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存在「整個國家為之瘋狂」的鬱金香狂熱這回事嗎?

2021-02-07 自由市場派

作者:Lorraine Boisson eault | 譯:禪心雲起

文章來源:私產經濟學與倫理學


一部新片以17世紀「鬱金香狂熱」中在劫難逃的企業家為背景,但研究這個現象的歷史學家們,卻有他們自己的泡沫去戳破。

 

沒有鬱金香狂熱這回事

 

當鬱金香來到荷蘭時,世界仿佛為之瘋狂。一位水手錯把一個罕見的鬱金香球莖當成洋蔥,和鯡魚三明治一塊吃掉,結果被處以重罪入獄。一種鬱金香球莖,喚作「永遠的奧古斯都」,以火焰般的紅白花瓣著稱,成交價竟超過阿姆斯特丹上流社區一幢配有園藝指導和花園的豪宅。鬱金香市場擴張,投機也隨之爆炸式增長,交易商對尚未綻放花朵的球莖出價過高,於是就像一切金融泡沫一樣,鬱金香市場垮掉了,各收入階層的生意人陷入破產。

 

幾十年來,經濟學家以17世紀的鬱金香狂熱為前車之鑑,指控自由市場的風險。作家和歷史學家沉迷於整出事件的荒謬透頂。這起事件甚至成為電影的故事背景:根據戴伯拉·莫蓋茨同名小說改編的新片《鬱金香狂熱》。

 

唯一問題是:這些故事都不是真的

 

究竟發生了什麼?荷蘭鬱金香投機的故事是怎樣面目全非的?安妮·戈德加在為她的作品《鬱金香:荷蘭黃金時代的金錢、榮譽和知識》著手調查、挖掘歷史檔案時,發現了歷史真相。

 

倫敦國王學院近代早期歷史教授戈德加說: 「我常開玩笑說,這本書應該被稱為『鬱金香:比你想像的要無聊』,人們對這個事件十分感興趣,他們認為可以從中汲取教訓,我卻不以為然。」

 


但是,在你想要進一步把荷蘭發生的事情應用於更晚些的泡沫之前——1700年英國南海泡沫、19世紀鐵路泡沫、網絡泡沫和比特幣等等戈德加用來比較的事件——你必須理解17世紀初的荷蘭社會。

 

首先,荷蘭在掙脫西班牙的獨立戰爭期間,人口結構經歷了深刻轉變。這場戰爭從16世紀60年代開始,一直持續到17世紀。在此期間,商人抵達阿姆斯特丹、哈勒姆和代爾夫特這樣的港口城市,建起了貿易機構,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儘管處在烽火之中,但國際貿易的蓬勃興旺給荷蘭帶來了巨額的財富。在他們新獨立的國家裡,荷蘭主要由富裕商人組成的城市寡頭來治理,不同於那個時代由土地貴族控制的其他歐洲國家。正如戈德加在她的書中所寫:「由此產生的新面孔、新資金和新想法,促進了16世紀後期荷蘭經濟的徹底革新。」

 

經濟發生劇變,社會交往和文化價值也如此。在商人階級當中,對博物學興趣的高漲,對異國情調的迷戀,意味著來自奧斯曼帝國以及更遙遠東方的商品,價格一路上漲,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在大批商品湧入的帶動下,尋求新需求領域的專業知識。戈德加給出的一個例子是魚販阿德裡安·柯倫,他的水彩畫手稿《鯨魚之書》使他受到荷蘭執政的親自接見。16世紀90年代,當荷蘭植物學家卡洛斯·克魯塞斯在萊頓大學創建植物園時,鬱金香迅速上升到萬人尊崇的地位。

 

鬱金香原在天山山谷一帶(中國與阿富汗、俄羅斯交界處)野生野長。早在1055年,伊斯坦堡就有了人工栽培的鬱金香。到了15世紀,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十二座花園裡擁有眾多珍卉,這些花園需要多達920名園丁進行料理。《獨立報》園藝版記者安娜·帕夫德在《鬱金香》一書中寫道,鬱金香作為其中最珍貴的花卉,最終成了奧斯曼帝國的象徵。

 

荷蘭人了解到,鬱金香可以從種子或母球莖的芽上生長出來;在吐露芬芳以前,從種子長成球莖,需要7至12年,但球莖本身次年即可開花。克盧修斯和其他鬱金香貿易商特別感興趣的是「碎色球莖」,其花瓣顯現出條紋狀多色花紋,而不是單一純色,效果難以捉摸、不可預測。隨著人們對這些稀罕「碎色球莖」鬱金香的需求不斷增長,博物學者因此對如何繁殖這類球莖進行了研究。

 

然而後來發現,這種花紋實際上是讓球莖染病的某種花葉病毒所造成的,所以根本不太可能繁殖。經濟學家彼得·加伯寫道:「目前版本的『鬱金香狂熱』涉及到的鬱金香高價,指的是絢麗異常的碎色球莖價格,由於碎色不可預知,有人把栽培鬱金香看作是場賭博,栽培者競相培育更新奇的品種,它們帶有更漂亮的彩斑和羽狀邊緣。」

 

荷蘭投機者在球莖上傾盡財力,培養出來的鬱金香花期只持續約一周,但對於迷戀鬱金香的人而言,這一周是璀璨而輝煌的。戈德加寫道:「作為奢侈品,鬱金香很適合資本充裕的新世界主義文化:鬱金香需要專業知識,需要審美情趣,需要對異國情調的欣賞,當然還需要充裕的金錢。」

 


這就是神話源起之處。根據流行的傳說,鬱金香熱潮在17世紀30年代吸引了荷蘭社會各個階層。蘇格蘭記者查爾斯·麥凱在他1841年暢銷書《異常流行幻象與群體瘋狂》中寫道:「荷蘭人情緒如此激昂,以至於該國一般行業盡數遭遇冷落,甚至於最低層的渣滓都來參與鬱金香貿易。」根據這個敘述,從最富有的商人,到最貧窮的掃煙囪工,每一個荷蘭人,都投身到鬱金香狂躁症中,以高價購入球莖,用更高價格售出。專為做鬱金香貿易設立公司的現象,到1636年末,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可到了1637年2月底,市場行情急轉直下。出現越來越多違約者,他們沒按承諾價格購買鬱金香。已付款的交易商,要麼負債纍纍,要麼宣告破產。至少這是一直以來的說法。

 

真相水落石出

 

然而真實情況卻是:「並沒有太多人參與,經濟影響相當小,」戈德加說,「我找不到有什麼人破產的痕跡,如果像這個虛構故事所說,經濟真有大規模破壞,這會是一個更不堪面對的事情。」

 

但這並不是說關於鬱金香狂熱的一切都是錯誤的,商人們的確參與了一項瘋狂的鬱金香貿易,的確為某些球莖付出了高昂的價格,當某些買家宣布不能支付先前議定好的高價時,市場確實發生了崩潰,引起了一次小小危機——但只是因為它破壞了社會的期待。

 

但是,這個行業並沒有影響到所有的社會層面,也沒有造成阿姆斯特丹和其他地方的行業崩潰。經濟學家加伯寫道:「雖然缺乏數據,難以得出確鑿結論,但研究結果表明,球莖投機並非明顯的瘋狂之舉。」

 

如果「鬱金香狂熱」實際上不是一場災難,為什麼後來被說成是一場災難呢?這應歸咎於過度敏感的基督教道德家們。巨大的財富帶來巨大的社會焦慮,或者像歷史學家西蒙·沙馬在《財富的尷尬》中對黃金時代荷蘭文化的解讀那樣:「他們成功的非凡程度衝昏了他們的頭腦,但也使他們頗有點不自在。」所有的經濟破壞的荒謬故事,無辜水手吃了鬱金香球莖而身陷囹圄,希望大賺一筆的掃煙囪工進入投機市場——這些都來自荷蘭加爾文主義者發行的宣傳小冊,這些冊子擔心鬱金香推動的消費主義熱潮導致社會衰退。他們堅持認為,如此令人震驚的財富是種褻瀆。這種看法甚至延續至今,仍與我們同在。

 

「有些東西沒有延續下來,就像上帝讓人得瘟疫以懲罰那些不知節制者的想法。這是17世紀30年代時人們常說的」,戈德加一點都不介意小說家和製片人有隨意對待陳年往事的自由。只有當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對他們的研究輕忽怠慢時,她才會感到沮喪心煩。她自己一開始並沒有打算成為流言終結者,她只是在專心查閱流行傳說的歷史檔案時,才偶然發現了真相。「在開始閱讀這些檔案之前,我還無法確知這一點,」戈德加說,「這是一筆飛來橫財。」

相關焦點

  • 鬱金香狂熱
    1633年,西弗裡斯蘭省鬱金香的價格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三株鬱金香換回一座房子。這座房子門前豎立著三座鬱金香的石頭雕塑,後來被改建為天主教堂。這棟建築本身沒有什麼特別之初,但是這裡卻是鬱金香狂熱的發源地。換房子的消息流傳開不久,又有人用一包球根換得了弗裡西亞的一個農舍連帶周圍的土地。
  • 球根|鬱金香與鬱金香狂熱
    就是這些在萊頓的鬱金香種球,不僅為荷蘭鬱金香產業奠定了基礎,而且引起了後來大名鼎鼎的「鬱金香狂熱」(Tulip mania)。在令人震驚的「鬱金香狂熱」發生前,荷蘭已經是世界貿易和金融中心,一個高度商業化的國家,當時荷屬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壟斷了東亞以及西半球的貿易,荷蘭參與了無數的投機冒險活動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每天都會有無數的新奇事物被帶進荷蘭港,有錢有閒的收藏家門搜集著各種各樣的寶石、繪畫、錢幣甚至是狗,這是荷蘭當之無愧的黃金時代。
  • BYREDO發布全新Tulipmania狂熱鬱金香香調手部護理系列
    「狂熱鬱金香(tulip fever)」時期。當時,鬱金香球莖引發了一股近乎瘋狂的投機熱潮,甚至一度導致荷蘭陷入社會經濟危機。鬱金香在1550年左右從土耳其引進歐洲,由於外觀精緻,色彩豐富,一時風靡歐洲,價格極為昂貴。市場上對於多色鬱金香的需求暴漲,很快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珍稀品種的球莖單價開始瘋狂飛漲。當時整個荷蘭社會,包括編織工人、裁縫、商人和農民,都捲入了鬱金香球莖的交易中,希望從中賺取暴利,有人甚至用房子等資產去抵押籌資。
  • 這朵鬱金香,如何成為17世紀的比特幣?幾乎摧毀了整個國家
    這相當於25,000美元,一個熟練工匠年薪的10倍,可以供下層階級家庭一輩子吃、穿、住。鬱金香球莖會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手中,每個人都希望能從中獲利。但很少有人看到鬱金香真的開花了。 一種病毒使鬱金香變得更有價值
  • 幻象魔法鬱金香
    我家陽臺花園的ㄧ株鬱金香,白天屏息冥思,專注吸收整個太陽系陽氣精華,到了晚上就在鮮豔的花瓣裡散發光芒與天上星光互相交換訊息,最神奇的是這朵花永遠保持著青春光華與神氣,每一天都鮮豔亮麗飽滿盛開著。一整排陽臺上的各種花兒們見狀都傻眼了,而互相議論紛紛,原來青春可以不老?盛開之後不用依時序凋謝?歲月原來偷偷藏著暫停鍵?
  • 蘇州旅遊之吳江新湖鬱金香園:我和鬱金香的零距離接觸
    說到鬱金香,我心裡不由想起鬱金香泡沫那件事。這樣的閃念不知是否跟近期美國股市的連續熔斷有關聯呢?鬱金香大約在16世紀中葉傳到了西歐。隨後多年,特別在荷蘭和德國,鬱金香成了名流顯貴競相追逐的目標,很多富人更是狂熱的追求。在1634年之前,鬱金香的聲望一直處於持續高漲的狀態,更成了眾多名人的寵兒。甚至一些中產階級也開始對這種神奇的植物如痴如狂。
  • 永靖鬱金香:來一次最美邂逅
    說起鬱金香,自然而然聯想到荷蘭,耳畔傳來手風琴歡快的節奏。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也為荷蘭贏得了鮮花王國的美譽。鬱金香的美如一襲長裙的公主,高雅而含蓄,這種高貴的氣質令無數人為它著迷,荷蘭、伊朗、土耳其等許多國家珍為國花,素有「世界花後」的美譽。說到「著迷」,不得不提起一段有關鬱金香的歷史風雲。
  • 春花鬱金香竟然在寒冬盛開 這是怎麼回事?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1月16日報導:鬱金香只能在春季盛開嗎?現在來到上海植物園,市民遊客可以看到反季節鬱金香在冬季的陽光下盛開。這是怎麼回事?上海植物園花卉專家介紹,奧秘就在於花卉專家通過技術手段,通過「冷處理」手法,促進鬱金香花芽分化和生根生長,然後營造春季溫暖的小氣候環境,讓鬱金香「忘了季節」,誤以為春天來了,所以才會綻放。鬱金香源於土耳其至伊朗一帶,亦說起源自中國的天山山脈。而鬱金香的真正興起,還是在16世紀被引入歐洲以後。
  • 一花一世界|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說的是荷蘭國花鬱金香嗎?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小國家裡有一位年輕而美麗的公主,有三位王子同時向她求婚,一個王子向她獻上了自己心愛的王冠,第二位王子向公主獻上了祖傳的象徵榮譽和權利的寶劍,而第三位王子向公主獻上了自己所有的金銀財寶;公主很為難不知道如何選擇,就求花神將她變成了一隻美麗的鬱金香。因此,鬱金香的花語是愛情,它是王子們最真摯的愛情的象徵。
  • 你喜歡鬱金香嗎?它居然能讓荷蘭人傾家蕩產
    17世紀,一位荷蘭商人去世了,他為子女們留下了遺產,這本沒什麼可說的,可他的留下的遺產是99株鬱金香。可是這在當時的荷蘭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為了養活孩子們,當時的孤兒院決定拍賣這些鬱金香。經過近似瘋狂的一輪輪競價,價格水漲船高,最後,竟然以九萬荷蘭盾的價格達成交易。九萬荷蘭盾,這可不是九萬RMB,這筆錢在當時是荷蘭一個普通家庭三百年的收入!三百年!
  • 價格堪比豪宅,但卻一夜凋零──荷蘭「鬱金香狂熱」背後原因大揭密
    在現代人的心目中,鬱金香早已成為荷蘭密不可分的國際形象,前往荷蘭旅遊時也必會安排賞花行程。但鬱金香不只是荷蘭的國花,亦為土耳其的國花,其中的歷史淵源是什麼呢?穿梭兩大歷史帝國:鬱金香的移動鬱金香並非土生土長於荷蘭,而是來自遙遠中亞的天山山脈(Celestial Mountains),從波斯(今伊朗)傳播到鄂圖曼土耳其後,開始風靡於鄂圖曼帝國的宮廷文化中。從鬱金香英文名(tulip)可看出端倪,「tulip」源自波斯語 「turban」,中文直譯為「特本」,指的是穆斯林男性穿戴的頭巾。
  • 貴州有8處鬱金香花海,約嗎?
    市場上聲稱的鬱金香數量遠遠超過了鬱金香的實際種植量,人們對鬱金香的狂熱終於使荷蘭的鬱金香市場不能承受其重,於1637年迎來了崩潰,釀成了人類有明確記載的第一次資產泡沫和金融危機。中國粉、陽光王子、道瓊、人見人愛等21 個品種的鬱金香綻放之時,為這個公園增色不少
  • 鬱金香創世紀(一)泡沫之花
    1634—1637年,荷蘭鬱金香狂熱,是人類金融市場史上,第一次旅鼠效應。資產價格巨幅波動,參與者人數眾多,市場制度先進,交易標的豐富,開創了人類投機史的紀元。 突厥人逃亡之時,帶上了一種美麗的花兒,以慰思鄉之情。這是一種野生的百合科植物,名字叫鬱金香,原產地從帕米爾高原,一直延伸到天山腳下。
  • Tulip Bubble 鬱金香泡沫 中文正版 現已發售!
    遊戲沒有閱讀量,並且內含中/英說明書及中/英配件新版改動:起始玩家指示物改成一個1636年,在荷蘭發生了一個事件,昭示了在龐大利益的驅動下,人們對於投機活動將會是如何的瘋狂。《鬱金香泡沫》是歷史上zui早被記載的金融泡沫事件,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人們經歷了狂熱的羊群效應、完全脫離理性的市場預期、以及泡沫破裂後的傾家蕩產。在遊戲中,你將扮演一個1636年的荷蘭商人,你周圍所有的朋友以及許多陌生人都投入了鬱金香市場,你知道有很多人甚至變賣了家產只為了求得一紙鬱金香球莖的合約。
  • 期貨才誕生幾個月,他們就把一朵鬱金香炒到了一棟房的價格
    另外鬱金香蘊含著一種驚喜的元素:誰也不能保證一個棕色的球莖長出的花是五顏六色的還是布滿條紋和斑點的。這也是它們流行的原因。 「你真的不知道你的鬱金香會變成什麼樣,」高德加告訴BBC,「人們喜歡這種變幻不定。」
  • 賴建誠:人類瘋狂經濟行為的優雅代名詞
    而追求黑色的偏執,在看完這本書之後必然會體會到,這只是鬱金香狂熱過程的小插曲。我舉例來說明這種瘋狂的激情。1600—1630年間,「一個父母都在工作且盡力想要存錢的家庭,景氣好時每年可能攢下20或50塊荷蘭盾的積蓄。」
  • 歐洲人為之瘋狂的鬱金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花卉?(筆者親探)
    鬱金香被譽為『世界花後』,是荷蘭、紐西蘭、伊朗、土耳其等國的國花,甚至是象徵時尚和國際化的代表符號!前方高能!筆者親探鬱金香花博會,為您呈現一片花海!筆者在花博會實拍圖鬱金香是百合科的多年生球莖類草本植物,原產於土耳其。鬱金香花單朵而頂生,大而豔麗,色彩豐富,正常生長溫度為8°C-25°C,耐寒不耐熱。
  • 2020今年的經濟與1637年的鬱金香經濟泡沫對比你琢磨出什麼?
    但是在全球範圍來看,當時中西兩種文明可以說是此消彼長,中國是漸漸地不行了;那西方呢,正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大國崛起,整個17世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鬱金香泡沫的1637年的那個世紀,整個西方社會最強的是哪個國家?就是荷蘭。當時它僅僅是一個東印度公司,一度整個它的貿易量佔到全球貿易量的一半。
  • 來自荷蘭的「國寶」|鬱金香花材知識
    提起鬱金香,許多人會立刻想起被譽為「鮮花之國」的荷蘭。荷蘭人鍾愛鬱金香,將其奉為國花,與風車,奶酪和木鞋一起,並稱為荷蘭的「四大國寶」。但是,曾幾何時,那色彩絢麗、綺麗多彩的鬱金香,竟使無數荷蘭人,乃至整個國家的國民為之瘋狂,一顆鬱金香球莖,竟然會價值連城。整個國家都因鬱金香陷入混亂中,甚至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 群體盲從與鬱金香狂潮——勒龐《烏合之眾》摘選(九)
    17世紀前半期,由於鬱金香被引種到歐洲的時間很短,數量非常稀少,因此價格極其昂貴。在崇尚浮華和奢侈的法國,很多達官顯貴家裡都擺有鬱金香,作為觀賞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1608年,就有法國人用價值3萬法郎的珠寶去換取一顆鬱金香球莖。但這種奢侈與荷蘭對鬱金香的狂熱比起來,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當鬱金香開始在荷蘭流傳後,一些機敏的投機商看到了商機,就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