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評| 「人類命運共同體」早有歷史的基礎

2020-12-26 上觀

中西關係史源遠流長,兩千多年來持續不斷,中西物質文化的交往為東西方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然而,傳統的中國史書中,有關西域的書寫比較貧乏,張國剛的新著《中西文化關係通史》便彌補了這一缺憾。它將中西關係置於世界歷史的背景中,探究其背後的文化內涵,揭示不同文明之間的接觸與碰撞、理解與誤讀,完整地呈現出中西方文化交往和對話的歷史軌跡和豐富面向。


「中西文化思考依舊不足」

首先,作為學術成果,這部書抓住了學術發展的脈搏,是當前中外關係史研究領域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從晚清邊疆危機引起國人擔憂和西方冒險家紛紛東來並探究東方文化,中外關係史領域的學術發展已有一二百年的歷史了,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有各自的時代話題和研究重心。

初期的中外關係史研究叫作中西交通史,儘管「交通」古意是「交往、溝通」的意思,不限於當前我們所理解的「道路、運輸」之類,但是其研究無疑以歷史地理為重心,即關注中西之間河流山川、交通道路以及城邑風土等方面的變遷。如果概括東西方學術圈的研究活動,絲路探險踏查形成熱潮,西域和南海史地則是研究重心。舉例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國內像張穆《蒙古遊牧記》、徐松《西域水道記》、馮承鈞《西域地名》等,西方如李希霍芬《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及據此的研究》、伯希和《交廣印度兩道考》以及馮承鈞翻譯的《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經典成果。

到了上世紀後半葉,在朱傑勤等老一輩學者的呼籲和努力之下,我國建立起中外關係史學科,研究範圍拓展開來,不過這時候國家政治關係最受關注。像周一良《中國與亞洲各國和平友好的歷史》、馬長壽《突厥人和突厥汗國》、丁名楠《帝國主義侵華史》等,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東西冷戰和我國團結第三世界國家這一背景下問世的代表性著述。接下來,我國主動打開國門對外交往,這時絲綢之路研究掀起熱潮,中外關係史學術成果如雨後春筍,從盧葦《絲綢之路》《中外關係史》、張維華《中國古代對外關係史》,到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等,都是順應我國大力恢復和建立對外國家關係這一現實需要的重要學術成果。

進入21世紀,我們看到的是中外關係在文化領域研究的風行浪潮。儘管早在民國時期就出現了像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等經典著述,但是早期的中外文化關係史研究比較零星。西方學界不斷地出現像夏德《大秦國全錄》、羽田亨《西域文化史》、克林凱特《絲綢古道上的文化》等相關著述,成果很多卻難成體系。時至今日,學界關於中外文化關係史的綜合性和通史性著述算是不少了,如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以及王介南、馬樹德諸家的《中外文化交流史》等,然而仍多著力於敘述事件和考證史實,對於中外文化關係史的整體觀察和理論思考依舊不足。

「擯棄「大歷史」書寫方式」

與以前同類著述比較,張國剛的《中西文化關係通史》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開闊的視野和明確的敘事體系。在近數十年學術研究不斷推進的基礎上,該書充分吸收利用了中外學界已有的各種成果,其敘事時空比前人著述要開闊得多。從綠洲到草原,從大陸到海洋,書中敘述的絲綢之路構成宏闊的網絡系統;從史前考古到文字時代,從非洲「夏娃」和人類始遷到「郢書燕說」和中國趣味,作者無不洞察,如數家珍。不過這些歷史故事不是雜亂堆砌,因為作者具有特別明確的系列觀。正如作者一開始就強調的:「本書的宗旨,就是選擇歷史上中國與西部世界交往和文化關係的相關史實,構成作者賦予的意義序列。」在這個序列中,我們可以輕鬆了解中西關係史的發展脈絡,搞清前後因果和歷史遞進的關係。

二是宏富的內容和敘事手段的改進。本書以上百萬言篇幅,幾乎容納了所有的相關敘事和前人成果,因而涉及的史實和問題體量極其可觀。通過這部書,我們基本可以了解整個中西關係史所有重大史實,見識到近數十年學界所有相關敘事和討論。不過該書文字並非對中西交往史實面面俱到的論述,也不僅是前人研究的簡單總和。作者明智地擯棄「大歷史」書寫方式,選擇中西對話這條敘事主線,著力從雙方交往和認識中來反映文化和政治關係的根本性質。對於前人研究,作者亦在鑑別基礎上消化在自己的敘事體系裡。這種頗具創造性的敘事手段,無疑會有助於讀者抓住中西文化關係史的主脈。

三是中外關係理論上的深邃思考。作者雖然是談文化關係,然而並未脫離其他層面孤立地看問題,而是深入到對外關係史發展機制,探討了文化關係與政治、軍事等層面對外關係的內在聯繫和動力系統。通過考察和分析如張騫開通西域等重大史實,作者指出政治外交對文化交流具有巨大推動作用,政治互信和軍事安全是絲路繁榮的有力保障。通過解讀「郢書燕說」和中國趣味,作者還深邃地看到,某些創造性誤讀或許有助於陌生文化之間的接受和融合。這些理論思考,無疑能推動中外關係史研究向深層推進。

作者經世致用,也抓住了社會發展的脈搏,現實意義堪稱重大。換句話說,該書強調文化關係並精思中外關係系統機制,有助於推進當前中西關係的發展。

比起改革開放初期及之前的各個時代,在當前這個時代我國對外關係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不但走出早期中西隔離、封閉乃至嚴重對抗狀態,主動開放國門發展起比較廣泛的對外關係,而且樹立了新的目標,努力向全面且和諧的中外關係發展。

「從歷史文化宣介消融誤解」

不過,就目前現實狀況而言,我們不得不說「一帶一路」倡議還存在諸多阻力,要構建起和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實現各國共同繁榮的局面還任重而道遠。

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非常敏感地懷疑中國的動機,「中國威脅論」塵囂而起;本來與中國有著友好交往歷史的印度洋、太平洋國家也不放心,顧慮中國是不是要搞什麼「新殖民主義」。

其背後的因素非常複雜。正如德國學者卜松山在本書序言裡所指出的那樣,馬嘎爾尼時代之後,中西關係曾經歷了極其黑暗的一幕。數百年前歐洲殖民者和資本主義國家以屠殺印第安人、販賣黑奴及掠奪、壓榨東方國家等手段建立起血汙的殖民體系和極不平等的東西方關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美等國更是大搞「冷戰」,與社會主義國家嚴重對抗。按照殖民帝國的行為方式,任何國家的崛起都是血腥的;按照西方「冷戰」思維,東方國家的任何舉動都有反西方目的。即使是亞太國家,在經歷西方殖民、資本、帝國主義國家數百年血腥統治之後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習慣性地擔憂殖民統治的歷史重演。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崛起引發西方恐懼,我們的國際援助常被質疑。

那麼,我們如何改變這一局面?筆者認為,我們不但要以政治宣傳使其他國家了解當前中國及其道義胸懷,更要以文化宣傳讓它們了解歷史中國及其傳統對外關係態度,包括我們自己也要認識到其實早期中西文化關係也已積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基礎。由此,這部《中西文化關係通史》的重大現實意義就彰顯出來了,因為它是或能解決上述問題的一項學術成果。

「遣使目的不是對抗和戰爭」

順著該書醒目的標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張騫出西域到鄭和下西洋,我國歷代政府曾派出數不清批次的使團,遣使目的不是與西方國家對抗和戰爭,而是各種形式的通好和交流。從西域到西洋,有時候外交時空的重心會有轉移,然而不變的是許許多多的使團梯山航海,相望於道。無論是漢、魏、隋、唐,還是遼、宋、元、明,我們許多代政府曾設立驛站、資助錢糧、加強保護等,為東西交往的暢通和安全付出極大的努力。而在政治促動和安全保障之下,更多的商人、僧侶或移民等成群結隊往來其間,從而構成東西文化交流的高潮。

通過文化交流,我們可進一步看到,中國的精美絲綢不但讓羅馬大帝愷撒在萬人大會上驚豔全場,使羅馬貴族乃至販夫走卒可以衣錦而行,而且從波斯商隊到東印度公司商船無不裝滿其琳琅滿目的貨品,從歐洲閨房店鋪到南洋婚禮祭祀無不展現其美麗的影子。同時有青花、廣彩等各類瓷器不知點綴了南洋至歐美多少家庭的客廳和廚房,川滇閩浙等各地茶葉則四散流入草原、綠洲或島嶼,成為絲路沿線乃至歐美社會至今仍然愛好的飲品。

當然,也有兩河流域的小麥徹底改變了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的主食結構,海路各國的香料在豐富中醫藥典的同時還奠定了八大菜系的調味基礎。該書還會告訴大家,除了東來波斯、阿拉伯人成為我國回族的主要源頭,印度、安息、粟特等移民給中華民族增添了許多姓氏和家族,西域、西洋乃至極西世界到底留下了多少華人村、城?印歐、馬來或非洲人社會裡到底積澱了匈奴、蒙古或閩粵人的多少血緣和文化因子?其實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交往交流的促動下發展起來的,東西方早就命運與共、難以分割。

筆者在個人研究中也深切感到,理解多層文化關係往往是接受和發展國家政治關係的最好橋梁,因為文化交流需要政治互信來促動,而文化融合又是拉近民族距離和凝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強力量。了解了中西交往和文明交融的數千年歷史,我相信曾受殘酷殖民統治的第三世界總會擺脫陰影和夢魘,陷入狹隘冷戰思維的人們也終究能理解和回歸歷史發展的主線,這樣東西方就有望恢復和諧,同舟共濟,走向共同繁榮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

捧起《中西文化關係通史》,你會發現它的可讀性很強。因為它有流暢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前後各章可見明晰的線索。它既是一項嚴謹的學術成果,也是一部能讓領導幹部和普通大眾讀懂歷史的好書,完全可以雅俗共賞。對這些我不再贅述,大家在讀它時自然可以體會得到。(作者為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

《中西文化關係通史》
張國剛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重維度
    例如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說」 「人類共同價值底蘊說」 和「中國傳統文化基礎說」; 再如現有成果大多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三個維度:歷史、現實與未來維度; 也有學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四個維度。 應該說這些論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筆者認為其研究視角不夠開闊,需要進一步拓展。筆者認為需要從整體性的視角深入研究,才能真正全面準確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豐富的時代內涵。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文版)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17-3860-8定價:130元內容簡介: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同志《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部專題文集,以2013年1月28日習近平同志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講話的要點《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夯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基礎
  • 多邊主義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制度之基
    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始終踐行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習近平主席同時指出,「任何國家都不能從別國的困難中謀取利益,從他國的動蕩中收穫穩定」,呼籲人類要「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維」,真正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
    圍繞科學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本刊特約請三位專家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責任共擔、文明交融的視角予以深入闡發,以期引發學界進一步研討。  作者:靳鳳林(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中國倫理學會政治倫理委員會主任)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蘊藏著豐富思想內涵的哲學範疇,其所具備的人文意蘊,既彰顯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也為人類其他文明體所廣泛接受和認可。要想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得更加美好,離不開生命個體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以及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榮辱與共和利益共享。
  • 生態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基礎與內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為全球治理和人類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是習近平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理論體系的基礎與關鍵內核。生態環境資源為全球配置,收益為全球共享,一個國家或地區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使用往往會影響各國民眾的福祉。譬如,這些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保護三江平原溼地,不做改變溼地形態的經濟開發。
  • 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典故有深意
    《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篇演講中提到的一些典故,幫助大家更好學習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2017年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並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
  • 【地評線】保護生態環境要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  「生態興則文明興」。長期以來,中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取得顯著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
  • 中國抗疫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有擔當的大國形象,有助於將中國疫情防控經驗和衛生健康發展成果惠及世界,推進世界各行為主體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共建合作中探索自身的衛生健康構建模式並攜手共渡難關,突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助推世界發展、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等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事件中的實踐價值。
  • 匯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共識
    在全球多邊「講壇」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議、主張和舉措,發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為疫情防控、經濟復甦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方向與指引。中國不僅這樣說,而且也在這樣做,用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百年變局之中的全球發展治理注入了更多正能量。在特殊時刻帶頭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 中外知名學者聚集「人類命運共同體」
    專家學者認真聆聽論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要堅持文明交流互鑑,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 王文:後疫情時代 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後疫情時代: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智庫專家王文人類史其實就是一部與病毒鬥爭的歷史。著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一書中就論述得非常清楚。
  • 從人類語言的差異與共性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作者:北京聯合大學國際交流學院講師魯瑩,國際交流學院院長、教授 楊鵬  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國際社會所發生的經濟和社會事件,不論是曾經呼嘯而至的金融危機還是眼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深刻凸顯了人類命運互相依存的本質。
  • 日本前首相: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論壇)鳩山由紀夫當前,世界多國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日本也有不少人感染新冠肺炎。這句話的意思是,就算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大家也命運與共。我想把這句話送給武漢、湖北乃至全中國正在同病毒頑強抗爭的朋友們,我們是命運共同體,希望所有人都能渡過難關。作為友邦,我們將共同面對,並肩作戰。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日中友好的根基在民間,日中關係前途掌握在兩國人民手裡。保持兩國民間和文化交流,特別是增進兩國青少年相互了解和往來,對維護雙邊關係長遠發展十分重要。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
    【兩會光明視角】   在疫情照鑑中 在世界期待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光明日報記者 餘曉葵 李曾騤  風雨如晦,風雨同舟一場不分種族與國界、歷史罕見的磨難,喚醒了人們更加強烈的共同命運意識。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中國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用三個月左右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和全國疫情防控的戰略成果。正如英國《柳葉刀》雜誌社論所評價的:中國迅速遏制新冠肺炎疫情,令人印象深刻,為其他國家樹立了鼓舞人心的榜樣。
  • 新論:天下情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根植中華文明,正在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展現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的姿態 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巨大貢獻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
  • 崇王賤霸,天下大同——從孫中山大亞洲主義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不僅是對當代人類命運的關切,更是對人類文明走向的追問。當我們恢廓的家園,成長為狹窄的地球村,如何容納現代文明的大爆發?綻放世界民族的百花園?文明道路的選擇,關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能沒有中國答案,不能沒有東方智慧。畢竟,這裡有締造文明的中心,乃萬物生發的地方。
  • 人民日報整版關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
    深入理解這一顯著優勢,需要搞清楚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哪些重大貢獻、提供了怎樣的中國方案,如何認識把握堅持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的關係,怎樣發揮制度優勢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 凝聚全球戰疫合力 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全球防疫;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國擔當 作者簡介:   近日,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疫情防控形勢繼續積極向好,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與此同時,此次疫情開始逐漸在中國以外的世界各國相繼暴發,迅速蔓延,並呈現出持續增長態勢。
  • 思力網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是倡導者,更是負責任、有擔當的實踐者。  2020年,面對疫情持續蔓延的嚴峻形勢,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電話、信函等形式密集開展「雲」外交,出席多場重大多邊活動,提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重大倡議,給疫情籠罩下的世界注入信心和力量。
  • 從十大「金句」看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中新社北京12月2日電 題:從十大「金句」看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中新社記者 梁曉輝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1日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講話。從其中十處精彩表述,或可一窺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