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三年級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孩子們開始出現學業分化現象,而擺在孩子們面前仿佛有道坎,有部分孩子由於綜合能力有限,邁這道坎時顯得特別吃力,甚至邁不過去。但有些孩子卻反而輕鬆邁過,並且在學業方面反而更出色。
為什麼會出現三年級孩子學業分化現象呢?有不少小學教師也很困惑,但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卻知道這裡的答案。下面讓我們來聽聽一位有著20多年從教經歷的班主任王老師怎麼說,或許我們能從中得到啟發。
01、三年級,家長的作用遠超教師
王老師教小學數學,她曾經做過《小學生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比實驗分析》課題,該課題前後經歷了12年,採取多種模塊化授權樣本進行,這些樣本有:
1、教師跟蹤教一、二年級。
2、教師跟蹤教三、四年級。
3、教師跟蹤教五、六年級。
4、教師跟蹤教一、二、三年級。
5、教師跟蹤教四、五、六年級。
6、教師跟蹤教一、二、三、四、五、六年級。
王老師在做這項課題之前,一直教小學五、六年級數學,前後教了10年。每次小循環接手五年級後,她發現班上只有1/3的孩子數學能及格,優秀者只幾個。通過兩年的教學努力,到小學畢業時,及格率能達到80%,優秀率上升到20%。
王老師在針對五、六年級學生成長變化進行總結時,發現一個規律,凡是家長不懂或不重視家庭教育者,完全把責任推給學校教師的,孩子在小學五年級數學不及格的概率已經達到70%,而重視家庭教育並與學校教師做好密切配合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學業能達到優秀的概率則至少在85%以上。
當得出這些數據後,王老師便開始深入研究在小學階段,家長作用和教師作用兩者的平衡關係,提出一個新模型:
1、教師作用>家長作用
2、教師作用<家長作用
通過上述六項授權樣本模型跟蹤統計結果發現,一二年級和五六年級,教師作用>家長作用。三四年級,教師作用<家長作用。
當得出這個結論後,很多教師都特別吃驚,為什麼會出現三年級家長作用超過教師作用呢?為了找到這裡的答案,請繼續看下面的課題實驗進程。
02、三年級存在一個反抗期,普遍被忽略
王老師在課題推進過程中,為了找到家長三年級教師作用<家長作用,她開始和學校申請帶大循環班,即從一年級一直帶到六年級。為了確保課題數據的合理性,她還特別邀請了一位家庭教育專家韓老師做共同研究。
由於王老師教學經驗豐富,並且多年被評為優秀教師,在學校裡有一定的知名度,當家長們得知她帶一年級並當班主任時,都願意主動把孩子送到她的班裡。這也就意味著家長們深信有好老師一定能教出好學生,事實果真是這樣嗎?
在一二年級這兩年時間裡,王老師所帶兩個班數學成績一直是全校前兩名,優秀率達到95%以上。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王老師可謂是下足的功夫,付出的工作量遠比一般教師要多很多。因為她要關注每一名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還要跟蹤和督促家長加強對孩子的管教。
然而,到了三年級時,王老師發現不管怎麼努力,兩個班學生的數學成績兩極分化現象都難以阻止,優秀生比例大幅度下降,良好和及格比例大幅增加,不及格的學生陸續出現,三年級時每個班裡有三四個,到了四年級一度達到七八個。
王老師從學校教育層面進行分析時,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1、三年級學生開始出現學習惰性,尤其以及格和不及格學生最為嚴重。
2、三年級學生開始在老師面前顯現出學習欺騙性,如撒謊、抄作業、不願列豎式計算等。
3、凡是教師不布置的作業,家長想額外布置,絕大多數孩子都牴觸不願意做。
4、三年級學生開始對學習有報怨,嫌老師布置作業多,不願意訂正作業中的錯誤。
三年級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特點,經家庭教育專家韓老師分析後,他這樣說:「在兒童期裡有一個反抗期,一般發生在7、8、9歲這三年裡。而三年級恰好是8歲左右,在這一年度裡,兒童反抗心理正好達到峰值。如果從三年級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惰性和反抗行為來看,恰好印證了教師和家長們大都不知道反抗期的存在,這也就意味著家庭教育被普遍輕視。」
03、習慣養成的結果從三年級開始顯現
從一年級開始,在韓老師的協助之下,王老師開始為兩個班家長普及家庭教育,並且為家長分發了韓老師所著《好習慣家庭養育細則》一書。在後續調查中發現,能夠認真閱讀該書的家長比例不足30%,在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絕大部分家長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教師的事情,家長只要做好孩子的生活保障即可。
針對家長們普遍忽視家庭教育,尤其是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學習和品德習慣,韓老師在三年級學生學業成績和習慣養成對比分析中發現,孩子們之所以在學習上產生很強的惰性,恰反映出家長和孩子親子關係出了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父親教育明顯缺失,90%以上的孩子以母親教育為主。
2、母親由於不懂家庭教育,強迫式管教為主的方式到了孩子三年級效果越來越差。
3、有不少家長到孩子三年級時,已經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孩子不信服媽媽,管教孩子有難度後,不少家長把孩子送去託管班課外學習。
4、大部分家長不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壞習慣到三年級已經非常頑固,極難改變。
5、孩子在家裡反抗父母,反抗心理也帶到學校裡,不願意按照老師要求去做。
通過王老師和韓老師對兩個班學生家長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跟蹤、指導和調查情況來看,凡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家長,都願意主動就孩子出現的成長問題向韓老師或王老師諮詢,而學習成績及格或以下的學生家長,開始反感教師的跟蹤關注。
有些不及格的學生家長竟然直言:「我孩子不是學習那塊料,放在學校裡只為有人照看,老師們不要再從學生上找家長,孩子學啥樣算啥樣,只要會識字,能算數,將來到社會上照樣能生存。」聽到家長說這樣的話,說明僅靠學校教師努力,想讓一個不及格成績的孩子取得進步已經非常困難,因為這些孩子在家長的縱容下,已經不把學習當回事。
04、三年級學生遵守紀律意識明顯變差
由於從三年級開始,學生成績兩極分化開始加速,王老師明顯感覺到課堂紀律管理變得有難度。個別學習成績不及格的孩子,課堂上經常破壞紀律,已經對老師的批評持無所謂態度。儘管對這些孩子進行跟蹤教育和引導,但是根本取不到任何效果。
對於及格和良好成績的學生進行遵守紀律情況觀察情況來看,也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自控力在明顯下降,易受不遵守紀律同學的同化影響。
2、孩子們對學業成績榮譽感開始下降,採取激勵手段效果甚微。
3、班級課堂教學秩序較二年級時明顯亂,普通任課教師上課時更亂。
4、學生完成課外作業主動性下降,不願意交作業,不願意訂正錯誤的現象明顯增多。
5、學生打架或出現矛盾現象增多,部分家庭中的老人開始幹涉學校教學管理,並對老師產生不滿現象。
在家長會上,這些問題擺在家長們面前時,不少家長對王老師講:「孩子大了,我們管不了,只能靠老師來管了。」從家長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們幾乎沒有家庭教育育人的意識,更不要說主動學習了。當一個孩子長期得不到家庭教育有效培養時,壞習慣就會越來越多,並且變得非常頑固,而壞習慣的破壞力到三年級已經明顯浮出水面,到了四年級後會加劇。
05、家長育兒綜合素質對孩子的影響
在進行課題研究過程中,王老師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現在她所帶的兩個班學生家長,不少是當年她教過的學生。而在回憶這些家長當年的學業和整體表現情況時,竟然和現在他們的孩子有那麼多相似之處。也就是說,當年不願意學習的孩子現在成為家長後,他們仍然不重視自身學習,這就造成育兒綜合素質處於較低水平。
韓老師從家庭教育層面對家長群體進行分析時,是這樣做評價的。
1、家庭教育具有較強的傳承性,因為一個家庭如果形成的家風可代代相傳,好的家風可以深刻影響孩子,壞的家風同樣如此。
2、家長們從小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他們的思想意識裡當然不會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沒有了家庭教育存在,家長當然只是衣食父母罷了。
3、不懂或不重視家庭教育的家長,根本不會做好教師對孩子們的配合教育,如在學校裡老師們對學生進行好習慣培養,根本延伸不到家裡。
4、孩子在家裡養成的不良習慣卻可以帶到學校裡,並且具有漫延性,一個學生能影響一片。
5、當家長們想追求孩子好的學業成績時,只能藉助於外部手段,如希望孩子有好老師,把孩子送去託管或教育機構補課,事實上最終效果有限。對於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來說,根本就用不著去補課,家長在家裡本身就能結合好習慣養成讓孩子得到輔導。
結束語:在寫這篇文章時,我的內心非常沉重,很多天資聰穎的孩子,就因為在原生家庭裡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小學短短三年時間裡,便在應試教育競爭中敗下陣來。而不少家長卻對學校老師怨聲載道,認為他們沒有把自己孩子教好,有道理嗎?通過上面的分析,相信理性的家長,會陷入深刻的反思,他們會想自己在培養孩子好習慣好品質過程中,還有哪些不足,當找到問題後,會即刻著手去實施。好孩子好習慣好品質便構成了家庭教育的核心,如果家長們深諳此理,在孩子小學三年級重視家庭教育,下功夫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相信你的孩子一定能從學業的下滑中重新振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