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活器皿,也是人們的情感寄宿.」|閒土 · 禾下器物作品展

2021-02-18 銀鹽SPACE

HE SURE

「是生活器皿,

也是人們的情感寄宿。」

創立於2012年的「禾下」,是一家現代陶瓷器皿工作室,設計和製作日常所用的陶瓷器物。

禾下的線下工作室位於遠離杭州鬧市的東信和創園,如其名所示,整個空間都予人一種與世隔絕之感。

濃鬱古樸氣息的家具,斑駁感的水泥牆面,配合著以各種方式陳列著的大大小小的陶瓷器皿,讓人一踏入便能感受到平靜沉穩的氣息,逐漸放慢在都市生活的緊湊步調。

理想的生活模樣,往往由生活在其中的「人」形塑而成,禾下的器皿也一樣,通過關鍵的匠人之手,平凡的泥土才被注入獨特的靈魂。

而正如生活在世界上的你我都是唯一又獨特的個體,禾下的器皿也有各自的語言 —— 器皿的美學風格基於中國高古瓷的風度,日常的杯、碟、碗、盆等不同器皿,在延續及表達著傳統的同時,更多的,是傳遞出符合當下生活的,兼具溫度、質感及實用性的美學格調。

 「田間,禾下,生活所需。陽光,泥土,就著西下的餘夕。」 

正如器皿工作室「禾下」所傳遞的生活哲學 —— 即使生活在大多數時候充滿著乏味與無奈,但對詩意的追求,總是能給人帶來更多希望。生活中的器皿可以承載食物,用來飲茶,拿來插花,但也是人們情感的寄宿。

銀鹽作為同樣期望透過「物」來傳遞「美」及美好生活方式的平臺,此番便藉由「閒土」之名,在城市中帶領大家一起探尋禾下的器皿之美。

不過,在將禾下的器物帶到銀鹽之前,我們抱著對禾下陶社以及這些迷人手作器物的好奇,走進禾下陶社,先悄悄與禾下主理人及陶藝家宋傑坐下聊了聊關於陶瓷器皿的那些事兒。🤫


 Q1:  可以聊聊是怎麼開始創立禾下陶社的嗎?

創立禾下大概是在2012年,最初的想法是想做一家陶瓷器皿的畫廊的,但是由於七八年前根本沒有市場,所以後來就變成了以器皿工作室為主,做一些偏現代美學的器皿,自己拍照,自己通過自媒體培育顧客。所以很多禾下的買家都已經買禾下的器皿七八年了,是和我們一起成長起來的。許多客人都很厲害,很會做菜,很會生活,我學到了很多。

禾下陶社一角

 Q2:  可以簡單分享你的創作流程嗎?製作一件器物,大概要花多久?

器皿所想要呈現的效果不同,創作流程是不同的。

我的話差不多大部分時間是在做常規的練習,比如大量的拉胚,大部分想法是很碎片化的。在碎片化的創作過程中會強化造型,最終得到一件或者幾件心儀的器皿,然後擴展到系列化。這是造型的角度。

另外一種是以材質為突破點的,這個過程會更像做實驗,嘗試不同的釉料,化妝土,泥料。得到某種喜歡的顏色和質感,然後再想什麼樣造型的器皿適合它。時間的話,如果有了成熟的想法,器皿的製作兩周就可以了。

在禾下工作室,我們記錄下了宋傑的制陶過程

 Q3:  很多人覺得做陶藝是一件很傳統、很枯燥的事情,你怎麼看待?

做陶藝太開心了,誰做誰知道,如果你覺得傳統枯燥,那你一定沒玩過。

禾下工作室裡還有另一位陶藝創作者楊雄

本次展覽現場會有兩人的作品共同展出

 Q4:  你的陶器是藝術品,也是日常的生活用品,創作時會如何平衡兩者?

對我來說不存在這個問題,藝術是很寬泛的,而且一直在更寬泛。器皿好看好用就可以了。

 Q5:  怎麼樣才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去創作?

不缺錢,聽音樂。

 Q6:  最令你自豪的一件作品?為什麼?

最近沒有讓我自豪的作品,今年正在嘗試的方向是以前從沒嘗過的。

 Q7:  對使用者來說,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感受一件器物的美?

買很多好看的器皿,買個大柜子放起來,然後天天輪流搭配著用。

對宋傑來說,他的工作室既是創作器皿的空間,也是最能直接感受器皿溫度、質感及美好的場所。

 Q8:  你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哪裡?可以與我們分享幾位你欣賞的藝術家嗎?

靈感來於讀書,看畫冊,看展覽,去博物館,旅行。我相信生活閱歷越豐富,靈感就會取之不竭。

我喜歡的藝術家很多,比如蔡國強,馬克羅斯科,賈柯米蒂,羅斯懷利等等。

 Q9:  有許多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創作陶器是你的熱愛也是你的工作,有沒有厭倦的時刻呢?

許多人並不是不喜歡工作,只是不喜歡要餬口的工作。大家都嚮往自由,但對於手藝人來說通常需要嚴謹克制一些。目前還沒有厭倦,如果厭倦了就換方式生活。

 Q10:  有想過如果不做陶器了,你會做什麼嗎?

不做陶器的話,我想畫畫或者做雕塑,或者當個農場主也可以。

 Q11:  和我們介紹一下這次展覽會帶來的作品吧!

這次帶來的作品嘗試了彩色的化妝土和金銀彩相結合,看起來會非常時尚,和傳統器皿是完全不一樣的。還有另外一位我們工作室的創作者楊雄的作品會同時展出,也非常棒,來現場感受吧。

當咖啡成為你我的日常,一隻合適的器皿也成為品鑑咖啡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次器皿展覽開幕當日,我們將邀請到一位特別的朋友,作為一位陶藝手作者及咖啡師,他將以輕鬆的方式,在帶大家品味手衝咖啡的同時,更深入地去體會器皿之美。

分享者:餘元楓

1981年生於杭州

2007年 碩士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

2007年至2018年 高校陶藝任教

2012年 建個人工作室「雲深處陶舍」

2015年 建個人柴窯

現職業陶藝家

☕️

「手衝咖啡分享」需要預約入場

往下拉打開報名指南

👇

- 活動時間 -

9月19日 

14:00-16:00


- 報名要求 -


每位報名者需準備一份咖啡豆小樣

- 報名費用 -

免費



- 報名方式 -

掃描下方微信二維碼

備註「閒土」即可報名參加

*添加微信後,我們將會與您確認活動信息並進行簡單的咖啡溝通。同時,我們將邀請您加入「銀鹽咖啡分享」微信群,方便後續咖啡分享活動與交流。

- 報名截止 -

9月17日

24:00

「閒 土」

禾下器物作品展

- 展覽日期 -

2020/09/19-2020/09/27

- 開幕時間 -

2020/09/19 12:00


- 展覽時間 -

10:00-22:00


- 藝術家 -

宋 傑

楊 雄

- 票    價 -

免 費

- 地   址 -

杭州市西湖區蔣墩路龍湖西溪天街2F 

銀鹽SPACE

🍃

這個九月,放慢步調

一起領略器皿與咖啡的美好

相關焦點

  • 與我一起生活的器物 | 103gallery七月展
    當我們越了解自己的取捨,器物才越能融入生活。如果說生活美學建立在如何與自己相處上。那麼器物,便是搭建起這份關係的橋梁。很幸運地,103gallery的七月主題展邀請到特地從臺灣過來的、新生代工藝師——陳小加。她除了會在本店展示自己的錫器作品外,也將以金屬工藝為切口,聊聊那些和我們一起生活的美好器物,以及教授如何製作一件有質感的日常錫器。
  • 「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師」盧志榮雕塑及器物作品出展姑蘇
    東方網記者夏毓婕1月19日報導:今天,2015「世界傑出華人設計師」得獎人盧志榮雕塑及器物作品展在誠品生活蘇州開幕。本次展覽以「遠方」為題,展出了包括「端溪觀石」「文房新語」「知竹雅賞」等在內的逾百款「一方」系列作品與其他特選的屏風和雕塑,呈現其詩意的設計語言和絲絲入扣的東方意境。
  • 【用彩色的童趣治癒全世界】日本陶藝家鹿兒島睦的器皿作品
    生活器物,既有其實用性,更可成為藝術的載體。今天,小編就帶您認識一位陶藝大師,領略器物在生活中起到的藝術作用。
  • 丟棄器物,是對生活的放棄
    待生活稍微寬裕之後,我搬到有兩間房間的公寓。淘汰掉比我小十歲的弟弟送的,那個冷凍庫經常結厚厚的霜,連門都開不了的小冰箱,換了個一般大小的冰箱。器皿也增加了一些,雖然新家的空間不大,但三不五時朋友會來做客。
  • 器物之美 | 硝子為何物?美成這樣的玻璃器皿你見過嗎?
    玻璃其實是很尋常的生活用品,但是它美起來,卻美出了多境界。「色彩豔麗而不浮華、透明亦不透明、神秘而單純、堅硬卻脆弱、折射光同時也改變了光」,這些都是對玻璃的形容和讚美,也正是因為這些多樣的特性,讓它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視覺欲望、給人最高層次的視覺享受。一隻清透的玻璃杯,經過最簡單的線條、顏色處理,誕生出嶄新的生命。
  • 尋找亞洲最美器物 邂逅韓國的溫馨器皿
    據說原本在韓國,人們就把陶藝等同於藝術。最近,不少陶藝家都推出了能夠用於日常生活中的作品,更加現代化的風格、形狀、質感和色彩噴薄而出。在年輕女性之間,還悄然掀起了一股陶藝教室的風潮。圍繞餐具的各種細微發現,讓美味的韓國料理更加美味。此時如果再看一遍當年的某部韓劇,或許又有新的樂趣吧。
  • 如果你喜歡咖啡美食和器皿,一定不想錯過這十本書
    從器皿名稱、產地、挑選方法,甚至擺設方法都有介紹,可以稱得上是一本和食器聖經。推薦給喜歡器物的人,以及從現在開始想要購買器物的人。「這本書是介紹我想一起生活的器物,以及其作家相關的小故事。關於作家的器物,我認為器即其人,作品會滲透出作家這個人的個性來。
  • Okini 器物書 Select Shop幸福生活的想像
    Okini 器物書 Select Shop店內陳列主要以器物、二手道具、文具書為主,都是老闆娘親自從日本,多為京都所蒐集而來,因長期居住在日本的關係,蒐羅的物品均是非常貼近日常的實用小物,具手感、溫質的特色。陳列佈置非常有日本的味道,每一種器皿均展現獨有的美感。
  • 中國飲食器物設計文化展將亮相巴黎 300餘件作品盤碗碟鍋亮相
    主辦方供圖華龍網5月2日15時30分訊(首席記者 黃軍)記者今(2)日從四川美術學院獲悉,由四川美術學院王立端教授為總策展人,段勝峰、湯靜、李家豪、鄧良軍、吳菡晗為聯合策展人的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絲路長·宴四方——中國飲食器物設計文化展」即將於法國當地時間5月4日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開幕。
  • 大展預告 | 無華·盧志榮作品展
    [ 2019年4月2日,中國美術學院的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迎來了開館以來首位華人設計師的作品大展。由於是在學院博物館中的個展,展覽著重選擇了盧志榮在建築、室內、家具、器物、雕塑五個領域的作品,創作時間跨度長達三十年,力求全面地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
  • 遇見日式器皿
    杯、碗、盤、碟、勺、筷等等,大大小小的器物充實了餐桌,如同一張畫布,用器皿勾勒輪廓、食物增添色彩,畫出今日美食心情。日式器皿,以食物為媒介,聯結起人、自然和歲月。自2008年以來,失物招領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交出有品質的設計和產品,從家具到衣飾,打造出樸素、溫暖、優質的減法生活。2013年3月,失物招領開始了尋找和傳遞手作器物的新旅程,至今積累並延續了與16位作者和7個品牌的跨國合作,涵蓋陶瓷、木工、金工,他們以巧手、素心、樸質之材,傳達出的真誠生活態度。
  • 一年一度的日本設計師大展,在器物中蘊藏和風美學
    每年的CREATION Project,他們都會選擇一樣日本傳統文化中的代表性物品,邀請上百位藝術家,一同對這件傳統器物進行重新設計和再創作。 它可以作為小儲物盒,飲用清酒時的器皿,甚至還作為祭祀和供奉神的道具。
  • 生活美學| 有一種憤怒,叫小野哲平
    ,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時,你可能會感到「不適」。 而這也是小野哲平最初傳遞給世界的印象。「從我十幾歲開始,內心和身體就對來自外界毫無理由的管束個壓力產生了警覺,我感到難以融入大人的世界和社會,很不自在。我想從不自由中獲得解放,藝術讓我得以從不自由中解脫。」小野先生出生於日本愛媛縣,當地重視教育,總是用學習和體育生活將孩子們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
  • 《器物滋養》:13位日本陶瓷藝術家教你「用之美」和文化傳承
    我們生活中所用的器物,其實會影響我們生活的品質。——譬如一隻陶碗,或是由你親手所做,或是你在旅行途中淘得,你一直用著它,隨著歲月的流逝,這陶碗便會積澱起情感,拿起它,記憶湧現,歲月美好。所謂器物滋養,也就是這個意思。
  • 小器物見大生活,不可不知的美器美物搭配指南
    「選擇器物,就是選擇一段生活。」白色器物、彩色器物、紋飾器物……各有適用的場合與搭配特點,如何發掘出它們的最大本能?
  • 史上最全日本人氣器皿創作家及其作品|日本·人文
    給讀者的話:小器皿,大作用!無論是用來吃飯,還是用來裝飾,它們都將是你的不二選擇!在家裡添置這麼一件小玩意兒,生活必將增添不少情趣!從進餐到裝飾,器皿活躍在生活的各個場面。在豐富多彩的種類中,我們來介紹下通曉器皿、有鑑別力的人選擇的永恆標準吧。
  • 《修文物的男人》:器物可修,情感難修;放下執著,方得圓滿
    二、器物修復VS情感修復小說的一個關鍵詞是「修復」,既有器物修復的一面,也有情感修復的一面。其中,情感修復屬於內隱的一面,讀者不可不察。1.器物修復器物修復是小說的明線。器物修復有難易之別,但總有修復之法,而人世間的情感卻往往難以修復。2.情感修復古人用「覆水難收」來形容情感逝去後難以挽回。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遭遇各種幸與不幸,於是情感也是起起伏伏,心靈鮮有沒有裂痕的。
  • 周末見|凝視日常,一種安靜的生活方式
    —陶藝邀請覽—一場以「凝視日常」為主題的日常器物陶藝展,聯合淘寶手藝人將7位藝術家的陶瓷器物融入到大屋頂的空間中。白鴉工坊白鴉工房是以堅果君為核心的手工工坊,現址景德鎮。插畫一直是廣的一個範疇,而陶瓷新的表現語言也是白鴉工坊接下來的研究方向。造青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朝興先生主持,立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以人與自然互融、共生的美學理念,創造現代生活新的審美視角,演繹當代龍泉青瓷人文之美,燃點閒趣生活溫暖之火。
  • 馬未都來滬直播「雲逛展」 上海觀復館藏吉祥寓意器物特展開幕
    觀復博物館供圖中新網上海9月19日電 (記者 李佳佳)上海觀復博物館館藏吉祥寓意器物特展19日隆重開幕。為此,馬未都專程來滬直播,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他說,「講好中國故事不能憑空講,最好的就是拿出證據,而文物就是最好的證據,拿出文物就可以證明那個年代做那個事所達到的高度」。本次特展選取的珍貴文物均為觀復博物館所藏。
  • 如果你喜歡日式生活器物,來看看東京雜貨教父的首次中國展覽吧
    如果你是《Casa Brutus》《Pen》等日本生活設計類雜誌的讀者,又或者對日用器物很感興趣,一定知道小林和人。1975年出生於東京,1999年畢業於多摩美術大學,現在是Roundabout和OUTBOUND兩家生活雜貨店的店主,同時也是知名的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