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是人身上最長、最粗大的神經,集中了許許多多的神經纖維,總攬了下半身幾乎所有感覺運動信號的上傳下達。坐骨神經由腰神經和骶神經組成,直徑可達1釐米左右。
它自腰部後方始發,向下經臀部坐骨大孔穿出,順著大腿的後方繼續向下,其總幹和終支延伸在整個下肢背側。
因為走行較長,任何一部分受到刺激或壓迫,就會發生坐骨神經痛。絕大多數坐骨神經痛繼發於坐骨神經局部及周圍結構的病變對坐骨神經的刺激、壓迫與損害。
可人們大多不知,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又可分為根性痛和乾性痛,分別是指受壓部位是在神經根還是神經幹。
那麼,它們又有什麼區別呢?
根性坐骨神經痛和乾性坐骨神經痛的區別
根性坐骨神經痛,受累部位在坐骨神經的根部,位於椎管或神經根管內,患者常常感到腰骶部、腿部竄痛,腰椎棘突旁有明顯壓痛點,並沿腰骶部向下肢放射。咳嗽、打噴嚏、大小便等使腹壓增加的動作均可使疼痛加重,還可能產生相應的感覺障礙。
乾性坐骨神經痛,較根性痛少見,受累部位在椎管外的坐骨神經行程上(坐骨神經幹部),以盆腔出口處最為多見。患者常常感到患肢沿坐骨神經的某一段呈現放射性疼痛,多在臀部以下沿坐骨神經走行方向有壓痛,棘突旁無明顯壓痛,咳嗽、打噴嚏、大小便等增壓動作時疼痛不明顯。
總之,坐骨神經痛的「根性痛」和「乾性痛」是根據坐骨神經受刺激或壓迫的部位的不同而人為界定的。在臨床治療上,這兩種坐骨神經痛也不能混為一談,須得區分對待,辨證論治。
根性坐骨神經痛和乾性坐骨神經痛的病因
根性坐骨神經痛,病因以腰椎間盤突出症最多見,此外還有椎管內腫瘤、腰椎結核、腰骶神經根炎、腰椎骨質增生、腰部外傷等。
乾性坐骨神經痛,病因有骶骼關節炎、盆腔內腫瘤、妊娠子宮壓迫、臀部外傷、梨狀肌症候群、臀肌注射不當以及糖尿病等。
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病因,因為坐骨神經最初是由腰4、5神經根和骶1、2、3神經根組成的,這幾根神經叢相應的椎間孔穿出,很容易被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在坐骨神經根部產生無菌性炎症,引起腿部和腰部的疼痛、麻木等,即典型的根性坐骨神經痛。
臨床上一般採用保守治療,比如腰痛寧、針灸等疏通經絡,促進炎症消退,減輕疼痛。
在臨床診斷中,醫生一般通過體徵檢查和相關試驗來辨別根性和乾性坐骨神經痛,如直腿抬高(加強)試驗、壓頸靜脈試驗,請主動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