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覽為本學期2020級視覺藝術策劃專業基礎課程《造型藝術表現》的結課匯報,同學們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基本掌握了素描造型藝術的方法與思維,逐漸由感官直覺層面上升為審美表現意識,每個學生都能在素描造型藝術創作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日常生活中汲取創作的靈感,並付諸於實踐,每幅作品無不體現著學生們的思考與匠心獨運。
「造型」作為最古老的體現文化現象的手段,始終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直接的關係。人類對藝術的認知是隨著物質、文化、科技的不斷發展而形成的,造型藝術在伴隨人類文明演進的過程中也實現了由再現到表現的轉化。
本門課程作為藝術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意在嘗試將對形象的認知通過造型訓練,由直覺意識層面上升為審美表現意識層面。直覺意識作為人類本能的視覺特徵之一,在將客觀物像再現為視覺藝術的過程中發生作用,而造型藝術的另一個特徵則是對事物的表現性知覺,這是一種區別於普通知覺、科學知覺的審美知覺。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魯道夫·阿恩海姆即對藝術中的「表現性」形成的動態過程、原因及其基礎進行了獨特的闡釋。在他看來藝術只有傳達能動的張力,才能描繪生活。視覺本身就是思維,因而它應該是與理性思維具有同等作用和價值的認知方式,造型並不是對對象的被動摹寫,而是一種概括和抽象。基於這種美學理論,本門課程通過對客觀物象的形狀、形式、位置、空間、視錯覺、光線等因素在知覺範疇內進行實踐,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觀察生活,在此基礎之上通過聯想、暗喻等方式,嘗試將不同形態的元素並置在一定的時空維度裡,並進行適當搭配,能動地處理這些元素的關係和位置,從而組織成一個統一的視覺整體,以最優化的方式呈現出作品的「表現性」。
本次展出的作品是對「造型藝術表現」課程的一次小結,課程的結束不代表這種意識以及探索的結束,希望同學們能真正理解與掌握「造型藝術表現性」的方法和思維,在視覺藝術的認知上越走越遠。
將斑馬的鬃毛轉化為森林,斑馬身上的條紋轉化為道路。隨著工業的不限開發和樹木的砍伐,使得動物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少,動物的生存正面臨危機。呼籲人類保護生態環境,為動物的生存保留出一片綠色家園。
照射鯨魚的光散射在空氣中,處處充滿著驚喜,給人無限的遐想,就像每一份滿載希望的陽光都將會把世界上的陰暗角落照亮。讓每一個無處安放的靈魂能夠得到安慰,共同看到遠方的光芒。照亮我們的精神世界。
科技的不斷發展同時也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環保問題,砍伐樹木就是其中之一,隨著樹木被不斷砍伐,松鼠沒有了屬於自己家,它們又該如何生存呢?這又該引發我們怎樣的思考呢?
「籍」——是書,是知識,在人生道路中「籍」—路,是追求真理、求知、明理的途徑,這一求知之路也是「繼」—路,是何時都不會停住腳步,終止不進的人生路。
路途不免風浪,不免崎嶇,又不免迷茫,唯有有目標、有毅力的人才能以到達"彼岸";唯有能辯認真理的人才能在眾多「鑰匙」中擇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路。
這是在夢境中出現的一副畫面,一隻有力的大手試圖衝破前方一切的禁錮,打破所有的不如意,相信我們改變自身,終有一天都可以迎來屬於我們自己的諾亞方舟。無論它是否遙遠,都希望我們不為過往,只為當下,期待未來。
作品課題為夢境,題材選自【愛麗絲夢遊仙境】。如果提起夢境我認為那是童話般感覺,所以在選取內容上,我選取了愛麗絲的元素。將經典的撲克牌、時鐘等元素描繪成一副初入夢境的情景。以撲克牌組成的樓梯懸空伸展,象徵著夢境的虛無與無限,在這裡一切都會發生,存在無限可能,同時也展示我對於夢境的理解。
森林掩護著動物,動物為森林提供滋養的環境。結合二者的關係,利用獅子滄桑憂鬱的氣質與樹的穩重將兩者相結合共同體現著他們堅忍、屹立不倒的精神。將獅子的眼睛與樹瘡的形態相轉化,象徵著動物與森林相互依存,也象徵著它們的關係密切。
作品由書和小船為主體,以樹林、花路作為陪襯展開。將書放於重山之後隱喻求知之路的辛苦與不易。而書中燈塔的光由內向外,至現實生活中,表達了書中的知識要應用到生活之中,最後,一隻小船沿著光與花路向遠方駛去,漸漸的至變成了一隻紙船,向著夢想遠航。
觀展期間請佩戴好口罩
配合我校工作人員測溫登記等相關工作
終審:鞠雨
覆審:蘇蘇
初審:真同功
編輯:楊德紳
圖片:2020級視覺策劃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