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公室改作業時,一同事突然發問:對歐洲文藝復興起推動作用的古代發明是?
聞言,我腦子裡立刻浮現出了答案:造紙術和印刷術。
然後我便怔住了。
我突然想到了文藝復興的外在表現形式——復興古希臘文化。
對,就是這個「古希臘文化」!
實際上,類似的這種託古改制,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反覆發生過數次。遠的有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託古周公,復興周禮。當然,孔子復興周禮不過只是個口號和名義,就跟文藝復興那幫思想家是差不多的意思,借了古人的名頭,但主義還是當代的。近有北宋中期的古文運動,借先秦文章來撻伐當代文人文化,以達到其改良文化、改革弊政的目的。
孔子復古就不說了,那時候還沒有紙呢,還不是全憑上下兩片嘴一碰,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孔子作為當時的權威之一,又有幾個人敢質疑他,能質疑他?
宋代古文運動就不一樣了,畢竟先秦以降,傳承未斷,特別是自東漢以來,價廉物美的紙張大行於世,大大方便了知識的傳播,先秦時期不易保存的典籍都紛紛被後人整理印製後流傳於市。
是以,宋代文人在運動中的論證論辯,都有了極其詳實的可供考據的史料。
這便是紙張對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啊!而文化的大發展,反過來也會推動技術的發展,所以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集中爆發的時期,許多重大發明誕生或實際普及於這個時期。比如沈括的《夢溪筆談》(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比如蘇頌和他的《新儀象法要》。比如李誡和他的《營造法式》。當然,我們這裡重點要提的,其實是進一步推動文化發展的偉大發明——畢昇的活字印刷術。
與之類似的是,歐洲的文藝復興也相應催生了古登堡和他的印刷術。大家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然而疑問也就在這——在那個還不存在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古希臘時期,希臘賢哲們是如何寫就如此之多的大部頭並還能在戰亂中保存完好流傳下來的?
我們可以簡單比較一下大致處在同一時期的兩位聖賢——孔子和亞里斯多德。孔子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可見其成就之高學問之大,然而就是這樣的聖賢,一生著作也不超過十萬字。在當時那個沒有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時代,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竹簡上寫字可不容易。所以古人以文言文作為主要的書面表達方式也不是沒有道理,字少,好寫呀!再反觀亞里斯多德,一生著作據傳竟然超過了1000萬字。保存完好流傳至今的也有300萬字。我怎麼就這麼不信呢?要知道,在那個缺紙少墨的貧瘠年代,即使是著作等身的司馬遷,《史記》全文也不過五十多萬字。更加國小民窮的希臘去哪找那麼多莎草紙給亞里斯多德用啊?即便他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恐怕也不能夠。
所以,讓我們大膽猜測一下,文藝復興時期復興的那些所謂的希臘文藝作品,究竟有多少是當代人偽造?畢竟,託古改制在古今中外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
這裡還不得不提到一個與文藝復興相關聯的歷史事件,阿拉伯的百年翻譯運動。根據部分可靠的史實推斷,正是當年阿拉伯人中的有識之士在戰亂中將廢墟裡的希臘典籍保存下來,並把它們翻譯成了阿拉伯文,保存在了阿拉伯人的圖書館裡。也才有了後來的歐洲文藝復興的發生。
然而,阿拉伯人應該是最早經營絲綢之路的商業民族,接觸希臘文化是意料中事,那接觸中國文化呢?畢竟,據說造紙術也是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去的。所以說,保存在阿拉伯圖書館裡的,究竟是希臘文化,還是東方文化?這可就得問問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