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簡·奧斯丁|龔龑:尺牘裡的奧斯丁

2021-02-07 世界文學WorldLiterature
 愛世界,愛文學,愛《世界文學》

你說那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它卻永遠令人感到驚奇;你說那是一個久已寂滅於歷史的形象,它卻始終鮮活於今世;你說那是一支精細入微的妙筆,它也曾被眾多大家嗤之以鼻——今天,就讓我們來說說說不盡的簡·奧斯丁!她曾被埋沒,曾被苛責,對她的闡釋時常伴隨著誤讀,對她的欣賞時常摻雜著謬讚。她既是矜持溫婉的簡姑媽、又是為愛痴迷的美少女;她深諳人情世故,又不動聲色地變古易俗……我們該如何接近她、如何理解她?「他(她)非一代騷人,實屬萬古千秋。」本·瓊生對莎士比亞的評價,同樣適用於這個「局限於尺牘」的女作家。今天,就讓我們再來認識她一次——從塵封的信箋、從她手中之筆的收與放、從她的形象在大眾視野中的流變——再一次重逢簡·奧斯丁。


龔龑

在奧斯丁的小說《諾桑覺寺》中,亨利·蒂爾尼跟女主人公凱薩琳調侃:「我覺得,女人的書信風格,除了三個方面外,無可挑剔:言之無物,不顧句讀和文法枝蔓。」奧斯丁筆下的長句,襲承了詹森式的平衡對稱,又朝著自由靈活、清通簡要邁進了一大步。波折而流轉的小句,「電報式」的短語,用以描述一連串急促發生的事件,虎虎而有生氣。更不必提,她還能嫻熟地運用自由間接句式,其效果一似人物的內心獨白,頗具「意識流」之風骨神韻。總之,奧斯丁的句讀和文法,既可表精微,又能達幽曲,真真「無可挑剔」。

倒是「言之無物」,常常引來非議和鄙薄,這絕不限於書信,小說亦然。一來,她的書信所及,絕少涉獵公共領域;再者,批評家難免掛著「傲慢與偏見」的有色眼鏡。早期奧斯丁批評往往忽略其思想的複雜性,二十世紀中期以降,越來越多的評家意識到,她也關注社會現實,名目繁多的社會政治批評應運而生。當下的共識是,奧斯丁的小說,不乏對社會生活和思想建設的深刻介入,但同時也拒絕做出簡單化的道德和政治判斷。誠如《奧斯丁書信集》第四版編輯者在序言中指出的,奧斯丁未嘗沒有「社會意識和對國家事務的興趣」。

據估計,奧斯丁一生寫了三千封信,《奧斯丁書信集》匯集的,僅為一百六十一封。奧斯丁的姐姐卡桑德拉毀掉了大部分書信。隱私的事情,不必見之於公眾,這頗合當時的風習,雖見斥於當下的流尚。再者,奧斯丁臧否鄰居,甚或某些家庭成員,常刻薄而率直,卡桑德拉不得不「剪裁」,讓侄子侄女懂得「法肅辭嚴」的道理。當然,出於一時疏忽,卡桑德拉也漏掉了幾封信,讀者得以窺見奧斯丁的另一面,如情竇初開時的愛情痴語,兩姐妹對親戚私下開的拙劣玩笑。「哈爾太太,昨個兒受到驚嚇,早產生下了死胎。我想,她一定不經意地看了她先生一眼。」奧斯丁的傳記編寫,也經歷了類似的「剪裁」和「審查」。奧斯丁去世後,家人重新整合了其私人空間,拼貼出「溫柔姑媽」的形象:一個遠離塵囂的鄉村淑女,安逸地領略著大自然的田園風光,生活在小家庭的融洽無間之中。

現存書信的大部分手稿,分散於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圖書館和博物館。它們通常寫在四開尺寸的紙上,對摺成兩頁,也有極少數,用八開的信紙。最初,奧斯丁的侄子奧斯丁-李,偶將信件用於他的《回憶錄:奧斯丁》(1869)。不過,奧斯丁-李可自由處理的書信,僅限於父母遺留下來的,外加幾封奧斯丁寫給弟弟查理斯的。給哥哥亨利的信,沒有保存下來,這可能是最大的損失。奧斯丁曾對姐姐提及:「我的全部才智和閒暇,都花費在給查理斯和亨利的信中了。」(1805年4月8日)

奧斯丁的大侄女範妮去世後,其子布雷伯恩勳爵在母親遺物中,發現了八十多封奧斯丁的信件,一八八四年將其分兩卷出版。一九〇六年,又有五封書信(第四版中的編號為40, 41, 42,86,90)面世,收於奧斯丁兄弟法蘭西斯家族的傳記材料《奧斯丁的海員兄弟》(1906)。一九一三年,奧斯丁-李的後人合著了《奧斯丁:生平和書信》,摘錄幾封新的書信,其中包括奧斯丁寫給侄女卡洛林的信。一九二五至一九二六年間,查理斯家的兩個未婚孫女,為貧窮所困拍賣了幾封奧斯丁的書信。

早期奧斯丁傳記作者布裡姆利·詹森,於一九二五年出版了《奧斯丁書信》,大多選自前面提到的書信集和回憶錄等。第一本精審編校的書信集,當首推查普曼的牛津版《奧斯丁書信集》(1932),幾乎囊括了當時所發現的全部奧斯丁信件。一九五二年,查普曼《書信集》第二版面世,再添加了二十年來他搜集的六封信(第四版中的編號為77, 82, 106, 133, 140, 154)。查普曼過世後,《奧斯丁書信集》第三版(1995)和第四版(2011),也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刊印,編輯者為勒費伊。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版再增加了八封新書信,其中包括奧斯丁姐姐寫給侄女的書信。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新的奧斯丁書信面世。

勒費伊曾受奧斯丁家族後裔的囑託,基於《回憶錄》以及《奧斯丁:生平和書信》等材料,重新編寫了《奧斯丁:家庭記錄》(1989),此書遂成為英國當下的「官方版本」,被譽為「最真實的傳記」。勒費伊對歷史材料的挑選,堪比於陳寅恪先生的「竭澤而漁」。教區記錄、遺囑、銀行帳戶等「官方記錄」,自不必說,私人信件、日記、回憶錄、家族史以及奧斯丁家人的傳記,也網羅一空。當下,有關奧斯丁的傳記資料,幾乎被窮盡了,勒費伊甚至主張,進一步圍繞著奧斯丁親戚、朋友和鄰居來搜抉材料。《瑪麗-培根的世界》(2010)詳細記錄了一位農場主的妻子的一生。瑪麗居住在距離漢普郡奧爾頓以北七英裡,她認識奧斯丁家族的成員。從一七八九年到一八〇七年,她用舊帳本記錄下了自己的每日工作及想法,再現了農場婦女的日常活動和精神面貌,其中諸多的材料,都可以印證奧斯丁的起居情況。

奧斯丁寫信給不同地方的親朋好友,勒費伊為第三版《書信集》編寫了長達一百頁的「傳記索引」和「地名索引」。編者本人走訪過英國南部各郡、縣檔案管理所。這些整理而成的索引信息,成為了理解信件不可或缺的有益參照。近年來,英國十八和十九世紀之交的社會史研究,越來越細緻,勒費伊也相應更新和擴展了新版中索引的內容,且增加了第三版缺少的「主題索引」。主題按著字母順序展開,從「演員、演奏者」到「天氣、季節」等,有幾十個不同的副標題。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宗教、教育等重大主題不必說,「三家兩戶」的瑣事,如生孩子、做髮型、馬車種類、室內裝修、服飾、遊戲等,也無所不包。不妨舉兩個例子。「作者、書籍、詩歌」的索引條目下,列出了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鮑斯維爾的《詹森傳》和《蘇格蘭高地遊記》,以及這些書在奧斯丁書信中出現的具體頁碼。另一個重要主題條目,「奧斯丁的評論」,讀者可以準確定位「兩英寸象牙」的出處,以及奧斯丁書信中提到的時人對其小說的簡評等。

比較兩個本子的注釋,新版增加了更多的信息。例如,一八〇八年六月十五日,奧斯丁在信中詢問,「釀酒廠的計劃的確要終止了嗎?」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勒費伊查閱了當時的《泰晤士報》,得出結論:一八〇七年,奧斯丁哥哥亨利的銀行,與另外兩家銀行聯合,曾嘗試在倫敦西邊建立傳統英式麥芽酒的釀酒廠,這個計劃,第二年被放棄。一八〇一年一月二十一日的一封信裡,奧斯丁提到了哥哥愛德華的養母(奈特夫人)的病情。其中言及,奈特夫人的病一定是因「意外」而得。從新版的注釋裡,讀者得知,所謂的「意外」,是姐妹倆之間的委婉語,意指「流產」。

在新版序言中,勒費伊簡單回顧了書信的接受情況。在《回憶錄》中,奧斯丁-李為姑姑的信件道歉:「讀者不要期望過高。書信的風格清晰而富生氣,幽默也貫穿其中。但這些材料,或許被認為無關緊要,只是家庭生活的細節,並不關注政治或公眾事件;也幾乎不討論文學話題,或其他共同興趣的話題。」奧斯丁-李的妹妹卡洛琳,也說過類似的話:「書信主要是關於家庭的瑣事,她〔奧斯丁〕很少發表觀點,陌生人讀完後,不會對她了解得更多。」一九三二年,查普曼的《書信集》問世之初,英國皇家學院的伽羅德先生大發牢騷,說書信充斥著「大量無聊的瑣事,間或夾雜俏皮的惡語」。在《泰晤士報文學副刊》上,小說家福斯特也說,書信「瑣碎」,「缺乏同情心」。「作為尺牘作家,奧斯丁小姐最大的缺點,沒有廣泛的話題。性格、性別和環境,使得她遠離公共事務。她從不關注政治或宗教,也不考慮戰爭,當然,除了戰爭能給她哥哥帶來利益外。她對文學的評價,是偏狹且馬虎的。」

二十世紀下半葉,奧斯丁的影響,持續擴大,她甚至可方駕莎士比亞、比肩狄更斯,相關論著汗牛充棟,數量驚人。題材「狹小」,所涉不過鄉村中「三四戶人家」,這樣的說法,已經不多見了。相反,學者專門研究奧斯丁的「社會意識和對國家事務的興趣」,不妨看看某些專著的題目,《奧斯丁和觀念之戰》(1975),《奧斯丁和法國革命》(1979),《奧斯丁和國家》(1987),《奧斯丁的政治觀念》(1999),《奧斯丁和啟蒙運動》(2004),《廢奴運動語境中的奧斯丁》(2006)等。

二十世紀末以降,「文化研究」盛行。文學評論家和社會歷史學家,認真爬梳奧斯丁的尺牘,前者從中探求小說情節或人物的原型;後者則網羅當時中產階級生活的詳盡記載。早在一九三二年,查普曼為書信不涉及「國家大事」而辯護:當時郵費昂貴,阻止了奧斯丁姐妹在書信中談論政治、道德或文學。查普曼拿出了歷史證據:一七八四、一七九七、一八〇一、一八一二等年間,英國的郵費逐漸上漲。不過,查普曼的大多注釋,重在文學典實的訓詁,而故意忽略了背景中可能的政治指涉,這和當下的風氣迥異。

《十八世紀英格蘭人的裝束》(2007)一書,主要選取一八一三年九月奧斯丁從倫敦寄給卡桑德拉的幾封書信。其間不下十幾次,提到服飾、買衣服、時尚流行、長筒襪、帽子和蕾絲等話題。奧斯丁書信中,描述購物習慣及布料價格的記錄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紳士的胃口:十九世紀小說中的飲食》(2009),更是將奧斯丁書信和小說結合起來。《愛瑪》中的伍德豪斯先生飲食素淡,以稀粥、煮雞蛋等為主,甚至希望村民的飲食都像他一樣。作者從奧斯丁的書信中,挑選相關的例子,如十九世紀初,英國時興罐裝食品,但這類食物不夠新鮮,且引發了中毒事件;另外,新潮的法國廚師,在法國大革命之後,到英國時還帶來沙司等調味料,遮掩了食物的原味。作者指出,攝政時期,對社會政治的擔憂普遍存在,這是愛瑪父親食譜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他信賴地產食品的主要動因。愛瑪爸爸討厭蛋糕,這說明,他根本不信任法國廚師,「紳士的胃口」自有政治含義:雅各賓分子正在侵蝕著英國的本土文化。

傳記作家和電影導演們,更期待從尺牘中,瞥見奧斯丁的真性情。有些書信的確折射出奧斯丁的創作態度。侄女安娜學著習作,奧斯丁循循善誘,教她如何創作一部自然可信的小說:「大雨剛過,蘇珊不應該馬上外出,在泥濘中長時間散步。一個操心的母親不會準許這樣的事。」(1841年9月9日)克拉克先生是奧斯丁哥哥亨利的朋友,他頗讚賞奧斯丁的小說,並建議她寫一部牧師生活的小說。其實,克拉克希望,自己成為主人公的原型。奧斯丁委婉推卸,「人物的喜劇方面,也許我還可以,但是,他的善良熱心、博閱群書,就勉為其難了」。奧斯丁的回答看似自謙,實有諷刺之意。「要把你的教士,寫得不太走樣,古典文學的修養,或至少對古代和現代英國文學的廣泛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就算再虛榮,我也得承認,古往今來自稱女作家的人中,我的學識最為淺薄。」(1815年12月11日)

近年來的傳記表明,奧斯丁頗具「職業作家」的頭腦,《奧斯丁書信集》收錄了兩封簡潔直當的商務短箋。到一八〇九年,《蘇珊》(《諾桑覺寺》的前身)的版權出售已逾六年,出版依然杳無音訊。奧斯丁寫信給原書商,鄭重表明:除非收到出版聲明,否則她將該小說另寄它處。一八一五年底,哥哥亨利病重,奧斯丁親自和倫敦出版巨頭莫裡打交道,協商《愛瑪》出版事宜。奧斯丁也不乏「智慧財產權」的意識,她寫信告誡姐姐,千萬不要讓瑪莎(奧斯丁的朋友)閱讀《第一印象》手稿(後來的《傲慢與偏見》):「她心眼多,但我能看穿她的用意。她想在心裡默記下來,然後去出版。再多看一眼,她就完全記住了。」(1799年6月11日)

奧斯丁和湯姆·勒弗羅伊的戀情,是傳記的一個熱點。他們相遇在一七九五年冬天,勒弗羅伊到倫敦學法律,先來漢普郡拜訪叔嬸。在二十歲的奧斯丁眼裡,這個小夥子「十分紳士、帥氣、令人開心」。卡桑德拉不知從何處,聽到妹妹和勒弗羅伊調情的風言風語,寫信告誡妹妹,要她注意言行。奧斯丁根本不當回事:「我們一起跳舞、閒坐,舉止之放縱,言談之驚人,你盡可想像。」(1796年1月9日)伍爾芙研讀過奧斯丁的書信,她對查普曼表示,將寫一篇文章,專談奧斯丁的粗俗。想必,這封逃過「審查」的書信,給了她不小的啟示。

兩年後,牧師塞繆爾·布萊克奧在致湯姆·勒弗羅伊叔嬸的信中,表達了對奧斯丁的殷勤之情,雖然當下還沒有成親之意。奧斯丁早看透了對方:「相較於他此前的舉止,這封信理智有餘,愛意不足。我挺滿意。〔我倆的〕交往,會順順利利進行一陣,然後就自然而然地終結了。看上去,他今年不會來漢普郡過聖誕了。極有可能的是,我們很快就會彼此沒有感覺。他最初的好感,純屬對我一無所知。這樣的好感,除非一輩子不見我面,否則難以維繫。」(1798年11月17日)不久前面世的傳記《相思了無益》(2009),大篇幅地敷衍了這段子虛烏有的戀情。

其實,要窺測奧斯丁的婚戀觀,不妨細讀她給侄女範妮的兩封書信。範妮年幼喪母,自十五歲起,就成了家裡的女主人,料理家務,照看十幾個弟弟妹妹。奧斯丁對姐姐說:「她〔範妮〕幾乎就像咱們的妹妹。我從沒想過,會有一個如此重要的侄女。」一八一三年,奧斯丁和範妮逗留於倫敦,她見過範妮的追求者約翰·普倫特裡,「一個英俊的年輕男人,有著安靜的、紳士般的舉止」。範妮也曾向姑媽透露戀情,但到了一八一四年十一月,她感到自己的感情變了,寫信給姑媽,探尋變心的原因。

範妮一度動了真情,但眼下變得冷淡了,奧斯丁在信中指出:「我們是多麼奇怪的動物,仿佛一旦將他得到手,反倒變得淡漠了。」「我沒有想到,你的情感變化,竟然如此大。今天的他,和當時完全一樣,只不過更加愛你了。」奧斯丁全力為男方辯護:「他的處境、家庭和朋友,他的人品,心地善良,講究原則,志慮忠純,性行淑均,你知道,這些具有怎樣的價值,這些,你知道,是最重要的。」「哦,親愛的範妮,越寫他,我的感情越激動,也更強烈地感到,這樣一個年輕人,品質如此卓越,你與他,在愛情中一起成長,多麼令人稱心如意。我全心全意地推薦他。」另外,男方嚴格虔誠的宗教精神,也讓範妮有所顧慮。奧斯丁不以為然:「我甚至認為,我們全都成為福音派,又有什麼不好。至少我認為,那些出於理性與感情而皈依該教派的人,是最幸福的,也是最安全的。」這種宗教態度,與奧斯丁在一八〇九年的觀點恰相反。在這番勸導的最後部分,奧斯丁補充道:「話雖至此,我還要告誡你,假如不是真喜歡他,不要接受他。什麼都可以忍受,沒有情感的婚姻,卻不能。」(1814年11月18日)

姑媽的勸導,侄女反覆揣摩,心神不寧,這引起奧斯丁的不安。而且,她從範妮的回信得知,男方剛進入林肯律師學院讀書,不知何時才畢業。在第二封回信中,奧斯丁也自感矛盾:「你也許覺得,我太不靠譜。上一封信,我把他方方面面,說得天花亂墜,而現在,我又調轉了方向。」「現在,令我疑慮的是,一旦你們私定婚約(無論語言上挑明,或兩人心有默契),將對你產生怎樣的不利。」「一旦想起,從眼下(到結婚),還有多長的路,當權衡一切可能時,我絕不敢說,『下定決心,接受他吧』。」「他優點多多,你一旦深愛他,就會為你們雙方贏得幸福。我擔心的是,這種默許的婚約,充滿了諸多不確定,難保何時才能兌現。他經濟獨立,可能還需要好多年。你對他的情感,現在就結婚,或許尚可,但不足以讓你等待。」奧斯丁權衡的,並不完全是經濟上的得失。「我一想起,你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結識過幾個男士,而且,將來還極有可能(我現在依舊相信,你能)真心愛上一個人;只要想一想,下來的六七年,你的生活會充滿多少婚姻的誘惑(這幾年,最容易產生兒女私情),我真不敢指望,以現在不溫不火的情感,你就對他以身相許。沒錯,你也許不會再吸引另一個像他一樣的男士了。可是,假若真有這樣的男士,且對你更有深情,在你眼裡,他就會顯得更完美。」(1814年11月30日)

範妮最終放棄了普倫特裡,一如《勸導》中的安,不得不離棄初戀情人溫特沃斯。但奧斯丁絕不是小說中的羅素爾夫人,她的「勸導」更耐人尋味。奧斯丁身邊的已婚女人,大多過著單調、促狹的生活,「生育孩子」近乎佔據她們的整個生活,甚至奪去她們的生命。奧斯丁的兩位嫂子,均死於難產;哥哥愛德華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範妮的繼母,一次接一次地懷孕,身體也垮掉了。一八一七年三月,奧斯丁僅能侷促於病榻上,高燒一直不退,身體狀況極差。此時,侄女安娜又懷孕了,離她生完第二胎僅七個月之隔。奧斯丁致信依舊未婚的範妮,深深感喟:「可憐的東西,不到三十歲,她〔安娜〕就會精疲力竭。我真替她難過。」(1817年3月14日)

原載於《世界文學》2014年第5期,責任編輯:楊衛東

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在公眾號後臺留言。






責編:秋泥  排版:文娟

終審:言葉


徵訂微信:15011339853

投稿及聯繫郵箱:sjwxtg@126.com

  

相關焦點

  • 簡·奧斯丁是怎麼寫出名著《傲慢與偏見》的?
    簡·奧斯丁是怎麼寫出名著《傲慢與偏見》的?這種「半隱居」的生活方式為她安心寫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卻為想要給她立傳的作家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奧斯丁本人並沒有留下充足的資料,甚至連她留下來的唯一一幅畫像都只是她姐姐所作的素描。本書作者克萊爾·託馬林搜集了大量資料,採取烘雲託月、迂迴曲折的方法,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寫龐大的奧斯丁家族、他們的親戚和朋友,甚至寫了距離奧斯丁家幾十裡外毫不相干的鄰居。
  • 書玉:羅曼司之迷與奧斯丁的解藥
    簡·奧斯丁(1775-1817)關於奧斯丁的中文評論,我讀到的最好的一篇是楊絳先生寫的《有什麼好:讀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據說是因為當時社科院文學所某些人質疑西洋文學這種資產階級的小說對我們「有什麼好」,楊先生就以奧斯丁這部小說為例,寫了這篇看似普通卻大顯行家功力的文章。
  • 重讀簡·奧斯丁:反浪漫的故事
    《簡·奧斯丁的教導》作者德雷謝維奇說「奧斯丁並不反對浪漫,她反對的是浪漫神話」,他認為瑪麗安乃至許多奧斯丁的同代、後代人對愛情的期待來源於小說(或其他文藝作品)提供的浪漫化、性感化的幻想,而這些其實是有害的精神毒品。埃莉諾、愛德華和布蘭登們的方式雖然不夠吸引人,卻是「正確」的選擇。這個結論當然只是引向更多的問題。為什麼「正確」的東西卻不吸引人?
  • 跟簡·奧斯丁學博弈論:她有意識地在小說中建立策略思維
    奧斯丁的六部小說可視作一個系統的研究項目。奧斯丁最終探索了博弈論的新應用,她的結論之一是:策略夥伴關係是親密關係最可靠的基礎。本文節選自[美]崔碩庸著,遊嘉、王葦霖譯《簡·奧斯丁的謀略》,格致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 美國性感音樂之都:德州奧斯丁AUSTIN TEXAS
    有一個城市這些全部具備:德州奧斯丁歡迎來到世界現場音樂之都 —— 奧斯丁 AUSTIN1835年,德克薩斯從墨西哥脫離,奧斯丁便成為德克薩斯共和國獨立後的首度。為紀念德克薩斯之父——「史蒂芬·奧斯汀」,該市被命名為奧斯汀市。
  • 企鵝布紋經典奧斯丁作品首發:她筆下「茶杯裡的風波」為什麼永不過時?
    馬車、打著小陽傘的淑女和頭戴黑色禮帽的紳士……這些典型的18世紀英國鄉村與室內景致
  • 德州奧斯丁與聖安東尼奧房產投資
    更值得一題的是德州四大城市(休斯敦,聖安東尼奧,達拉斯,和奧斯丁)在2019年的平均工作增長率達到4%,是全美國工作增長率平均水平的2倍。,也是著名的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所在。在過去的近幾年已經連續在權威的US News & World報告中被評為在全國125個城市裡最適宜居住的城市。這一評比是根據一個城市住房價格的廉價性,工作機會和人們的生活水平來決定的。在過去到10年奧斯丁的科技產業增長了將近30%。目前擁有了超過7000個的高科技公司。
  • 王羲之草書尺牘《寒切帖》考
    作者:劉濤王羲之草書尺牘《寒切帖》有唐摹本存世, 現藏天津博物館。右軍真跡早已毀佚淨盡, 世人對待唐摹本右軍帖視同右軍真筆。晉人尺牘的標準格式分為三段:起首部分由某月某日、某地、自己的署名, 以及「頓首再拜」、「頓首」、「白」、「報」之類的習語組成;中段是書信正文;尾段是對應首段的署名與習語 。《寒切帖》屬于格式完整者, 但未署寫 (發) 信之地, 完整的右軍尺牘基本如此。右軍尺牘大多寥寥幾行數十字, 「家庭瑣事, 戚友碎語隨手信筆, 約略潦草」。
  • 淺析:米芾尺牘與「二王」尺牘
    下面將米芾尺牘與「二王」尺牘書法作品做單字與字組的比較,更為清晰展現二者間存在的關係。兩者單字比較中,選取共有「平」字作為同類比項。米芾在書寫時將「平」字第一橫做短點處理,取側勢,可以上接順勢而下,中間兩點相互成形。豎畫與《奉橘帖》的平字,側鋒順出,貫穿行氣。「痛」與「看」對於j畫的處理,有著異曲同工之效,是有上一筆之橫向收筆時向上翻動,側鋒向左下而出。
  • 錢鏡塘的《明代名人尺牘》收藏,震驚世界
    錢鏡塘收藏家,他除了收藏了大量與海寧有關的書畫文物之外,他還收藏了大量的明賢尺牘。當時的上海收藏世家,如張珩、吳湖帆、潘承厚潘承兄弟、丁輔之等名家都以收藏尺牘為風尚。而錢鏡塘的尺牘收藏成就最為卓著。除了張珩收藏的數量可與錢鏡塘匹敵之外,其餘均無法望其項背,僅僅一部《明代名人尺牘》,就洋洋灑灑20冊,包括了名賢400餘人,是民國當時所有收藏明代尺牘最多最有價值的一個。現在首先需要知道何為尺牘,牘是古代書寫文字所用的木片,長大約一尺(1市尺=0.3米),所以稱為「尺牘」,後來,上書公文的稱為「文牘」,上書書札的為「尺牘」。剛開始的尺牘收藏,大多是因為作者文採斐然、字體俊逸而被收藏。
  • 「尺牘」的由來:書信為什麼被稱為尺牘?
    書信是應用文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因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現在電子郵件盛行,人們很少寫紙質書信了,但往前追溯,在唐宋明清乃至民國的文人圈子裡,人們用到書信,常常稱之為「尺牘」,現代文人也用「尺牘」表示書信,為什麼是尺牘呢?今天就把這個問題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說一下。
  • 王羲之書法尺牘中的崇道情懷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主要是一些他與友人等來往的書札或書帖, 亦稱尺牘。其中不少都記載了他信道、崇道的事跡, 最突出的便是其對於道教服食的極為喜好。王羲之晚年常為病痛所擾, 篤信服食之術。《晉書·王羲之傳》中提道:「羲之雅好服食養性, 不樂在京師, 初渡浙江 (錢塘江) , 便有終焉之志」。
  • 拜登有意提名退役司令奧斯丁為美國國防部長 曾擔任...
    隨著要求提名非裔擔任美國國防部長的呼聲漸漲,美國Politico報導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已經提名退役司令奧斯丁(Lloyd Austin)為新任美國國防部長,而消息如果得到證實就意味著,奧斯丁將成為領導美國五角大廈的首位非裔國防部長。
  • 列寧同志坐過的奧斯丁.普奇洛夫裝甲車:薩沙的兵器圖譜第201期
    列寧同志坐過的奧斯丁.普奇洛夫裝甲車:薩沙的兵器圖譜第201期今天的主角是奧斯丁.普奇洛夫裝甲車。這玩意在別的地方是看不見的,只有庫賓卡博物館和聖彼得堡東宮博物館還有2輛,堪稱絕版裝甲車。奧斯丁.普奇洛夫裝甲車,嚴格來說是裝甲汽車,誕生於一戰之前的1915年。
  • 三星美國奧斯丁S2晶片廠將擴建至每月7萬片
    近期,韓國三星在晶片代工業務上緊咬龍頭臺積電,除了預計2022年將量產3納米製程之外,根據韓國媒體《infostockdaily》的報導,相關供應鏈也已經證實三星將把為在美國德州奧斯丁的S2晶片廠擴建,而該新擴建的晶片廠在其中的產線都將採用極紫外光(EUV) 曝光設備來進行生產。