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盲從與鬱金香狂潮——勒龐《烏合之眾》摘選(九)

2021-02-12 讀書與藝術

群體盲從與鬱金香狂潮

一一勒龐《烏合之眾》摘選(九)



鬱金香原產於小亞細亞,1593年,傳入荷蘭。17世紀前半期,由於鬱金香被引種到歐洲的時間很短,數量非常稀少,因此價格極其昂貴。在崇尚浮華和奢侈的法國,很多達官顯貴家裡都擺有鬱金香,作為觀賞品和奢侈品向外人炫耀。1608年,就有法國人用價值3萬法郎的珠寶去換取一顆鬱金香球莖。但這種奢侈與荷蘭對鬱金香的狂熱比起來,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當鬱金香開始在荷蘭流傳後,一些機敏的投機商看到了商機,就開始大量囤積鬱金香球莖以待價格上漲。不久,在輿論的鼓吹之下,人們都對鬱金香表現出一種病態的傾慕與熱忱,並開始競相搶購鬱金香球莖。

到了1634年,鬱金香的熱潮漸漸蔓延為荷蘭的全民運動,一些自詡睿智的飽學之士也被捲入其中。當時買入價為1000美元的鬱金香花根,不到一個月後就升值為2萬美元了。

面對這樣讓人難以想像的暴利,所有的人都被衝昏了頭腦。荷蘭百業荒廢,人們紛紛變賣家產,只是為了購買一株鬱金香。就在這一年,為了方便鬱金香交易,人們乾脆在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內開設了固定的交易市場。正如當時一名歷史學家所描述的:「每個人都相信,鬱金香狂潮將永遠持續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會向荷蘭發出訂單,無論什麼樣的價格都會有人甘於付帳。在受到如此恩惠的荷蘭,貧困將會一去不復返。無論是貴族、市民、農民,還是工匠、船夫、隨從、夥計,甚至是掃煙囪的工人和舊衣服店裡的老婦,都加入了鬱金香的投機。無論處在哪個階層,人們都將財產變換成現金,投資於這種花卉。」

1637年,鬱金香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駭人聽聞的水平。與上一年相比,鬱金香總漲幅高達5900%!1637年2月,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這筆錢足以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幢豪宅,而當時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只有150荷蘭盾。

具體的數字更能說明問題:在鬱金香根莖最值錢的時候,一支鬱金香根莖相當於:2車燕麥,4頭肉牛,4頭肉豬,12隻綿羊,4桶啤酒,2桶葡萄酒,1000磅奶酪。人們紛紛用土地、房屋、家具、馬匹、綿羊、奶酪等任何值錢的東西來交換鬱金香……

有兩個小故事,或許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當時人們的瘋狂。

當時海牙有一個鞋匠,在自家的一小片種植園裡培育出了一株罕見的黑色鬱金香。消息傳開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一夥來自哈勒姆的種植者拜訪了他,想說服鞋匠把花賣給他們。最後,鞋匠以1500荷蘭盾的高價把自己的寶貝賣給了他們,沒想到,買家中有一個人立即把黑色鬱金香摔到地上,用腳將其踩成一攤爛泥。鞋匠驚呆了,買家們卻輕鬆地解釋說,他們也培育出了一株黑色鬱金香,為了確保自己的花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情願付出一切代價,不要說只是1500荷蘭盾,如果有必要,就是花費上萬荷蘭盾也在所不惜。

第二個小故事,可以當做一個黑色幽默來看。有一位年輕的水手,由於常年在海上工作,對荷蘭國內正在掀起的鬱金香狂潮一無所知。一次,這個水手因為賣力地工作得到了船主的特別獎賞,船主招待他來家裡做客,並且給了他一條燻鯡魚做餐點。當水手離開時,他一眼看到船主的桌子上有一顆「洋蔥頭」,頓時覺得這顆「洋蔥頭」和鋪著華麗絲綢,並用天鵝絨鋪墊的桌子實在是不相稱,於是他就順手牽羊拿走了「洋蔥頭」,正好可以和燻鯡魚一起吃。

然而,水手並不知道,自己拿走的「洋蔥頭」其實是一顆叫做「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球莖。那朵球莖是船主花了3000荷蘭盾從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買來的。當船主發現鬱金香丟失時,簡直急瘋了,他立刻發動僕人和朋友一起尋找,最後他總算想起了水手,於是眾人發足狂奔,衝到碼頭。但是一切都太晚了,等大家到了那裡才發現,水手正坐在一捆纜繩上,津津有味地就著燻鯡魚嚼著最後一口「洋蔥頭」。

這個可憐的水手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闖下了大禍,他的這頓早餐的價格足夠全船的人吃一年了,用那倒黴船主的話說:「這頓大餐的價錢,都夠宴請奧蘭王子和整個總督委員會了。」水手為了自己的一頓早餐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他被船主指控為搶劫,蹲了幾個月的牢。

但是,這件事也給正在瘋狂中的荷蘭人潑了一盆冷水:價值幾千荷蘭盾的球莖在一個不知情者的眼中竟如同洋蔥,是水手瘋了,還是荷蘭人太不理智了?最終這個偶然的事件仿佛一枚重型炸彈,引起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的恐慌。

1637年2月4日鬱金香泡沫突然崩潰。賣家瘋狂拋售,一夜之間,鬱金香球莖的價格一瀉千裡。雖然荷蘭政府趕快出面救市,他們請專家發表聲明認為鬱金香球莖價格無理由下跌,勸告市民停止拋售,並試圖以合同價格的10%來了結所有的合同,但這些努力根本無濟於事。一個星期後,鬱金香的平均價格已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的品種甚至不如一顆洋蔥的售價。絕望之中,人們紛紛湧向法院,希望能夠藉助法律的力量挽回損失。但在1937年4月,荷蘭政府決定終止所有合同,禁止投機式的鬱金香交易,從而徹底擊破了這次歷史上空前的經濟泡沫。

現在我們可以來看一下,鬱金香狂潮的整個過程,並做一點反思。

一開始,在群體的影響下,人們全都信心十足。當一個人從鬱金香的交易中嘗到了甜頭,腰包變得鼓鼓囊囊,周圍的人立刻投入進去;投機者對鬱金香價格的漲跌進行投機,並且通過在價格上漲時賣出和在價格下跌時買進而賺取了大量的利潤。許多人在一夜之間暴富,他們的榜樣效應又吸引更多人加入進來。人們前赴後繼,一個跟一個地衝進鬱金香交易中心,就像一群蒼蠅圍繞著蜂蜜打轉一樣。每個人都以為對鬱金香的熱情會持續下去,而財富也會從世界各地源源不斷地湧入荷蘭。

可是到了後來,一個偶然事件給人們帶來了衝擊,一些行事比較謹慎的人們開始認真思考了,他們不再認為這種狂潮會無止境地維持下去:富裕的家庭不再將買來的鬱金香種在自家花園裡,而是轉手以高價將之賣出,賺取差價。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這種判斷,認為有道理並據此拋售手中的鬱金香,鬱金香的價格應時下跌,並且一跌不可收拾,永遠也沒有再漲起來。群體效應再次發揮了作用,巨大的恐慌摧毀了人們的信心,使得每個交易者心亂如麻。

全國上下陷入一片混亂,每個人都在指責自己的親友;很多在熱潮中剛剛富裕起來的人,又被迅速打回原形;相當多的富裕人家都為鬱金香泡沫的破滅所累,一夜之間淪為了窮光蛋;許多貴族家庭眼睜睜看著自己家族的財產毀於一旦而無計可施。

(Andy摘選 沈豐整理)

溫馨提示 : 

由於微信公眾號變更推送機制,您可能會看不到我每天的文章更新。請點擊我的公眾號右上角三個點,將我設為"星標"朋友,每天最新文章就能及時呈現給您。

好東西要與人分享,感謝點讚,轉發,您的不離不棄是我們工作下去的動力。

歡迎訂閱

讚賞鼓勵

相關焦點

  • 青島教育發展研究院舉辦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讀書分享會
    四位研究生學生代表圍繞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進行了讀書分享。張惠從勒龐所創作的時代背景對《烏合之眾》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她在匯報中主要分享的是有關群體的意見和信念以及影響它們的決定性因素。她詳細的講解了有關群體意見成因的理論和現實依據,並由此引申到群體效應對青少年成長的關係。孫亞男聚焦的是群體領袖及其說服方法。
  • 群體心理學-《烏合之眾》理論精要
    他認為作為群體的一員時,人的行為本質上不同於人的個體行為。群集是有一種思想上的相互統一,勒龐稱之為「群體精神統一性的心理學定律」,這種統一可以表現為不可容忍、不可抵抗的力量或不負責任。群體行為可能是突然的和極端的;智力過程可能是初步的和機械的。勒龐在群體心理學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按照他的理論,一群人如果被認為屬於一個種族或亞種,他們一定具有同樣或相似的感情和思維方法。
  • 《烏合之眾》:一部探究群體心理的曠世之作 讓你看透人性真相
    這是在《烏合之眾》這本心理學著作中的一個例子,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走進這本群體心理學的不朽之作。01《烏合之眾》這本書確切的說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
  • 烏合之眾 被瘋搶的優衣庫和貓爪杯
    最近在讀一本書《烏合之眾》。《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這是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 《烏合之眾》:社會群體都有這五個特徵,他們不是非蠢不可?
    《烏合之眾》原名《群體心理學》(Psychologie des foules ),英文版改作《大眾心理研究》(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居斯塔夫·勒龐的代表作,他是一名社會學家,是群體心理學創始人,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裡"之稱。
  • 看透人性的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社會心理學著作。沒有人沒聽說過這本書的名字。這本書於1895年首次出版,到2013年已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2018年入選40年25部有影響力的外文翻譯作品。它的影響是許多書無法比擬的。
  • 《烏合之眾》這本書,應該怎麼讀?
    本著不懂就找度娘的學習方法,這次還是有所收穫的,對勒龐和這本書有了新的認識。《烏合之眾》這本書首次出版居然是在1895年。我們把1895年橫向對比一下,那麼1895年的中國是啥樣子的呢?1895年,是清光緒二十一年。
  • 關於《價值》與《烏合之眾》的讀書心得
    最近同時在讀張磊的《價值》和勒龐的《烏合之眾》,發現一些有意思的共同點:《價值》的核心是經過自己的獨立的,理性的分析,發現各行業中企業的價值,進行長遠投資,源于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中的長期主義精神。寡頭壟斷還是充分競爭),關注成長空間(是否是夕陽行業),關注進入門檻(是不是有護城河);B,看公司就要關注業務模式,運營模式和流程機制,管理半徑有多大,規模效應如何,有無核心競爭力;C,看管理層就要關注創始人有沒有格局,執行力如何,有沒有創建高效組織的思維和能力,有無企業家精神《烏合之眾
  • 心理學巨著《烏合之眾》:君子慎獨,智者慎群,群體中的睿智之選
    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這本書中有這樣的觀點:1.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2.我們始終有一種錯覺,以為我們的感情源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3.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4.
  • 由LV引發的對《烏合之眾》的思考
    此處我只是猜測,畢竟我不是那個消費奢侈品的群體,只能猜測。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購買奢侈品已經不再只是貴族和富豪的特權了,普通人也能消費的起。這也許得歸功於咱們國家的發展,真正使人民富足了起來。但是今天我不打算談論這麼宏大的經濟問題。前面關於LV上海恒隆店8月銷售業績的新聞,與之同時段看到的是另一則關於國內服裝行業的情況。
  • 我對群體心理的理解——4個人與群體的發展
    換個說法,保持理性就是在不全面了解的基礎上,不盲從。而利用不理性的時機,有製造新口號、新儀式、煽動情緒、不給思考時間等。3. 「引導」是群體發展的第一要素。群體雖然具有易被情緒感染的特質,但也如同水有下流之特性,關鍵還是看導向哪裡。
  • 簡單1招避免群體盲從,壞習慣不僅會傳染,還會滋生
    《烏合之眾》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了盲從導致的「群體愚蠢」現象: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群體因為誇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
  • 法國大選|倫敦恐襲後,反移民反穆斯林的勒龐會異軍突起嗎
    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的領袖勒龐必然會藉此恐襲事件為其競選造勢。此次恐襲中有3名法國中學生受傷,也為勒龐借題發揮提供了材料。而且,在3月20日結束的大選辯論中,勒龐大肆渲染恐怖襲擊,話音仍在耳畔,兩日後的事件正中其下懷,達到了加重法國人民恐慌的效果。
  • 《黑鏡:1500萬裡程的價值》娛樂時代的到來,敲響群體盲從的警鐘
    這種娛樂導向生活下,人們已經不會思考只會跟隨大眾娛樂的導向而盲從。二被娛樂導向所控制的大眾盲從主人公Bing無聊的生活被電梯裡的一場偶遇所打破。Abi臉上帶著恬淡的笑容,眼睛裡透著光。Bing偶然聽到了Abi優美的歌聲,並鼓勵她去參加比賽。
  • 讀書2月week3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它在1895年出版後,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至1921年已印至第29版。 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弗勞德·奧爾波特對此書給予極高的評價,他說,心理學領域已經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
  • 「群體心理學」告訴你,「雞湯文」憑什麼吸引人,有「傳染性」
    為理解這一問題,可以深入地了解一下「群體心理」。群體心理《烏合之眾》法國社會心理學、群體心理學創始人居斯塔夫·勒龐著的《烏合之眾》一書中認為,群體心理有著這樣的特徵:在群體中,個人的智力差異被削弱了,個性也消失了;換句話說,異質淹沒在同質中,無意識的特點佔據了上風;
  • 保持優秀不做盲從的綿羊
    在《烏合之眾》一書中,作者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群體」的概念,並且揭示了群體的心理特徵。當人們有了相同的心理訴求,就有可能形成群體。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
  • 我對群體心理的理解——1認識群體
    人類協作網絡越來越強,了解群體心理就愈發重要,我們不僅要看到個人在群體中的行為表現,還要警惕群體意識被控制和利用,認清和規避群體意識陷阱。(一)認識群體什麼是群體呢,寬泛地說,群體就是一群人的集合。但是這群人有著特定的範圍,有著共同或相近的特性、目標,才構成為群體。在共同特性、目標的引導下,動物和人也能構成群體,但這種群體的性質更為複雜。現只討論人的群體,而源於歷史和社會環境,人存在著一些普遍特性,這是研究群體心理規律的基礎。群體不能簡單以某種職業、國度、甚至行為表象來劃分(雖然有時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