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中國的「文藝復興」應該從傳統文化中去尋找靈感

2020-12-26 顧佚的讀書筆記

不論是一本書還是一個人,矛盾衝突多了,往往很精彩。

白先勇先生就是一位身披多重矛盾的奇人:父親白崇禧曾任「中華民國國防部長」,是桂系軍閥重要人物,他卻一生從文;以中文小說、散文聞名,大學讀的卻是外文系;定居美國,卻終身立志於推廣中華文化,在大學裡教授《紅樓夢》三十年;他身上最大的矛盾,是在個人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代社會,依舊努力著要實現他的「中華文藝復興夢」。

在近期面市的新書《美的復興》中,非常完整地梳理了白先勇的文藝脈絡,很適合作為入門「白先勇文藝復興宇宙」的導引。書中有他的自述,也有和其他人的對談,介紹了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大學辦文學雜誌,到後來推廣崑曲,教授紅樓夢等等。讀完之後再去看他的作品,一定會有新的感觸。

書中講述他在大學期間辦文學雜誌《現代文學》的部分,字裡行間透露著理想主義青年們對文學的熱愛。書中寫到:「最難能可貴的是在《現代文學》上投稿的作家,個人的文風各異,文學觀也不盡相同,彼此居然相安無事。我想不起我們之間曾為文學觀點互異而起爭執的事情,這簡直近乎奇蹟。」對比現在網絡上黨同伐異的戾氣,當時那種求同存異的氣氛,簡直是桃花源,理想國一般的存在。

但與眾人辦雜誌的熱情,文才相衝突的是什麼呢?錢!《現代文學》從一開始就經費不足,很多作家都是無償供稿。但僅維持每期的刊印費用,也常常捉襟見肘,雜誌停刊好幾次。在白先勇等核心成員的奔走疾呼下,雜誌仿佛一個才華橫溢但體弱多病的孩子,踉蹌著往前走了很遠。但在他踉蹌的腳步中,生出好多位文學名家,更珍貴的是留下了一些妙手偶得的佳作,那些作品的作者之後未能以文學聞名於世,但他們當年的才情被雜誌保存下來,成了絕版。

除了辦雜誌,白先勇先生推廣崑曲的回憶也很精彩。最初他對崑曲也不了解,是他的一部小說被改成了地方戲曲,他才慢慢發現了戲曲的美。之後再了解到崑曲是「百戲之王」、「百戲之祖」,是早在明朝就發展起來的劇種。他意識到這不就是他「中華文藝復興夢」的最佳載體嗎?於是他立志把崑曲推廣到年輕人中,推廣到世界各地。這中間的巧勁苦工,儘管我不是他那些劇目的粉絲,讀下來也深有感觸。看他如何將古劇目刪繁就簡,如何把握現代舞臺藝術和崑曲古典審美之間的平衡,如何選角,如何跟演員溝通,打掉幾萬美元的國際長途。看到他這麼殫精竭慮去推廣,不知不覺被他成功安利,對崑曲好奇起來。

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紅樓夢》中幾個主要人物的分析,30年大學課堂教授《紅樓夢》文本細讀的經驗,凝練出的結論不僅有理有據,而且加深了我對《紅樓夢》的整體理解。講賈寶玉,講他和蔣玉菡的關係不光是男同性戀人,還是互相投射的關係。講林黛玉,講她的感性,渾身上下都是神經末梢,所以她是詩魂,一身才情。講薛寶釵,講她的理性,如何玲瓏八面籠絡所有人的心,講她最後的結局和之後她要承擔的責任,還講了襲人和晴雯。

不光是具體的人物,也講到對《紅樓夢》的理解,很多人說後四十回是續寫,是敗筆,但白先勇認為後四十回就是曹雪芹執筆的,每個人物的歸宿都和前面章回有呼應,最後賈寶玉出家那一段更是中國抒情文學的最高峰,一襲紅袍,不是灰色僧袍,也不是黑色喪服,而是一襲紅袍,光頭光腳,走在大雪紛飛的茫茫天地間,仿佛背負著人間所有「情」所引起的苦痛,一個刻著「情」字的十字架。

其實白先勇先生也同樣是負重前行,披著「中華文藝復興」的紅袍子,所幸賈寶玉的紅袍子是命運所加,不得不背負,而白先勇老師的紅袍子是自己定下的志向

在書的封底他寫道:我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中華文化的文藝復興,別的事都可以妥協,文化是不能妥協的。

相關焦點

  • 白先勇:我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中華文化的文藝復興
    ——白先勇如果21世紀發生中華文藝復興文 | 白先勇來源 | 美的復興01題目裡有「如果」二字,要發生文藝復興運動當然十分艱難,可說幾乎是奇蹟,可我不管是從前教書,或後來推廣崑曲,都不斷思考: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以來
  • 《孽子》白先勇著 長篇小說
    創作背景作為一名同性戀作家,白先勇對於第三性世界的情緒特徵是最有經驗、最有體會的、自然也是最有發言權的。自己有別於大多數人的特殊性取向,使得白先勇的同性戀作品,充滿了與眾不同的色彩和細膩深刻的情緒體驗。早在《現代文學》第一期,白先勇便完成了《月夢》——一篇寓言式「同志」小說。於那時來說,同性題材可謂完全禁忌與陌生。
  • 林靜衡: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建築設計靈感
    林靜衡(Christine Lam)出生於中國香港,先後就讀於英國東倫敦大學和香港大學,師從英國著名建築教育家克裡斯汀·霍莉教授。作為香港註冊建築師,林靜衡於1998年加入全球五大國際建築事務所之一的凱達環球,2016年開始擔任凱達環球的全球設計董事。林靜衡曾憑藉其在香港西九龍翻新項目概念規劃競賽中,從161名入圍者中脫穎而出獲得榮譽獎,而受到關注。
  • 生活在崑曲藝術與《紅樓夢》中的白先勇
    我要說的是我與白先生交往的二十多年間看到的,另一個生活在崑曲藝術與《紅樓夢》中的白先勇,這是很多人不了解的。白先生在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講授《紅樓夢》中英文兩種課程二十多年,他退休後幾乎全部精力投入推廣崑曲。其實他一生的創作生涯都與中國文化的精髓崑曲與《紅樓夢》息息相通。
  • 史學沙龍︱陳建守:文藝復興在中國,還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本文系臺灣「中研院」近史所陳建守博士在四川大學「中國史青年沙龍」上的發言,主題是「作為概念的文藝復興在跨文化中的理解」,他在演講中向聽眾介紹了作為外來概念的「文藝復興」如何在西方和近代中國的語境下產生的流變與意涵。澎湃新聞經授權發表,本文經陳建守先生審定。講座現場很高興今天來川大做這次報告。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9):白先勇
    白先勇淡然地答到:這是一隻手,一隻無形的手,一隻命運之手,推動我去做這件事,為學生看《紅樓夢》更輕鬆一點。他的確做到了,耄耋之年,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洋洋灑灑數百萬字,是他一生對中華傳統文化之根的堅守,正如他所說:「我希望現代年輕人,對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那些很美的,很重要的,影響我們整個審美觀,影響我們整個思想的這些經典,我希望讓它還魂。」
  • 文藝復興中的古希臘文化真的存在嗎?
    我突然想到了文藝復興的外在表現形式——復興古希臘文化。對,就是這個「古希臘文化」!實際上,類似的這種託古改制,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反覆發生過數次。遠的有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託古周公,復興周禮。是以,宋代文人在運動中的論證論辯,都有了極其詳實的可供考據的史料。這便是紙張對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啊!而文化的大發展,反過來也會推動技術的發展,所以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集中爆發的時期,許多重大發明誕生或實際普及於這個時期。比如沈括的《夢溪筆談》(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
  • 白先勇回憶父親白崇禧:他應該知道我的取向不同,感謝父親的尊重
    引言《詩經》中寫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而白先勇的父親對兒子的與眾不同給予了極大的包容和理解。作家白先勇的寫作風格十分獨特,文字間經常流露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欣賞和認同。
  • 中國服裝文化的「文藝復興」| 梅賽德斯-奔馳中國國際時裝周2018春夏有感
    ZengFengfei近幾年的時裝周,不乏看到具有極濃重的中國文化表現的發布會。這類發布會的特色是從服裝、舞臺、音樂、搭配妝化,在整體呈現中,有極大程度是對中國古服飾文化的復刻。在14世紀掀起了一場偉大的古典文化的復興,渴望能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時代輝煌的文藝成就。這就恰似中國服裝文化,在近代經歷西方服裝理念的影響,飽受西方時尚的周期性輪迴的困擾,也經受對西方時尚的水土不服,我們存在著諸多不滿。如今伴隨國家日漸強大,經濟不斷發展,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自信逐漸燃起,我們覺醒並試圖改變。我們認識到中國傳統服飾曾高度繁榮,對古代中國服裝重新推崇,並渴望復興中國傳統服裝的輝煌。
  • 被冠之「八十歲的寶玉」的稱謂的白先勇,到底何許人也?
    愛情真我白先勇曾在香港公開表示自己為同性戀,但在臺灣公開場合極少提及自己的性傾向。白先勇唯一的長篇小說《孽子》(1983年)除骨肉親情外,書中對於臺北部分男同性戀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節不避諱的描寫,格外引人注意。
  • 當唐朝遇上文藝復興,文化「大雜燴」中,東西方服飾文化有何不同?
    外國人談起中國時熱鬧繁盛的確實應該是盛世大唐;而我們研究西方歷史,想到對於西方近代影響最大的便是文藝復興時期。 一、商品經濟繁榮、對外交流帶來了服飾文化的多樣化 (1)唐朝繁榮的社會環境,帶來了服飾文化的發展 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大唐王朝給人的印象是一個極為繁榮的,這繁榮不僅體現在經濟上,也體現在思想文化上。
  • 白先勇:深情的人過於可憐,時間又往往薄情!
    對白崇禧和中國文化來說,最大的驚喜就是生了白先勇這樣一位曠世才子,如果沒有白先勇,那中國文學將失去了很重要的一味。按理說,白先勇生在一個好的家庭,生活條件應該是非常好的,可時勢造英雄,他雖然生在福中,卻並沒有享受到這一福氣。
  • 設計師應該如何尋找靈感?
    編輯導語:對於設計師來說,靈感是極其重要的,那麼當設計師靈感枯竭的時候,應該怎樣去尋找靈感呢?本文作者為我們分析了網感的重要性,以及網感與設計相結合,會產生什麼化學反應,同時,還分享了dribbble文件夾的使用技巧,幫助你尋找靈感的源泉。
  • 白先勇談父親白崇禧:我想他知道我的取向,不過他對我蠻尊重的
    文化是,或者說應該是,對完美的研究和追求;而文化所追求的完美以美與智為主要品質。—阿諾德 白先勇是一位很有個人特色的作家。他鍾情於崑曲,又善於寫作,一生著作許多,且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了認同感,並且,他還有著不同於一般人的性向。
  • 美術研究|她將中國傳統繪畫和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概念相交融!
    在很多年的時間裡,喻紅從她的個人生活和日常環境中獲得靈感,同時,混雜著藝術家自身的記憶和情感狀態,創造出一種對時間不同的感知。通過女性的主體視角,她去觀察這個社會,處理影響她的各種問題,也讓我們與她的內在經驗直接相視。她創作的主題包括女性日常生活中的變化以及在中國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中人性的存在狀態,通過攝影和繪畫的媒介來重塑個人記憶和社會歷史事實。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服飾與人體之美
    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服飾美學思想也很重視實用性,但不是從與人為用,而是從與札為用的角度來關注服飾美醜的。" ,再到近現代社會非常流行的以緊身、暢懷為特徵的西服,在西方服飾發展長河中,以表現人體為主,從人體的曲線美中獲取服裝設計靈感仿佛是一條貫穿始終的紅線。
  • 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出現,終結了西歐文化的沙漠時期
    因此絕大多數的社會民眾都是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基督教神學思想文化影響的狀態,在這種缺乏自主的接受中,他們逐漸失去了自我。 這種情況到公元14世紀逐漸出現了巨大變化,公元14世紀在地中海沿岸以義大利地區為中心出現了一股資本主義萌芽爆發的熱潮。
  • 中國的文藝復興,一半都歸功於90後
    「文藝復興」這個詞,近年來一直霸佔著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娛樂與消費生活。當年聽《青花瓷》的人們逐漸老去,但喜歡國風國潮的人依然年輕著。2019年,日媒的一則報導稱:「中國正進行一場文藝復興。」以95後為代表的中國年輕人正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他們讀史書、穿傳統服飾、玩以傳統時代為背景的遊戲,看各類文物電視節目……正如當代年輕人所宣稱的那樣:「我們喜歡逛博物館,但更喜歡把過去的東西,真的用到生活裡。我們從來沒有拋棄傳統文化,只是在用自己這個時代的方式繼承著。」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跆拳道精神
    跆拳道運動起源於朝鮮半島,而朝鮮半島歷來和我國有著良好的鄰邦關係,其民族文化深受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影響,這一點跆拳道運動自然也不例外。可以這樣說,在中小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跆拳道運動和跆拳道精神是可以發揮非常有效的作用的。我國傳統文化能夠包容各國、各民族的文化,那麼我們就不應出於保護我國文化而牴觸外來文化中一些好的東西,而是應該將其有效的融入來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