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玻璃做的海洋生物,讓哈佛大學都買去收藏.. 玻璃做到極致,可以這麼真!

2021-02-15 英國那些事兒

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這一家人的故事。

坐著的那位男性叫Leopold,旁邊是他的妻子,站著的是他們的兒子Rudolf。

一家人來自波西米亞,老爸Leopold是當地大名鼎鼎的玻璃藝術家,整個家族加工玻璃、金屬和各類寶石藝術品,這份家族手藝,他們已經傳了300度年....  

他們主要生產玻璃飾品和實驗室的玻璃器具,服務的客人不是貴族就是富商。

他兒子Rudolf對這份手藝活很感興趣,整天跟著老爸跟著老爸玩玻璃製品,並且很快也搞出了名堂。為了讓兒子得到更好的發展,他們還舉家一起搬到了德國。

夫妻恩愛和睦,兒子勤奮由願意繼承家業,一切看起來都是一副幸福美滿的樣子。

然而,一家人這樣美好的生活,卻在1853年變了個樣子。

當時霍亂肆虐,Leopold的妻子不治而亡。傷心欲絕的他準備遠走美國,出去散心。

而這次旅行,卻給Leopold帶來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當時老爸Leopold坐上了遠渡美國的輪船,沒想到輪船出現事故,在海上停泊了2個星期。無聊的他開始站在船上觀察海水裡的生物,當Leopold第一次看到海裡的水母等無脊椎生物時,渾身觸電般的發出驚嘆。

渾身通透的水母太像跟他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玻璃製品了。

回到德國後,Leopold的腦海裡一直回想著那些海底生物的樣子。因為很多人沒見過這些生物,他一度很想跟兒子Rudolf一起用玻璃把它們做出來。

不過當時的Rudolf滿口拒絕,因為他主攻的是植物模型,對其他的一點兒興趣都沒有。而且他沒見過這些東西,還覺得老爸去趟美國腦子受刺激了。甚至這話在傳到村民們的耳朵裡後,大家也都覺得Leopold異想天開。


Leopold就這樣鬱悶的度過了十年,直到1863年,他遇到了德勒斯登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Reichenbach,才終於解決了這個「心病」。

Reichenbach看到Leopold那些巧奪天工的作品後,趕緊來找到他。因為在當時雖然陸地上的動植物標本已經不計其數,但是這些海洋生物標本卻寥寥可數。


因為受制於製作技術,不僅製作出來不夠美觀,而且耐不住時間的考驗。

他想讓Leopold把它們做成玻璃模型,一舉兩得的解決這個問題。

多年之後終於遇到了支持自己的人,Leopold滿口答應著。並且憑藉自己多年經驗和高超的手藝,很快就製作出了第一組海葵的模型。

沒想到,Leopold憑藉這組近乎完全真實的作品,獲得了當時科學界和藝術界的一致好評。

畢竟在當時技術並不發達的年代,這種手工藝製品難得能如此精緻。

Reichenbach再次勸說Leopold,希望他能暫時放下300多年的家族企業,專心做一些海洋生物模型,出售或捐贈給大學和博物館,把這些美好的生物帶給更多人。

Leopold絲毫都不猶豫的就同意了,並且今後的每一個玻璃作品都讓人為之驚嘆。

Leopold的每一個作品,都是根據書上的圖紙為原型,

再加上自己的改良,製作出蠟膜再逐步完成的。 

更讓Leopold開心的是,兒子Rudolf看到他的良苦用心後,

也決定暫時放下自己最愛的植物模型,跟老爸一起做起了這些,當時很多人眼中的「神秘生物」。

就這樣,他們在17年的時間裡,一共製作了131件這樣的玻璃海洋生物,

除了捐贈給了博物館外,很多被哈佛大學買去講課收藏。

而這次經歷,不僅讓爺倆的手藝廣為流傳,更給兒子Rudolf帶來了一個新的契機。

1886年,哈佛植物博物館籌建的時候,負責人又聯繫到了Rudolf,希望他能繼續做一些玻璃製品。

負責人表示,他看到之前父子倆做的這些海洋生物模型後,無比驚嘆。也想委託他們幫忙做一些植物模型用來展覽和教學。

當時Rudolf有些猶豫。因為他們負責的海洋生物模型雖然已經持續了很久,但還沒有全部完成。Rudolf表示製作這些模型的關鍵,就是必須肯花時間和精力。

他怕同時接下兩份工作,不僅無法高質量的完成,也會砸了自己的名聲。

不過在負責任的堅持下,Rudolf和爸爸也接受了這份邀請,

並且用他們做出的這些植物模型,再一次驚豔了所有人。

 

為此Rudolf還專門去了一趟美國,學習專業的植物相關知識,記錄了大量的筆記和模型。

然而好景不長,因為長時間過勞工作,1985年Leopold在出訪美國時去世了。

兒子Rudolf也陷入了困境,他買不到可以用來製作模型的高質量玻璃。

Rudolf四處打聽無果,隨後又跟哈佛方面請教。

本著絕對不能將就的原則,萬般無奈下Rudolf又開始抽時間自學製作玻璃的技藝。

多年研究和考察後,Rudolf也逐漸能製作出符合要求的玻璃,

並且在隨後的日子裡,一直在為哈佛的植物博物館製作這些模型。

直到1938年,當時已經80歲高齡的Rudolf再也撐不住,他宣布從此退休。

而Rudolf這一生,一直專注於製作這些藝術品,甚至都來不及培養一位接班人。

這份對Rudolf一家來說,祖傳的手藝也從此失傳。

在這前後70年的時間裡,Rudolf和他的爸爸僅為哈佛就製作了4400個模型,

其中有780個是生活中實物大小,其餘的都是放大了細節的版本。

而父子倆的這些作品,

如今也一直收藏在哈佛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中,供人欣賞。

直到現在,也在一直驚豔著世人。

   

ref:

https://www.pinterest.com/cmdesigns10/leopold-rudolf-blaschka/

http://hmnh.harvard.edu/glass-flowers

---

淮山觀道:去看過…真的特別厲害…

ZarkZark:這不開個全球連鎖店簡直可惜啊,不然以後一說起玻璃,那就是他父親名字,簡直玻璃中的勞斯萊斯

Im-楊-:這麼好的手藝居然失傳了,好可惜

楓林風過響風鈴:工匠精神!

末塵wink:香蕉那個真的是驚豔到我了

金泰妍大力up我:別的不說。這份匠心這份手藝。真的是6到飛起。佩服這些大師

----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將玻璃鍍膜做到極致
    很多人可能從來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但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教授、國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綠色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汪洪卻想了20年。現代窗戶上的玻璃早已不僅僅是為了防風擋雨,通過高科技手段給玻璃鍍上不同的薄膜,能夠實現節能、防曬、除霜、防霧等諸多功能,這些高性能鍍膜玻璃產品,已成為降低建築能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材料。
  • 被全世界超過200家博物館收藏的玻璃,到底有什麼不同之處?
    而他就是憑著僅一隻眼睛,帶著他的經驗,指導自己的團隊,把玻璃藝術發揚光大,打造了無數令人驚喜的玻璃藝術作品,被全世界超過200家博物館收藏。他向我們證明了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阻止藝術家的創作。他就是當代美國玻璃藝術的先驅者——Dale Chihuly戴爾·奇胡利。
  • 只剩一隻眼睛的老人,卻制出世界上最美的玻璃
    藝術園內的展品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玻璃藝術大師戴爾·奇胡利的創作,既有他早期的作品,玻璃藝術品及建築作品檔案,又有最新作品的展示,更有戴爾·奇胡利大師心愛的私人收藏,如古董收音機、古董相機等。看看下面這些藝術園的藏品,你就會知道裡面有多美了。
  • ​一顆草莓的衰敗,如玻璃那麼持久
    Leopold Blaschka和Rudolf Blaschka哈佛大學教授喬治·古代爾(George Goodale)在聽說了布拉斯卡父子之後,意識到他們能夠幫助自己完成想要的植物標本的製作。那個時候,沒有可靠的媒介能用來模擬植物進行研究和保存。植物幹制標本很容易隨著時間而變形失色,而蠟對溫度的敏感一直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 他用500斤玻璃做出高定婚紗,驚豔時裝秀,但是透明的怎麼穿?
    他用500斤玻璃做出高定婚紗,驚豔時裝秀,網友酸了:美爆了,但透明的怎麼穿?她追求極致的純潔,於是想到了無色無味的玻璃,別看是玻璃做的,但是在陽光下可以折射萬千色彩。可以變身成藝術品。
  • 70歲老人花30年把水母裝進玻璃:在玻璃世界,美是永恆的
    你見過懸浮在玻璃裡的水母嗎?水母,玻璃,風馬牛不相及,很難想像它們會聯繫在一起。但是在一位美國老爺爺的手中,色彩鮮豔的水母,竟然可以懸浮在玻璃中。不信,你看。這是紅色的水母。藍色的。
  • 玻璃大王曹德旺的煩惱,福耀玻璃市值破千億,但是利潤持續下滑
    其實以福耀的影響力,進入其他的汽車配件領域,也是一個不錯的考慮,福耀現在資金充裕,或者是自己布局,或者是直接收購都是可以考慮的。還有一個非常激進的思路,就是福耀找一個財團合作,一起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如果福耀也去做新能源汽車,一定會造成巨大的影響力。福耀這個品牌在中國影響力非常大,而且福耀就一直代表了非常好的品質。
  • 一座玻璃博物館的跨界雄心|上海玻璃博物館|玻璃|康寧集團|畢蓉蓉|...
    在滿世界跑尋找商機的過程中,張琳接觸到了國外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其中他最留意的,當然是玻璃主題的博物館。比如美國的塔科馬國家玻璃博物館,後來被評為新現代建築裡的「世界七大奇觀」之一;還有位於紐約州的康寧玻璃博物館,它也是全球最大的玻璃收藏博物館。「這些玻璃博物館之前往往都有非常大的製造工廠,我在製造業工作的時候,是非常仰慕地看著它們,但是它們也不行了,也要關掉。
  • 對話|專訪玻璃工匠Granite Calimpong
    在與玻璃日久天長的互動之中,我想它對他的含義已經超越了「危險」「燙手」這些外行人的印象標籤。他說,「我父親是個制陶人。他制陶的時候也要用到火。因此我第一次看到玻璃燒制就感受到了親切。火使固體的,實質的石英砂變成了液狀,變成流動的了,瞬息萬變,變成有很多的可能性了。」「做玻璃最重要就是要靈活。觀察它在發生什麼,接受並迎合,做出相應的改變。它不像木頭,你可以硬把木頭變成想像的樣子。
  • 這些玻璃做的東西,為什麼能拍出天價?
    | 微信第一風尚自媒體 |範主說:真正的奢侈是處處做到極致的講究>(商務範出品,轉載請註明) 說起玻璃,大家生活中都已經司空見慣了。然而,在玻璃成為可以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廉價物品之前,是作為一種藝術和奢侈品存在的,而一些玻璃製品,其價值更是不菲。那麼今天範主就帶大家看看,那些世界上最貴的玻璃製品吧。 🍶 世界上最貴的香檳杯 好酒配好杯,像這對世界上最昂貴的香檳酒杯,售價就高達40萬美元。
  • 哈佛大學智力題:入門級難度,一般人還真不會,不相信可以試一試
    哈佛大學,是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它是美國本土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所高等學府。作為享譽全世界的一所名校,哈佛已經有著太多耀眼的光環。然而,可能有些人並不知道,哈佛大學不但人才輩出,而且坐擁全世界最大的大學圖書館系統,真是令人羨慕。
  • 看完哈佛學霸的一天才知道:學習好的人,都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
    看完哈佛學霸的一天,我才知道,學習好的人,都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致。先來介紹兩位學霸,一位是學霸小姐姐Sienna,之前從她在網上分享的個人生活,了解到她是哈佛的一名學生。據說,她當初是以2280分(滿分2400分)的SAT成績,考入哈佛的,主修的是心理學。雖然,她還沒有畢業,但是無論是學習、社團活動,還是小視頻網站,做得都非常不錯。
  • 玻璃吹制的詩意
    ,這麼詩意又美麗的玻璃作品相信你一定沒見過,分享幾位以玻璃為創作材質,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各有千秋,難分高下。難以想像玻璃能美成這樣。The Blowing Man藝術玻璃作品這是由Antonio Arico設計,Massimo Lunardon 製作的The Blowing Man系列限量手工玻璃。設計者通過這個系列來述說玻璃吹制的詩意。
  • 他用500斤玻璃做出高定婚紗,驚豔時裝秀
    她追求極致的純潔,於是想到了無色無味的玻璃,別看是玻璃做的凱倫·拉蒙特之所以做這些玻璃婚紗可以變身成藝術品。從凱倫·拉蒙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玻璃的價值並不取決於我們對它的定義,
  • 多虧了範德華力,壁虎才能在平滑的玻璃上爬行
    在城東哈佛商學院的一處實驗室裡,物理教師範德華專心致志地做著關於氧氣的實驗。當他把氧氣通過高壓變為液氧後,運用克拉佩龍物態方程計算的結果與實驗測試的結果並不一樣,他不禁生出疑問。作為長子,範德華很早就擔起大哥的責任,做弟弟妹妹們的表率。在學校是學霸,門門成績都很好,15歲時中學畢業當小學教師,用工資補貼家用。沒上大學的範德華不甘平庸,他一邊賺錢養家,一邊到當地知名學府萊頓大學旁聽物理、數學和天文學講座。沒過幾年他就自學成才,知識見聞超過多數大學生。荷蘭第一所大學:萊頓大學,圖片來源留學網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 如何鑑定玻璃隕石與玻璃
    關於玻璃隕石的形成原因雖然在隕石界還沒得到統一的說法,但大多科學家認為:玻璃隕石是隕石撞擊地球時地表物質熔融、濺射的產物。玻璃隕石不管是否來自地外,但可以肯定的是玻璃隕石的形成與隕石相關。隕石撞擊地球是隨機事件,自人們發現玻璃隕石與隕石撞擊相關以來,目前世界上有玻璃隕石產生的撞擊坑並不多,因此玻璃隕石的發現量相比其它隕石量並不多。相對其它隕石的巖石質,玻璃隕石是特別的玻璃質,呈半透明至透明。目前在世界上發現的玻璃隕石中,顏色呈多種,淺的有白色、乳白色,深的有棕黑色或綠色。
  • 從無家可歸到哈佛大學,她是怎麼做到的?
    然後毫無懸念的,她的面試演講打動了所有人,她贏得了獎學金,最終考入哈佛,畢業於2003年。—— 居然跟我同一年大學畢業!不過年級上比我大三歲。她後來的成就包括:不得不說,她的成功改命,這種徹底的逆襲,絕對是機率小之又小的個例和異數。但是她做到了。細究下,還是可以看到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交互作用。客觀方面,跟這個國家的系統有關。
  • 烤漆玻璃 鋼化玻璃 磨砂玻璃 夾膠玻璃
    調光玻璃現已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但對許多人來說或許還很陌生。調光玻璃歸於定製產品,需求依據客戶需求來定製,智能調光玻璃產品是高端的玻璃產品,稱得上是玻璃中的奢侈品,當然得選擇質量配得上其身價的產品。然後咱們需求了解以下幾個方面:1、尺度尺度包含玻璃和調光膜兩個部分,其間起決議性效果的是玻璃中的調光膜。現在調光膜能做到的最大寬度是1.8米,而為了便利運輸,一般是長度約束在3.2米以內。
  • 哈佛大學的「斯芬克斯之謎」
    研究人文的學者,要查閱文獻資料,那裡是最佳選擇處,中國現代著名學者陳寅恪、趙元任、林語堂、楊杏佛、梁實秋等人,甚至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的胡適等,都曾經專門到哈佛訪學研修,趙元任後來還成了哈佛的名教授。我在那裡親眼看過在國內絕跡或絕版的中國文典和資料。「文革」十年動亂的資料,哈佛比任何地方的收藏都齊全,甚至各地紅衛兵造反派辦的小報,也應有盡有。
  • 他用黃麻創造了可取代高汙染的玻璃纖維的新材料
    他用黃麻創造了可取代高汙染的玻璃纖維的新材料轉轉會報導了日本一位24歲的女孩山口繪理子,用黃麻做成的手袋幫助了許多孟加拉國傳統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