服務模式,推動行業實現升級換代式的發展。

總之,虛擬實境的發展為人類生產帶來新模態,為人類生活帶來新體驗,同時形成具有發展前景的新型產業。

突破數據傳輸瓶頸,迎來長足發展

隨著5G技術的普及,虛擬實境將突破數據傳輸瓶頸,迎來快速發展:系統深度更加逼真、交互高度更加自然、與人工智慧技術深度融合。

目前,虛擬實境的逼真性主要體現在對象的形態和外觀,物理特徵局限在運動學和動力學範圍。深度逼真將使對象物體的其他物理特徵如彈塑性、材料屬性以及生命體對象的生理生化特徵有更加豐富的體現。

交互性是虛擬實境的基本特徵,交互的高度自然化是必然趨勢。首先,計算機系統將對用戶完全透明,人與其虛擬實境應用環境的自然交互將取代通過鍵盤滑鼠的人機互動;二是頭戴式顯示設備進一步向高清、舒適、輕量化發展,頭戴式顯示設備的眩暈感逐步減輕,眼動跟蹤等也會使交互更加自然;三是AR眼鏡逐步取代屏幕顯示;四是虛擬實境的觸覺識、辨別技術,虛擬實境柔韌感和溫溼感技術得到應用,出現更多個性化的交互設備器具。

未來,人工智慧技術將深度融入虛擬實境系統。一方面將帶來虛擬環境中虛擬對象與交互的智能化,VR主播、VR助教、VR護理等將更加逼真;另一方面是虛擬實境內容研發與生產將更加智能化和自動化,大眾喜聞樂見的VR新聞、VR影視、VR遊戲將更加豐富。

數字孿生是虛擬實境應用的深化發展。數字孿生應用使得物聯網連接對象擴展為實物及其虛擬孿生,將實物對象空間與虛擬對象空間聯通,形成虛實混合空間。物聯網也將發展成為新一代的數字孿生網,從而大幅度提升各行業的生產運行效率,產生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豐富的數據源、廣闊的行業應用與巨大的消費需求,是我國虛擬實境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與此同時,我們在源頭技術原始創新、軟硬體基礎平臺建設、專用設備研發、標準化推進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十四五」期間是我國虛擬實境產業走向集約優化的關鍵時期,期待虛擬實境技術迎來長足發展,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虛擬實境,讓生活更精彩(開卷知新)
    製圖:蔡華偉  圖片來源:影像中國 通過模擬現實世界中的事物為生產生活服務,是人類實現進步的重要手段。進入21世紀,行動更複雜、節奏更快速、空間更廣闊的未來戰爭對虛擬實境技術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虛擬實境技術應用於裝備製造,產生了許多新的製造技術,如沉浸式設計、虛擬樣機與評價、虛擬組裝、增強現實裝拆導引以及操作維護培訓等。近年來興起的數字孿生技術將虛擬實境應用場景擴展到裝備設計、樣機、生產、裝配、銷售、培訓、運維等環節,全面提升生產和管理效率。
  • 第六屆中國虛擬實境產學研大會在石景山舉辦
    本屆大會由中國虛擬實境技術與產業創新平臺、北京市石景山區政府聯合主辦,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指導,以「虛擬實境助力新經濟」為主題,突出呈現虛擬實境技術成果與產業發展,積極布局產業協同創新,深化場景應用、國際合作與競爭,推進北京引領我國虛擬實境產業發展,形成北京市良好的內循環產業基礎,促進石景山區落實牽頭承擔北京市虛擬實境產業發展任務,是我國虛擬實境領域教育、科研、技術、產業、金融
  •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 1月11日,中國工程院官網發布關於撤銷李寧(農業學部)院士稱號的決定。
  • 虛擬實境,讓生活更精彩
    原標題:虛擬現實,讓生活更精彩(開卷知新) 通過模擬現實世界中的事物為生產生活服務,是人類實現進步的重要手段。古代兵馬俑、木牛流馬等實物仿真,工業時代的機電類仿真,信息時代的計算機數字仿真,將人類仿真水平不斷推向新的階段。
  • 走近虛擬實境 | 未來已來,VR讓生活更精彩
    走近虛擬實境 | 未來已來,VR讓生活更精彩 2020-12-16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厲害了:吉林大學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
    作為國家985、211工程,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吉林大學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他們分別是——(按當選年份排序)沈家沈家驄,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郭孔輝郭孔輝,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教授。先後主持完成多項我國汽車行業的基礎性科研項目和一汽新型汽車的開發研製工作。
  •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原因曝光!李寧院士貪汙案始末李寧簡歷...
    中國工程院撤銷李寧院士稱號!據中國工程院官網消息,根據2020年12月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李寧貪汙罪的判決意見和中國工程院相關規定,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查確認,決定自2020年12月8日起撤銷李寧(農業學部)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
  •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國製造業如何對標創新 轉型發展
    來源:新浪財經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由製造業國際聯盟和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共同主辦、天津市工信局協辦、天津愛波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愛波瑞集團分公司承辦的第十七屆中國製造業國際論壇在11月18日至22日期間舉辦。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簡歷:動物轉基因克隆研究領軍人物
    工程院院士李寧簡歷及個人照片曝光,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內動物轉基因克隆研究領軍人物。  中文名李寧  國 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 族漢  職 業學者  畢業院校江西農業大學  主要成就:2007年增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62年出生於江西南昌,82年畢業於江西農業大學。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出席晉江市普通外科高峰論壇
    原標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出席晉江市普通外科高峰論壇晉江市普通外科高峰論壇現場11月21日,2020年福建晉江市普通外科高峰論壇在晉江市佰翔酒店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教授蒞會,並同與會者分享普外科前沿技術。
  • 馬俊如、杜祥琬院士獲頒俄羅斯工程院金質勳章
    近日,在70餘位嘉賓和俄羅斯工程院主席團成員見證下,俄羅斯工程院院長古謝夫向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原局長馬俊如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頒授金質勳章,感謝他們為中俄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做出的突出貢獻。
  • 清華大學聶建國教授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11月13日,日本工程院第35次理事會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聶建國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聶建國是此次增選中唯一一位外籍院士,並收到日本工程院小林喜光院長的祝賀。聶建國院士成立於1987年的日本工程院(The Engineering Academy of Japan),由大學、產業界以及國家機關中在工程及科學技術相關領域作出卓越貢獻並具有重要領導和指導地位的人士組成。在此之前,共有16位國際知名專家教授入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餘少華加盟復旦,任職於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師資隊伍」顯示,該院「兩院院士」一欄新增了研究方向為6G光子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餘少華,學院現有兩院院士5人。餘少華,1962年9月6日生於武漢,男,漢族,武漢人,信息與通信網絡技術專家。中共黨員。
  • 李寧被中國工程院「除名」
    農業學部)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據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2020年12月8日消息,當日,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及同案張磊貪汙上訴一案進行二審公開開庭審理並當庭宣判。
  • 臺網友流傳「孫中山年輕帥照」,臺媒闢謠: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新媒體】;近日臺灣社交網站上流傳著幾張「孫中山年輕時帥照」,但臺媒「中央社」12月4日報導指出,這幾張照片均不是孫中山本人,其中一張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年輕時的照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德民大學入學照片新華網曾刊發王德民大學入學照片報導指出,這3張照片中有兩張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專家王德民年輕時的照片,包括一張王德民1955年就讀北京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的註冊入學照片,目前該照片陳列在中國石油大學校史館裡,大陸主流媒體也都報導過;另一張則是電視節目刊出的王德民高中時期的照片
  • 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像廣東人煲湯一樣扶持人體自然力
    在上午進行的「『峰』在哪裡·深圳生物技術的下一個五年」高端對話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樊代明認為,要加強人體自然力與醫學管理。樊代明指出,面對威脅人類的新冠病毒殺手,單個國家、地區或單個學科、專家、技術的單打獨鬥都是行不通的。整合醫學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必定選擇。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務體系,才能應對接踵而至的各種醫學挑戰。
  • 中國工程院院士段正澄患新冠肺炎離世 相伴57年的愛人也被感染...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每經記者:陳晴 鄢銀嬋 每經編輯:宋思艱2月15日晚間,自媒體「華科男」發布的一則消息令整個學術界陷入悲痛: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段正澄教授因新冠肺炎救治無效而逝世。
  • 瀋陽膚康楊振宏醫生拜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石學敏教授
    為發揚國粹,傳承中醫,提升醫院的服務能力,2020年11月24日,膚康皮膚病醫院的醫師團隊前往南京,參加國醫大師石學敏院士授徒儀式。瀋陽膚康皮膚病醫院皮膚科主任楊振宏成為石學敏院士弟子,並成為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學術思想傳承人。
  • 深圳膚康閆榮磊醫生拜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石學敏教授
    為發揚國粹,傳承中醫,提升醫院的服務能力,2020年11月24日,膚康皮膚病專科的醫師團隊前往南京,參加國醫大師石學敏院士授徒儀式。深圳膚康皮膚病專科皮膚科醫生閆榮磊成為石學敏院士弟子,並成為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學術思想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