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0,在四川綿陽這座幸福之城,人們為憧憬未來而努力著、追尋著、奔跑著。匆忙的城市腳步背後,是每一個綿陽人向著更幸福的生活出發——
涪城區,早晨8時,喧囂漸起。48歲的趙明霞整理好相關資料,騎上電動車,到綿陽市中心醫院,為丈夫辦理出院結算。對她來說,有了醫保,住院看病都能報銷,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
江油市,下午2時,陽光和煦。35歲的湯小陽把女兒叫醒,收拾好一切後,他拉著女兒的手,往不遠處的學校走去。他感慨:「自家樓下就有學校,而且質量不錯,我打心眼兒裡高興。」
平武縣,傍晚8時,夜幕降臨。24歲的張波在送走最後一撥客人後,和父親打掃著自家農家樂的衛生。大學畢業後的他,看到了農村發展的新希望,於是在家門口開起了農家樂,生意越做越紅火。
市民在戶外鍛鍊身體。王勇 攝
群眾有所呼,民生項目有所應。這就是這五年,綿陽人共同見證和參與的時空。
「十三五」期間,綿陽市委市政府堅持從老百姓最急需、最緊迫、最關心的層面著手,在社會保障、教育、就業等各項社會事業方面頻頻出實招,讓一件又一件民生實事落地生根,千家萬戶的「小幸福」開花結果,匯成了一幅城市蓬勃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祥和的美好畫卷。
夯實民生之本 奠定未來發展基礎「我來到這裡,工作比較順心……」近日,來自北川羌族自治縣白什鄉的何雲兵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務工的小區裡,錄了一段視頻給親人報平安。今年7月24日,他在北川農民工服務中心的組織下,赴柯城區務工。視頻中,何雲兵站在小區花園一角,臉上滿是笑容。
和何雲兵一樣,通過東西部對口勞務協作找到合適工作的群眾還有很多。就業是民生之本,一頭連著民生、老百姓的「飯碗」,一頭連著企業、經濟社會發展。
為讓老百姓的「飯碗」端得更穩,綿陽一直在努力——
回眸「十三五」期間,綿陽市就業創業工作,民生精彩之筆躍然紙上:結合就業扶貧、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等專項活動,開展大學生、退役軍人、貧困勞動力等各種就業招聘活動300場次,服務用人單位8000多家,提供就業崗位22萬個,接受創業服務6萬餘人次,發揮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創業作用,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1773萬元……
特別是在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的背景下,綿陽市堅決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和工作部署,發揮「惠企業、穩就業、促創業」三位一體功能,穩穩託住就業大局,緊緊築牢「民生之本」,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綿陽—衢州」東西部扶貧招聘會現場(趙晨曦 攝)
創優平臺,拓寬就業「蓄水池」。
「十三五」期間,綿陽市把拓寬就業創業服務渠道作為首要任務,讓求職者有圓夢的舞臺。除了線下搭建平臺,還打造出綿陽公共招聘網,讓用人單位和求職人員實現線上實時互動。
對於有個性化需求的用人單位,如何幫助他們實現招得來、留得住、用得好?綿陽市人社局通過建設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訓(訓練)基地、人力資源市場、科技城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等,解決用人單位招人難、留人難問題。
技能培訓,構建就業「加油站」。
「很感謝政府為我們提供免費的學習機會,掌握了一門技能後,就業就不是問題了。」在遊仙區2020年退役軍人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班上,退役士兵張奇十分感慨,「我相信自己將從『最可愛的人』成長為『最有用的人』。」
為了提升像張奇一樣的退役軍人、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建檔立卡貧困戶等重點群體,綿陽市通過加強重點就業人群動態管理,強化技能培訓,優化創業服務,讓群眾就業門路更寬廣。
一技在身,一證在手,一條致富成才路在腳下鋪就。「十三五」期間,綿陽市開展就業技能培訓14.74餘萬人次、崗位技能提升培訓1.96餘萬人次。
政策兜底,夯實就業「穩定器」。
稅收優惠大禮包、失業保險穩崗「護航行動」、創業補貼……「十三五」期間,綿陽市加強就業政策與財稅、金融、產業等政策的銜接,進一步完善就業創業政策體系,切實降低企業用工成本,增強企業活力,穩定就業崗位。
靈活的就業平臺、穩定的就業環境、有利的就業政策——這一系列就業創業「大禮包」,讓夢想照進現實,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扶貧車間」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安崢 攝
築牢民生之基 點燃接續奮鬥引擎「新學校非常漂亮,還離家近,這所新建的幼兒園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現在的娃娃太幸福啦,智慧化的現代校園讓我們大開眼界,越來越多的好學校供我們選擇」……談及這五年綿陽教育事業的發展,老百姓交口稱讚。
老百姓對教育滿意度的提升以及對教育事業的期許,就是綿陽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不竭動力。
「十三五」以來,綿陽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亮點頻出:增加教育資源供給,提升學校硬體水平,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破解教育發展難題,穩步推進全市教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有學上、上好學,教育事業邁出新步伐。2016年9月,綿陽市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十三五」時期,實現「全市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覆蓋率達85%以上,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7%以上」的發展目標。
次年,又編制並啟動實施了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
2018年,綿陽市印發《綿陽市進一步加快公辦幼兒園建設推進學前教育發展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全市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02所,擬新增學位20498個……
「家門口」的公辦幼兒園,設備設施一應俱全。鄧娟 攝
隨著一項項政策落地,改變悄然發生。日前,市民王園園把兒子送到了家附近的公辦幼兒園上學,他心裡有說不出的開心、道不盡的感激,「這真是一件辦進了我們老百姓心坎裡的大實事、大好事。」
讓王園園讚不絕口的這所公辦幼兒園是2019年投入使用的遊仙區小島幼兒園。而這僅僅是綿陽市加快推進公辦幼兒園建設的其中一所。
五年來,綿陽市著力提升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努力實現所有適齡兒童少年「上好學」,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走出去、引進來,教育事業邁上新臺階。「拉伸、屈蹲、伸展,再做一遍!」2020年12月9日,在綿陽南山中學雙語學校的塑膠操場上,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上體育課。同一時間,在綿陽外國語學校的射擊館內,學生正在熟練地完成著上膛、瞄準、擊發等一連串動作。
足球、射擊、羽毛球、排球……豐富多彩的體育項目在操場上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而這些畫面也時常出現在全市各個校園內。
從服務民生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教育是激發「人才」的無限潛力。「十三五」以來,綿陽市教育體系不斷完善——
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構建「網際網路+」教育新業態,實施「雙特生」培養工程,全面推動綿陽教育內涵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進理實一體、工學結合和雙元育人機制……
鏡頭推到五年前,困擾千千萬萬家庭的「上學難」問題、離家遠的學生吃不上放心的午餐問題、農村學校辦學條件較差問題……這些急需解決的問題被列入教育「問題清單」。
再把鏡頭拉到今天,解決這些問題的答卷裡既寫滿了「力度」,又寫滿了「溫度」。
「免費午餐計劃」傳遞暖暖民生溫度。王勇 攝
鞏固民生之依 繪就幸福生活畫卷2020年12月5日10時,在綿陽市門診特殊重症疾病(血友病)基層治療試點醫院——涪城區西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窗口前,王鵬拿著剛出爐的居民醫保住院結算單,感慨不已。這一次兒子治療雖然花費了14576.52元,但他實際只需要支付1469.33元。
以前,王鵬每年要給孩子準備15萬元的醫藥費用,現在只需要3萬元。
「十三五」期間,為讓更多像王鵬這樣的城鄉居民享受醫療保障,綿陽市開展了社會保障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全民參保登記工作,精準推進重點群體參保,各項社會保險覆蓋範圍不斷擴大。
醫保電子憑證上線,就醫買藥一「碼」搞定;異地就醫結算,便民利民;調整擴大了門診慢性病病種和門診特殊重症疾病病種,提高了門診慢性病補助標準;將36種談判藥品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城鎮職工基本醫保支付範圍;調整提高了城鎮職工、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最高支付限額……
2020年綿陽市免費為3萬餘名新生兒提供遺傳代謝病四病篩查。王勇 攝
這五年,綿陽市建立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成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並軌,紮實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等醫療保障民生實事,惠及廣大參保群眾。
這一系列的跨越,力量從何而來?答案在火熱的實踐中,答案在人們的心中——
日前,市民李冬梅在涪城區體運村路就業服務大廳,成功申領到失業補助金。從上一家公司辭職,由於屬本人意願中斷就業,沒有領取失業保險金的資格。然而,面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要決策部署,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階段性實施失業補助金政策。而李冬梅就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
為應對疫情對就業的影響,綿陽市出臺《綿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綿陽市財政局關於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的通知》,要求嚴格執行上級政策。截至目前,全市支出失業補助金約4000萬元,近萬名失業人員從中受益。
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關心群眾之所需。在這不平凡的五年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全面小康的夢想,化作了一個又一個笑顏綻放的故事,讓綿陽的民生答卷寫滿了獲得感、幸福感。
向著更美好的幸福生活,綿陽這座城市從未停止腳步!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尹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