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同床,死同穴,丈夫在抗日中戰死,她用死亡來表達愛意,絕食而亡

2020-12-23 騰訊網

能同度患難的夫妻,多是真夫妻。正如交友,有福時,酒肉朋友結伴而來,觥籌交錯,高談闊論,日子過得糊塗而開心;有難時,朋友接連散盡,昔日好友離開也就罷了,不指望兩肋插刀,只要他們不插兄弟兩刀就謝天謝地,而零丁剩下來的,能共患難的,也就是好的。夫妻二人貴在內裡,而浮華表面則是麥子剩下的秕糠。

張自忠

戰亂時期,有著握不緊的生命,夫妻的手卻握得更緊。曾有抗日名將壯烈犧牲,留下遺孀一個,名將生前兩人恩愛如初,如膠似漆,死後遺孀也不願苟活,關進房門,絕食七日而死。

此名將名為張自忠,上將軍銜,早年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棗宜會戰等等,是同盟國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一個記錄。在他死後,舉國震驚,在新中國成立後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也在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烈士名錄之中。

張自忠像

他以西北軍人出身,於日軍包圍致死。在國家危亡之際,他沒有淪為日軍的漢奸,也沒有選擇卑躬屈膝,而是上了一個又一個戰場,打下了一次又一次勝利的戰役。隨著屢屢晉升,張自忠從一個小兵升為集團軍總司令。在棗宜會戰中,他親領一千五百人東渡,卻被六千日軍包圍,抗擊無能,最終全軍覆沒。在他死後,消息傳入中國,百姓無不哀悼,舉國送英靈。

在死訊傳開後,老家的妻子兩個多月後才得知此消息,一時間卻沒有表現得滿面愴然,淚流不止,反而面色平靜、格外從容。單看她的外表,無人會想到她喪失了丈夫,就此淪為遺孀。大家看她臉色平靜,在一番勸慰過後,以為她接受了丈夫的死亡。她並不是不愛自己的丈夫,正相反,在丈夫生前,兩人如膠似漆,愛而濃烈。夫人李敏慧和他聚少離多,愛情卻顯得更加彌足珍貴。每每在一起,彼此格外溫情。

張自忠

李敏慧什麼也沒說,把家裡打理得有條有理,並將家事交代給張自忠的親弟弟。在一系列事情結束後,李敏慧把張家鎖在屋子裡,無論是誰來也不給開門,無論誰來送吃的也不願多吃一口。

李敏慧決意已定,仍是誰也無法打消她的想法。她緊閉房門,在房中絕食七日致死。待她死後,此事傳開,又是令人震驚感慨。張自忠生前在馮玉祥手頭做事,馮玉祥聽說了此事,感懷二人的相伴相隨,一度沉浸其中,遐思很多。

張自忠墓碑

思來想去後,馮玉祥親自去往張自忠的老家,把張自忠的夫人李敏慧的屍體運去的重慶,跟張自忠一塊合葬了。生前兩人聚少離多,死後到時葬在了一起,生時同床,死時同穴,她用死亡來表達了自己對丈夫的愛意。

在戰亂時代,他們握不緊自己的命,卻握得緊彼此的雙手,詮釋了愛情的可貴與真誠。

相關焦點

  • 名將寸性奇:中條山戰役雙腿被炸斷後自刎殉國,其父聞訊絕食而亡
    當年,北上抗日的這支隊伍在臺兒莊戰場、中條山戰場驍勇善戰、屢立戰功,而在曾被蔣介石稱為「抗戰史中最大恥辱」的中條山戰役中,滇軍依舊譜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 其中,有這樣一位抗日猛將,帶領部下手刃日軍,令敵方聞風喪膽更將他稱之為「中國戰神」。
  • 被廣泛引用的誓言「死則同穴」,是《詩經》裡永不褪色的愛情宣言
    在我們讀過的著作裡,著名的戲曲《西廂記》裡有「生則同衾,死則同穴」;《三國演義》裡呂布被圍,貂蟬倒是不離不棄,說了句「生則同居,死則同穴,至死不分離」,讓得呂布感動不已;又有元代雜劇《風雨像生貨郎旦》中說「生則同衾,死則同穴,在黃泉底下,做一對永遠夫妻」。
  • 佐藤屋登:嫁給抗日名將的日本護士,丈夫死後還上前線抗日
    蔣百裡自裁,日本醫院遇見佐藤屋登佐藤屋登的丈夫蔣百裡是著名的軍事家,他還是我國對日作戰計劃的主要設計者。蔣百裡年輕的時候曾經在日本的軍校中留學過,在軍校學習期間他就以軍事素質過硬而著稱。蔣百裡在畢業那年的比賽中從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把同期的日本同學全部擊敗,從日本畢業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天皇的佩劍給拿走了。從那之後,蔣百裡就名聲大噪。
  • 抗日名將戴安瀾:遺言為國戰死光榮,妻子捐出撫恤金終身未改嫁
    戴安瀾在抗日戰爭中戰功顯赫,參加過北伐戰爭、保定、漕河、臺兒莊、中條山諸役、崑崙關戰役。1942年,戴安瀾奉命率200師作為中國遠徵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在緬作戰中,取得同古會戰、收復棠吉等戰功。1942年5月26日下午,戴安瀾將軍在緬北茅邦村壯烈殉國。
  • 張自忠49歲犧牲後,妻子絕食而亡,4個子女一輩子默默無聞
    就像張自忠,在49歲的時候,戰死沙場,張自忠一直在為革命事業奮鬥著,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為革命事業奮鬥回顧我國近代史,最出名的就是抗日戰爭的那段時間,那段被稱為最黑暗的日子,有太多太多的英雄為了保衛國家,而獻出了他們的生命,張自忠就是其中一個。
  • 當代佘賽花:她先後送丈夫和7個兒子上戰場,最終剩下她孤獨終老
    在丈夫和兒子戰死沙場之後,她負重前行,帶領家中的女眷繼續保家衛國。多年來,佘太君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令人讚嘆。在上個世紀,中華民族遭遇了最大的生存挑戰,日寇入侵,企圖吞併中國。在這一時期,妻子送丈夫,母親送兒子上戰場的情況非常普遍。同時她還將丈夫和兒子送上了前線,兒子犧牲後,又送上了生兒育女,因此被譽為「當代的佘太君」。在1940年至1948年間,她失去了丈夫和七個兒子。
  • 她愛上大25歲抗日名將,17歲出嫁19歲守寡,曾拒絕趙薇飾演自己
    出自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表達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同最愛之人陰陽相隔,這種歷經生死考驗的感情,總是糅雜了無盡的血淚相思,令人不由得為之動容。在那個人人都朝不保夕的社會環境下,無數人都只能把自己的無奈和心酸埋在心底,艱難的求生存,王玉齡就是這時代大潮中的一位。她年僅17歲時就嫁給了抗日名將,可命運給她開了個天大的玩笑,19歲時父親戰死,她不幸守寡,從此和丈夫陰陽相隔。
  • 她出軌了,她甚至不想和丈夫同床……
    她從柜子裡拿了床被子,和丈夫分成兩個被窩。她凍得縮在被子裡瑟瑟發抖,丈夫將她拉到自己溫暖的被窩。丈夫說,傻瓜,我提前上床就是給你暖被窩的,你放心我不會卷被子的。她的心瞬間融化。再見到情人時,她問,你愛我嗎?情人說,愛!她說,那你會給我暖被窩嗎?情人愣了一下說,什麼?她拉開門對情人說,再見。【愛就是我身上傳遞出的體溫。】
  • 比江姐、劉胡蘭死得更慘的抗日女傑林心平,結局屍骨無存令人落淚
    今天咱們再去「挖掘」一位抗日女英雄。  大家都知道著名女英雄江姐和劉胡蘭等人的故事,她們為了革命事業不惜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被捕後受盡折磨最終悲慘地死去。江姐受盡各種酷刑,劉胡蘭更是被鍘刀斬為三截,死法極慘。但今天講到的這位抗日女傑比江姐、劉胡蘭死得更慘,極為壯烈,但由於一些複雜的原因,並不廣為人知。那麼這位名叫林心平的女英雄有何悲壯的英雄事跡呢?
  • 臨湘抗日三英賢
    出獄不久,終因傷病過重不治而亡。方漢聲殉國後,鄉人弔唁者絡繹不絕。方家大院掛滿了輓聯祭幛。鄉儒沈崇德所撰輓聯,以曲筆盛讚方漢聲、沈少慧、姚祉嘉三人報國壯舉,表達了民眾抗日的決心。其聯云:殷有三仁,詎公意,欲效比幹先死;天無二日,卜民情,誓與夏桀皆亡。
  • 他是清朝總督,被英國人帶到印度,關在鐵籠四處展覽,後絕食而亡
    1127年,金朝一路高歌勇進,攻取北宋首都東京,宋徽宗和宋欽帝被俘走,除二帝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嬪妃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被帶走,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此事件史稱「靖康之恥」。清朝初期八旗也都是梟雄,他們又怎麼會想到200年後,清末的處境竟是如此這般,雖然皇室的結局要比北宋好,那也是割地賠款換來的,清末留下的恥辱也讓後世無法忘懷,留下「不忘恥辱,振興中華」的口號。
  • 楊靖宇:為抗日隱姓埋名十多年,犧牲後日軍為之泣!後人承其遺志
    1945年,日本人投降了,可已經等待失蹤丈夫16年的郭蓮卻依舊沒有等來丈夫的任何音訊。由於長期受迫害,加上極度的思念和繁重體力勞動,郭蓮患上了重病。直到此時,郭蓮都還並不知道,她的丈夫已經在五年前因抗日而壯烈犧牲了。而她之所以一直不知情,是因為,他的丈夫早已不叫馬尚德,而改名換姓為了楊靖宇。而楊靖宇這個名字,恰是他們全家和世人都熟悉的大英雄的名字。他們絕想不到,自己一直苦苦找尋的人,竟就是那個人人口中傳頌的英雄楊靖宇。
  • 品讀毛姆的《面紗》,中華文化的融入讓生、死、愛、恨更深刻
    特別是女主丈夫對她的愛,從來沒有直接表達,而是用極為隱晦的方式敘述出來。當丈夫看到了她與別人偷情後痛苦離開,丈夫要求帶著她來中國,丈夫看著她帶領孩子唱歌流露出的欣喜等,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頗有中國傳統文學中的「潤物細無聲」之感,更貼合了小說主題「無為而治」的中國傳統思想表達。
  • 當男孩子不好意思把愛意說出口時,往往會用這些方法來表達愛意
    「愛是一種情愫,說不出的時候,可以用實際行動來表達。」不是每個人面對愛情的時候都是積極而勇敢的,大多數的人會瞻前顧後,不敢邁出第一步。在我們沒有積攢足夠的勇氣的時候,是不是就要錯過愛情?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 毛姆的《面紗》:解讀中華文化的生與死、愛與很
    後來她在丈夫的感染下逐步改變,她開始向著美好的一面發展,丈夫對愛情的表達方式很含蓄,這也體現中華文化中的「潤物細無聲」,這也契合了中國傳統思想中的「無為而治」。她的丈夫沒有選擇暴跳如雷,更沒有歇斯底裡,而是用徐徐圖之的方式讓妻子明白他的愛,更讓妻子了解到與之偷情的男人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混蛋。在兩人相處過程中女主慢慢愛上了這個性格有些沉悶的丈夫,揭開丈夫的層層面紗,看到了他豐富的內心世界。
  • 「我,17歲,被性侵三次,絕食而死.」
    11歲時,她在一個朋友的聚會上遭到性侵。12歲,她又在另一次聚會中被侵犯。14歲,兩名陌生男子在街上強姦了她。諾亞惡劣的精神狀況拖垮了身體,她的體重一直下降,器官也開始衰竭。巨大的痛苦讓她無法承受,她申請了安樂死。但是醫院駁回了申請,要求她等到21歲。於是她開始絕食。她尋死的意志太強烈,父母和醫生也只得同意不強迫她接受治療。終於,這個17歲的姑娘,在自己家中絕食離世。
  • 《跨越死亡》1.生有時,死有時
    每一個人雖都可以坐在各自的生命之舟裡,用各自的方法駕駛,馳騁在各自的航道上,但毫無例外,人人都將至終赴向一個似乎神秘的終點——死亡。  有史以來,人類已有800億個生命消逝了。根據有關方面評估,全世界每年死亡人數在五千萬至五千五百萬之間。德國《圖片報》97年 11月 1日報導:地球上平均每一天就有147137人撒手塵寰。
  • 《水滸傳》中,孫二娘戰死,武松為何痛哭流涕?小說如何描述的?
    小說裡這樣描述:整點兩處將佐時,長漢鬱保四、女將孫二娘,都被杜微飛刀傷 死。鄒淵、杜遷,馬軍中踏殺。李立、湯隆、蔡福,各帶重傷,醫 治不痊身死。 電視劇中,孫二娘為保護武松戰死。小說孫二娘戰死只有一句話,並沒有提及武松因為孫二娘戰死痛哭流涕。電視劇裡對此進行了改編,這麼改是何原因呢?
  • 紅樓夢裡向死而生的美學
    所以,我要探討的便是《紅樓夢》裡,那種向死而生的積極意義,而非絕對悲觀的消亡解脫。說到紅樓夢,雖然人物悲劇各有不同,或病死,或夭折,或報應因果,或嚇死,或逼死,或壽終正寢,或解脫出家,遠離紅塵。總是給人一種特別的壓抑,覺得呢,就是有流不完的眼淚,若是眼淚流完了,好像這個故事就要結束了。讀完之後不免有些,鬱郁不暢的感覺。
  • 鐵梨花:鳳兒情定梁飛虎,卻用一張紙代替她來陪伴初戀情人柳天賜
    她在自己的房裡挖地洞,不但自己平安的逃出趙府,還順帶著救走了四奶奶秋香。她一路追隨著柳天賜的足跡,歷經千辛萬苦。自己又懷著孩子,一路上還要躲著趙元追兵,好在在路上她遇到了丐幫四袋長老色子。在兵荒馬亂中,找到柳天賜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父親告訴過她,柳天賜從柳屯走時說過要去寧夏,她就一路向寧夏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