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果媽媽
在小學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年級是道坎,二年級是個坡,三年級是座峰」。
意思是說,一年級入學的時候,孩子們的成績相對都比較好,考試考一百分的孩子有很多,大家的差別並不明顯。
但是一年級其實有個隱藏的坎,沒有順利度過的孩子,到了二年級,成績會出現一個下滑,一大批孩子順著坡就下來了。
而到了三年級,發現自己的孩子原來學習並不是很好,這時候想幫孩子進入靠前的排名,難度不亞於登一座山。
一年級的孩子,大部分都能考一百分,這不是因為孩子學得有多好,而是因為考得太簡單了,而且很多孩子在上小學之前都上了一些幼小銜接班,或者是在幼兒園有一個基礎,所以他提前接觸了一年級的知識。
而到了二年級,有一部分孩子的成績就會變成93分、94分。別小看這些幾分,這和滿分中間是有一個巨大的鴻溝的。這幾分,說明孩子沒有很好的養成學習習慣,在接觸新知識的時候,沒能輕鬆或者紮實掌握這些知識,甚至培養出了惰性,這個惰性或者說一部分知識點的缺口,就會體現在分數上。
到了二年級三年級,依然維持一個好成績,才是真正的學習好。
特別是在孩子三年級下半學期,他學習的知識點的難度會有一個增加,如果孩子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把基礎打得很好,那是沒問題的,在三年級再學一些難的知識點的時候,他自己會有一些方法的思考,但是,如果一二年級我們真的沒有給孩子培養這個習慣的話,到三年級的時候,孩子的成績真的就會大幅度的下降。
所以說,一二年級真的就是一個培養學習習慣的階段,家長不能在這一點上馬虎留情面。
可能這些話對很多家長來說是廢話,因為他們也知道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重要性,畢竟很多育兒專家都強調過這一點了。但家長的問題是,究竟要培養孩子哪些習慣,如何培養,很多專家卻沒有說。
那接下來我們就落地的說說,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習慣。
講學習習慣,已經有很多文章從如何分配學習時間,如何保持學習效率這些角度來說,我們就不再贅述,而是換個角度來說。
一、理解
理解說白了就是要問問孩子,「懂了嗎」,課本上的知識你能不能看懂,老師課堂上講新課的時候能不能聽懂。
這裡不同的孩子學習方法不一樣,有的是聽覺型學習方式,有的是視覺型。
聽覺型的孩子主要的學習方式是聽講,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聽課習慣。
平時父母給孩子講故事,講知識,注意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完整性,聽的過程中不要打斷,結束之後再和孩子探討他好奇的部分,並且讓孩子嘗試複述剛才聽到的內容。
鼓勵孩子在聽的過程中思考,分析,歸納,抓住重點,並且記住自己的疑惑,聽完之後主動積極地探討。
視覺型的孩子更高效的學習方式是看,聽講時候的吸收率可能不是最佳,但是他可以在自己看書的過程中慢慢消化,加以理解吸收。這樣的孩子著重要培養他的閱讀習慣,預習、複習環節不能少。
學習新課程之前,父母帶著孩子預習下一節內容。
比如,不管是語文還是數學,讓孩子從題目到課後小思考,課本上的每個字都讀兩遍,還可以讓孩子把課後的生字提前在課文中找出來,圈上。
另外在孩子寫作業之前,可以讓孩子有一個拿出課本複習的過程,通過再次回顧課本,回憶老師所講的內容,不懂的地方爸爸媽媽再幫孩子講兩遍。
需要提醒一點,雖然一二年級的知識比較簡單,但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就是接受水平比較差,你覺得特別簡單的東西,在孩子看來就是難以理解的,這是正常的,不要上火,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次的重複,以及慢慢的侵染。
孩子有哪一部分沒徹底理解,不要緊,先跟著老師的進度走,抽時間再回過頭來複習前幾節課,利用漫灌澆地效應,讓孩子逐漸理解。
二、記憶
一二年級有很多知識是需要記憶的。
記憶能力的高低,經常會被人們誤會成為智商的高低,就是因為在學習和考試中,有大量需要記憶的內容。
這部分依然要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來形成學習習慣。
家長如果有時間,可以幫孩子把每節課學習的知識總結成幾句簡單的話,一般老師或者教材上都會有這類的總結,讓孩子多念幾遍再去做題,每次做錯的時候,就念一遍知識點。
遇到背課文這樣的作業,父母要做的不僅是監督孩子背完這篇課文,而是利用這篇課文,讓孩子學習背誦技巧。
最好能養成這樣的習慣:
首先熟讀課文或古詩,並理解其中的主要內容;
其次合上課本,通過回憶課文主要內容,簡述自己能記住的關鍵詞、片段、開頭、結尾;
然後打開課本,查看剛剛記住的這些東西是否正確,把記住的這些當成線索,再去記這些句子前一句是什麼,後一句是什麼,合上書再次複述;
經過多次的確認和補充,課文基本上就可以完整記住了;
最後再讓孩子完整地背幾遍,要求他要一遍比一遍流暢。
三、運用
除了學習知識,孩子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和做題能力掛鈎。
考察孩子的學習效果,目前學校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試卷,把課本中的知識出成考題,讓孩子回答,考察的是孩子的記憶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這就會牽扯到很多具體的能力。
比如考察拼音,考試會考給字詞注音,也會考根據注音寫單詞,還有其他種類的變形;考察十以上的加減法,會出應用題讓孩子回答。
所以做題一定要有一個揣測出題人意圖的習慣。這樣孩子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傻話:「吃掉三個蘋果?為什麼要吃掉三個蘋果,我不想吃蘋果。」
其次要培養孩子發散的解題思路。
一定要有這樣的一個過程:孩子思考不下去了,提醒孩子換個思路。
很多孩子思路不會拐彎,遇到難題想不通了就一直在苦惱,然後放棄,等著爸媽或者老師給他講。這就是一種惰性,是不好的學習習慣。看見孩子不會做了,可以幫著他再把題目讀一遍,一道題從」條件「那裡想不出來思路來,就換到」問題「那裡去。
考題千變萬化,但是套路就那麼幾個,見得多了,思考得多了,孩子的思路就打開了,也就不會畏難了。
最後,做題不要馬虎,不要急躁,要給孩子示範一個穩紮穩打、踏實的做題節奏。節奏和狀態,也是習慣的重要部分。
學習說到底其實就三個詞,理解,記憶,運用,這才是學習需要掌握的規律,掌握了規律就會發現,雖然學無定法,卻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