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社區醫生上門檢查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攝(下同)
收到解除隔離通知單的瞬間,市民李民(化名)鬆了一口氣,這些天來的緊張和不安煙消雲散。他不放心地連問了兩遍,「可以出門了嗎?」得到肯定答案後,李民露出了笑容。他把贈送的消毒劑、口罩小心收好,將醫生送出家門,「謝謝你們!但我還是決定不出門了!」
昨天一早,靜安區彭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兩名醫生拖著拉杆箱,騎著電瓶車出發了。箱子裡都是防護用品,還有發放給居家隔離者的文件。在靈石路一小區內,與居委和派出所的工作人員匯合後一起上樓。李民早已守候在門邊,等候籤字。他說,終於解放了,但思前想後,決定近期還是儘量呆在家。
最近幾天,陸續有市民解除隔離。公衛醫生張佳惠和盧禕蓉坦言,接受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的市民大多很配合,但他們唯一的擔心是,「受到鄰居嫌棄怎麼辦?」
第二戶上門的是四川探親返回的市民董阿姨(化名),她還帶著2歲半的小孫子。董阿姨登記了機票信息、出行軌跡後,依然有些搞不清什麼是「14天醫學觀察」,對於不能出門買菜、不能倒垃圾、不能去公園遛彎這些原本稀鬆平常的事,她有些無奈,輕聲說,「曉得了,我們聽政府的。」
上午的最後一家在滬太路,重點地區回上海的李先生目前無發燒無咳嗽,也沒有任何異常。下樓,張佳惠脫下防護服、口罩、帽子和手套,丟在醫療廢棄物垃圾袋中。每脫一件,按照規範流程用洗手液洗一遍手。全套流程下來,洗了五六遍。
這一幕被小區居民看到,有些驚慌失措,「樓裡怎麼了?你們在消毒嗎?」實際上,連日來奔波一線的公衛醫生也發現,自己同樣成了「不太受歡迎的人」。居民看到他們,繞到遠處拍照,然後發在業主群裡,不明就裡的人轉發時還要配上文字,「我們小區發現病人」,製造了人為恐慌。兩位醫生反覆解釋,「我們只是上門核實,他們沒有發燒,也沒有症狀,更不是病人,請不要擔心。」醫生們希望,在居家觀察期間,市民自覺不要外出;解除隔離後,其他居民也不要過分擔憂。
隨著假期臨近尾聲,預計有一大批人回滬,醫生們的工作量一定會激增。「就現在來說,一上午少的跑4、5家,多的6、7家。」盧禕蓉介紹,第一次上門的肯定時間比較久,之後電話對接,每天匯報身體狀況,一人一表詳細登記。
「洗手五六十次,電話五六十個。」張佳惠說,這是大家每天的工作狀態。不外出的時候,在彭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大辦公室裡,醫生忙著核對信息,電話聲此起彼伏。「我們承擔了較大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任務,公衛醫生上門,家庭醫生上賓館,分工合作,排班應對,除夕至今沒停過。」中心主任李天舒說。
在轄區內的集中安置點,醫生們24小時輪換,不僅要做好體溫測量工作,還要處理他們的小毛小病。重點地區回滬的丁先生(化名)堅持「有家不回」,在單間裡住了幾天。他說,「集中安置這項措施就是好啊,對自己負責,也對家人負責!」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