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綿延的平原和柔和的陽光不像巴黎般浪漫,更多的,帶有一種柔和的溫情。但也是這種溫情,使得英國的水彩畫享譽全球,在這種溫情裡,你能看到橘色的黃昏,漾動的水汽。
而畫家透納絕對是英國風景水彩畫中最傑出的代表。他對於光和水汽的把握令人驚嘆。作為一名浪漫派畫家,透納的畫作對後來的印象派奠定了基礎。
1775年,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出生於英國倫敦一戶小鎮。透納的父親經營著一家理髮店,家庭生活並不是特別富裕,而透納的母親又因為精神病離世。
透納從小就表現出繪畫的熱愛,他那些塗鴉的作品裡皆是對自然的描繪。或許從孩提時就已註定,透納的一生離不開自然。
10歲的透納開始跟畫家馬爾頓學習水彩。透納的父親很支持他繪畫,經常把他的作品放到自家理髮店的櫥窗裡展示和售賣。
1789年,透納為了提高自己的繪畫技巧,考入了皇家美術學院。美術學院的薰陶和父親的支持,使得透納在繪畫學習上更加努力。
1793年,透納雖然有了了自己的畫室。但他也遭到了年輕藝術家的困境:為了生存,為一些出版畫作加工。他他從來沒有因工資低而草草了事。在繪畫上,透納始終是帶著敬意的。
比起金錢,他更在意的是從這些繪畫裡學到東西,每一幅作品他都細細刻畫,力求自己一直在進步。
1796年,透納創作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幅油畫《海上漁夫》,現收藏於與英國泰特美術館。
畫中漁船所處的背景是懷特島,透納1795年在這個島上旅行,並畫了很多風景的速寫。
畫作中,天地沉入一種寂靜的黑暗,海面波濤洶湧,一首漁船在一束陽光中艱難地航行。
這幅畫作的主色調為暗色,大塊大塊的烏雲與海水相互襯託。唯一的亮色是那束穿破雲層的陽光。漁船位於畫作的正中間,可是色彩卻非常黯淡,似乎是透納有意為之。
這幅畫作中明顯體現透納對於光線的追尋。
23歲的透納開始擁有一定數量的主顧,他們購買他的水彩畫和油畫作品。為了照顧透納,他的父親離開了理髮店,幫助透納的繪畫事業。
26歲的透納在藝術圈逐漸嶄露頭角,也就是在這一年,透納成為了英國皇家美術學院最年輕的會員。
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院長雷諾茲經常鼓勵學生觀摩經典作品,帶領他們進入繪畫的意境。透納憑藉著天賦和勤奮,終於在藝術界小有名氣。
透納每次談及成功時,都會提到勤奮這個詞。透納的繪畫生涯裡除了天賦就是勤奮。他在一次次的練習與創作中找到自己的美學語言。
但19世紀初的很多保守批評家指責透納的畫作風格單一,繪畫技巧沒有提高。許多同行認為透納的畫作太過模糊和粗糙,不少人開始詆毀他的畫作。
透納似乎很在意這些評論,他開始在戶外寫生。與大自然的接觸使透納畫了很多風景速寫,他頻繁地出遊,只為抓住風景中最美的一瞬。
透納一生曾出國多次,由此,很多人稱他為「流浪的畫家」。帶著這些風景速寫,透納回到自己的畫室再次創作。
這種繪畫方式與法國畫家洛蘭同出一轍。透納認為洛蘭的畫作雖然刻板,但是非常精緻和優雅,風景和敘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其對光線的把握令透納感到折服。
1807年,透納創作出了自己的又一經典作品《霧中日出》。這幅油畫作品受到早期荷蘭油畫的影響:朦朧之中,太陽緩緩上升,水汽在空氣中蕩漾,漁人在出售著捕獲的海魚。
1809年,透納喜歡用文學作品為自己的畫作題名,他尤其喜歡湯姆森的詩作。這幅《湯姆森的風弦琴》就來自湯姆森的詩作。
他借用一種文學的表達補充畫作的視覺表達,雖然透納的性格古怪,不善言辭,令人捉摸不透,但後人從他那寫滿詩句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他有一顆詩意的靈魂。
這段時間透納開始皇家美術學院擔任透視法教授。但他的講授更多的是關於繪畫中的背景而非技巧。對於早期透視法的講解,透納只是簡單地梳理。
1813年創作的這幅《霧晨》現收藏於美國泰特美術館。
這是透納的自身經歷,當時他和自己的大女兒造訪約克郡。我們似乎能從中感受到英國冬天刺骨的寒冷。
畫面中有一輛馬車,這是透納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物象。沒有哪一個藝術家像他一般對旅行如此狂熱。
從少年時開始,他就在旅行的途中記錄各種風景,他常年攜帶著速寫本。在這種不斷的練習中,他後來的畫作幾乎不用添上色彩,寥寥數筆就能勾畫出一幅作品。
為了從法國到瑞士去,透納經歷過雪崩,大自然的力量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靈,他完全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狂暴的風雨擊打著他的身體,也刺激著他的靈魂。
透納說:「我是流浪者和登山家,我不喜歡毫無起伏的平地,不能無聊地工作等候。命運的安排讓我不斷流浪,攀登。」
這幅畫作於1812年在皇家藝術學院展出。《翻越阿爾卑斯的漢尼拔》描繪了在風暴中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漢尼拔軍隊。
透納將這個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故事轉換為畫作,是他早期藝術生涯中氣勢最強的作品之一。一經問世,就震撼了藝術界。
透納對於繪畫的狂熱遠不止表現在旅行上。為了畫出海上暴風雨的真實情境。他讓船員把他綁在桅杆上4個小時,然後他再根據自身的體驗創作畫作。
1920年,42歲透納開始了他的義大利之旅,到義大利旅行是他多年的心願。羅馬的各種神話深深地觸動了他。在這種氛圍之下,他創作出了《從梵蒂岡遠眺羅馬》。
這幅畫作的前景較為凌亂,但是正是這個凌亂使得整體更加自然。義大利畫家洛蘭對透納的影響可見一斑。
透納一生曾3次到義大利旅行,義大利的神畫色彩也成為透納對於色彩把控的契機。
這段時期,透納的聲望達到了巔峰。
這幅畫作中,透納的運用了赭紅和黑色的色調,維蘇威火山位於畫作的中間位置,爆發的那一瞬間放射出光芒來。
沒有人見過這樣的火山。在別人眼中視為痛苦的火山爆發,在透納的眼中卻具有如此的美感。
空氣中的光被表現地淋漓盡致,畫作的透明度和構圖令人驚豔。
日暮的景色對於透納具有非常特別的意義,日暮的太陽放射出一種無法言說的魅力,
「太陽是神,太陽是火與血。」透納在陽光中高喊。
1840年,透納接觸了歌德的色彩論,他立足於歌德的色彩對照論創作作品。
1844年,透納創作了一幅以梅登黑德鐵路橋為背景的畫作,名為《雨,蒸汽和速度》。
透納描繪了火車迎著暴風雲前進時的那種朦朧感,這幅畫作再現蒸汽時代對人和自然產生的影響,還表達了一種英雄主義氣概。
藝術家在巔峰時期受人矚目,但可能之後會遭人非議,在去世之後又再度被人喜愛。這是藝術界的常態,亦是藝術家的宿命。
經得住多大的讚美,就要受得了多大的詆毀。
透納1820年時就知道了這種宿命的輪迴,並且開始為這種宿命做準備。
當時他發現自己的畫作在銷售方面出現困難,他就立了一份遺囑。遺囑上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跟洛蘭的作品放在一起。
與洛蘭的畫作並置,既能彰顯他的自豪,又不至於被人遺忘。透納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晚年的透納匿名與寡婦布斯夫人居住在切爾西的一棟小房子裡,他總是在窗邊久久地望著日落,手中的畫筆常常在沉思中掉落。
1951年,透納因為憂鬱症在切爾西去世,其遺體安睡在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的地下墓室中。
據說他死前最後一句話是:「太陽即上帝。」
因為這句話,他又被人們稱為「光之畫家」。
透納一生中不斷在旅行,留下了200多幅速寫,還有15900幅作品。其中的水彩畫極富個人特色。國際上最負盛名的當代藝術大獎——英國透納獎,就是以透納命名。
水彩成為藝術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筆,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透納和那一代畫家。同時,透納在油畫上成就也是斐然的。這位浪漫的流浪畫家,為西方繪畫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面對他人的質疑和批判,透納有過苦惱,但是他更相信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信仰。他的風格是在他的不斷摸索之下逐漸建立起來的,他人的質疑無法推翻這座城堡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