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讀書筆記寫了381篇,大致在350本左右。
不是讀書必寫筆記,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只是書本上寫了批註的,便懶得再寫讀書筆記了。
在誠品和三聯書店裡未曾通讀的就模糊了,至於瀏覽、過手之書目亦不可知。
數量並非重要,重要的在於有所收穫,有所思考。
《活著》餘華
看見了人生悲苦,
看見了底層人民的樂觀和堅強,
看見了生命的柔韌,
看見了命運和歲月那不動聲色的力量。
《平凡的世界》路遙
像少平一樣做一個對精神世界一絲不苟的人,
像少安一樣做一個對現實生活腳踏實地的人。
《看見》柴靜
我們面對同一個世界,
卻無法看見同一個世界。
《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
深入淺出,雅俗共賞,
不拘一格拆解歷史,
努力還原歷史真相,非常好看。
葉嘉瑩詩詞講稿。
這是一個龐雜也有序的詩詞講稿體系。
《唐宋詞名家講錄》
《顧太清詞新釋輯評》。
葉先生這套書,部分就是演講稿,紮實解讀,也有私貨。
語言偏口語化,讀起來不艱澀,節奏也比較慢。
顧太清是和納蘭容若相提並論的才女,書中清代貴族生活和政治鬥爭,還是蠻好看的。
葉廣芩是正宗格格,本姓葉赫那拉。
父親是個王爺,母親是貧民繼室。
寫大時代下的小悲歡,
寫小村落裡的大革命,
很平靜也很豁達,「沒了就沒了」的豁達,
也有驕傲,是畢竟有過的那種驕傲。
給我驚喜很多的一位作者。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
細膩好看,當小說讀。
對精英政治感興趣就很容易進入他營造的江山飄搖英雄折腰的語境。
但,田餘慶像個不耐煩的導遊,他不給你重走回頭路的機會,也沒有歇腳時間的。
張愛玲《十八春》
《金鎖記》有主題先行的意味,
《傾城之戀》太過薄情,把婚姻寫成了一樁買賣,
《十八春》真是非常普通,非常溫暖。
整本書裡除了祝鴻才外,幾乎找不出第二個壞蛋。
但他們就是馬不停蹄地錯過,也懷揣著鬱結認了命。
張愛玲有的書像一匹錦緞,隨便裁一塊都能裱到鏡框裡。
這篇是貼心貼肺的暖和,這暖和更警醒:
冬天來了,而你我緊扣的十指,還不足以禦寒。
北島《失敗之書》
詩人寫散文,是對專職散文家的欺壓。
行文漂亮得一塌糊塗,金句迭出。
文壇八卦、政治牢騷都有。
北島寫那些不可一世的詩人們,語氣親暱得讓人嫉妒,寫斷斷續續的漂泊,也沒有賣弄滄桑的嫌疑。
金宇澄《繁花》
這本書出版很久了,看書這個事情上我沒什麼虛榮心。
文藝界的腥風血雨,不亞於名媛火拼。
「她還拿蕭紅當女神」的嗤笑,約等於「背個coach也敢出門」。
滬語寫作,像是一個老上海人在你耳邊悠悠地說舊人舊事,瑣碎細膩,少有高潮。
你要是討厭上海,就會聽得頭暈腦脹,完全不知有趣在哪。
你要是喜歡它,就會發現就是這個城市的呼吸和肌理,每一分每一寸都真實無比。
王家衛宣布要拍它,這是一個多麼暗自風流的故事。
《飄》格麗特·米切爾
其實每個女子在少女時期內心都有一個艾希禮,
走到最後才會明白原來自己愛的是班瑞德。
《百年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
一個家族百年反覆浮現的竟然就那麼幾個名字,加西亞真的很殘酷。
一代又一代就像被推上命運輪盤賭后不斷開出的絕望點數,以致於在最後血脈斷絕的一刻,我們感到的不是同情而是如釋重負。
然而家族可以終結,孤獨卻是無視時空的永恆存在。
它從洪荒流淌至今,還將延綿萬世,就像南美大陸奔騰壯麗的亞馬遜河,碾碎一切人事物。
茨威格《異端的權利》
讀《人類群星閃耀時》,催淚一把手。
這本書也一樣,他寫宗教抗爭,寫一個以筆為戈單槍匹馬的卡斯特利奧,向一個用物質的甲冑防護著的獨裁者加爾文挑戰,寫得讓人熱淚盈眶。
引用的蒙田的「成仁比成功更值得羨慕」,適合刻在每一個精神啟蒙者的墓碑上。
他的《昨日的世界》也好看,反正他寫什麼都很好。
《人間失格》太宰治
當我為想為自己的頹喪和黑暗情緒辯護時,
這本書以後都能派上用場了。
《白夜行》東野圭吾
東野圭吾書寫的惡往往不是凡俗的惡,
而是一種提純的,高智商的,有分寸的,肅穆的惡。
那種惡最終會讓人動容,和純粹的善一樣。
《三體》劉慈欣
劉慈欣憑藉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提高到了世界級水平。
袁枚《隨園食單》
對我影響很深刻。
其邊緣、食材認同、共同記憶的思想可以說是我這年最大的收穫。
《義大利美食探索》和《芝林拾萃》
翻譯味重且生詞太多。
韋恩斯《美食進化史》
講了二十位大師的美食改變人類,
學到很多也抄襲了很多。
總之,這一年有了足夠的仰望星空的時間,專業書少讀,各類有興趣的書多讀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