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幾乎所有的飯菜都要放上咖喱: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羊肉、咖喱雞肉、咖喱魚排、咖喱豆湯. 無論哪家餐廳,飯菜裡若沒有咖喱,就無法開張。
印度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印度人可以不吃飯,但不可以不吃咖喱。」如果你不愛吃咖喱,千萬不要輕易去印度,因為那意味著你將要整日挨餓。
剛到印度一周,因為飲用水的衛生問題,我開始發高燒,從國內帶來的退燒藥幾乎毫無療效,只好求助於當地藥店。印度「神藥」果然名不虛傳,藥力威猛,服用兩次後,基本控制住了體溫,只是沒有想到藥的副作用同樣威猛,嚴重影響到我的胃口。症狀之一,就是不能吃咖喱,一旦聞到咖喱味道,就會反胃。
但在印度,幾乎所有的飯菜都要放上咖喱: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羊肉、咖喱雞肉、咖喱魚排、咖喱豆湯……無論哪家餐廳,飯菜裡若沒有咖喱,就無法開張。為了避開咖喱,我決定買方便麵,沒想到不管是什麼口味,調料包也總有咖喱。最後,我把希望寄托在了路邊的麥當勞,這畢竟是美國餐廳,想必可以吃到正宗的「西餐」。沒想到一口咬下去,熟悉的雞腿漢堡裡抹的也是咖喱,讓人難以下咽,只能用薯條可樂充飢。
大概一周以後,胃口逐漸恢復正常,我又重新開始了咖喱之旅。在印度待久了,才體會到,他們的咖喱,和我們在國內認識的咖喱相差甚遠。
咖喱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18世紀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次大陸後,殖民者將當地人用肉類、蔬菜、豆子等食材混合做成的濃稠醬汁統稱為咖喱,而當地餐廳的菜單上通常看不到「咖喱」字樣,他們使用的多是「馬薩拉」(Masala),指混雜多種香料的湯汁。
據說,「咖喱」一詞來源於泰米爾語,是「許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的意思。根據印度民間傳說,咖哩由佛祖釋迦牟尼創造,咖哩的辛辣與香味可以遮掩羊肉的腥臊,以此幫助那些不吃豬肉與牛肉的印度人。
在印度人家裡,很少看到咖喱粉或是超市買來的咖喱塊,他們通常會自己烹製。地道的印度咖喱是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調配而成的。作為香料大國的印度,每一個家庭的廚房裡都會擺滿各式各樣的香料。拉姆是我在新德裡認識的一位家庭主婦,她告訴我,每天一早起來,她就開始為一天的飯菜做準備,她會在一個大鍋裡不斷熬煮湯汁,並將十多種香料依次放進去,到中午開飯前,滿屋子都充滿了濃濃的咖喱味。
即便同是印度咖喱,也有南北之分,就好比中國南方烹飪口味要比北方清淡不少。在這裡,正好相反,南方的咖喱用料偏重,通常很少添加椰漿來減輕辣味,讓人一口下去終身難忘。
印度人之所以如此鍾愛咖喱,自然與它的氣候密不可分。地處南亞地區的印度終年悶熱、氣候潮溼,無論哪個季節,區別只在於熱與更熱。這樣的天氣既讓人難有胃口,同樣也會令食物容易腐爛變壞,善於烹飪的印度人開始在食物中添加各種香料,除了能增加色香之外,也能加快胃酸分泌,讓人食慾大增,同時令食物更易保存。而在氣溫更高的南方,對於咖喱的依賴程度更甚,自然味道也就更加濃鬱辛辣了。
在印度,當地人通常用麵餅或是米飯輔以咖喱食用。咖喱這種用各色菜餚和各種香料煮成的糊狀湯汁,呈現出的顏色也是千奇百怪,其中較多的是紅色、黃色、綠色和白色,味道則相差很大,有的偏辣,有的偏酸,也有的偏鹹,還有薄荷味道的,真的很難說哪一種才是正宗的咖喱。
在金奈的餐廳裡,我碰到過一個來自澳大利亞的白人,他被外派到印度工作三年,也是最近一年才開始真正適應了印度的飲食,並向我推薦哪一家餐廳的咖喱更好吃。還吐槽說,這裡咖喱的口味太重了,以至於回國後,他都有些無法適應清淡的飲食。
隨著殖民者的推廣,咖喱也從這個古老的國度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中毒最深的莫過於泰國和日本。在中國超市中,最常見的是日本品牌的咖喱塊,相較於正宗的印度咖喱,這種改良過的咖喱塊味道清淡偏甜了不少。
除了追求味蕾上的刺激,印度人還迷戀咖喱的功效。調製咖喱時,薑黃粉、辣椒必不可少,也正因如此,咖喱在某種意義上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英國一名流行病學專家稱,咖喱食品可以抵禦感冒。他解釋說,辛辣的食物能夠增加病人「鼻腔黏液的分泌量」,而黏液越多,病人就越容易康復。與此同時,用以調製咖喱的土茴香和辣椒也有助緩解呼吸道不適,其他配料如大蒜和洋蔥則具有殺菌功能。當地的印度朋友也曾半開玩笑地告訴我:「他們若是得了小感冒,通常不會買藥,多吃些咖喱就好了。」
這樣的療效,真假先不論,多吃點咖喱總歸不是什麼壞事,只要沒有傷到自己的胃口,真的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